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中国企业的诚信拷问:守诚者得市场,失信者失人心
从三鹿“毒奶粉”事件到2010年霸王产品含致癌物质的曝光,从沸沸扬扬的卓越网“25元门”到淘宝网的“秒杀门”,从媒体抖落出农夫山泉9种食品饮料二氧化硫超标到康师傅瓶装水用自来水做水源的劣行被举报,从五粮液在国内A股市场因涉嫌偷逃税和虚增利润而遭证监会处罚到中国赴美上市企业由于财务造假而遭遇大范围的法律诉讼……一桩桩令人咬牙而悲惋的故事正指向古老而常新的命题——中国企业的诚信正面临可怕的亵渎与破坏。
从亚当·斯密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从哈耶克到萨缪尔森,经济学家从市场经济成功与挫败的历史中反复告诉着人们最为简单的游戏规则:守诚者得市场,失信者失人心。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负责人、金融专家赵海宽说,由于信用关系不佳,企业不敢大胆投资,银行不敢正常放贷。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系统调查发表的中国企业信用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企业采购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极不放心,企业担心买来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不好,怕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些占了调查对象的77.9%,有62%的企业认为,在商务活动中,一定要小心防止上当受骗。仅仅因为我国一些企业信用不高乃至失信,导致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约6000亿元人民币。
对外开放,不可逆转,但诚信危机却在肆虐和恶化着我们的对内和对外商务环境。据中国外企协会调查,外商认为在华投资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信用。比如,有的外企因品牌屡被侵权,只好撤资或不再追加投资;许多在华外商反映,在华最头疼的一件事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打假。据悉,外企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的几十家跨国公司,产品在中国被仿冒率有的达到50%~60%,各公司用于打假的费用一度高达每年50万~200万美元。据悉,由于大量中国企业涉嫌财务造假,美国证监会正在考虑抬高中国企业的上市门槛,未来中国企业进入纳斯达克将更加困难,可怕的是,美国监管机构极有可能对中国上市公司来一次彻查和驱赶风暴,果真如此的话,将会有20%的中国上市企业面临折戟沉沙之灾。
市场如布,总有缝隙,用商家们口头的这句生意经来透视中国市场的发育状况,定会发现市场的不足和缺陷。在经济学看来,各种交易行为的发生都必须建立在参与者对信息的充分了解基础上,否则占有丰富信息资源的一方在进行决策时就可能会利用自身相对于另一方的信息优势来构造信息不对称下的交易局面,从而达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恰恰是这点,我国市场的表现似乎格外裸露。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不对称和劳动力效能信息不对称,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在“无知”中遭受欺骗和宰割,而搜索信息的漫长周期和高昂成本更使单个主体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大打折扣。信息资源渠道的狭窄只能使消费者与投资者同相对于自己期待的产品处在雾里看花的远距离状态。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要素,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诚信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向顾客传递的信息不只是产品形象、价值理念,它更能使顾客体会到被尊敬的愉悦,同时反而使企业受到顾客的青睐与推崇,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把诚信作为企业的文化理念,作为全体职工追求的目标,应成为中国企业的必修之课。
《论语》云:“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君子先要获得信任,然后才去管理百姓)。因此,与其说企业失信,不如说是企业家的失信。企业诚信的形成应该从企业的老总做起。当然,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除建立自己强大的信用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内部的信誉机制,使得企业信誉能够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为此,企业管理者需要从战略层面明确哪些事有助于企业信誉建立,应加以鼓励,让全体员工对信誉的建立有共同的认识,形成信誉为重的价值观;需要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保证企业信誉机制长期运行,使信誉机制成为企业长期持续的核心基因。
诚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作为政府,应当努力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从政策上堵塞企业短期内可能获得暴利的漏洞,引导企业维护信用的自律行为,同时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企业短期行为,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以及对公共与私人产权的有效保护。另外,诚信缺失与失信成本过低大有关系,因此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机制格外重要。
(资料来源:阿里巴巴食品频道专题,2012年2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