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无形的战略性资源即为前述的智力资本。由于企业的无形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对之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与管理就甚为必要。

第一节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经过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长足发展,现已成为战略管理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所倡导的基于企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分析的新的战略管理思想,为企业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0年代以来,在战略管理理论中处于主流地位的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波特认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即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种影响力而建立一个有利可图的和持之以恒的地位。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其一是产业选择问题,其二是竞争地位问题,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企业战略的选择。在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产业里,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拥有有利的竞争地位,依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个具有优越竞争地位的企业如果栖身于一个前景黯淡的产业,也不能得到满意的利润。因此,竞争战略受制于该企业所属的产业结构状况,制定战略应从产业分析开始。在任何产业里,竞争规律都寓于如下五种竞争力量之中:新竞争者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还价能力、卖方的讨价能力和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因此,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强调竞争战略的制定与竞争优势的获取受制于该企业所属的产业结构状况,换句话说,企业只有选择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并在该产业内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战略或目标集聚战略来进行竞争,才能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波特的“产业结构决定论”承袭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梅森(E.S.Masson)和贝恩(J.S.Bain)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梅森、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在企业层次上的应用。该理论提出了三个基本范畴,即市场结构(structure)、竞争行为(conduct)、经营绩效(performance),认为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决定其市场竞争行为,进而决定其经营业绩,因而简称S—C—P梅森—贝恩范式。按照梅森—贝恩范式的基本思想,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企业的市场地位,而市场地位可以通过特定的策略手段如一体化、合谋、市场定位等得以实现,并受到各种形式的进入壁垒的保护。

上述S—C—P梅森—贝恩范式和以此为基础的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均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因此可称之为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但这个看似严密的理论却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的外部因素所决定的,那么为什么企业在面临相同的条件时,其竞争优势依然存在差别呢?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行业而言,该行业所有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在客观上都是相同的,在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机会不可能被某个企业长期独占。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所推导出的逻辑结果只能是该产业内所有的企业的盈利状况应该是基本一致的。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20世纪80年代早期,鲁梅尔特(Rumelt)的实证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上述理论的质疑。它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中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事实上产业内的分散程度要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大3~5倍。由此可以推论出:企业的表现为超额利润率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应当是市场力量以外的、存在于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将企业以外的相同的因素剥离出去,那么就可以发现,所剩下的只能是企业自身了。因此,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正如鲁梅尔特所言:“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内的相互关系。”[1]

在这一背景下,8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逐步转移到企业的层面,深入企业内部寻找竞争优势的特殊源泉,从而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点(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2]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1984年,他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经典性论文《公司资源学说》(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从企业内部来寻找企业差异的原因,。这一视角导致了战略管理界革命性的变化。

沃纳菲尔特(1984)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而非一组产品或市场位置,[3]他论述了资源与获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他界定的资源很广泛,包括品牌、技术、优秀的员工、交易合同、机器、有效的程序、资本等。并指出资源的供应商、产品的购买者、替代品会影响资源的获利能力,先行者优势构造资源位置壁垒可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独特的资源如厂房规模、忠诚的顾客、生产经验、领先的技术等也能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可以看出,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传统的实物资本与有形资源,而且还包括无形的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源。因此,沃纳菲尔特突破了传统的仅重视企业实物资源的观点,对企业的各项具体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由于企业资源范围的广泛性,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与竞争优势紧密关联的资源所具有的特征。巴尼(Barney,1986)、温特(Winter,1987)等学者认为,支撑竞争优势的资源应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完全被仿制的、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不可交易的、无形的、能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获取以及组织导向的战略性资源或独特性资源。战略性资源首先是有价值的,有助于企业通过战略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其次还必须是稀缺的,一个企业具有的有价值的资源只有是稀缺的,才可能形成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后这些有价值的、稀缺的资源还必须是不完全模仿、不完全替代的,否则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不可能长期保持,会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复制和寻找其他替代因素而消失。具体说来,战略性资源并非企业可替代、易模仿的厂房、设备等有形资源,而是企业组织能力、关键技能与知识等异质的、不可替代的、不易模仿的无形资源。这些无形的战略性资源即为前述的智力资本。由于企业的无形的战略性资源(即智力资本)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对之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与管理就甚为必要。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和资源的有限流动性假设对于资源理论非常重要,因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会因为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资源的流动而无法持久保持下去,而只有在要素不完全市场和资源有限流动的条件下,会存在异质性资源和事后限制竞争的机制,从而限制竞争优势被模仿。这些限制竞争优势被模仿、复制和被削弱的机制被称为隔绝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s)。隔绝机制又可以分为模仿障碍(impediment to imitation)和先发优势(early-mover advantages)两类,模仿障碍是指阻止其他企业通过模仿资源和能力而构成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隔绝机制,具体有法律限制(如专利、版权、商标以及政府控制市场准入的许可证、执照和配额等)、独特的资源投入和良好的销售渠道、市场容量和规模经济、一些无形的模仿障碍等;先发优势指企业一旦获得竞争优势就不断地扩大其相对于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优势的隔绝机制,包括学习曲线、声誉、网络外部性、消费者转换成本等。

企业资源基础论对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企业利润主要取决于行业市场结构的说法进行了批判,强调了内部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对于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前述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强调通过对企业外部市场结构分析来制定竞争战略并获取竞争优势,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却认为资源与能力为企业的战略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它们是企业利润的基本源泉。一个企业的宗旨难以根据外部环境如顾客的需求来决定,因为环境总是变化多端。相反,应根据企业的内部资源与能力来决定,资源与能力决定的方向相对要持久些。企业应更多地追求李嘉图租(稀缺性资源产生的租),而非垄断租(市场力量产生的租)。这一战略管理思想的转变要求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与方法发生相应变化,聚焦于企业内部稀缺性资源(或战略性资源)的计量与管理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这一新的战略管理思想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具体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Grant(1991)在《加利福尼亚管理评论》上发表了“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论:对战略制定的含义”一文,为企业战略制定过程建立了一个实践构架。这一构架主张战略制定的过程包括:分析公司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评价公司的能力;分析公司的资源与能力的赢利潜力;制定战略;扩展与提升公司的资源与能力。

显然,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应将竞争战略的制定建立在对企业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应根据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来制定竞争战略,并通过实施战略来赢得竞争优势,取得良好绩效。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其资源与能力,积累战略性资源,以确保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性资源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其一是通过战略要素市场(Barney,1986);其二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积累(Dierickx and Cool,1989)。对于如何保持资源的竞争优势,柯林斯(Collis,1995)与蒙哥马利(Montgomery,1995)认为,要不断投资维持资源的竞争力,还要不断对资源进行升级,如增加新资源、开发新资源或转移到较少竞争的行业,同时通过多元化来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4]

在这一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智力资本管理会计提供企业战略性资源的存量与流量信息,以便更科学地制定竞争战略。同时,为了有效地执行战略和不断积累战略性资源,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智力资本管理会计还必须面对和解决战略性资源的投资决策分析、预算与业绩评价等问题,这对智力资本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

总之,资源基础论认为资源是公司利润的源泉,产业组织理论强调的行业吸引力及竞争优势实际上都取决于公司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该理论关注企业资源、持久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资源理论在假定资源要素市场是不完全的、企业是异质的和资源有限流动的前提下,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其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或独特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这些竞争优势会由于要素市场不完全和资源有限流动以及隔绝机制的存在而具有持久性。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由于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竞争优势由外生论扭转为内生论,企业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的识别、积累与运用,逐步取代了对企业外部市场结构的分析而成为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

上述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对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其一,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拓展了传统经济学的企业资源范围,为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资源主要是指有形的财富,如实物资本与货币资本,相应地,传统会计(包括管理会计)也主要局限于对有形资源(如资金、材料、人力、动力、厂房、设备等)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与管理。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不仅全面认识了企业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而且对无形资源(即战略性资源)的具体内容(即优秀员工等人力资源与技术、经验、组织过程、顾客忠诚等组织资源)及其重要性(即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因此,由于无形的战略性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与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企业会计有必要像对待以往的实物资源与货币资源一样,对之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与管理,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因而亦是必要的。

其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倡导围绕战略性资源的识别、积累与运用来制定与实施战略的新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对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关信息的会计,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变化必定会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产生重要影响。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所倡导的这一新的战略管理思想,导致了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具有不同于其他会计新领域的目标、对象、基本假定以及具体方法。比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一新的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战略制定、实施与评估过程,智力资本管理会计需要在对象上将企业战略性资源纳入其计量与反映的视野,并探索对企业战略性资源具体计量方法与决策方法,以及将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纳入现有的预算与业绩评价体系的路径与方法,以反映企业战略性资源在积累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并评价其运用效率。

在管理会计现有的内容与方法体系中,美国的Kaplan与Cooper教授所倡导的作业成本法(ABC)在具体资源的计量及其使用效率的分析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但该方法由于目的所限,主要对产品的有形资源消耗进行详尽的货币计量,尚未涉及资源的非货币计量以及对企业无形的战略性资源进行计量。因此,对管理会计来说,以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建立智力资本管理会计,拓展管理会计现有的计量与控制范围,创新对战略性资源的计量、决策、预算与业绩评价方法,是提高管理会计的战略管理决策相关性的必然举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