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尹文敬的《战时财政论》

尹文敬的《战时财政论》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0年,尹文敬在《非常时期财政论》一书的基础上出版《战时财政论》一书,由中央政治学校刊印。尹文敬认为,所谓“战时财政”,即“国家对于预备战争,供给战争,以及办理战争善后,关于所需财货之筹集,保管,与使用等类方法之研究的科学也”。尹文敬认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尹文敬认为,讨论战时税的选择,应当先明了何种租税,归何种阶级的国民负担,然后再讨论

一、尹文敬的《战时财政论》

尹文敬是民国时期研究战时财政问题成果非常突出的学者。如前所述,他在1935年出版的《财政学》一书中,就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专列《战时财政论》一编讨论战费筹集方法问题。次年,又著《非常时期财政论》一书。1940年,尹文敬在《非常时期财政论》一书的基础上出版《战时财政论》一书,由中央政治学校刊印。

《战时财政论》一书共分四章:《战时财政的一般理论》、《战费的筹集方法》、《中国的战时财政》、《敌国财政述略》。

1.战时财政的一般理论

尹文敬认为,所谓“战时财政”,即“国家对于预备战争,供给战争,以及办理战争善后,关于所需财货之筹集,保管,与使用等类方法之研究的科学也”。[6]战时财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战争爆发以前,预筹作战之所需;第二阶段是在战争爆发后,关于财政的筹运;第三阶段是在战争结束以后,关于办理善后的财政问题。利用战时资源的方法有四:增加生产、节省消费、限制或禁止新投资与减少原有资本和外联与国,从资源丰富的第三国,取得战时所需要的物资。

尹文敬指出,国民对于战争的负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货币额的负担;一种是实质的负担。”[7]国民对于国家每年所输的金钱,是货币额的负担,但它不表示国民真实的全部的负担,尤其在战时财政条件下,因为战时国民除货币额的负担外,还直接供应着若干的物资与劳力,如强迫的义务服役,无偿的强制征用,没收私人企业,等等。“保障国家民族的独立而抗战,后代子孙也有应尽的义务”。[8]那么,战费的负担能否转移给后代国民承担一部分呢?尹文敬认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用租税支付,是现代国民的负担,无法转移”。用公债支付,“便是未来国民的负担,因为加税还债,是将来的事”。但尹氏认为,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内债。“政府由募集内债得来的金钱,马上换取战争所需要的物资与劳力,金钱仍是流归社会,只有政府换进的物资与劳力,才是真正的消耗,这是由当时国民的财富中取去,算是当时国民的实在负担。至于将来加税还债,不过取一部分人之手(纳税人民),还于另一部分人之手(从前购债人民),这只是变更后代人民财富和所得的分配,就整个社会说,并无所增减”。外债则不然,“用外债的方法,从国外获得物资,才是真正转移负担于后代国民”。[9]关于战费负担的公平问题,尹文敬认为,通过公债和膨胀通货的方式取得战费是“损穷利富的”,以加税应付战费,“则负担分配,比较准确而公平”。但在战时条件下,租税支付战费的能力很小,所以,“战费货币额的负担,大体上是富人出得少,而穷人出得多的”。[10]

尹文敬还分析了战时财政的各种必备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财政金融条件。他认为战时财政的经济条件,“是需要工商业极度发达,有完备的交通组织,强固的金融机构,同时社会上还要有大量的活动资金”[11]。战时财政的政治条件,可以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两种。“前者为内国的政治条件;后者为国际的政治条件”。内国的政治条件,“是指有组织完备,权力巩固的政府。有完备的政治制度,有威望素孚的政治领袖,有智识充分的公务人员,和完备的法令,安宁的社会秩序等等”。国际的政治条件,“是要有资源丰富的与国,对战争所需的物资,能够源源地接济。同时还要能利用国际关系,使有利于战争”。[12]战时财政的财政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平时财政。如完备的租税制度;公债无巨额的积累,公家信用巩固;有完备的财政法规和充分的财务行政人员。战时财政的金融条件包括:组织完备的金融机构和资力雄厚的中央银行;货币制度统一,发行权集中。

关于战时预算问题,尹文敬认为,战费的支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作战员兵的数目;战场预测与时间推定;因战事而发生的各种间接支出;向同盟国方面贷与之借款。战时预算的编制方法有两种:混合编制法和独立编制法。前者是把战时预算和平时预算混合编在一起,后者是把战费支出独立编制预算。

2.战费的筹集方法

战费的具体筹集方法有三:纸币政策、公债政策和租税政策。

纸币政策即通货膨胀政策,这是中外历史上战时最常用的筹集战费的方法,也是现代战时条件下筹措战费最便利的方法,它与租税具有同样的效果,“一方面因通货膨胀,物价腾贵,即不啻向货币财产课税。并且反复地施行着,多取于人,而人还不觉呢。他方面因通货的极度膨胀,币价愈跌落,政府从前所负担的公债,自然就减轻其实质的负担”。因此,它与“非常财政有莫大的便利”。[13]但通货膨胀即使在非常财政的条件下也应适可而止,因为通货过度的膨胀,会引起公债的破产,还会导致租税收入的实质减少和经费支出的数额增加。从而造成通货膨胀—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更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在战前,战时,甚至战后,公债都是非常财政的重要角色。尹文敬认为,从理论上看,筹措战费,租税优于公债,理由如次:“租税能减少人民的消费量,公债不独不能,且有增加消费之势”;“公债促物价上涨,而租税不然”;“公债促进不正当的消费,使国家在战时管理消费困难,而且公债的种类愈多,交易所里的投机买卖,也愈剧烈,足以引起恐慌,妨害生产事业”;“公债是加重人民的不平负担,而租税不然”;“战时增加租税,较平时为易,似乎不应利用人民的缺点,而用公债政策”;“战争之后,应该减税以示抚恤,若战时既未加税,此该便减无可减了”。[14]但从实际上看,筹措战费,是不能全靠租税,公债也是必需的。因为,“从国库方面说,战费是巨额而急需的支出,所以筹集也以敏速为要义。敏速是公债的特长,而租税便望尘莫及了”。“从人民的心理和经济情势说,也觉得募债是较纳税为易,因为在负担上,虽然募债与租税,没有多大分别,但是租税是一种割取,募债却没有剥夺人民的所有权,而且债票又是优良的抵押品,紧急时还可以出售……自由公债总较强制租税,来得自由”。[15]

由于战时公债能否一一偿还存在问题,富有阶级对投资战时公债往往裹足不前。因此,政府往往只能通过种种方式进行“诱募”:如高利;奖金、折扣、中彩;免税;司法方面的附带利益(如规定债票可以纳税,可作基金保证金,不能扣留公债抵偿);金钱外的劝募方法等。

筹措战费的第三种方法是实行租税政策。那么,战时条件下,应选择何种税源为宜呢?尹文敬认为,讨论战时税的选择,应当先明了何种租税,归何种阶级的国民负担,然后再讨论战争与何种阶级的利益最攸关。他指出:“依一般的见地,对于多量收入者的累进税,所得税,附加税,战时利润税,遗产税,继承税等,认为是富有阶级的负担;土地税,财产税,房屋税,一般买卖税是大众的负担。”[16]他进一步指出,虽然战争攸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但严格地说,“与资产阶级的关系要大些,因为他们的财产和企业,需要国力的保护,是大于无产阶级的。而且在准备作战与作战期中,资本家还可获得意外的利益”。[17]

基于上述分析,尹文敬认为,在战时租税政策方面应多征财产税、所得税和战时利润税。

3.中国的战时财政

尹文敬分析了中国战时财政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他认为,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尚停滞在农业经济社会里,工商业不发达,资本不集中,不易筹集战费;第二,在财政方面,没有完善的近代化租税制度;第三,在金融方面,金融机构不完整,法币改革历时较短。但他指出,中国战时财政的这些不利因素,“同时也是我们能持久抗战的原因”,因为在农业经济社会里,“诚然不能迅速而容易地筹到大批款项;但是我们要知道工业国家的筹款虽然较易,然感受战争的影响非常敏锐,往往一地方有战事,而全国各部受其波及,因此对支持战争的持久力,却异常薄弱。在农业国家里,是刚刚相反的”。在财政方面,由于中国连年国内战争,军费支出在抗战以前就很大,“老早是战时财政了,国民也早习于战时财政的负担了”。因此,平时军队就养得很多,所以战费开支并不增加很多。在金融方面,中国战前进行了法币改革,“我们的币制已及时统一了,法币已有了稳固的根基”。因此,从整体上看,“我们毫不隐讳地承认我们财政上一切缺点”,“同时也坚定地认定我战时财政,有它优良的特质,这是不能以普通战时财政的理论,能遽加推断的”。[18]

尹文敬分别对中国战前财政、战时收支、战时金融、战时公债、战时租税及今后的财政问题等一一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价。

4.敌国财政

为了做到知己知彼,尹文敬在分析了中国战时财政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后,又介绍了侵华的日本的战时财政。他首先介绍了日本自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后非常费用历年剧增、赤字不断扩大的情况。接着他分析了“七七”事变后,日本财政的情况。他指出,这次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以前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不一样,甲午战争不过是中国一部分力量与之作战,为时仅10个月,日俄战争也仅一年零4个月。这次侵华战争不仅延续时间之长为日本所始料未及,而且其战线之长,交战的激烈程度也是前两次战争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战费支出之大,也远远超出以前。尹文敬具体从公债、租税两方面分析了日本筹措战费的情况。

最后,尹文敬对敌我战时财政作了比较。他指出,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国,战时财政的优点是筹集战费比较容易,其缺点是对于支持战争的持久力,非常脆弱;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筹款虽然困难,但易于持久。所以敌人要“速战速决”,而我方能持久作战。另外,由于敌方“劳师远略”,“劳逸之势既不同,耗费之款亦迥异”,“敌方所耗之数”“已四倍于我”。因此,尹文敬从战时财政的角度,对中日战争中国光明的前景非常有信心,他说,“成败利钝,已可逆睹”。[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