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公司购买美国的无形资产

中国公司购买美国的无形资产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面前也不能完全独善其身,截至2008年8月,全国就有6.7万家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但是,在全球的经济分工中,中国并不是最大的赢家,从财富的流向看,其最终流向那些拥有和控制知识产权的国家。截至2007年,中国研发支出已达488亿美元,使中国成为世界研发支出第四大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1.49%,可以与某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比肩。

一、引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短短几个月时间,美国贝尔斯登公司被摩根大通公司收购,“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雷曼兄弟宣告破产,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克莱斯勒及通用汽车也申请破产保护。在欧洲,冰岛遭遇“国家破产”危机,富通集团业务被巴黎银行收购。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面前也不能完全独善其身,截至2008年8月,全国就有6.7万家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正在发挥作用,中国会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但是,在全球的经济分工中,中国并不是最大的赢家,从财富的流向看,其最终流向那些拥有和控制知识产权的国家。比如,中国出口一台DVD,售价是32美元,支付给跨国公司的专利费为18美元,制造成本为13美元,中国企业只能赚取区区的1美元。[1]再比如,一台售价为79美元的国产MP3,跨国公司专利费更高达45美元,制造成本为32.5美元,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仅仅为1.5美元。[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有力地证明: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商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靠无形资产获取长久收益。

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再次证明,仅仅依靠简单劳动力输出的经济是无法长期稳定发展的,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研发和投入,改变资产的价值贡献方式,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这既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同时也是遏制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还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长治久安的基本国策。

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保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很早以来,西方主要大国就开始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如美国、日本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致使它们一直在世界经济中保持优势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企业自身的不断完善,企业有形资产的贡献率不断降低,企业的业绩更多地受到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质与量的影响与制约。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同企业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同行业内各企业趋同化日益明显,仅靠固定资产的投入很难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优势,无形资产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中的表现更加明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企业的价值贡献不断提高,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无形资产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国家创新体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7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从1995年开始的十多年间,中国研发支出以每年近20%的“惊人”速度增长。截至2007年,中国研发支出已达488亿美元,使中国成为世界研发支出第四大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1.49%,可以与某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比肩。但问题是,这些研发支出是否带来了同样速度的经济增长?是否使得中国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时占据主动?其收益是否达到了投入的预期目标?是否形成了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对维护国家安全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是否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