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处深矿井温度升高,地下流出温泉和火山喷出炽热物质,告诉人们地球内部是热的,地球的内部有着巨大的热源,同时地球也从太阳获取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地球内部的温度和热能对研究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岩浆活动,造山作用、板块漂移都需要巨大的热动力。
目前一般认为,地球内热的主要来源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此外,还有重力分异热、潮汐摩擦热、化学反应热、地球旋转能转换的热等。据估计,自地球形成以来放射性元素放出的热能有(6~20)×1030J(焦耳)。
1.地面热流
地面热流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放出的热量。其数值很小,平均达1.47HFU[2]。世界上地热流测量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到1981年,全球地热流数据有7000个左右。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已发现大陆平均热流与海洋平均热流基本相等。大陆为1.36± 0.46HFU;海洋为1.47±0.78HFU。这出乎人们预料之外,因为人们曾认为大陆的热流比海洋大。观测表明:在大陆上,年轻的或构造活动性高的地区热流值高,比较老的,构造活动性低的地区热流低;在洋底上,大洋中脊热流高,洋盆热流则减小,海沟热流最小,到大陆边缘热流又升高(表2-1)。
大地热流值明显超过平均值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如温泉、火山。地热异常是地热开发的基础。
表2-1 洋底热流(q)与海洋地质构造
(引自周惠兰,1990)
2.地下的温度
地表面以下,温度分布可分为3层:
1】变温层:是地球的表层,主要在地面附近受太阳辐射热影响明显,其中绝大部分又辐射回空中,只有极少一部分透入地下以增高岩石温度。这种影响造成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速度较快而幅度较小,年变化速度较慢而幅度较大,引起的地质作用也各有特点。变化的幅度为+70~-70℃。因季节的不同,纬度的高低、海陆分布的差异,在各地有所不同。影响的深度,日变化为1~1.5m;年变化10~20m,内陆地区达30~40m,平均15m。
2】恒温层:温度常年保持不变的层位,这里太阳影响为零,温度等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恒温层深度20~30m,赤道和两极较浅,中纬度及内陆区较深。
3】增温层:在恒温层之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原因是地内热流影响。
地温梯度也称增温梯度和地热增温率,它是指深度每增加100m时地温所增加的度数,以℃/100m为单位。不同的地区地温梯度是不一样的,大陆区一般为3℃/100m,洋底为4~8℃/100m。地温梯度除与热源距离有关外,还与热导率有关,热导率低的地区,地温梯度较高。这种地热增温率只适用于地下20km深的范围内。再向下由于压力、密度的影响,温度的增加将越来越缓慢。地温较高的地区称为地热(温)异常区,可用于开发地下热水和热气。
每升高1℃地温所需要增加的深度称为地热增温级。这种温度的增加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例如,地热增温级在亚洲为40m,欧洲28~36m,北美洲40~50m。平均为33m。因此,平均的地热增温率为3℃/100m。
地下更深处的温度测定是通过间接方法获得的,这些方法包括:物质熔点的测定、电导率计算、岩石矿物温度计算等。真正了解的深度不超过1000km。地下100km的温度约1000℃左右;在400km深度大约为1400℃;在1300km深度,大约为1500℃;2800km处为3000℃;地核温度约为4000~5000℃。
图2-6 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据曾融生,1984)
图2-6表示不同研究者对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的认识。从这些曲线可知,分歧是很大的,人们对地球内部温度的了解还相当肤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