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无形资产会计的新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
在21世纪初期就有学者关注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会计的影响,如杨雄胜(2000)就提出了品牌会计,可视为核心竞争力会计的雏形,尔后,谭劲松、熊传武(2000)提出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并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会计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无论是对会计的内部管理职能,还是对对外信息披露,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顺应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重塑企业会计管理机构;二是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强化企业会计的对内管理职能;三是完善会计核算,建立核心竞争力披露体系。刘爱东、谭艳(2001)进一步发展了谭劲松等人的观点,对如何强化和完善管理职能,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战略管理会计、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二是完善作业成本法,增强企业核心制造能力;三是不断进行会计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推行责任会计,加强成本管理,培育企业核心营销和应变能力;五是加强会计组织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组织能力。对如何完善会计核算,建立核心竞争力披露体系,作者还认为,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核心竞争力纳入会计核算范畴,丰富会计核算的内容;二是建立反映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三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披露体系。冯巧根、刘裕龙、黄曼行、郝桑(2002)也提出了扩展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外贸企业管理会计的思路以及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管理会计的创新步骤。郑丽惠(2003)认为,不仅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且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和营运情况作出评价,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竞争环境,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监控,合理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开发和保持,以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王跃堂、毛旦霞、罗慧(2004)认为,会计计量和报告与信息需求者的关键决策是相关的。会计计量和报告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完美的图表结构都是许多非财务信息难以具备的。严格说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会计控制的关系的研究还局限于管理会计范畴。因为目前的会计体系(尤其是财务会计)只注重企业的实物支持系统,较少关注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能,管理体制以及员工的价值观念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和提升有重要影响。胡玉明(2001)认为,管理会计从20世纪到21世纪最大的变化就在于:其主题已经由企业价值增值转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并形成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培植与提升的管理会计新体系。这种新体系以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为中心,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等方面来构建。但从总体上看,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局限在表层,尚未深入下去,有的学者只提出了相关问题,尔后也未进行后续研究,许多与会计有关的问题,迄今仍然处于该理论的边缘或者说是一个盲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汤湘希,2003)。陈佳贵、黄慧群(1998)认为,无形资产至少包括如下四类:即知识产权类(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契约权利类(如:优惠合同、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等);关系类(如:良好的公共关系、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凝聚力、营销网络、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等);综合类(如:商誉、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综合人力资本等不能脱离企业整体而独立存在且关系企业竞争力和企业整体形象的无形资源)。李悠诚、陶正毅、白大力(2000)则指出,虽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是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无形资产构成的。因此,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其载体。汤湘希(2003)认为,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两者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产的质与量;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体现在创造和提升无形资产的能力;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从表象上看,核心竞争力与商誉是更容易混淆的概念。董必荣(2003)认为,商誉的本质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商誉所具有的特征实际上是核心能力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核心竞争力与知识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方面,普遍认为,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汤湘希,2004)。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探讨了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李海舰、冯丽(2004)认为,企业的资本分为硬资本和软资本两部分,其中软资本包括先进技术、知识产权、网络平台、业务模式、流程再造、营销渠道、企业区位以及制度安排等,它对一个企业的价值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知识产权而言,利用专利、商标、技术许可证等能实现商业扩张,创造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