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无形资产论》

与《无形资产论》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形资产论》对我国及世界的无形资产的学术研究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正是《无形资产论》的出版才使无形资产的会计理论及其会计处理方法开始在我国广为传播,并应用于实践,对于加强中国工商企业的管理和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杨氏在《无形资产论》一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证了无形资产的性质,提出了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批判了西方会计学者的某些观点。

第七节 杨汝梅(众先)与《无形资产论》

杨汝梅(1899—1985年),字众先,河北磁县人,会计学家。1921年毕业于北京铁路管理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因名列榜首,又被交通部公费派往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1926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即是驰誉世界会计的名著《商誉及其它无形资产》(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1936年6月,施仁夫将其译成中文,经杨汝梅校阅后,改名《无形资产论》,列入当时由潘序伦主编的《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全面论述无形资产的会计学专著。

1927年归国后,杨汝梅受聘为暨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29年转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兼会计系主任,并在光华、交通、沪江等大学兼任会计学教授。1933年受邀担任盐务稽核总所副监理兼账务股长,1937年转任上海所得税税额审核处(隶属中央信托局)总审核。1942年到重庆,担任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银行联合总管理处(简称四联总处)会计长,制定了七行、局统一会计制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中行银行汉口分行经理及总行会计处处长。1949年定居香港,在香港新亚书院任教,先后任系主任、商学院院长等职;中文大学成立后,任该大学教授、商学院院长等职至1980年退休,桃李遍布世界各地。

《无形资产论》对我国及世界的无形资产的学术研究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我国著名会计学者潘序伦先生称该书“立论之精审,无与伦比”[43]。正是《无形资产论》的出版才使无形资产的会计理论及其会计处理方法开始在我国广为传播,并应用于实践,对于加强中国工商企业的管理和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中国会计学者撰写的进入世界会计领域并达到当时世界水平的重要著作,直到1978年还作为《现代会计发展丛书》重印发行。《无形资产论》一书同时也为美国财经学界所称许,引起财经各界的重视,当时在美国会计界被奉为关于无形资产的唯一著作。美国密歇根大学会计学名家派登教授(W. A. Paton)在他主编的会计手册(Accountants' Handbook)一书中多次引证杨氏论点,与当时会计学界的泰斗凯斯脱(Kester)等人的观点同列。在美国纽约大学R.P.Brief教授编辑的再版系列经典名著中,这部专著也被列入其中。杨氏是中国会计学者中成就达到当时世界水平的第一人,从1933年到1947年的十几年中世界上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还没有能超越杨氏所作研究的,这的确是中国会计界足以引以为荣的。

20世纪20年代,西方会计学者对于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性质有所论述,但多半囿于无形资产法律上的特点及其估价问题,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能够从理论上阐明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没有具体地解决会计处理问题。杨氏在《无形资产论》一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证了无形资产的性质,提出了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批判了西方会计学者的某些观点。全书共9章,依次为总论、商誉之性质、商誉与企业收益之关系、其他无形资产及其与商誉之关系、商誉与额外收益能力之关系、非购入无形资产之处理方法、各种非购入无形资产之分析、购入无形资产之性质及其处理方法、合伙及公司改组时无形资产之处理。前5章对无形资产理论进行系统论述,将当时国际上关于无形资产的各种见解加以详细的分析与归纳;后4章则在理论基础上探讨不同情形下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办法的演进。该书观点独特鲜明,有理论,有实例,富有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