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银本位制度
银本位制度系指以一定重量及一定成色的白银作为本位币的币材的货币本位制度。其构成条件有五:
1.以一定的重量及成色的白银铸成一定形状的本位币。本位币的币材等于本位币的面值。
2.银币可自由铸造。
3.银币为无限法偿。
4.纸币及其他铸币可依等值关系自由兑换银币。
5.白银及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及输入。
在早期,由于白银比金容易采掘,故首先被用来当交易的媒介,而当时工商业尚未发达,生产量与交易量均非常有限,银币就足以充当交换的媒介角色,亦即前述的流动性没有问题。
等到工商业日益发达,交易量与生产量均增加,此时银币的币值太低及输送不便的缺点均逐渐显现,于是流动性问题开始浮现。1870年后,世界白银产量激增,致使国际白银价格暴跌,白银已逐渐不适合充当本位币之币材,而银价下跌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即是本国货币贬值。贬值后的汇率,因为使外国人购买本国物品变得更便宜,因此有助于本国物品出口,但这出口增加的结果是否真的能改善国际收支,则是未知之数,因为出口的收入是出口价格乘以出口数量,贬值虽然造成出口数量上升,但出口价格却下跌,则出口的总收入未必增加,国际收支也未必改善。由银本位国家纷纷放弃银本位,可知银价贬值的确未给银本位国家带来显著好处。
银价的下跌造成银价不稳定,使两国物品相对价格会随银价改变而变动,这种汇率的波动,造成贸易的不稳定。再加上欧洲各国在此时逐渐采用金本位(见第四节),视黄金为国际通货(international currency),竞相累积黄金,对内作为支付兑现纸币之用,对外则作为进行国际贸易的筹码和清理国际债务的工具,于是黄金成为国际准备金(international reserve)。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促使金价上涨,白银价格急剧下跌。从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叶,金银比价始终保持于1∶15至1∶16之间[1],然而从1872年至1894年间,金银比价便由1∶15.6351升至1∶32.5873,至1902年又攀升至另一高峰,每一单位的金价等于39.1893单位的银价。[2]
如果我们将白银价格在1870—1914年的暴跌,视为只是欧洲人的事,则大错特错。白银价格的下跌,使以银作为本位货币的国家吃了大亏,因为如果此银本位国家有庞大外债,则银价下跌,将造成以黄金为计算标准的负债大幅度增加,很遗憾,中国即是全世界最后一个宣布放弃银本位的国家(1935年),而银价在1870年开始的下跌,使中国吃了大亏,请见“从理论到实际”。当时又没有期货选择权等汇率避险工具,造成全中国人惨重的损失。
在福尔摩斯侦探片中,福尔摩斯常常会赏一金币给街上为他跑腿的小孩童。由此可知中国为“银本位”,英国为“金本位”。另外,由于“两”是重量单位,由此可知,中国虽使用银本位,却一直未统一“银币”的制作,故有民国的“废两改元”运动。英国“金币”反映了金本位制度及统一币别制造的格式。
练习题:
问:银本位制度的三大缺点是什么?
答:(1)银价波动剧烈,使汇率不稳定,不利贸易扩张;(2)银价下跌,使偿付外债困难,却未必能改善国际收支;(3)银价上涨,使出口下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