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振襄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五队,湖南 吉首 416007)[1]
摘 要:湘中白马山-龙山-醴陵锑金矿带,以及白马山龙山穹隆状花岗岩体和前泥盆系穹隆构造呈东西向“一”字形排布。区内产于前寒武系浅变质岩系中的锑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穹隆构造或花岗岩体(包括隐伏岩体)的周边和上方。成矿严格受剪切断裂带控制。成矿作用是在Sb、Au丰度较高的矿源层基础上进行的。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使矿源层中的矿质发生活化、迁移,并在扩容减压带聚集成矿;岩浆侵入热动力变质作用促使成矿物质再次活化、富集成矿或叠加成矿。属火山沉积(热)变质热液矿床。
关键词:锑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沉积-(热)变质;湖南
湖南中部白马山 龙山 醴陵东西向构造带内的锑金矿床,是湖南省重要的锑金产区之一,也是近年来湖南金矿找矿取得重大进展的地区,相继发现了铲子坪、古台山、雁林寺等一批大中型金矿。本文着重探讨产于前寒武系的锑金矿床的成矿地质作用及其有关问题。
1 区域地质概况
白马山 龙山 醴陵东西向构造带,以白马山、天龙山和紫云山3个穹隆状花岗岩体,帽子岭、龙山和紫云山3个前泥盆系穹隆构造呈东西向“一”字形排布为其重要地质特征。这些东西向展布的穹隆状岩体(包括隐伏岩体)和穹隆构造控制着区内长达400km的锑金矿带的成生与展布。
中、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板溪群为本区基底地层,具复理石和类复理石沉积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建造特征。其上为震旦系至二叠系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其间中泥盆统半山组不整合覆于前泥盆系之上。区域构造以NE向最发育,在与NW向构造复合部位,往往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本区岩浆活动剧烈,主要为加里东期巨大花岗岩基。由于岩浆活动的多旋回性,使这些大岩体中常有印支期、燕山期岩浆侵入而构成复式岩体,并形成独具特征的花岗岩穹隆。此外,矿区及附近一般都有中酸性岩脉出露,或处于隐伏、半隐伏的酸性岩株的上方或周边。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赋矿层位及岩性特征
湘中龙山 白马山 醴陵东西向锑金矿带内的前寒武系锑金矿床,主要赋存层位有:冷家溪群(Pt2ln)第2岩性段,板溪群马底驿组(Ptbnm)第3、4岩性段、五强溪组上段(Ptbnw2)和下震旦系江口组上段(Z1j)第1、2岩性段。赋矿岩性均为浅变质的细碎屑岩夹凝灰质细碎屑岩或层凝灰质细碎屑岩或层凝灰岩等。部分地区(如隆回杏枫山等)由于受到较强烈的区域变质和热接触变质作用影响,出现千枚状板岩、千枚岩、斑点板岩及变质砂岩等。
2.2 控矿构造特征
湘中白马山 龙山 醴陵东西向构造带内的锑金矿床,主要为剪切带型。区域性的NE向褶皱及其配套的节理裂隙构造,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成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表现出在总体NS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成矿脉NNE—NE成行、NW—NWW成行的韧脆性剪切带控矿格局。在剪切带内,S—C组构非常发育,并且不同程度地发育着R、P、T、D及R′构造面。其内为石英脉、角砾岩、糜棱岩等充填,沿剪切面可见滑动镜面、擦痕,并伴有揉皱、拖曳等现象,局部出现膝折带。同时在其递进的韧性剪切作用下,早期充填在剪切带内的石英脉有被拉长、压扁之现象,而成大小不等的透镜体。
2.3 矿体产状形态
区内锑金矿床按其产状、形态特征可分为两类,即交错脉状矿体和层间脉状、透镜状矿体,少数矿床二者兼有,但仍以交错脉状为主。
2.3.1 交错脉状矿体
这种矿体类型为区内最普遍亦最重要的矿体类型。以新邵龙山矿床为代表,主要矿脉以NWW走向和呈75°~85°的倾角横向切穿围岩,长870~1396m,矿体长40~170m,延深110~430m,矿体平均厚0.80~2.71m,平均含Sb3.14%~4.85%,Au4.27×10-6~5.98×10-6。
2.3.2 层间脉状—透镜状矿体
该类矿体主要产于NE向层间挤压破碎带内,矿体呈脉状、板状及透镜状等产出,往往成组成带出现,但产状(倾角)不一。如溆浦江溪垄矿床,矿体呈NNE—NE走向的陡倾斜(70°~85°)薄板状产出,与围岩大致呈整合接触或小角度斜交。矿化带长1000~2160m,延深>520m,矿体长240~1000m、成矿的侧伏方向不明显。矿体平均厚0.34~0.47m,平均含Sb3.24%~4.50%,Au2.64×10-6~3.58× 10-6。此外,溆浦泥潭冲矿床少数NE向缓倾斜(20°±)整合透镜状矿体长50~80m,延深60~120m,厚0.88~1.41m,含Sb0.15%~1.04%,Au4.13×10-6~12.0×10-6。但该矿床仍以陡倾斜交错脉状矿体为主,并有明显的侧伏方向(富矿柱)。
2.4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
本区锑金矿石按其矿物共生组合可划分为硫(砷)化物 自然金和石英脉 自然金两大类型。其主要矿石矿物随矿石类型不同而异。常见的有自然金、辉锑矿、毒砂、黄铁矿,少量或微量的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斑铜矿等,个别矿床(如杏枫山)磁黄铁矿、钛铁矿较多。非金属矿物以石英、绢云母为主,少量绿泥石、白云石、方解石等;杏枫山矿床还有少量电气石、绿帘石、石榴石和磷灰石等。矿石主要为粒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和叶片状结构、不等粒结构等。矿石构造有块状、角砾状、浸染状、脉状等。
2.5 金的赋存状态及嵌布形式
产于硫(砷)化物矿石里的金,除极少部分以Au+进入毒砂和黄铁矿晶格替代Fe2+外,绝大部分的金以自然金形式存在,偶见银金矿和含银自然金,主要呈显微粒状和次显微粒状的机械混入方式赋存于硫(砷)化物内。如龙山矿床以可见金(显微金)为主,少量次显微金。自然金主要呈细微不规则粒状,部分呈细微脉状、蠕虫状、树枝状、毛发状赋存于辉锑矿、黄铁矿、毒砂的微裂隙中和被辉锑矿包裹。次显微金则呈小的圆球状,少数呈集合体产于辉锑矿、毒砂和黄铁矿的晶粒边缘,以及石英等非金属矿物的颗粒间和裂隙中。据初步统计,在本区的锑(砷)>金一类共生金矿床中,黄铁矿含Au1.04×10-6~75.52×10-6,平均43.42×10-6(9件);毒砂含Au96×10-6~513.4×10-6,平均165.29×10-6 (37件);辉锑矿含Au0.24×10-6~100×10-6,平均8.97×10-6(12件);金在矿石矿物里的分布率随矿床类型不同而有区别。例如,在龙山锑金矿床里金的分布率为:辉锑矿占38.2%,黄铁矿占15.1%,毒砂占5.70%;泥潭冲锑砷金矿床为:黄铁矿占19.6%,毒砂占49.8%,辉锑矿占15.1%;而杏枫山砷金矿床则有93.1%的金分布在毒砂中。和湘西钨锑金矿床一样,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1]。
此外,在金坑冲矿床里,含金石英脉中的金则以明金为主,少数在硫化物中呈次显微金包裹体。据V142统计,明金约占51%,显微金占4.6%,次显微金占3%[2]。与金连生的石英无一例外地具有应力变形结构,常见“应力亚晶”结构,而自然金则无应力变形现象。自然金连晶颗粒形态有粒状、岛状、蠕虫状、细脉状、网格状等,其集合体常沿石英的微裂隙充填。
3 成矿作用分析
3.1 标志元素组合与矿种组合的区域性
该矿带是由同一成因、同一成矿演化期或不同阶段、同一成矿作用以及相同的物源组成的锑(砷)金成矿系列,因而具有一组相同的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即W、Sb、As、Au组合。如龙山地区江口组含W0.8×10-6~1.97×10-6、Sb1.25×10-6~2.07×10-6、As7×10-6~15.1×10-6、Au10×10-9~17.5×10-9;矿石中含W4.3×10-6~6.5×10-6、Sb120×10-6~340×10-6、As247.5×10-6~398× 10-6、Au5.01×10-6~13.80×10-6[3]。醴陵雁林寺矿床的区域冷家溪群含W5.2×10-6、Sb0.89× 10-6,As22.2×10-6、Au4.7×10-9[4]等。同时在区内不同元素组合的矿床里,各成矿元素间具有程度不同的相关性,尤其是As-Au正相关具有成矿的普遍意义,并承袭了本区前寒武系中成矿元素组合的特点。其次是Sb-Au亦具有正相关和某种相关性;至于W-Au的相关性则不明显。从而在本矿带内Au与Sb、As(包括W)元素往往构成一个成矿元素组合并成为含矿建造的地球化学标志。因此,矿床里的主要矿物共生组合——黄铁矿 毒矿 辉锑矿 自然金组合——与其元素组合具有一致性,并形成了本区的区域性矿化组合以锑(砷)金矿种组合为共同特征的成矿带。而类似矿种的区域性分布,反映了成矿物质的区域性来源,地层是最具区域性特点的地质体。
此外,矿带内的矿床存在一定的元素或矿物分带现象,尤其是垂向上明显。如泥潭冲矿床,浅部金矿体中可见到由块状辉锑矿组成为扁豆状矿体,向深部Sb含量趋于变贫,Sb元素为矿床的头晕。
3.2 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成矿作用
3.2.1 岩石化学
由区内赋矿地层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可知,本区前寒武系岩石化学成分基本一致,Si O2(64%~75%)、Al2O3(11%~16%)含量较高,镁铁(6%~8%)含量亦较高。岩石中K值>0.5,A值>0.65,F值有所变化,但F>0.5是主要的岩石类型。说明其沉积环境以还原环境为主,间或有氧化作用阶段。板岩的化学成分与标准页岩基本一致,属泥质 粉砂质岩类。由于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是中晚元古代江南古岛弧及岛弧南侧或弧间盆地,因而伴有海底火山(热泉)活动,沉积了富含火山物质的碎屑岩系,并出现成矿元素较高的初始丰度值。而镁铁质岩石有利于金的初始富集,乃是由金的亲铁性决定的。
3.2.2 微量元素
区域地层中W、Sb、As、Au等成矿元素普遍高于上部大陆地壳平均值。如溆浦地区前寒武系平均含W4.3×10-6、Sb18×10-6、As22×10-6、Au4.4×10-9,分别是上部大陆地壳平均值(泰勒等,1985)的2.2倍、90倍、14.7倍和2.5倍,说明本区存在这些元素的富集层。同时赋矿地层中高浓度的成矿元素组合与矿床成矿元素组合具有对应关系。如上述地区的泥潭冲矿床,矿石平均含WO30.01%~0.03% (部分矿石)、Sb0.46%~34.54%、As0.48%~1.37%、Au3.34×10-6~10.06×10-6[5]。但在成矿过程中,由于地层中Sb、Au等的淋失作用往往在矿区出现负异常或亏损特征。如泥潭冲矿床地质剖面中,赋矿地层(Ptbnw)平均含Sb仅4.94×10-6(86件)、Au1.18×10-9(89件),分别为区域地层平均含量的3.6倍和3.7倍,尤其是Au还为上部大陆地壳平均值的1.5倍,充分说明地层中的Sb、Au元素曾发生活化迁移、参与成矿作用,也是确认前寒武系乃本区锑金矿的矿源层之佐证,故区域矿化的分布,明显地受地层层位控制。
3.2.3 稀土元素
本区前寒武系赋矿地层属浅海相沉积,历经多次区域变质、动力变质等作用形成的浅变质岩系(绿片岩相)。岩石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与变质前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稀土元素含量较高(140×10-6~200×10-6);地层中及蚀变岩石和含矿脉石英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曲线极为相似。而且由矿区地层到蚀变岩石至脉石英其稀土总量比值呈现递增规律,反映了明显的演变关系;稀土配分曲线向右倾斜,显示了富轻稀土特征。以上说明矿区围岩与矿化蚀变岩石稀土元素的同源性,显然其成矿物质应主要来自地层。
3.3 断裂构造的成矿作用
湘中白马山 龙山 醴陵锑金矿带,主要分布于呈EW向的串珠状展布的穹状隆起构造的核部、上方和周边,以及与NE向深大断裂的交会部位,从而成带展布,成群成片集中产出。所以说本区构造对锑金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区内前寒武系锑金矿床的产出完全受控于韧 脆性剪切断裂带,尤以EW向断裂带控矿作用更为重要,正所谓“横向带中金窝多”。断裂构造不仅控制着矿床的展布和矿体(脉)纵、横方向的延伸,矿体(脉)基本上产于断裂破碎带,沿走向、倾向不超出断裂破碎带及其影响范围,并具有分段富集特征;而且矿体(脉)的产状、形态也无不受到破碎带控制,即矿体(脉)随破碎带膨大而增厚,缩小而变薄,封闭而尖灭。而作为主要控矿的陡斜断裂构造,具有长期演化、多次活动的韧 脆性混合性质特点,其延伸往往很大,故其成矿深度也大,且常常形成板柱状矿体。矿床(体)的这种分布和产出格局,明显地反映出构造的控矿特征。
3.4 变质作用的成矿作用
3.4.1 区域变质作用
区内前寒武系普遍经历多次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由于构造应力是完成地球化学过程的一种驱动力,故在变质溶液影响下成易溶状态的锑金等成矿元素从矿源层中萃取出来,并与热液中某些组分形成易溶络合物,在压力梯度作用下,于扩容减压带沉积下来,形成诸如溆浦龙王江、新邵龙山等地区的以变质成矿作用为主的锑金矿床。
3.4.2 热接触变质作用
该变质作用系侵入体附近的岩层中所发生的变质成矿作用,以出现大范围的热接触变质带(晕),或地层中形成分散的硫(砷)化物及自然金的扩散晕为特征。由于岩浆的侵位,使接触带附近的热液作用发育,是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的继续和增强。如杏枫山矿床的北、西、东三面均为白马山花岗岩所围,矿床产于其外接触带的热接触变质宽达3km的角岩片岩斑点板岩带中;金坑冲矿床位于紫云山花岗岩体北缘外接触带中的热变质带,发育宽达1~2km的角岩带斑点板岩带;龙山、雁林寺矿床位于隐伏岩体的上方;尤其是龙山矿床地层剖面人工重砂样(87件)中,普遍见到自然金和不等量的辉锑矿、毒砂和黄铁矿等硫(砷)化物,则可能是深部花岗岩化的热力作用所产生的矿化分散晕。由岩浆定位所产生的热能,促使层间(粒间)水加热循环,使Sb、Au等元素从矿源层中再度活化,通过岩体周围断裂及劈理带将含Sb、Au流体由近岩体高能环境向低能环境转移,同时发生热接触变质成矿作用或叠加富化的成矿作用。
3.5 岩浆岩的成矿作用
该矿带的锑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白马山、紫云山花岗岩穹隆的周边,以及龙山、雁林寺等隐伏岩体的上方。东西向的复式花岗岩体,既受控于构造,又与之一起控制了本区的锑金矿带(床)。它以巨大的热动力或深部花岗岩化,促使矿源层中的Sb、Au元素及含矿溶液活化、迁移而富集成矿。所以,对本区锑金矿床的形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成矿作用。特别是本区不少锑金矿区内,在其数百米范围内多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及方斜煌斑岩脉等产出,有的为赋矿的直接围岩,有的为含金斑岩(雁林寺),有的为切割斑岩的破碎带中石英脉含金甚高,甚至构成矿体(金坑冲)。此类脉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其控岩(脉)构造形式与控矿构造形式一致,其成因可能为深源浅成岩类,它与区内锑金矿床则有着更加密切的时空联系。
3.6 围岩蚀变的成矿作用
区内锑金矿床围岩均有程度不同的热液蚀变现象,其中最为广泛、且与锑金矿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矿围岩蚀变是褪色化。褪色化实为一种成矿前期的绢云母化,常常出现在矿床周围或矿体(脉)上、下盘,宽数米至百余米不等,且下窄上宽直达地表,标志十分明显。其蚀变前后岩石化学成分相对发生明显变化的是K2O和Na2O的含量。如龙山矿床由围岩→蚀变带的外带→中带→内带→含矿破碎带, K2O含量(%)变化依次是:2.64→2.93→2.95→3.07→2.16;Na2O含量(%)依次是:3.12→2.97→2.00→1.46→0.64。隆回蛤蟆塘金矿由围岩→蚀变岩,K2O与Na2O含量(%)变化分别为:2.95→5.36和2.87→0.39。岩石矿物成分绢云母含量与K2O含量变化一致。说明成矿热液带来了多量的K+,使绿泥石、长石发生绢云母化,这在某种意义上讲该类蚀变也是钾交代作用或钾化的一种表现,而钾化是利于金的矿化的。
3.7 氧化 还原反应的成矿作用
变价元素是金的最重要的氧化还原剂,尤其是Fe、S及As等。变质作用中变价元素一般是还原过程,即从高价态转变为低价态。对于本区来说,赋矿地层中含有相对较高的助Au还原的Fe3+及As的存在,为Au的沉淀提供了双重有利条件。加之由于成矿热液中S2-与Fe形成毒砂、黄铁矿时,氧化成为(S2)2-或S-,极有利于Au的还原沉淀。这正是本区前寒武系锑金矿床中富铁的硫(砷)化物(毒砂、黄铁矿)含金性普遍较其他金属矿物高的原因。同理,这也是本区硫(砷)化物硫同位素组成δ34S出现负值时含金性较好,是由于δ34S从S2-向(S2)2-的较高氧化态富集的缘故(见下文)。所以说氧化还原反应是金内生成矿中的主要化学机制,而某种氧化剂、还原剂的存在,则是金的活化迁移、沉淀富集的必要条件。
4 矿床成因
4.1 含金建造的形成
本区前寒武系锑金矿床的主要共同特点之一是,成矿具有一定的层位和产于一定的岩性段内,赋矿地层(岩石)相对的初始金丰度较高且易活化,乃是由于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有大量的金以吸附形式存在于黏土矿物中,从而形成典型的含金建造。究其原因可能与本区中晚元古代江南古岛弧及弧间盆地沉积岩及海底火山(热泉)活动有关。
4.2 成矿的能源及金的运移形式
本区成矿的能源(动、热力要素)主要来自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和后续中生代印支期的构造运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岩浆上侵活动。区域变质、动力变质作用和岩浆热力作用所形成的动(热)力变质热液,淋滤围岩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及早期矿化地质体中的Sb、As、Au等成矿元素,锑砷金主要以硫金络合物、硫锑 金络合物和硫砷 金络合物[Au(Hs)-2、Au2S(Hs)-2、(Au(Sb S3)2-、(Au Sb)2-、Au (As S)2-、Au(As S2)-]等形式运移。在剪切带内应力强烈部位和后形成的断裂构造内,由于成矿压力降低和氧逸度减少,造成金(锑、砷)络合物解体并发生金的沉淀。
4.3 同位素组成特征
4.3.1 硫同位素
区内锑金矿床的硫(砷)化物测得的δ34S(‰)值为-8.8~+5.0,平均-3.4~+0.36,离差1.76~4.44。龙山矿床按大本模式换算的成矿溶液总硫δ34SΣS(‰)值为-0.5~+6.7,表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硫化物δ34S值(-0.40~+4.59)与溶液中总硫δ34SΣS值相近。而赋矿地层中分散的微粒状黄铁矿δ34S为+9.33‰,对比表明成矿溶液较地层富集轻硫。金坑冲矿床含金石英脉中硫化物δ34S(‰)值为-0.65~-0.11,平均-0.41(3件);花岗岩体中硫化物δ34S(‰)值为-5.26~-1.54,平均-0.34 (2件);二者均以轻硫为主。上述这种硫同位素组成的硫化物是在氧化态硫达到平衡时形成的。其硫源可能主要来自同位素组成较均一的深部或下地壳,而具深源性质。
4.3.2 铅同位素
区内锑金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具正常普通铅特征,包括金坑冲矿床“年轻异常铅”在内,均不具放射成因铅的特点。龙山矿区方铅矿铅同位素模式年龄(Doe,1974)为970~941Ma,平均955Ma;辉锑矿中微量铅模式年龄646~482Ma,平均573Ma;地层全岩铅模式年龄673~507Ma,平均558Ma。说明该矿区的铅主要来自加里东期,也有来自更老地层里的铅。金坑冲矿床含金石英脉中方铅矿模式年龄185~167Ma,平均176Ma;花岗岩体石英脉中方铅矿模式年龄168~145Ma,平均157Ma;二者相近且同源,并与印支—燕山期有对应关系。表明本区前寒武系锑金矿床具多期次成矿作用,但主要成矿期为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变质成矿期,延续到中生代印支—燕山期——热变质成矿叠加期)。这与区域地质构造论据一致。其铅源亦具深源特征。
4.4 成矿温度与流体性质
据爆裂法测温结果。石英240~446℃,毒砂160~335℃,磁黄铁矿323~366℃,黄铁矿190℃,辉锑矿以170~280℃为主,方解石274~235℃。龙山矿床计算的矿物对硫同位素平衡温度为:辉锑矿黄铁矿240℃,毒砂黄铁矿151℃,与爆裂法测定数据(250~170℃)基本吻合[6]。该矿床均一法测温结果,其均一温度为260~140℃,整个矿床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230~150℃[7]。上述表明区内成矿温度以中低温为主,这可能与岩体的定位有关。
本区包裹体液相成分大多数是H2O,以Na-Ca-Cl型为主;气相成分主要是CO2,含一定量或少量CH4等。其Na+/K+值0.33~11.I7,K/(Ca+Mg)值0.80~4.21,SO4/C1<1,包裹体中CO2浓度(CO2/CH4)值100~362.5,气体饱和度(CH4+CO2/H2O)值0.046~0.116,气相还原(H2+CH4+CO/CO2)0.0034~0.6148。成矿溶液盐度集中在4%~11%(Na Cl),Eh0.27~0.37V,p H0.27~6.54;表明成矿溶液富氧化性CO2气体,有利于形成高氧化态矿物,属于弱碱性,弱还原环境。石英的δ18O(‰)值12.92~18.8;δD-56~-70.6;计算的δ18O(‰)2.1~10.9;地层的δ18O16.37‰。说明脉石英的氧同位素接近地层氧同位素。其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上落在变质水热液范围内。或大气降水与变质水之间而靠近变质水;但氧同位素有向大气降水飘移趋向。因此推测本区成矿溶液以变质水为主,兼或有大气降水渗入。
总之,湘中白马山 龙山 醴陵东西向锑金矿带内的锑金矿床,在总体上具有受赋矿地层和统一的构造控制而显示其规律性分布特点,并具有一组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亲硫元素组合和矿物组合,属于同一成因(矿)系列的锑(砷)金矿床。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以及热接触变质作用使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多次产生活化迁移,于扩容减压带聚集成矿,矿床属于火山沉积 (热)变质热液型锑金矿床。
对于本区的找矿工作,诚如加拿大希罗克大学地质系教授哈恩斯博士(I997)在详细考察了溆浦龙王江锑金矿带后所指出的那样,一是注意剪切带,二是通过区域地质填图和地球化学工作发现蚀变带。剪切带和蚀变带这二者的结合,就是本区锑金矿床的最佳找矿标志。由此可以预测,包括白马山 龙山 醴陵东西向构造带内的各个单体穹隆构造(包括重力负异常梯度带在内)部位的前寒武系,及其周边的寒武系、泥盆系等的分布区,都是进一步开展找矿研究的远景区带。
参考文献
[1]鲍振襄.江南古岛弧带金矿床中黄铁矿 毒砂 辉锑矿含金性研究[J].黄金科学技术,1993,1(3):40-47.
[2]邹今谌,等.金坑冲金矿自然金的特征及矿床成因[J].地质与勘探,1987(10):12.
[3]梁华英.龙山金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J].矿床地质,1989,8(4):39-48.
[4]柳德荣,等.醴陵市雁林寺金矿床成因探讨[J].湖南地质,1993,12(4):247-251.
[5]鲍振襄.溆浦县龙王江锑金矿带地质特征[J].湖南地质,1990,9(1):35-42.
[6]王中雄.龙山金锑矿床几个成矿问题初探[J].地质与勘探,1988(12):6-12.
[7]梁华英.龙山金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J].地球化学,1991(4):342-350.
[1]文章来源:《黄金科学技术》,1994年第4期。作者简介:鲍振襄(1933—),男,湖北襄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属矿床找矿勘探、综合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