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会计信息生成过程
一、会计信息及其生成原理
(一)会计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会计信息是按会计的方法与规则所揭示的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企业会计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业绩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等,其中财务状况信息是指反映企业在某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的规模、结构与状况的信息,譬如,企业在某特定时点拥有的资产总额是多少,其中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何;企业拥有的负债总额是多少,其中的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交税费、长期借款等各类负债的具体构成状况如何;企业拥有多少所有者权益(或称净资产),其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是如何构成的。业绩信息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所取得的经营成果与综合收益信息。其中经营成果反映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所取得的收入(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和所发生的费用(如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以及各项收入减去各项费用的差额(即利润);综合收益反映企业特定会计期间所取得的除股东增资与减资以外的原因所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所有项目与数额的信息。综合收益除包括经营成果外,还包括当期按会计准则的要求计入和未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现金流量信息是指反映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从事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发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现金净流量情况,譬如,企业从事产品生产与销售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企业购入和转让股票或债券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企业借款和还款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等。从会计角度所揭示的企业经济活动情况,并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而仅仅是企业经济活动中与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等相关的内容。与企业的价值变动或资本变动相关的经济活动,实际上是指企业的理财活动,因此,会计信息又被称为财务信息。与上一章所述的会计特点相联系,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与连续性等特征,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经济监管机构和企业管理层等)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与依据。
(二)会计信息生成原理
会计信息的基本生成原理或基本生成过程包括经济交易或事项的“采集”、分析经济交易或事项、记录经济交易或事项、期末账项调整、核对账簿记录、结算账簿记录和编制财务报表。
1.经济交易或事项的“采集”
会计主体所开展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实际上是伴随着一系列对内或对外的、大大小小的、反反复复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发生的过程,如买卖、借贷、调配、控制或其他往来交易或事项等。这些交易或事项中具有完整的可核查的记录与内容,且可以通过货币计价结算的部分,即为经济交易或事项,亦称经济业务。“采集”发生的经济业务的信息是会计信息形成的源头。
2.分析经济交易或事项
采集的经济业务及相关原始信息最初反映在发票、收据、领料单、验收入库单、工资单、折旧计算单等原始单据或凭证上。要依此生产、加工和输出有用的会计信息,需要运用会计规则对这些用以生产加工会计信息的“原材料”——即日常“采集”的记载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原始凭证进行分析,以判断和决定是否应将相关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纳入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其对哪些会计要素的哪一项目产生影响,应当记入什么账户,其导致的价值数量变化是多少。可见分析经济交易或事项是一个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识别、判断和衡量(即确认与计量)的过程。它是记录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前提和基础。
3.记录经济交易或事项
经过上述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初步分析与判断后,就应当在会计账簿中对经济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影响加以记录。会计实务中,在将经济交易或事项记入相关账簿之前,先需要编制会计分录,标明经济交易或事项应当记入的账户名称、借贷方向及其金额。因此,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记录,包括分录记录和账簿记录两个具体环节。分录记录是账簿记录的基础。会计分录记录在实务中是通过编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完成的,提供的是单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详细信息,而账簿记录则将单项经济交易或事项信息按会计要素的具体项目进行汇总,以提供分门别类的、系统的、连续的财务活动信息。
4.期末账项调整
为了正确计算期间损益,在期末结账前,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把那些应该由本期享有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计入到本期的损益中去,而不论这些收入与费用相关的现金是否已经实际收付。期末账项调整的收入与费用项目主要包括应计未付费用、应计未收收入、先付支出或费用的折旧与摊销、递延收入分配结转等。
5.核对账簿记录
账簿记录资料是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直接依据。为了确保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必须在会计期末对各类账簿记录的正确性进行核查。核对账目的主要内容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若在核对过程中发现错账,则应采用规定的错账更正方法对原有会计记录进行调整、更正。
6.结算账簿记录
结算账簿记录又称结账。结账实际上是在核对账簿记录的基础上对各个账簿所记录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以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资料来源。在结账时,应当逐一计算各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包括总分类账户、明细账户等。
7.编制财务报表
当各个账户(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计算确定以后,即可根据统一会计规则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对账簿记录中的各类信息进行筛选、浓缩、计算与分析,确定应当列入财务报表正表、补充资料及附注的内容与金额,完成财务报表编制,由此生成正式对外报送或公告的会计信息[1]。
上述会计信息的生成原理,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原始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与转换以及会计信息的输出的过程;从会计方法运用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会计确认(解决是不是的问题)、计量(解决是多少的问题)、记录(解决如何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进行分门别类而又相互关联地记载与储存的问题)和报告(解决如何按既定规则及使用者的需求浓缩、汇总并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信息披露的问题)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特定会计主体的每一个特定的会计期间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具有“循环”的特征,所以在会计上又称之为“会计循环”。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即会计循环,可以框图的形式表现,如图2-1所示。
图2-1 会计循环图示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会计的方法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
由于会计对象的复杂多样,从而决定了核算、监督、检查、分析、预测、决策会计对象的手段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由一个方法体系构成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会计方法体系也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现阶段,会计方法体系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预测、决策和控制方法。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其中会计核算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这里仅简要说明会计核算各种方法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关于其他的会计方法将在后续有关课程教材中叙述。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及其具体内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分类、记录、计算、报告等所应用的方法。它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核算的这些专门方法是一个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功能各异、不可或缺的完整体系,其中,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会计核算的最初环节;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环节。在日常核算中,不论是采用手工处理方式,还是使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对于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要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设定的账户,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应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在有关的账簿中进行登记,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进行成本计算,并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主要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本章以下各节将集中介绍这些会计核算方法的原则、原理、内容及相互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