第一节 会计的特点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随着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会计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大约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到复式簿记诞生
生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是一个耗费着劳动同时创造着社会产品的过程。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人们自然关心如何节约劳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并进行恰当分配的问题,进而很自然地产生了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简易记录、计算、比较和分析的需求,由此产生了原始的计量、计算和记录行为。追根溯源,这种原始的计量、计算和记录行为,尽管包含有统计的成分,但无疑也蕴含着会计思想,因此也就标志着会计的萌芽与产生。
据史料记载,我国“会计”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当时在朝廷中设立“大宰”、“司会”等专门管职,掌管朝廷的财务收支,定期对朝廷的收入和支出实行“月计”、“岁会”,进行监督。《周礼·天官》篇中指出:“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日成”为十日成事之文书,相当于旬报。“月要”为一月成事之文书,相当于月报。“岁会”则是一年成事之文书,相当于年报。清代学者焦循在其《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计高度概括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会计不断发展进步,其主要技术方法从原始记录和计算,譬如,“结绳记事”、“刻木记数”,到单式簿记,再到初创形式的复式簿记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生产的发展,而且其职能作用也发生巨大变化,由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立的记录与管理工作。因此,古代会计阶段是人类会计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页。
(二)近代会计阶段——从复式簿记运用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
近代会计是从复式记账法的运用开始的。中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其中,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的商业和金融业很繁荣。当时在佛罗伦萨的一些银行出现了单式的借贷记账法。随后,日益发展的商业和金融业要求不断改进并提高这种记账方法。为了适应实际需要,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借贷复式记账法。此书的问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随后在经历了16~18世纪的缓慢发展过程之后,借助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产业革命、工厂制度的确立,尤其是股份公司的出现,使会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的股东以及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社会团体及个人要求公司定期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同时要对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于是以查账为职业的特许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以及其行业自律组织会计师协会等应运而生。在同一时期,由于各国税法、商法、公司法等法律的陆续颁布和不断完善,也大大促使了会计的发展,使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审计等新内容相继产生并得到应用。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转移到美国,诸如标准成本、价值工程和“公认会计原则”等相继在这块热土上出现、得到运用并向世界传播,使会计的方法体系日趋成熟,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
(三)现代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
20世纪50年代至今,会计所面对的环境一直在快速地变化着,一是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二是资本更加社会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成为企业运作的重要形式;三是经济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浸透与融合,国际分工协作常态化,跨国经营和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四是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日趋多元,信息加工、传递及监管要求更高;等等。这一切使得会计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磨合与冲突中获得巨大发展。
首先,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要事后记账、算账,更重要的是进行事前预测、决策、成本计算和分析,对经营过程实施全面控制,这使得会计在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分化为两个领域,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1952年,世界会计学会年会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一名词。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始。
其次,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上的应用,不仅使会计由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渐发展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与迅速发展的IT技术、资源管理系统以及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结合,更使会计如虎添翼,实现了会计发展史上的辉煌跨越。
再次,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环保理念的确立,社会责任意识的加强以及国际与各国法律规范体系的不断完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渐受到重视,从而迎来了无形资产会计、宏观控制会计、微观控制会计、现代审计、人力资源会计、绿色会计、环境会计、所得税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等多个会计分支或领域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发展格局,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的内涵与外延。
最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资本市场的功能日益强大,资本国际流动频繁、贸易壁垒的减少和市场的相互依存度加深等,加速了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国际会计准则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各国会计规范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努力,极大地提高了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降低了国际资本市场投资与融资的风险与成本,也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交易风险与成本,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世界会计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我国现代会计也取得令人称道的发展成果。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会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会计法律规范体系日臻完善。为了适应国家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先后制定了多种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既使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也使现代会计新的理论与方法被引进和广泛运用。我国于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时期。根据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还先后于1993年、1999年两次修订并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2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会计工作开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个重大措施。2000年年底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重要突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全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
二、会计的含义及特点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表明: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会计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会计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计的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会计的定义也随之在不断充实和完善。
现阶段的会计可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检查,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一种价值管理活动。
现阶段会计的主要特点有:
(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是对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反映,需要运用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三种量度。但是,由于经济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和货币量度的综合功能,决定了会计对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是以货币度量为主要计量单位。
(二)以真实、合法的会计资料为依据
真实可靠的反映依赖真实可靠的会计原始经济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对记录和报告过程资料真实性的控制。因此,会计从取得或填制凭证开始,到账簿登记,再到会计报表的编制,严守有根有据、真凭实据的原则,确保各环节的会计资料信息的真实、合法与可靠。
(三)以综合、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为保障
现代会计以综合、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的方式确保其目标的实现。所谓综合性,表现在能够提供总括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价值指标;连续性就是要求对经济活动过程从始到终如实地加以反映,不允许发生任何间断;系统性表现在对各项经济活动既要进行不间断的相互联系的记录,又要进行必要的、科学的分类,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全面性就是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都必须进行全面记录、计量,不允许任意取舍和遗漏。
(四)以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为手段
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如实的核算和监督是借助其一系列独特的、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实现的,譬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复式记账、设置和运用账户等。
(五)以价值管理活动为根本属性
会计的本质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中外会计界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如管理工具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等。我们认为管理活动论的观点是对现代会计本质的科学归纳。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职能,是经济管理的核心,是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有组织、具有管理职能的一种价值管理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