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政思想研究

财政思想研究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伯棣的《中国财政思想史稿》是专门研究财政思想史的较好的专著,可惜未写到清代。其他如王成伯主编的《中国赋税思想史》,专门研究历史上的赋税思想,在有关章节中对清代的赋税思想和财政政策有较多篇幅的描述。[256]在具有专题性的财政思想研究方面,叶世昌的《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货币学说》,重点研究了鸦片战争前后的货币思想。

五、财政思想研究

在一些通史性的著作中,对清代的财政思想予以了关注。周伯棣的《中国财政思想史稿》是专门研究财政思想史的较好的专著,可惜未写到清代。其他如王成伯主编的《中国赋税思想史》,专门研究历史上的赋税思想,在有关章节中对清代的赋税思想和财政政策有较多篇幅的描述。[246]姚遂的《中国金融思想史》,专门研究历史上的金融思想,列有“鸦片战争前后的金融思想”、“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思想”、“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金融思想”诸章。[247]叶世昌等《中国货币理论史》,对清代特别是晚清的货币思想与理论进行了集中的探讨。[248]张家骧主编的《中国货币思想史》,列有“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货币思想”、“清代(鸦片战争前)的货币思想”、“近代初期的货币思想”、“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的货币思想”、“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改革中国币制的酝酿和讨论”等章。[249]马伯煌主编的《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有“封建国家财政体制的历史走向及变法改制政策思想的运用”一篇,涉及清代的财政思想。[250]刘含若主编的《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有对清代“田制管理思想”、“财政管理思想”、“货币管理思想”、“盐务及荒政管理思想”的描述。[251]胡寄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下,赵靖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4卷,对鸦片战争前有关人物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雯、唐甄、颜元、李塨、王源、龚自珍、包世臣等人的财政思想,分别有专论。[252]几种近代经济思想史著作,如赵靖、易梦虹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叶世昌的《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也有对龚自珍、包世臣、魏源、许楣、王茂荫、冯桂芬、陶熙、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人有关财政思想的论述。[253]凡此,都值得注意。

应该提及的是赵丰田的《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一书,该著不但开了研究晚清经济思想的先河,而且,其中的“增岁入说”、“厚俸禄说”、“行预算说”诸章,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财政思想研究。其概括能力和识见亦属上乘,如“增岁入说”云:“诸家所论增加岁入之法,约而言之,有三大端:一曰改币制,二曰增税收,三曰借国债。而改币制一项中,复包括铸银圆、行钞票、改本位、设银行四端。……增税收者,自积极方面言之,则增加新税,自消极方面言之,则整理旧税是也。旧税之当整理者,大抵以盐税为大宗。新税之可增加者,诸家所论,多以仿行西法为主,与当国者所筹措只求救急不顾国计民生之税收,如捐输、厘金、鸦片之类不同,此大要也。……国债有内债外债之分,大抵诸家所论议,主行内债者多,主借外债者少,而其用途,又皆以开源兴利为主,此大要也。”[254]其后出版的夏炎德的《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也有对晚清财政思想的论述。[255]而巫宝三等《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除了收录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王茂荫、包世臣等人的经济思想、财政思想、货币思想等资料外,还收录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的有关农业政策、工矿政策、商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等资料,亦有相当价值。[256]

在具有专题性的财政思想研究方面,叶世昌的《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货币学说》,重点研究了鸦片战争前后的货币思想。[257]李宇平的《近代中国的货币改革思潮(1902~1914)》,缕述了晚清诸家的货币思想及其对货币改革的影响。[258]程霖的《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对清末银行建设制度的产生进行了论述。[259]马陵合的《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则有对“近代铁路外债观的早期形态”、“对铁路外债观的排拒及其困境”、“‘浦口条件’与对铁路外债有限认可”、“‘外债救国’论的倡导与转向”等问题的专门探讨。[260]

【注释】

[1][英]哲美森:《中国度支考》,林乐知译,上海广学会1897年版。

[2]《清朝续文献通考》卷66,《国用四》;卷68,《国用六》。按:《清朝续文献通考》卷66在引用时作者记为“哲美森”,卷68则记为“遮密孙”。又按:《清朝续文献通考》卷68在叙述光绪朝财政时,还引用了日本人根岸佶的著作,并称:“吾国财政向无报告,国人鲜有知者,近年始见预算案,然肯细心研究者亦不一二,觏日本人根岸佶为同文会会员,于吾国生计状况钩稽之勤,用力之久,远驾吾国人士之上。”

[3]吴廷燮:《清财政考略·康熙时之财政》,1914年铅印本。

[4]如木村增太郎的《中国财政论》(东京大阪屋号书店1927年版)就引述过王氏的著作。按:《中国财政论》原名《支那财政论》,“支那”一词,在历史上,有对中国的蔑称之嫌,因此,凡是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初出版的日本研究著作中,用“支那”作书名的,一律译作“中国”。但为了避免混乱,习以为常的资料书如《支那经济全书》,仍依其旧。据倪建周、冬明《“支那”源流考》(《新华文摘》1999年第8期),称,“支那”原是“China”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日本辞书《广辞苑》也有这种解释。不过,在笔者看来,从读音上看,“支那”更接近于拉丁语系的读法,在西班牙语中“China”读作“齐那”。

[5]罗玉东:《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罗尔纲:《湘军新志》,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8年版。

[7]侯厚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海大东书局1929年版。

[8]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哈佛燕京学社1939年版。

[9]贾之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唐棣出版社1949年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列入“新世纪万有文库”再版。

[10]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另外,叶元龙:《中国财政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也涉及清代财政。

[11]参见陈沧来:《中国盐业》,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吴觉农、范和钧:《中国茶叶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李权时:《现行商税》,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金国宝:《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张家骧、吴宗焘、童蒙正:《中国之币制与汇总》,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杨荫浦:《中国金融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张辑颜:《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6年版。

[12]上揭张家骧、吴宗焘、童蒙正:《中国之币制与汇总》,第2~3页。

[13]陈向元:《中国关税史》,京华印书局1926年版。另参见马寅初:《中国关税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吴堉幹:《中国关税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李权时:《中国关税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周念明:《中国海关之组织及其事务》,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4]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世界书局1930年版;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无锡大公图书馆1936年版。

[15]上揭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第81页。按:该书200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再版。

[16]万国鼎:《中国田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版;徐士圭:《中国田赋史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马大英、江士杰、刘国明、王延超:《田赋史》下(《田赋会要》第3编),正中书局1944年版;郎擎霄:《中国民食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7]张家骧:《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

[18]杨肇遇:《中国典当业》,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欧宗祐:《中国盐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另外,盐务署主持编撰的《中国盐政沿革史》,分盐区进行叙述,1914年出版《长芦》分册,1915年出版《奉天》分册。笔者最近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仅见到这两册。就这两册来看,所谓的“中国盐政沿革史”,主要的仍是叙述清代。

[19]汤象龙:《道光时期的银贵问题》,《社会科学杂志》1930年1卷3期;《咸丰朝的货币》,《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3年1卷2期。

[20]梁启超:《各省滥铸铜元小史》,《饮冰室合集》21,中华书局1936年版。

[21]谭彼岸:《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新货币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1939年6卷1期,《清中叶之货币改革运动》,《说文月刊》1944年4卷;傅镜冰:《明清两代外银输入中国考》,《中行月刊》1933年7卷6期;魏建猷:《清代外国银元之流入及其影响》,《东方杂志》1945年41卷18号。

[22]夏鼐:《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清华学报》1935年10卷2期。王毓铨:《清末田赋与农民》,《食货》1936年3卷5期。葛寒峰:《清代田赋中之耗羡》,《农学月刊》1939年1卷5期。梁方仲:《田赋史上起运存留的划分与道路远近的关系》,《人文科学学报》1942年1卷1期。苏良桂:《清代田赋考》,《国学丛刊》1942年第8~10期;单士魁:《清代黄册与赋役问题》,《文献论丛》1948年;蔡狮:《清代漕运之组织及其运输方法》,《交通杂志》1937年5卷3期;万国鼎:《明清漕运概要》,《政治月刊》1940年4卷3期;李文治:《清代屯田与漕运》,《学原》1948年2卷2期。

[23]王叔涵:《两淮盐务与钱庄》,《经济学季刊》1931年2卷3期;刘隽:《清代云南的盐务》,《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3年1卷2期;《咸丰以后两淮之票法》,《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3年1卷2期;《道光朝两淮废引改票始末》,《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3年2卷2期。

[24]彭雨新:《清末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社会科学杂志》1947年9卷1期。罗尔纲:《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37年5卷2期。另外,罗玉东的《光绪朝补救财政之方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4年2卷2期),吴廷燮的《论光绪朝之财政》(《文献论丛》1936年),则分析了晚清财权下移之情势下,清廷的财政清理。在外债与赔款的研究方面,汤象龙的《民国以前关税担保之外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5年3卷1期)、《民国以前的赔款是如何偿付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4年2卷2期),是两篇重要的作品。汤象龙的《道光朝捐监之统计》(《社会科学杂志》1931年2卷4期),开了清代捐纳制度研究的先河。陈文进的《清代之总理衙门及其经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2年1卷2期)、《清季出使各国使领经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4年2卷2期)以及沈鉴的《辛亥革命前夕我国之陆军军费》(《社会科学》1937年2卷2期),也是对相关论题的开创性研究。

[25][日]木村增太郎:《中国的经济与财政》,东京大阪屋号书店1923年版。

[26][日]木村增太郎:《中国的财政真相及其革新措施》,东京启明会1925年版。

[27][日]木村增太郎:《中国财政论》,东京大阪屋号书店1927年版。

[28][日]安东不二雄:《中国的财政》,东京东亚实进社1921年版。

[29][日]松井义夫:《清朝经费之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5年版。

[30][日]百濑弘:《清朝的财政经济政策》,《东亚研究所报》1943年20号。已由郑永昌译成中文,附录于《财政与近代史论文集》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版。

[31][日]平濑巳之吉:《近代中国经济史》,中央公论社1942年版。按:日本学者常用“近代”、“近世”来标示时间范围,但并没有统一的规范。

[32][日]小竹文夫:《近世中国经济史研究》,东京弘文堂书店1942年版。

[33][日]竹内元平:《最近中国财政概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29年版。

[34][日]吉田虎雄:《中国关税及厘金制度》,东京北文馆1915年版。

[35][日]高柳松一郎:《中国关税制度论》,该书原名为《支那关税制度论》,京都内外出版株式会社1920年版,1926年又出版了改定增补版。中文版作为“经济丛书社丛书之五”,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李达译。

[36][英]莱特:《中国关税沿革史》,1938年在上海用英文出版。1958年三联书店出版中文本,姚曾廙译。

[37][日]清水孙秉:《清国货币论》,东京富山房1911年版。

[38][日]根岸佶:《中国货币改革论》,东京支那经济学会1919年版。

[39][日]井村薰雄:《中国的货币与度量衡》,东京大阪屋号书店1926年版。

[40][日]吉田虎雄:《中国货币研究》,山口市东亚经济研究会1933年版。

[41][日]根岸佶、越智元治:《中国及满洲的通货及币制改革》,东亚同文会1937年版。

[42][日]宫下忠雄:《中国货币制度论》,大阪宝文馆1938年版;《中国银行制度论》,东京岩松堂书店1941年版。

[43][日]安东不二雄:《清国国债事情》,横滨正金银行1910年版。

[44][日]中滨义久:《中国的对外借款》,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29年版。

[45][日]伊藤文吉:《中国与列强的经济关系》,京都内外出版株式会社1923年版。另外,相关方面的著作还有[日]日野勉的《清国盐政考》(东亚同文会1905年版),[日]大山嘉藏的《中国的国债与列强》(东京文影堂书店1915年版),[日]西川喜一的《财政金融与关税制度》(上海日本堂书店1925年版),[日]滨田峰太郎的《中国的财政和公债》(东亚研究会1930年版),[日]樋口弘的《日本的对华投资研究》(东京生活社1939年版),[日]长野敏一的《中国的地方财政》(东京生活社1942年版)等。

[46]黄炎培、庞淞:《中国四十年海关商务统计图表(1876~1915)》,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47]杨端六、侯厚培:《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年。

[48]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最近三十四年来中国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统计(1900~1933)》,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49]江恒源:《中国关税史料》,中华书局1931年版。

[50]陈度:《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

[51]《支那经济全书》,东亚同文会1907~1908年版;《清国事情》,日本外务省通商局1907年版;《清国商业事情与金融习惯》,东亚同文书院1904年版;《清国商业总览》,东亚同文会1906~1908年版;《清国厘金税报告集——在清国帝国各领事馆调查》,日本外务省通商局1909年版。

[52]见《支那经济全书》第1辑,东亚同文会1907年版,第647~674页。

[53]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燕京大学1950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许大龄的《明清史论集》收录。

[54]彭雨新:《清代关税制度》,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5]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版;叶世昌:《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货币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5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版,196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

[57]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版。按:该书200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再版。

[58]汤象龙:《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财政制度》,《财经科学》1956年第1期。

[59]彭雨新:《清代前期的赋役混乱与整理改革》,《江汉历史学丛刊》1979年第1期。

[60]李华:《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清史论丛》1979年第1辑。

[61]参见彭泽益:《鸦片战后十年间银贵钱贱波动下的中国经济与阶级关系》,《历史研究》1961年第6期;《论鸦片战争赔款》,《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1853~1868年的中国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979年第1集;《十九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清朝财政危机和财政搜刮的加剧》,《历史学》1979年第2期。另外,史苏苑:《从明代的一条鞭法到清代的地丁制度》,《新史学通讯》1954年第9期;陈恭禄:《从明末三饷说起兼及明清之际财政情况》,《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2期;樊树志:《明清漕运述略》,《学术月刊》1962年第10期等文亦有可观之处。

[62]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研究室《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参考资料》,内部刊行,1962年。

[63]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64]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5]巫宝三等:《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对近代货币资料的搜集堪称完备,特别是集中收录了相关档案资料,更具价值。徐义生的《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有较详的外债资料。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有较详的关税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也是对关税资料的集成,如《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中国海关与庚子赔款》(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等。南开大学历史系编的《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中华书局1959年版),有财政、赋税、盐务、漕运专辑。另外像《戊戌变法》(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鸦片战争》(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等资料汇编,也有一定的财政资料的搜集。

[66][日]佐伯富:《清代盐政之研究》,东洋史研究会1956年版。

[67]其中,养廉银制度方面的论文,已经结集译成中文出版。见[日]佐伯富:《清雍正朝的养廉银研究》,郑樑生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1996年第2版。

[68][日]重田德:《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岩波书店1975年版。

[69][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的统治结构——明清赋役制度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另外,[日]岩见宏:《雍正时代的公费初探》(《东洋史研究》第15卷4号,1957年),[日]安部健夫:《耗羡提解的研究》(《东洋史研究》第16卷4号,1958年)等论文,都值得注意。

[70][美]E.G.比尔:《厘金的起源——1853~1864》,哈佛大学1958年版。

[71][美]景复朗:《1845~1895年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哈佛大学1965年版。

[72]王业键:《中华帝国的田赋》,哈佛大学1973年版。王业键的相关论文也是值得注意的,如:《雍正时期的财政改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2本,1960年6月。已收录王氏著《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一),台北县稻香出版社2003年版。

[73]陈昭南:《雍正乾隆年间的银钱比价变动》,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年版。

[74]刘翠溶:《顺治康熙年间的财政平衡问题》,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9年版。另外,王尔敏的《清季兵工业的兴起》(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版)、《淮军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中华书局1987年版),以及刘凤翰的《新建陆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版),对晚清有关方面的军费有所涉及。何烈的《厘金制度新探》(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2年版),在前此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探索。徐泓的《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2年版),除对两淮盐场的行政组织进行了研究外,还涉及盐商组织、私盐流通、盐政改革等问题。王树槐的《庚子赔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版),对庚子赔款的议定、筹措、偿付等做了系统的研究。

[75]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财政史编写组:《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陈秀夔:《中国财政史》,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版。

[76]孙翊刚、董庆铮主编:《中国赋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殷崇浩等:《中国税收通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7]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上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78]黄惠贤、陈锋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另外,马伯煌主编:《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王成伯主编:《中国赋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在有关章节中对清代的财政思想和财政政策进行了研究。

[79]何烈:《清咸同时期的财政》,台湾国立编译馆1981年版。

[80]左治生:《中国近代财政史丛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1]孙文学主编《中国近代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2]李三谋:《明清财经史新探》,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83]邓绍辉:《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4]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5]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版。

[86]申学锋:《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陈桦:《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88]庄吉发:《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89]陈支平:《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版。

[90]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91]李澍田主编:《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92]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93]袁良义:《清一条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4]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5]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6]张学君、冉光荣:《明清四川井盐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7]牧寒:《内蒙古盐业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8]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99]宋良曦、钟长永:《川盐史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张海鹏、王廷元等:《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版;徐安琨:《清代大运河盐枭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张小也:《清代私盐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倪玉平:《博弈与均衡:清代两淮盐政改革》,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黄国信:《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0]赵淑敏:《中国海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版。

[101]叶松年:《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2]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从明代官手工业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3]戴一峰:《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4][日]岡本隆司:《近代中国与海关》,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9年版。

[105]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6]李爱丽:《晚清美籍税务司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07]李永胜:《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8]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版。

[109]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书店2005年版。

[110]王尔敏:《淮军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1]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台湾故宫丛刊1982年版,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2]赖福顺:《乾隆重要战争之军需研究》,台湾故宫博物院1984年版。

[113]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晚清兵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

[114]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陈锋:《清代军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陆方、李之渤:《晚清淮系集团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樊百川:《淮军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5]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与银行的演进(1664~1937)》,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1年版,收录王氏著:《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一),台北县稻香出版社2003年版。

[116]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7]李宇平:《近代中国的货币改革思潮(1902~1914)》,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7年版。

[118]王宏斌:《晚清货币比价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9][日]宫下忠雄:《近代中国银两制度研究》,有明书房1990年版。

[120]戴建兵:《中国近代纸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穆渊:《清代新疆货币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桑润生:《简明近代金融史》,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121]曹均伟:《近代中国利用外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22]许毅等:《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23]〇曹均伟、方小芬:《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活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4]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李鹏年:《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1994年2版;祁美琴:《清代内务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另外,在太平天国的财政经济制度研究方面,有郭毅生:《太平天国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5]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汤象龙:《中国近代财政经济史论文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韦庆远:《档房论史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吴天颖:《井盐史探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陈锋:《陈锋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山本进:《清代财政史研究》,汲古书院2002年版;王业键:《清代经济史论文集》,台北县稻香出版社2003年版。

[126]郭松义:《论“摊丁入地”》,《清史论丛》第3辑,1982年。

[127]何汉威:《清末赋税基准的扩大及其局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册,1988年。

[128]彭泽益:《清代财政管理体制与收支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2期。

[129]彭雨新:《清代田赋起运存留制度的演进》,《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130]彭雨新:《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财政的崩溃》,《辛亥革命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刘克祥:《太平天国后清政府的财政整顿和赋税搜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3集,1981年;岩井茂树:《清代国家财政中的中央与地方——以酌拨制度为中心》,《东洋史研究》第42卷2号,1983年;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清史论丛》第5辑,1984年;魏光奇:《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31]鲁子健:《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上册,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下册,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徐雪筠:《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人民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外债史资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中华书局1992年版;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穆和德、李策:《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海关十年报告·汉口江汉关〉》,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吴兆莘、洪文金等:《中国财政金融年表》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李必樟:《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2]尹文敬:《财政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542页。

[133]吴堉幹:《中国关税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页。

[134]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页。

[135]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6]唐瑞裕:《清代乾隆朝吏治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版。

[137]汤象龙:《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财政制度》,《财经科学》1956年第1期。

[138]彭泽益:《清代财政管理体制与收支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2期。

[139]彭雨新:《中国近代财政史简述》,孙健编《中国经济史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0]杨久谊:《清代盐专卖制之特点——一个制度面的剖析》,台湾《“中央研究院”的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7期,2005年。

[141]陈锋:《清代盐法考成述论》,《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1期;《清代的钱粮征解与吏治》,《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3期;《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清代户部的盐政职能》,《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2期;《清代赋役制度的整顿改革与政策导向》,《人文论丛》1999年卷;《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演变》,《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代财政制度的近代化》,《东瀛求索》2000年第11号;《清代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5期;《清代财政收入政策与收入结构的变动》,《人文论丛》2001年卷。

[142][日]山本进:《清代后期四川地方财政的形成》,《史林》第75卷6号,1992年;《清代后期湖广的财政改革》,《史林》77卷5号,1994年;《清代后期四川的财政改革与公局》,《史学杂志》103编7号,1994年;《清代后期江浙的财政改革与善堂》,《史学杂志》104编12号,1995年;《清末山西的差徭改革》,《东洋史研究报告》第19号,1995年。

[143]谷井阳子:《道光咸丰时期地方财务基调的变化》,《东洋史研究》第47卷4号,1989年。

[144]土居智典:《清代湖南省的省财政形成与绅士层》,《史学研究》第227号,2000年。

[145]如熊元斌:《清代河运向海运的转变》,《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易生运:《关于清代嘉道年间的漕粮海运问题》,《华中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邓亦兵:《清代河南漕运述略》,《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杨天宏:《清政府六省裁漕的目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殷崇浩:《乾隆时的漕粮宽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曹国庆:《试述清代漕运的盛衰》,《历史教学》1987年第7期;吴琦:《清代湖广漕额辨析》,《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戴鞍钢:《清代江西漕政述略》,《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戴鞍钢:《清代漕运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齐鲁学刊》1988年第4期;张照东:《论清代水陆漕运方式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黄十庆:《清代运军的构成与性质》,《江淮论坛》1990年第3期;吴琦:《清代漕粮在京城的社会功用》,《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张照东:《清代漕运与南北物资交流》,《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江太新、李文治:《论清代中叶后漕政的败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刘梅生、庞乃铭:《试论道光前期的漕粮海运》,《信阳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吴琦:《清代湖广漕运的社会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周祚绍:《清代前期水陆漕运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陈峰:《清代漕运水手的结帮活动及其对社会的危害》,《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等。

[146]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页。

[147]如齐元三:《中央与地方赋税划分》,《福建财政月刊》第5卷第2期,1931年;胡善恒:《地方财政困穷问题》,《福建财政月刊》第5卷第2期,1931年;吴长春:《县地方经费之研究》,《财政经济汇刊》第1卷第6期,1932年;逢庐:《四川财政之今昔》,《四川月报》第3卷第2期,1933年;张培均:《湖北之财政》,《经济评论》第2卷第4号,1935年;冯华德:《我国国地财政划分之理论与实际》,《浙江财政月刊》第9卷第10期,1936年。

[148]刘广京:《晚清督抚权力问题商榷》,原载《清华学报》新10卷第2期,见《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6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41~386页。

[149]何汉威:《从清末刚毅、铁良南巡看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1分,1997年。

[150]何汉威:《清季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的反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3分,2001年。

[151]戴一峰:《晚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近代海关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52]何烈:《清咸同时期的财政》,台湾国立编译馆1981年版,第403~404页。

[153]邓绍辉:《咸同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期。

[154]已收入该氏的论文集《清代财政史研究》,汲古书院2002年版。

[155][日]谷井阳子:《道光咸丰时期地方财务基调的变化》,《东洋史研究》第47卷4号,1989年。

[156][日]土居智典:《清代湖南省的省财政形成与绅士层》,《史学研究》第227号,2000年。

[157]何汉威:《晚清四川财政状况的转变》,《新亚学报》,第14卷,1984年8月。

[158]汪茂和、成嘉玲:《清代皇家财政之研究》,《南开史学》1991年第2期。

[159]汪茂和、成嘉玲:《清代皇家财政与国家财政关系之研究》,《南开史学》1992年第2期。

[160]赖惠敏:《乾隆朝内务府的当铺与发商生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

[161]赖惠敏:《清代皇族的家族结构与财产分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清乾隆朝的税关与皇室财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

[162]叶志如:《从人参专采专卖看清宫廷的特供保障》,清代宫史研究会编:《清代宫史探微》,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另外,周远廉、杨学琛:《关于清代皇庄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63年第3期;安部健夫:《清代典当业的趋势》,《清代史的研究》,东京创文社1971年版;商鸿逵:《清代皇商介休范家》,《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刘守沼:《清代前期内务府纳银庄的几个问题》,《清史研究集》第2辑,1982年;魏鉴勋、关嘉录:《康熙朝盛京内务府皇庄的管理》,《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关嘉录、魏鉴勋:《从〈黑图档〉看康熙朝盛京皇庄的赋役制度》,《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叶志如:《乾隆时内府典当业概述》,《历史档案》1985年第2期;王小荷:《清代两广盐务中的“帑息”》,《清史研究通讯》1985年第2期;林永匡、王熹:《清代长芦盐商与内务府》,《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沈微:《盛京内务府粮庄概述》,《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4期;李克毅:《清代盐商与帑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汪士信:《乾隆时期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应得、实得利润与流向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佟永功、关嘉录:《乾隆朝盛京总管内务府的设立》,《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郭松义:《清宗室的等级结构与经济地位》,李中清、郭松义主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何本方:《清代的榷关与内务府》,《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2期。也论列了相关问题,可以参考。

[163]祁美琴:《清代内务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164]笔者没有见到该书。参见吴伯娅:《美国出版〈康雍乾内务府考〉等书简介》,《清史研究通讯》1985年第3期。另参见陈生玺、杜家骥:《清史研究概说》,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165][日]松井义夫:《清朝经费的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昭和十年(1935年)版,第17~18页。

[166]马伯煌主编:《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页。

[167]马小鹤:《清代前期人口数字勘误》,《复旦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郭松义:《清初人口统计中的一些问题》,《清史研究集》第2集,1982年。

[168]陈锋:《清初人丁统计之我见》,武汉大学《史学文稿》第4集,1984年。该文又以《也谈清初的人丁统计问题》为名,发表于《平准学刊》第5辑,1989年。另外,高王凌:《关于〈清代人口研究〉的几点质疑》,《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潘喆、陈桦:《论清代的人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吴慧:《清代人口的计量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陈桦:《清代人口编审制度初探》,《清史研究集》第6集,1988年;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也可以参考。

[169]陈支平:《明末辽饷与清代九厘银沿革考实》,《文史》第30辑,1988年。

[170]王者:《清初曾开三饷加派》,《平准学刊》第5辑,1989年。

[171]陈锋:《顺治朝的军费支出与田赋预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清初轻徭薄赋政策考论》,《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72]陈恭禄:《从明末三饷说起兼及明清之际财政情况》,《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2期。

[173]杨涛:《清初顺治朝的财政危机与敛赋措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174][日]北村敬直:《清代租税改革(地丁并征)》,《社会经济史学》15卷3、4号,1949年。

[175][日]铃井正孝:《四川省地丁银的实行》,《历史》1958年第16号;[日]藤田敬一:《关于清初山东的赋役制》,《东洋史研究》24卷2号,1965年;[日]重田德:《一条鞭法与地丁银的关系》,《人文研究》18卷3号,1967年。

[176]何本方:《清代户部诸关耗羡归公的改革》,《南开史学》1984年第2期;陈东林:《试论雍正“提耗羡设养廉”的财政改革》,《史学集刊》1984年第4期;萧国亮:《雍正帝与耗羡归公的财政改革》,《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3期;庄吉发:《清初火耗归公的探讨》,《大陆杂志》70卷5期,1985年;董建中《清代耗羡归公起始考》,《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77]王业键:《清雍正时期的财政改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2本,1960年。[美]曾小平(MadeleineZelin):《州县官的银两》(该书英文版1984年出版),董建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8]刘翠溶:《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减免赋税的过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

[179]曹月堂:《谈康熙朝的钱粮蠲免》,《南开史学》1982年第1期;常建华:《乾隆朝蠲免钱粮问题试探》,《南开史学》1984年第2期。

[180][日]周藤吉之:《清代前期佃户的田赋减免政策》,原载《经济史研究》第30卷4号,1943年。见氏著《清代东亚史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72年版。

[181]经君健:《论清代蠲免政策中减租规定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182]郭松义、李新达:《清代蠲免政策中有关减免佃户地租规定的探讨》,《清史研究》第8辑,1991年。另外还有张海赢:《论清代前期的奖励垦荒和蠲免田赋》,《晋阳学刊》1980年第1期;胡春帆、花瑜等:《试论清前期的蠲免政策》,《清史研究集》第3辑,1984年;彭雨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苏松地区的减赋和治水》,《江汉论坛》1984年第6期;殷崇浩:《叙乾隆时的漕粮宽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俞玉储:《清代前期漕粮蠲缓改折概论》,《历史档案》1990年第2期;徐建青:《清代康乾时期江苏省的蠲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罗仑、范金民:《清前期苏松地区钱粮蠲免述论》,《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李向军:《清前期的灾况、灾蠲与灾赈》,《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清代救荒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效果》,《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则是专门探讨灾荒与蠲免的专著。

[183]收录佐伯富《中国盐政史的研究》中的《清代盐政》,大体上是《清代盐政之研究》的改写,篇目也基本一样。当然,在有些方面有所调整,在有些方面有进一步的探讨。如在“盐场问题”中,取消了“盐价与场私”、“灶户的分化与场私”两部分,代之以“商灶的发展”。在“两淮盐政的改革”中,增写了陆建瀛的淮南盐政改革和清末的淮南盐政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对清末的淮南盐政论述比较细致,涉及长江运路的梗阻与票盐法的崩坏、邻盐的借运、盐厘的征收、就场征课法、设厂抽税法、总局的设置与大商的招徕、官运的倡行、淮南行盐引地的争夺、循环转运法等内容。该书1987年由京都法律文化社出版。

[184]陈锋:《中国古代盐业史·清代》,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5]参见陈锋:《近百年清代盐政研究述评》,台湾《汉学研究通讯》第25卷2期,2006年5月。

[186]彭雨新:《清代关税制度》,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页,第44页。

[187]戴一峰:《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9页。

[188]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9][日]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报告,1989年。黑田明伸有对滨下该著的书评,可以参见。《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开港场市场圈〉》,《史学杂志》第100编第6号,1991年。最近,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已由高淑娟、孙彬译成中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副题译者译为“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但“开港场”比中文“通商口岸”所指的范围要广,大意指的是开埠城市及周边地区,“开港场”作为日文汉字,可以理解,所以直译。在前,也曾经为该词的翻译和滨下先生及他的博士曾支农交换过意见。参见陈锋:《20世纪的晚清财政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90][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版。该书已有中文版,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1][日]金城正笃:《1854年上海“税务司”的创设——南京条约以后的中英贸易和税务司创设的意义》,《东洋史研究》第24卷1号,1965年;同氏《清代的海关和税务司——税务司制度的确立》,琉球大学《法文部纪要——史学·地理学篇》第18号,1975年;[日]香坂昌纪:《清代关税盈余银两的制定》,《集刊东洋学》第14号,1965年;同氏《清代浒墅关的研究(一至四)》,《东北学院大学论集——历史地理学》第3、5、13、14号,1972年、1975年、1983年、1984年;[日]副岛元照:《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制度——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学报》第42号,1976年。

[192]当然也有研究晚清关税的论文,如陈诗启:《论清末税务处的设立和海关隶属关系的改变》,《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戴一峰:《清末东北地区开埠设关及其关税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

[193]吴建雍:《清前期榷关及其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94]何本方:《清代户部诸关初探》,《南开学报》1984年第3期。另可参见何本方的论文《清代的榷关与内务府》,《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2期;《乾隆年间的榷关免税措施》,《历史档案》1987年第4期。

[195]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另可参见许檀《清代前期的九江关及其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

[196]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97]鲁子健:《清代四川的榷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戴和:《清代粤海关税收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清代粤海关的考核与报解制度述论》,《海交史研究》1988年第1期;李金明:《清代粤海关的设置与关税征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许毅明:《闽海关(福建常关)历史沿革初探》,《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

[198]彭泽益:《清初四榷关地点和贸易量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韦庆远:《论康熙时期从禁海到开海政策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另外,收录于陈诗启:《从明代官手工业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的几篇论文《中国近代海关的国际性和洋员统治的演变》、《中国海关的近代化设施及其对清政府的改造》等也可以参看。

[199]陈国栋:《清代前期粤海关监督的派遣》,《史原》第10期,1980年;《清代前期粤海关的税务行政》,《食货月刊》第11卷第10期,1982年。范毅军:《走私、贪污、关税制度与明清国内货物流通税的征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3年。[日]松浦章:《清初的榷关》,[日]小野和子编:《明末清初的社会与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6年版。[日]香坂昌纪:《清代淮安关的构成及其职能》,《东洋史论集》第14号,1985年;《清代常关的包揽》,山口大学《文学会志》第39号,1988年。[日]滝野正二郎:《清代乾隆年间常关税额的初步考察》,《东洋史论集》第29号,2001年。

[200][日]香坂昌纪:《论清朝嘉庆年间的国家财政与关税收入》,《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3期。

[201]冯华德:《河北省定县的牙税》,《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2期,1937年。冯华德、李陵:《河北省定县之田房契税》,《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4期,1936年。

[202]何汉威:《清末赋税基准的扩大及其局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册,1988年。

[203]何汉威:《清代广东的赌博与赌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1995年。《清季国产鸦片的统捐与统税》,载《薪火集:传统与近代变迁中的中国经济——全汉昇教授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县稻香出版社2001年版。

[204]彭雨新:《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财政的崩溃》,《辛亥革命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5]刘克祥:《太平天国后清政府的财政整顿和赋税搜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3集,1981年。

[206][日]山本进:《清代江南的牙行》,《东洋学报》第74卷1、2合号,1993年。其他可以参考的论文还有刘重日:《对牙人牙行的初步探讨》,《文史哲》1957年第8期;林满红:《晚清的鸦片税》,《思与言》1979年第5期;汪士信:《试论牙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8集,1986年;朱文通:《清代直隶契屋略析》,《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何本方:《清代商税刍议》,《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1期;杨选第:《清代呼和浩特地区工商杂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李玉:《晚清印花税创行源流考》,《湖湘论坛》1998年第2期;林满红:《财经安稳与个人健康之间:晚清的土产鸦片论议》,《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版;秦和平:《清季民国年间长江上游地区的鸦片税厘》,载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7][日]桥川浚:《中国的烟酒税》,共同通讯社1923年版。程书度:《烟酒税史》、《卷烟统税史》,均为财政部烟酒税处1929年版。余启中:《广东烟酒税沿革》,中山大学出版部1933年版。这几种书均为日本东洋文库藏本。

[208]刘增合:《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三联书店2005年版。

[209]王振先:《中国厘金问题》,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4~7页。

[210]王振先:《中国厘金问题》,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50~57页。

[211][日]金子隆三:《中国的厘金制度与产业政策》。该书属于“支那出张复命书”第四编《厘金》、第五编《支那的产业保护政策》的合集。《中国的厘金制度与产业政策》藏于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图书馆,资料卡上注明:东京,出版时间不详。该书亦没有版权页,但贴有东京岩松堂书店的售书小票。书中引用资料的最后时限是1916年。又据查,东洋文库的藏本作:金子隆三:《支那出张复命书》,大正七年(1918年)。

[212][日]井出季和太:《厘金》。此为《支那内国关税制度》的第三册,“南支那及南洋调查”第208辑。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1932年版。

[213]何烈:《厘金制度新探》,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2年版,第1~2页。

[214]郑备军:《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笔者尚未见到该书,不便评论。

[215]周育民:《晚清的厘金、子口税与加税免厘》,上海市历史学会1986年年会论文集《中国史论集》;王翔:《从“裁厘认捐”到“裁厘加税”》,《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汪敬虞:《威厚阔、李德立与裁厘加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戴一峰:《论晚清的子口税与厘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马敏:《清末江苏资产阶级裁厘认捐活动述略》,《马敏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6]汤象龙:《道光朝捐监之统计》,《社会科学杂志》1931年2卷4期。

[217][日]近藤秀树:《清代的捐纳与官僚社会的终结》,《史林》第46号,1963年。

[218]姜守鹏:《清代前期捐纳制度的社会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219]谢俊美:《捐纳制度与晚清社会》,《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3期。

[220]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1]如《中国国债史》、《国债政策之先决问题》、《论直隶湖北安徽之地方公债》,均见《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

[222]徐沧水:《内国公债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贾士毅:《国债与金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王宗培:《中国之内国公债》,上海长城书局1933年版。千家驹:《中国的内债》,北平社会调查所1933年版。

[223]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

[224]李巨澜:《清代发行的三次公债及其失败原因探略》,《淮阴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225]周育民:《清末内债的举借及其后果》,《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

[226]参见陈锋:《绿营的低薪制与清军的腐败》,《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八旗饷制与八旗的盛衰》,《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顺治朝的军费支出与田赋预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清代绿营名粮制度述论》,《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6期;《清代八旗的战时俸饷制度》,《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7]彭泽益:《清代咸同年间军需奏销统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3集,1981年。

[228]茅海建:《鸦片战争清朝军费》,《近代的尺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29]参见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和专饷》,《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清代新疆饷银的来源、使用和欠额》,《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清代新疆的协饷供应和财政危机》,《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另外,汪林茂:《清咸同年间筹饷制度的变化与财权下移》,《杭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历声:《乾隆年间新疆协饷拨解及相关问题》,《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也值得注意。

[230]郭太风:《八旗、绿营俸饷制度初探》,《复旦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231]彭雨新:《清王朝偏宠满旗的一贯政策及其消极后果》,《清史论丛》,1992年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相关论文还有周远廉:《清代前期的八旗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6期;李乔:《八旗生计问题述略》,《历史档案》1985年第1期;郑川水:《论清朝的旗饷政策及其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陈佳华:《八旗兵饷试析》,《民族研究》1985年第5期;李尚英:《论八旗生计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年第6期。

[232][日]岩见宏:《关于养廉银制度的创设》,《东洋史研究》第22卷3号,1963年。

[233][日]佐伯富:《清代雍正朝养廉银之研究》,《东洋史研究》第29卷1号,1970年;第29卷2、3号,1970年;第30卷4号,1972年。氏著:《中国史研究》第3卷收录,同朋社1977年版。

[234]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制度实施时间考》,《清史研究通信》1982年第2期,《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清史论丛》第5辑,1984年。

[235]陈东有:《试论雍正“提耗羡设养廉”的财政改革》,《史学集刊》1984年第4期。

[236]黄乘矩:《关于雍正年间养廉银制度的若干问题》,《清史论丛》第6辑,1985年。

[237]冯元魁:《论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复旦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238]林新奇:《论乾隆朝议罪银制度与罚俸制度的区别》,《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3期。

[239]李中林:《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研究与借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40]王树槐:《庚子赔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版。

[241]唐林:《庚子赔款》,《银行月刊》1935年5卷1期;蔡百受:《庚子赔款偿付之经过》,《银行周报》1935年11卷40~45期;杨志章:《英国庚款与其用途》,《银行月刊》1936年6卷6期。

[242]田志和、苏义发:《清代东北地方庚子赔款始末》,《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宓汝成:《庚子赔款的债务化及其清偿、“退还”和总清算》,《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袁成毅:《中国对日庚子赔款述略》,《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243]汤象龙:《民国以前的赔款是如何偿付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4年2卷2期。

[244]彭泽益:《论鸦片战争赔款》,《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

[245][日]伊原泽周:《关于甲午战争的赔偿金问题》,《中华文史论丛》第5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按:伊原泽周为加入日籍的中国人。

[246]王成伯主编:《中国赋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247]姚遂:《中国金融思想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248]叶世昌等:《中国货币理论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249]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0]马伯煌主编:《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1]刘含若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52]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3]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80年修订版;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4]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哈佛燕京学社1939年版,第243页、第269页、第279页。

[255]夏炎德:《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256]巫宝三等:《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257]叶世昌:《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货币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58]李宇平:《近代中国的货币改革思潮(1902~1914)》,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7年版。

[259]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0]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有关方面的研究论文,如谭彼岸:《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新货币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1939年6卷1期;彭雨新:《王船山赋役论及其思想体系》,《江汉学报》1963年第1期;李宇平:《张之洞的货币政策》,《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1期;陈钧、任放:《张之洞经济思想散论》,《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林满红:《嘉道年间货币危机争议中的社会理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4年第23期;等等,均可以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