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物流基础
物流是大的商业活动,物流活动本身作为物质资料流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各类经济与非经济组织中。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向生产、建设、贸易等领域延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物流的概念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是一个十分现代化的概念,由于它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因为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又有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突破,进而向城市推进,引入外资。伴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由原国家物资总局牵头,组织国家计委、财政部、山东省等政府相关部门和部分大专院校考察了日本物资管理,首次把“物流”概念介绍到中国。1984年8月,我国第一个物流专业研究团体——中国物流研究会成立。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更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hinaFederationofLogistics&Purchasing简称CFLP),与各相关行业协会共同推进物流业发展。
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对物流(Logistics)是这样定义的:“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从物流定义看,物流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具有社会属性。要准确理解这个定义,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1)物流的研究对象是贯穿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供应链中一切的物料流以及有关的信息流,研究目的是以系统的观念对其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与控制,使其高效率、高效益地完成预定的服务目标。
(2)物流活动包括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有关的信息处理,并且是这些活动的有机的构成。要完成物流实体的定向流动,并且产生效益,物流决不是单纯的运输等某项活动,也不是装卸搬运、包装等活动的简单组合,而是这些活动的有机构成。
(3)物流的作用是将物资由供给主体向需求主体转移,创造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
生产和消费之间必然存在着空间上的间隔,即生产地和消费地的隔离,物流中以运输为主的相关活动完成了物品的空间转移,由此产生的空间效用是指通过改变物质资料的场所而创造的价值。空间效用有助于解决集中生产与分散需求的矛盾以及分散生产与集中需求的矛盾。
同时,物品的生产与消费还存在时间上的间隔,如农产品秋收,一年四季消费,要想持续地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就要通过以仓储为主的一系列物流活动来改变物品的时间状态,由此产生的时间效用是指通过加快物质资料的转移速度或者延长物质资料的保管时间而创造的价值,它有助于解决季节生产和常年消费的矛盾以及常年生产与季节消费的矛盾。
形质效用则是指通过物流过程中的包装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这是为了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在物流过程中通过流通加工活动使物品发生形状或性质上的改变,这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还创造或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值。
(4)物流作为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供应链管理与整合中主要的研究内容。
(二)现代物流特点
由于物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物流具有独特性,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下对传统物流的升华。它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统筹考虑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对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采取集成式管理,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增值服务。
现代物流阶段与物流早期阶段的特点比较详见表11-1所示。
表11-1现代物流的特点
(三)物流的分类
按照物流的作用、属性及作用的空间范围,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流进行分类。我们给出两个分类方法。
1.按照物流的系统性质分类
(1)社会物流。社会物流一般指流通领域所发生的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整体,所以有人称之为大物流或宏观物流。社会物流的一个标志是:它是伴随商业活动(贸易)发生的,也就是说物流过程和所有权的更迭是相关的。
社会物资流通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流通网络分布的合理性与渠道是否畅通至关重要,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高效率、低成本运行。这样做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行业物流。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但是在物流领域中常常互相协作,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系统及物流活动的合理化。例如,日本的建设机械行业中所提出的行业物流系统的具体内容包括:各种运输手段的有效利用;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行共同的配送;建立新旧设备及零部件的共同流通中心;建立技术中心,共同培训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统一建设机械的规格等。行业物流系统化的结果使参与的各个企业都得到相应的利益。各个行业的协会或学会应该把行业物流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3)企业物流。企业根据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在企业经营范围内安排的物品实体流动称为企业物流。企业是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某些服务的一个经济实体。一个生产制造工厂,要购进原材料,经过若干工序的加工,形成产品销售出去;一个运输公司要按客户要求将货物输送到指定地点。因此,企业物流也是指企业经营范围内由生产或服务活动所形成的物流系统。
2.按照物流的作用分类
(1)供应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消费者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为供应物流,也就是物资生产者、持有者至使用者之间的物流。供应物流的严格管理及合理化对于企业的成本有重要影响。
(2)销售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售出产品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为销售物流,是指物资的生产者或持有者到用户或消费者之间的物流。
(3)生产物流。从工厂的原材料进入起,直到工厂成品、半成品发出为此,这一全过程的物流活动称为生产物流。生产物流是制造产品的工厂企业所特有的,它与生产流程同步。
(4)回收物流。生产及流通活动中有一些物资就是要回收并加以利用的。回收物资品种繁多,流通渠道也不规则,且多有变化,因此,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大。
(5)废弃物流。生产和流通系统中所产生的无用的废弃物,但如果不妥善处理,不但没有再利用价值,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就地堆放会占用生产用地以至妨碍生产。对这类物资的处理过程产生了废弃物流。
3.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
(1)地区物流。所谓地区物流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地理位置发生的物流过程。如按行政区域可划分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河北地区等;按经济圈划分,如苏锡常经济区,黑龙江边境贸易区;按所处地理位置可划分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河套地区等。
(2)国内物流。国内物流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发生的物流活动,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局限在一个国家内。
国内物流系统化的推进,必须发挥政府的行政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铁路的建设,以及大型物流基地的配置等。
第二,制订各种交通政策法规,例如铁路运输、卡车运输、海运、空运的价格规定,以及税收标准等。
第三,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设施、装置、机械的标准化,这是提高全国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必经之路。
第四,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物流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
(3)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指在国与国之间开展的物流活动,包括两国之间或多国之间开展的物流活动。物流活动是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合作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国际物流的重要性将逐步增强。
二、行业政策环境
由于中国使用的“物流”一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没有对“物流行业”明确定义,而关于物流到底是行业还是产业这个问题,学术界也多有争论。产业是诸多相关行业聚合形成的群体。一般而言,产业是相对于工业而言的,如产业革命,主要指的是工业革命;行业是相对于工商业而言的,如零售行业,指的是商业。但是现在这两个词的理解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产业可指工业以外的行业,并且是由多个相对独立但业务性质完全一致的行业组成的(产业概念的外延要大于行业),或者说是由分散在多个行业、具有同样的业务性质的经济组织组成的,比如物流产业就属于这两种情况。
物流产业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综合性、服务性、基础性产业,其产业构成相当复杂。一般将物流业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储运业、通运业和配送业;第二类是小行业,其中不少小行业既隶属于这一大行业,又属于另一大行业,如铁道运输业、汽车货运业、远洋货运业、沿海船运业、内河船运业、航空货运业、集装箱联运业、仓库业、中转储运业、托运业、运输代办业、起重装卸业、快递业、拆船业、拆车业、集装箱租赁业、托盘联营业等。
1.管理机构
2008年3月1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新组建交通运输部,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机构和职能的变化,也对物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008年3月23日,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正式挂牌。将原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整合划入该部。同时,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为加强邮政与交通运输统筹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考虑到我国铁路建设和管理的特殊性,保留铁道部。
2.行业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外资物流企业“抢滩”中国。国有物流企业重组转型,民营物流企业加速成长。国有、民营、外资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出现了“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开始重视和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扶持行业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经济纲要》特别提出,要“健全综合运输体系”,对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内河与海洋运输、航空运输、邮政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和完善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大城市旅客运输、集装箱运输、大宗物资运输和特种货物运输五大系统”;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电子、铁路、民航、仓储、公用事业等垄断性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等。
(2)2001年3月2日,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国物流业开始起航。
(3)2001年,发展现代物流已被列入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等部门的议事日程;交通部在2月28日发出了《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牵头组织编写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2004年8月1日正式实行,这是我国第一个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和规范管理正起到重要作用。
(5)2004年8月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印发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协同。
(6)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标志着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我国现代物流业进入全面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7)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深化服务领域改革、提高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培育服务领域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大服务领域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服务业基础工作、狠抓工作落实和督促检查等8方面提出政策措施,促进“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8)2008年1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其中包括物流基础性投资,如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直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等。
(8)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物流业被列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3.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世界经济回暖趋势明显,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为推动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09年2月国家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宏观政策,扶持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
(1)规划目标。力争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规划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
(2)主要任务。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重点工程。主要包括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城市配送工程;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应急物流工程。
(4)政策措施。加强组织和协调;改革物流管理体制;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制订落实专项规划;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三、行业发展趋势
(一)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
在物流需求扩大、成本上升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企业向钢铁、建材、汽车等上游企业扩展。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外包向供应链一体化延伸。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将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企业物流的专业化趋势也相当明显。不少的企业,特别是商贸企业正在加大投资力度,强化自身物流功能,几乎所有大型连锁企业都在力图优化自己的专业供应链。一些具有强势品牌的生产企业,如海尔、联想、双汇等已发展了大批连锁专卖店,并相应发展自身的物流配送网络。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总体来看,制造企业的外包意向强于流通企业。
(二)物流企业规模化、个性化
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高速增长,物流企业物流业务量上升较快。物流企业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
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
(三)物流市场细分化、国际化
由于各行业物流的规模、结构和要求不同,其物流需求的速度、成本和服务也有很大差别,这就加速了物流市场的细分化。从各行业物流费用率的差异来看,工业生产行业物流费用率较高的是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行业;流通企业物流费用率较高的是纺织服装日用品零售、文体用品零售、综合零售和食品饮料烟草零售行业。相对来说,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较高的行业,采用现代物流方式的压力和动力就会比较大。
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物流市场正在成为国外企业关注的重点,投资的热点。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将加快并购国内企业,完善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国内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同时,随着全球化配置资源的推进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优势的减弱,国外企业也会把产业转移的目标选择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国际化竞争的中国物流市场,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将加快资源重组,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随着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物流业的国际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四)区域物流集聚与扩散并重
区域物流的集聚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围绕沿海港口形成的“物流区”。除传统的“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等地以外,处于海峡西岸的厦门港、处于欧亚大陆桥最东端的连云港,特别是处于北部湾地区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都有大的动作。
二是围绕城市群崛起的“物流带”,如成、渝地区的综改试验区,武汉周边的“两型社会”试点,辽宁中部城市群,黑龙江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等。
三是围绕产业链形成的“物流圈”,如青岛的家电、长春的汽车、上海的钢铁、汽车和化工等。
区域物流的扩散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配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发展稳步提升,物流服务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和转移。
二是农产品进城和日用工业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下乡推动的城乡“双向物流”,带来现代物流方式由城入乡的扩散。
三是大量依靠国外进口的资源型企业由内地向沿海外迁,以优化产业布局,降低物流成本。
四是区域间物流合作逐步加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地区和海峡两岸的物流合作可望有实质性推动。
(五)物流基础设施加强整合与建设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相当规模。2007年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7.8万千米。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系统计划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建设18个物流中心。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36万千米。按照《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将整合与建设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我国拥有1400多个港口,各类生产性泊位35753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403个,内河通航里程12.3万千米。全国运输机场总数从2006年底的147个增加至152个。物流园区建设各地普遍制定了规划,已有一批投入运营。
(六)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物流优先发展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农村和民生的发展,回归“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将促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供便捷通道;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将支持发展关系民生的食品、药品及危险化学品物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发生在2008年春节前后的雨雪冰冻灾害,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脆弱。总结抗冰救灾的经验,国家必然重视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七)物流信息集成化、移动化
目前,国内的一些公共信息平台在经过几年的探索后,逐步走向成熟。一是电子商务物流平台:2007年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250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25.5%;B2C电子商务市场营业收入规模达到52.2亿元人民币,增长33.5%;钢铁、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技术,发展的势头很猛。二是物流园区信息平台:一方面是在园区内建立信息平台,让进驻的企业共享信息;另一方面是以园区复制的模式,把成功的园区模式复制到其他区域,并开展联网经营。三是电子口岸平台:可以实现一个门户入网、一站式通关服务、统一用户管理,为用户提供高品质、多功能、全方位的口岸通关服务。四是政府监管物流平台。这几类信息平台,在政府和企业双重推动下,还会获得快速发展。
网络运营商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纷纷将服务和竞争的触角伸向物流信息化应用市场。中国联通推出了专业服务品牌——“物流新时空”,中国移动推出了物流行业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国网通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核心,定制整合成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国电信推出“一站式”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移动与物流的结合,显示了物流信息化的新趋势。
(八)物流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
2008年,是物流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最多的一年。物流资源要素全面紧缺,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平均利润率进一步下降。现有的仓储能力已显不足,新建物流设施取得土地难度加大,所需费用大增;铁路运力持续偏紧,部分海运航线订舱困难,公路运输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车源紧张的状况;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高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操作性员工成本持续上升,稳定性下降。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性普通服务,同行间“价格战”有增无减;油价不断攀升,油价已占据运输企业总成本的35%~40%,而且还不时出现加油受限的问题。
由于上述几方面的挤压,物流行业平均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有企业反映,物流企业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降低到2007年的10%以下,仓储企业只有3%~5%,运输企业只有2%~3%。在运营成本持续上升、主营业务“要价”很难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市场主体重组“洗牌”的趋势将会加速。
(九)物流发展政策环境更加宽松
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将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①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提出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②商务部已经出台《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③各有关部门将会研究解决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交通、税收、土地和融资等现实问题,新一批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企业将获批;④有关部门将会继续推进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信息化建设;⑤进一步研究打破区域间的市场壁垒,推进区域间物流合作;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品种的物流发展,将会得到政策扶持;⑦物流标准、统计、人才教育培训及理论研究等行业基础性工作,物流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将会进一步完善。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物流业处于快速增长期,物流总需求增长很快,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物流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准提高。物流业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作用日益明显。
从1978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物流这一概念,到2008年正好30年,这30年间我国现代物流业经历了知识普及、实践起步和全面发展3个阶段,现代物流业的真正快速发展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一是物流业处于快速增长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加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使物流的总需求增长很快。二是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物流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物流业的基础性支撑。三是物流企业快速成长。我国已形成由国有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外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国有物流企业加快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民营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外资物流企业利用其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四是物流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准有所提高。农业物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与农产品物流得到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五是加强物流基础性设施建设,物流通道明显改善,物流信息化工程加速推进。六是物流标准化进程扎实推进。按《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300项左右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现已完成《物流术语》、《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等基础性标准的制订。七是全方位推进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到2007年底,已有273所本科院校设立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200多所高职、1000多所中专开设物流专业,在校生达到50万人。八是优化了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涉及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战略和规划。“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二)存在的问题
(1)我国物流业尚存在“三高一低”的问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三高”是指:一是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2007年中国为18.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8%至10%,说明我国物流成本较高,这与产业结构有关,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物流发展的空间很大;二是库存水平高,中国历年库存占当年GDP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左右,库存过高,占用资金多,资金周转速度慢,加大了生产与经营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三是管理费用高,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2007年为2.3%,而美国、日本只有0.4%,这一问题反映我国物流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约束,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一低”即物流总体水平偏低,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物流人才、物流科技、物流企业等方面,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2)有效物流需求与有效物流供给双不足。由于我国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物流外包速度较慢,要外包的大量是运输与仓储,物流的高端服务少,物流企业一般承接销售物流,很难进入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使物流企业都挤在运输与仓储环节进行恶性竞争。
所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业首先要在制造业突破。据研究,我国制造业传统物流、实物配送物流、一体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四世同堂”,物流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基本上还停留在自己采购、自己库存、自己销售、自己结算的模式。另外,物流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集中度低,从总体讲,一体化运作的水平差,功能单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少。
(3)在管理方面,有关部门并没有完全形成合力,管理费用较高,市场化不足,体制性约束仍较普遍。由于物流业刚兴起,物流企业是企业大家族中新的成员,如何管理这一产业,如何管理这种企业,正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同的部门如何分工,形成合力是一个重要问题。
(4)目前我国物流业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工业物流以及相关联的商贸物流,而对农业物流、再生资源物流缺乏必要的关注。城乡一体化物流,不仅是把工业品送到农村,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在这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至于再生资源,我国可回收的品种多,数量大,如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汽车、废家电等,这个领域空间很大,但需要工程物流的支撑,也需要财力支持。
思考题
1.快递有哪些特点?
2.快递业务的分类有哪些?
3.简述物流的概念。
4.物流业务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5.试分析快递业和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1.实地调查。选择一地市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重点了解该公司经营物流业务的种类、业务发展情况,写出调研报告。
2.实地调查。选择快递公司进行实地调研,重点了解该公司经营的快递业务的种类、业务发展情况,写出调研报告。
3.分组讨论。3~5人一组,通过搜集资料,分析目前我国快递业和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选取一名同学发表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