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家创新体系与自主知识产权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成果:知识产权
国家创新体系是种种不同特色的机构的集合,是创造、储存和转移知识、技能及新技术产品的相互联系的机构所构成的系统。知识通过在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界之间的扩散,最后以知识产权的形式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被储存起来。知识产权是知识流动和扩散的重要结果,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成果,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的效果,也决定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小。
知识产权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同时也符合无形资产的可辨认的条件,是人们很早就认识了解的一类无形资产,属于经典类无形资产的范畴。
(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构建以企业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无形资产体系
OECD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核心由知识投入、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产出、知识网络、知识与学习等六部分构成的观点。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STI)包括R&D和创新:知识创造与扩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专利:保护和商业化的知识;信息与通信技术:知识社会的推动者;知识流动和全球企业:知识在生产活动中的影响五个方面的指标。从这五个方面的指标来看,OECD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以知识评价为主的无形资产评价体系。此外,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也把公司信誉、管理效率、公司战略、文化、价值观等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当对竞争力的讨论扩大到产业、国家的层面时,无形资产便是其主要的衡量标准。
从资金的流动循环来看,企业是资金流动、分配的重要机制。首先,政府、高校等部门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税收,而企业的税收在总的税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部分资金用于创新研究后,产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又一次回归到企业,从而企业成为创新资金来源、营运、分配的关键部门。OECD在1997年所发布的公告中也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只是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将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主体来研究是合适的,在研究过程中要重视企业和其他外部环境的关系。于玉林(2000)指出,一个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多少,代表企业经济技术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强弱,一个国家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多少,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虽然涉及众多的制度安排,其好坏的衡量标准可以由无形资产的质与量来评判。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评价也就是对其目标的测评,即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汤湘希(2003)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决定着企业的价值的高低。二者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产的质与量;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体现在创造和提升无形资产的能力上;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12]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三)我国知识产权的现状分析
200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布:我国只有3‰的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99%的企业没有申请自己的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截至2007年底,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45 547项,比上年增长26.6%。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5 681项,占总量的34.4%。从申请情况看,2007年中央企业申请专利21 374项,比上年增长45.4%,占全国专利申请量的3.1%。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1 004项,比上年增长53.9%,高于申请总量的增长,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4.5%。申请发明专利占申请专利总量的51.5%,高于全国35.3%的平均水平。[13]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国内外专利的有效状况如表2-6所示,2007年国内外专利数量都有所增加,其中国内专利总量从2006年的548 758项增长到2007年的622 409项,增幅为13.42%,国外专利总量增幅为27.55%。从发明(Invention)、实用新型(Utility Model)、外观设计(Design)三种专利各自所占的比例可知,国内专利与国外专利的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最低,而实用型专利所占比例却很高,差不多占据了专利总额的一半以上,而国外专利却恰恰相反,实用型专利仅仅占2%左右,而近8成的专利是发明专利,相关数据如表2-6所示。
表2-6 国内外三种专利的有效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知识产权是知识流动和扩散的重要结果,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成果,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的效果,也决定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