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邮政的沿革认识邮政
什么是邮政?什么是邮电?什么是电信?这些在生活中常用的词汇,我们可能还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为搞清楚这些概念,有必要了解邮政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邮政源于人们通信的需要,是起源最早、历史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通信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邮政在通信领域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同时,在其他领域邮政的内涵也在发生很大变化。
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就出现了原始的通信方式,在出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品等生产用具上,绘有形状规则的符号。这些符号是原始人传递信息和记事用的符号。原始人们采用了“以物示意”的联络方式,即人们通过传递一些能表示一定含义的物品起到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作用。这种联络方式在我国云南某些还处在原始公社阶段的景颇、载瓦等少数民族部落一直保留到解放前夕。如送辣椒表示遇到困难,而送穿了孔的结晶盐块则表示困难已解决;在青年男女之间则通过传递各种树叶,谈情说爱。
原始公社后期到奴隶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逐渐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原始公社群体之间及奴隶主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奴隶而不断发生争斗和战争,因而产生了对远距离通信联络的需要。原始的声、光联络便逐渐出现了,人们开始利用鼓声和火光传递战争信息和命令,这就是早期的“击鼓报警”和“烽火报信”。
原始社会的通信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形”与“声”两类。如“以物示意”、“大声喊叫”和“打手势”等。在这一阶段的通信特点是方式简单、速度慢、内容不完整、范围小等。
随着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使用,有组织的通信逐步形成。世界各国的邮政发展历程不一,但总体上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古代邮驿阶段、传统邮政阶段和现代邮政阶段。
一、古代邮驿
(一)邮驿的发展历程
世界各国古代都有邮驿组织,其中埃及、希腊、亚述、波斯、罗马和中国等文明古国都曾为古代邮驿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埃及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就建立了传令组织。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奴隶社会后,为了与同盟城市或敌对城市保持联系,在每个城市都安排有“送信者”。送信者根据当地传递路途较短和多山的特点,送信时多为步行。后来又设立了“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马匹。
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为确保与外界的通信联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公元前558年—公元前529年居鲁士三世统治波斯时期,由于国土辽阔,使者步行经常误事,改用骑马送信。罗马恺撒大帝继承了波斯的邮驿制度,信使骑马或乘马车,邮驿成为当时军事和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
公元750年—公元1258年间,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为加强中央统治,设置了邮驿管理机构,在广修驿道的同时,设置的驿站达900多处。
日本在“大化革新”时期,曾仿效中国唐代的邮驿制度设置驿站。明治四年,随着近代邮政的开办,日本邮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一方面,保持着烽火报警(按约定信号通报紧急军情)、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另一方面,建立了完善的邮驿组织,为后来历代王朝的邮驿发展奠定了基础。周王朝为了维护天下宗主的地位,把“侯宫驿之设”看成是“所赖于布政施会”,作为政府行政之助的重要手段,建立了以西周首都丰镐为中心的邮传网络,联络中央与各诸侯国的邮传组织已具雏形。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传递方式有了不同的名称。比如:以车传递称作“传”,这是一种轻车快传;还有一种车传称为“驲(读rì)”,主要是在边境上传书的机构,人们叫它为“邮”。另有一种叫做“徒”的,则为急行步传,让善于快跑的人传递公函或信息,有点类似古希腊马拉松的菲迪皮茨。大体上,西周时单骑传书还不多,一般为车传。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政令攻战自诸侯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邮驿通信,难以保持原来的状况。但各诸侯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时战时合,信使往返、军报传递较前更多更快,促进了邮驿通信组织的发展。据考证,春秋时期的邮传已“北通燕蓟,南通楚吴,西抵关中,东达齐鲁”。有步递、传车、传骑等通信手段;采取派遣专差、专使传送,全程往返或接力传递信息等通信方法。
秦统一中国后,为保证诏书遍行海内而广修驿道。实行书同文、车同轨,为邮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汉人贾山追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尽吴楚,江湖之一,濒海之观毕至”,驰道两侧设置邮亭。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秦朝也有不世之功。秦朝的邮驿统一了称呼,把“遽〔jù巨〕”、“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一规定为“邮”。从此,“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递文书的办法,由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递下去。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的及时、迅速而准确的到达,秦王朝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有关通信的法令——《行书律》,对公文的传递呈报、登记手续、人员奖惩、驿马饲养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对后世影响颇大。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文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急行文书,另一类是普通文书。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普通文书也规定当日送出,不许积压。
汉承秦制,邮驿制度不断完善,尤其重视邮亭建设,每10里设一个邮亭,30里设一邮置。汉武帝使张骞通西域,邮亭邮置不断扩充,通信速度加快,紧急信件一昼夜可传送300多里。“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后汉书·西域传》),真实地记载了当时邮驿发展的情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群雄割据的纷争局面。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邮驿通信不断发展,邮驿制度不断完善,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专门法规——《邮驿令》。
隋唐时期,邮驿盛极一时,空前繁荣。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隋唐继续执行南北朝时的驿传合一的制度,“驿”代替了以往所有的“邮”、“亭”、“传”。唐朝的驿站遍布全国。当时的官邮线路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是30里一站,全国共有驿站1600多处。据《大唐六典》记载,驿站包括水驿、陆驿和水陆兼办3种,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有20000多人,其中驿夫17000人。这是一支很庞大的邮政队伍。唐朝的驿,拥有马匹也很多,一般大一点的都亭驿,配备马75匹;诸道的驿,配马少则8匹,多的达到60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70里,驴50里,车30里。各级官吏使用车马多少,也有一定的限制。唐朝驿传相当准确、迅速。遇有紧急事情,骑马一天能跑300里以上。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反唐。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今陕西临潼县境),离范阳约有3000里路程。6天之后唐玄宗就接到了这个消息。可见,当时邮驿的组织和速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驿的任务包罗万象,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迎送官员、平息叛乱、追捕罪犯、灾区慰抚和押送犯人等,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
宋代邮驿规模不如唐朝,但较以往有两大变革:一是为传递军令设立了急递铺,每铺设铺长1人,铺兵10人,传递紧急公文日行可达四五百里;一是驿卒由民夫改为军卒担任。嘉佑年间(公元1056年—公元1063年),还编有《嘉佑驿令》共三卷七十四条,邮驿规章制度则比唐朝进一步完善。
元朝邮传在蒙古地区称“站赤”,在汉地称驿站,全国有驿站(站赤)1496处。元代急递铺成为常设通信机构,每铺设兵5人,由铺司负责。英宗时每10个急递铺设一邮长,大都(今北京)设总急递铺领所,设提领3名。为了确保高度机密文书的传递,忽必烈还创建了海青驿,作为他的专用驿站。首先从大都至济南,设海青驿8所,随后在各路设置海青驿,急递铺的军事性质较宋时下降。
明朝邮驿隶属于兵部车驾司,各行省由布政使和按察使兼管驿站,按察使下有驿传道为全省驿传主管长官,各州县有驿丞为地方驿传主管人员。京师驿传机构有会同馆,各地设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每铺设有铺司一人,铺兵若干人。铺兵传送普通公文时昼夜行300里,传送紧急文书时昼夜行600里。明代《大明律》中专列了《兵律·邮驿门》,规定用严刑峻法治理邮驿,延误公文传递者要严加治罪。
清代邮驿在明代基础上有所改革与创新,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间发展到高峰。由2000个驿站、70000多名驿夫、14000多个递铺、40000多名铺兵组成的清代邮驿组织,规模庞大、网路纵横、四通八达。《大清律例·兵律》有邮驿律十八条,后增至三十五条,比明代更为严密和完备。清代末年,随着清王朝的日益没落和邮政的兴起,古代的邮驿逐渐衰落。
(二)古代邮驿的相关概念
1.邮驿
邮驿是国家出现后专门为政府传送公文和传递军情而设置的国家通信机构。在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在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
2.驿站
古代负责传递公文、转运官方物资及供应来往官员食宿的机构。埃及在有组织的通信建立后逐步设立驿站。我国的驿站始于周代,称为传舍,以后历代有不同的名称,如邮亭、邮置、递铺等,元代称为站赤,后来统称为驿站。
3.驿符
驿符是古代管理和使用邮驿的一种凭证。周秦时期驿符为“节”或“传”,两汉时期由中央对使用邮传的使者发放木制的封传,“传”长一尺五寸,由御史大夫加封,凭“传”以供应车马,决定事物的缓急和车马的等级。另一种“传”是一种红色织物,供一般使用者使用。隋朝时期发驿遣使发给银牌,以后演变为纸券。传符盖上相当级别的印方能有效,有的注明该件公文的时速要求。
4.泥封
古代对简书用一种特制的黏土在捆扎处进行加封的方式,是古代邮驿封发公文书信的一种重要方式。泥封始于周代的战国时期。汉代泥封已广泛使用,发文官署除加盖官印外,还盖有邮寄部门的印章,注明传舍名称及收发日期,管理制度十分严格。
5.驿使
驿使是邮驿传递文书的人。驿使有的是朝廷差遣的传书专使,有的则是专司传送文书的人员。
(三)古代邮驿的特征
纵观古代邮驿的发展历程,各国有异,我国的各个朝代也各有特色,但包含着邮驿的一些共同特点。
(1)通信是古代邮驿的根本功能。无论是古埃及还是中国各个朝代,通信的需要是产生古代邮驿最主要的原因。我国各个朝代邮驿的组织管理、邮驿规模各不相同,尽管邮驿也负责迎送过往官员和接待使臣,提供车马住宿,但其基本功能是通信。
(2)官办是古代邮驿最根本的组织管理形式。从周代邮驿这个我国最早的通信组织到清代邮驿,历代邮驿都是传递公文和军情的国家通信组织,从中央到各地区都由官方来管理,邮驿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3)服务而且仅限于国家政权是邮驿的本质。古代邮驿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统治者维护政权服务。这从其传递的是公文和军情就可以看出。古代邮驿不为公众提供通信服务。
二、传统邮政
邮政作为对社会普遍开放的、以传递信函为主的官方通信机构,始于17世纪的欧洲。可以说邮政起源有两个:一是古代邮驿;二是私人寄递组织。
(一)邮政的产生和邮政的第一次改革
从邮驿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邮驿是专为官府服务的,民间通信只能是靠托人捎带或派人专送。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的相互书信来往增多,促使一些教会、大学、城市和商业组织设置各自独立的邮递组织。法国巴黎大学在13世纪初开办了专门为学生寄递信件和送款的邮递组织,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私营寄递组织。后来,私营的寄递组织发展很快,有的寄递组织持续了几百年。如15世纪由塔克西斯家族经营的私营寄递组织,到16世纪中叶其邮路网络几乎伸展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有邮递人员2万名,是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寄递机构,存在了300多年。
传统邮政的形成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法国于公元1477年建立了皇家邮政。英国于公元1516年委派邮政局局长,组建了邮政通信网。但这些官办邮政起初不为公众服务,直到公元1600年前后才开始合法地传送私人信件。英国于公元1635年,法国于公元1672年宣告邮政由国家专营。私营的寄递组织被国家邮政所取代。
奠定传统邮政基础的是邮政的第一次改革。公元1840年,英国政府采纳了罗兰·希尔(图1-1)在《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一书中的观点,对邮政进行了改革,我们可称为邮政的第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均一资费制;采用邮资预付和发行邮票;重申邮政由国家专营,业务向所有用户开放。当年发行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套邮票——黑便士邮票(图1-2)。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思想很快在世界许多国家传播并接受。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思想之所以能够风靡世界,与当时的西欧和北美开始了工业革命密不可分。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国际交往,都需要高效、安全、方便的邮政通信服务,特别是现代交通工具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的发明与使用为现代邮政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因而大大推进了各国建立和普及邮政的进程。
图1-1罗兰·希尔
图1-2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这一改革是世界邮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明确了传统邮政的基本特征,为后来各国邮政确立了一个基本运作模式。
(二)我国邮政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我国邮政创立前,私人寄递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的私人寄递组织主要有传递民间的书信、物品、办理汇票的民信局,以及专营海外华侨信件、汇款的侨批局。民信局始创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清朝末年,民信局发展到几千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间通信问题。民信局邮资的收取标准,由各信局自定,一般由寄件人和收件人各付一半,一封平件按路程远近收费不等。有时可以议定按年收费。如遇紧急信件,可将信封烧去一角或插鸡毛一片,以示火急,并格外增加资费。民信局服务周到,手续简便,对重要客户和大宗业务还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但由于其经营分散的特点,在1896年清代国家邮政官局成立后,无法与邮政官局竞争,加上官方对民信局业务的限制,使民信局的经营逐步走向衰落,1928年,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交通工作会议通过决议,“民信局应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一律废止”。到1935年1月1日全部停办。侨批局在19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1934年,侨批局已发展到322处,分局2363处。侨批局服务周到,受到侨胞及其家属的信任。侨批局一直保留下来,解放后,有的纳入邮局的委代办机构。
在我国邮政产生前,外国在我国开设了邮局。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帝国列强纷纷入侵,并在中国设立所谓的“客邮”。“客邮”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领土上强行设置的外国邮局。中国邮政实质是在帝国主义官办“客邮”和商办“书信馆”的直接操纵下建立起来的。英国首先于1842年4月25日在我国开办邮局,直属英国邮政总局领导。此后,法、美、日、德、俄等国纷纷效法,相继在我国设立邮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在中国各地开办邮局更加泛滥。各国在华邮局、野战邮局、代办所等多达340余处,不仅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而且到内地和边疆。这些各国自设的邮局,不受中国政府的管辖,各自执行本国邮章,使用本国邮票,却加盖中国地名的邮戳,也发行了少量的特制邮票。“客邮”实为侵略产物。
1878年3月,清政府批准兼办“海关邮政”的海关总税务司在天津、北京、烟台、牛庄、上海5处试办邮政,开始收寄公众邮件并于当年6月由天津华洋书信馆在上海印刷了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且公开发行,揭开了中国邮政的序幕。
1.海关邮政
海关邮政包括海关兼办邮政和海关试办邮政。鸦片战争以后,帝国列强纷纷在华设立驻华使馆,因清政府无力承担各使馆往来文件的传递事宜,遂于1866年达成协议,由英国人赫德担任总督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兼办此事,这就是“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3月经李鸿章同意,赫德委派德璀林在天津等5处仿照西欧方式由海关试办邮政,开始收寄中、外公众邮件,这就是“海关试办邮政”。这一时期中国官方公文、报纸仍由驿站传递,而中国商人和民众不信任海关仍向民信局交寄邮件,所以形成了邮驿、海关邮政、民信局和客邮并存的局面。
2.大清邮政
由于多种寄递组织的存在,致使海关邮政生存艰难,于是南洋大臣刘坤一、北洋大臣李鸿章及赫德等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纷纷上书清廷,要求尽快正式开办国家邮政。1896年总理衙门根据张之洞建议与赫德所提出的邮章,奏清光绪皇帝批准,于当年3月20日开办“大清邮政”,这标志着中国邮政诞生。
但是,官办大清邮政的建立,并未能抑制“客邮”的泛滥。因为大清邮政仍无能力传递国际邮件,须经“客邮”经转才能寄达外国。因而大清邮政又与各国“客邮”签定互换章程,等于承认了“客邮”的合法地位,使之更加猖狂,公然收寄国内商民包裹,并大肆走私漏税。中国政府虽有照会,但各国均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大清邮政”却与“民信局”展开竞争,凭借其官办特权,采取行政手段阻止民信局与轮船公司接触,要民信局到邮政官局登记挂号,并把信件总包交邮政官局转交带运,还采取总包加价和私运罚金等手段限制民信局。同时官办邮局也采取扩大业务、改善服务,甚至不顾邮差疾苦一再采用增加投递频次等竞争手段排挤民信局,终使延续500年的民信局于1909年以失败告终。
经过3000多年演变的古代邮驿,也因积弊严重、贪污腐化和效率低下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因而在多次“裁驿归邮”的倡议中日渐衰落,终于在1912年5月经北洋政府批准裁撤各处全部驿站。
从1896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开办国家邮政起,直到1906年成立邮传部,邮政才脱离海关归邮传部,又几经周折,直到1911年邮传部才正式接管了海关邮政,英人赫德离职返英,法人帛黎又当上邮政总办,中国邮政大权仍在外国人手中。
3.中华邮政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诞生了“中华邮政”。但是,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法人帛黎之手。自“大清邮政”开始,我国邮政职工为从英法代理人手中夺回邮政主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直到“中华邮政”时期,先后经过20多年的曲折和斗争,于1922年2月1日在太平洋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外国在华“客邮”的议案,除日本设在我国东北旅大及南满铁路沿线邮局和英国设在西藏的邮局外,其他“客邮”多于当年年底撤销。
中华邮政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引入西方邮政管理制度,注意改善经营管理,使中华邮政能在北洋军阀连年混战期间扭亏为盈,有所发展。中华邮政在人事管理上采用考试晋级制度,强调“选贤任能、信赏必罚、终身事业”;在各生产环节明确职责,核定定额,并实行考试录用新工和新工训练、试用制度,使职工晋级与工资收入相结合;在财务管理上,中华邮政实行高度集中和视察检查制度;劳动管理上制定严格的纪律考核奖惩制度;在业务经营体制上,实行总局集中垂直领导,现业局则按规模大小和业务多少分等,但相互之间业务往来关系一律平等。各局局长都经办具体业务和行政业务,均不脱产。邮区划分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并结合通信需要和效益合理布局。中华邮政时期经办的业务种类较多,范围较广;在邮运上利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兽力车和自行车等各种工具。为了便于管理、统一要求,先后制定了“邮政纲要”、“邮政条例”,并于1935年7月5日颁布《邮政法》,使邮政法制进一步完善。
4.赤色邮政与中华苏维埃邮政
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首先开辟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为了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各根据地都成立了“递步哨”、“传山哨”等通信联络组织。依靠广大群众,利用各种方式,监视敌人动向,传递军事情报,并且在根据地及国民党统治区建立交通站,传递消息、护送干部、运送物资。在此基础上,1928年首先在湘赣边区工农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了“赤色邮政”,并于1929年发行了邮票。1930年在江西吉安成立赣西南邮政总局,1931年迁往兴国,改名为江西省邮务总局。1932年赤色邮政经过整顿改名为“中华苏维埃邮政”,并建立统一制度,发展为军邮和民用两种形式的通信组织。中央设立邮政总局,各苏区省设邮务管理局,以下设县邮局和邮站,统一使用中央苏区发行的邮票。在抗日战争期间,各根据地邮政组织以交通站形式继续做通信和交通向导工作,并在敌占区坚持斗争,在敌人封锁情况下千方百计完成通信任务。
在解放战争期间,邮政职工提出“一切为了前线”,“解放军打到那里,邮政就通到那里”的战斗口号,组织随军邮政支援战争。在各野战军设军邮总局,军以下兵团、纵队和师团中,分别设军邮分局、支局和交通站,组成一个完整的军邮通信系统,为解放战争的指挥联络、传递信息以及战士和家人通信作出巨大贡献。
5.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主管全国邮政和电信工作。1950年1月1日邮电部邮政总局成立。除台湾和港澳地区外全国建立了各级邮政机构。
在三年恢复时期,主要是恢复和发展邮政通信事业,如接管和改造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对侨批局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使之逐步成为国营邮政的委托代办机构。
1953年以后,邮电部加强了邮电事业的建设,提高了业务和技术水平。如加强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邮政网的建设,建立邮电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建立新的企业管理制度。
1998年邮电体制进行了改革,实现了邮电分营。分营之后,邮政成为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部分开始独立运营。邮电分营使邮政职工有了自我经营发展的意识,调动了积极性;分营有利于邮政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邮政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为邮政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中心局体制建设和邮政综合网建设。
至此,中国邮政开始了由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转型。
(三)传统邮政的特点
自英国第一次邮政改革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邮政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保持了传统邮政的基本运作模式和特点。传统邮政具有的主要特征是:①实行国家专营,组织统一的邮政网路;②向社会公众开放,设立固定营业点,定时开门营业收寄公众邮件;③实行统一的资费制度,并有明确标准和使用邮资凭证;④业务范围比较广泛,组织管理严格统一;⑤邮件寄递有了固定路线和班期,并开始采用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
三、现代邮政
(一)现代邮政形成
多数国家的邮政长期以来保持其传统的运作。邮政一般都与电信结合在一起,作为国家政府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经营本国的邮电通信。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改革,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瑞典、芬兰等国,改革的核心在于改革邮政的管理体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英国邮政脱离政府序列、组建国家邮政公司为开端,拉开了邮政领域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序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邮政领域的改革更是如火如荼,改革成为邮政领域的主旋律。这是世界邮政的第二次改革,是一个从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发展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对信息传递时限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国际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电信通信的蓬勃发展和电子邮件的悄然兴起,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邮政通信的业务被这些现代通信方式所替代。面对这种局面,邮政如果仍然“我行我素”,不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必然会陷入生存危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像UPS、DHL、TNT、FedEx等跨国私营运递公司纷纷进入邮政市场,邮政部门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实力和灵活的机制,为用户提供比邮政更为可靠快捷和方便周到的服务,在有盈利的快递市场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邮政部门的市场份额。邮政如果一味地坚持“官办”,依赖政府,无所作为,必将处于被动地位。
长期以来,邮政被非盈利性、公益性服务部门的性质所限,依靠政府支持,缺乏经营活力,对于市场需求的响应迟缓,许多国家邮政处于亏损经营。一方面是邮政的亏损,另一方面社会又要求作为基础设施的邮政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是邮政的唯一出路,也是邮政取得生存发展的机遇。
进入21世纪,世界邮政的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新的邮政运作模式基本形成,已经步入现代邮政时代。
(二)现代邮政的特征
尽管世界各国邮政改革的进程不一,改革的深度不同,但我们从众多邮政改革国家中可描绘出现代邮政的轮廓及基本特征:①邮电分营;②政企分开,邮政独立运营;③邮政市场逐步开放,缩小邮政的专营范围;④强调多种形式的普遍服务义务的履行;⑤传统邮政业务与现代技术结合。
(三)我国的现代邮政发展
1998年以后尽管我国邮政实现了独立运营,但由于邮政仍是“政企合一”,这与国家管理体制改革不相适应。为保证邮政的发展,邮政的管理体制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2005年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实行政企分开,加强政府监管,完善市场机制,保障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确保通信安全;改革邮政主业和邮政储蓄管理体制,促进向现代邮政业方向发展。重新组建国家邮政局,作为国家邮政监管机构;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各类邮政业务;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通过改革,建立政府依法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邮政体制,进一步促进我国邮政事业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