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普通上涨的经济现象。理解好这一概念,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经济现象。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自发调节功能,一般不会出现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但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没有内在价值,过多的纸币无法贮藏退出流通,因此,在商品供应量确定的条件下,投入流通的货币过多,只能依靠降低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来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相适应,这就意味着货币的贬值,物价的上涨。
(2)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是物价普遍的、持续的上涨,而不是局部的或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也不是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价格上涨。
(3)通货膨胀可以是公开性的,也可以是隐蔽性的。公开性通货膨胀直接表现为物价的公开上涨,主要发生在物价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隐蔽性通货膨胀不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而表现为商品紧缺,限量供应,黑市买卖,投机猖獗等现象。这些实际上是变相的物价上涨。主要发生在物价受管制的经济中。
(4)通货膨胀具有非均衡性。表现为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的商品价格上涨快慢不同。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程度是通过物价变动的幅度来衡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般采用以下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价指数来衡量。
1.消费物价指数
也称为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变动情况。这种指数是由各国政府根据各国若干种食品、衣服和其他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文娱等服务费用而编制计算出来的。该指数的优点是:资料搜集方便,公布次数比较频繁。缺点是反映的范围较窄,不能说明全面的情况,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的可能。
2.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若干种工业品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这一指数的优点是对商业周期反映敏感,缺点是不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只计算了商品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最终销售时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小于零售物价指数。因而,用它判断总供求的对比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现象。
3.GNP平减指数
它是按当年价格的GNP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NP的比率。GN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除消费品和劳务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及进出口商品等,能较全面地反映一般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但编制这一指数需收集大量的资料,一般只能一年公布一次,时效性差。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和恶性通货膨胀。
爬行式通货膨胀即物价以每年2%~3%左右的速度持续上涨。并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
温和式通货膨胀又称小跑式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平均每年上涨达到10%以上。
恶性通货膨胀指一国物价水平急剧上升,货币大幅度贬值,正常的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将导致货币制度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
(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为公开性通货膨胀和隐蔽性通货膨胀。
(3)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社会消费和投资支出激增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已接近或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总供给增加受限制,从而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超过了总供给能力,使太多的货币去追求过少的商品和劳务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引起物价上涨的现象。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供求大体趋于平衡状态下,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化而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
(四)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有不同见解,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是凯恩斯主义的见解、二是货币主义的见解。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是需求决定论。他们认为,当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时,过度需求的存在会引起通货膨胀。他们特别强调,能引起通货膨胀的是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这就是所谓的“需求拉上说”。后凯恩斯经济学派还用“成本推进说”解释通货膨胀,即工资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结果,提高了产品成本,使物价上涨,产生了通货膨胀。货币主义则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其原因是货币数量的增加超过了生产增长幅度。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惟一原因,减少货币供应量是医治通货膨胀的惟一药方。如果没有货币量的过度增长,就不会出现总需求膨胀。总需求膨胀只是货币供应量过大的结果。其实,这些观点都只提示了通货膨胀的表层原因或直接原因,而没有提出引起需求膨胀、货币供应量过大,导致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在于分配领域和生产领域。只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才能找到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生产领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失衡、经济效益低下是诱发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在分配领域,投资膨胀,消费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是诱发通货膨胀的又一因素。总之,货币流通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通货膨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失常的表现。
上面我们分析了造成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下面,我们研究过多的货币供应是如何生成的,即为什么会造成通货膨胀。
(1)财政赤字是纸币超量发行的基本原因。财政赤字是指一国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要弥补财政赤字,最理想的办法是增发纸币和发行公债,但这种没有实物保证的增加纸币发行显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公债的发行和偿还会直接增加纸币的发行量,又会通过信贷程序引起派生存款的大量增加。
(2)信用过度扩张是纸币超量发行的直接原因。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信用扩张功能,其扩张倍数主要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制约,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导下,银行在利益驱使下会不断扩大信贷规模,结果可能造成纸币的供应量过多,引发通货膨胀。
(3)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大量流入引起的。因为外贸顺差意味着商品出口多于进口,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量,另一方面外汇收入需要兑换成本国货币方能在市场流通,造成国内市场货币流通量过多。同样,外资流入,也是如此。
(五)通货膨胀的效应
(1)对经济的正效应。在通货膨胀的初期,对经济增长起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一,有利于动员闲置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第二,有利于刺激投资。最后,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2)对经济的负效应。虽然通货膨胀在初期对经济有促进作用,但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正效应会转向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和生产的刺激作用只是暂时,不可能维持很久,也不会形成健康的经济运行机制。其次会引起生产结构失衡,造成生产下降,生产资金日益短缺。并且会造成技术进步缓慢,以及不利于企业进行经济核算。
(3)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效应。通货膨胀影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来说,其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收入和财富的占有结构。首先,固定收入者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由于物价上涨先于工资的增长,那些依靠固定工资生活的社会成员自然减少实际收入而成为受害者。而那些只需支付较少实际工资的企业借款者和发行国债的国家,则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其次,低收入家庭受害最大。由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其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一般商品价格的上涨。和高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生活必需的支出所占比重大,因此,低收入家庭通常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而高收入家庭的损失程度则相对轻些。再次,通货膨胀影响财富分配。一个家庭或单位的财富或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与债务相抵后价值的差额。财产可分为按固定金额计算的财产和按可变价格计算的财产。后者包括房屋、机器、设备等物质资产及股票等,前者包括存款、债券、现金以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产。这里以货币形式存在,并以固定金额计算的财产,由于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必受损失;而以可变价格计算的财产,其价值则可随物价上涨而上涨;可能有利可图,通货膨胀的这种财富再分配,不仅表现为家庭之间的分配,而且还表现为家庭、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一般而言,家庭持有按固定金额计算的净资产,因而易遭损失。企业和政府则是按金额计算的净负债部门,因而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总之,这种来源于通货膨胀的财富再分配,是一种盲目的、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再分配。
(4)对流通的效应。首先,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流通渠道。其次,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普遍存在物价“看涨”心理,会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供求关系扭曲,加剧了通货膨胀。再次,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国际通货膨胀率,就会使原出口产品转为内销,并增加进口,导致国际贸易出现逆差。
(5)对财政金融的效应。首先通货膨胀影响财政收支平衡。持续的通货膨胀,一方面使税源减少,举债困难,最终减少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则因物价上涨必须相应增加,因而财政收支难以平衡。其次,通货膨胀造成货币流通混乱。不断贬值的货币,极难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当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为避免损失,宁愿持有实物而不愿接受纸币,甚至出现排斥纸币,恢复物物交换的现象。这样,纸币流通范围越来越窄。最终导致纸币流通制度的崩溃。再次,通货膨胀破坏正常的信用关系。因为通货膨胀对债权人不利,为了避免损失,商品交易中的现金交易增加,商业信用衰落。同时银行信用也因来源减少而日趋萎缩。
(六)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1.控制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首先要控制需求,实行传统的宏观紧缩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有:削减政府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增加税收。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以相应减少货币存量;提高再贴现率和利率紧缩信贷,增加储蓄;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
2.控制收入
控制收入政策是政府制定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行为准则,目的在于限制物价和工资的过快上涨,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它是对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
控制收入的政策有:一是指导性为主的限制。所谓指导,就是政府当局在一定年份内允许货币总收入增长的目标数值线,并据此相应地采取控制每个部门工资增长率的措施。二是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政府以税收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限制工资物价的增长;三是强制性限制,是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行暂时冻结。
收入指数化方案,也是控制收入,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所谓指数化是按物价变动情况自动调整收入的一种分配方案。指数化的范围包括工资、政府债券和其他货币收入。实施的办法是让各种收入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而调整。
3.改善供给
以拉费等为首的供应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与供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货币供应过多是相对于商品供应过少而言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是要增加生产和供给。增加生产和供给的措施有:第一,降低税率,促进生产;第二,削减政府开支,平衡预算;第三,减少政府对企业不必要的干预和限制;第四,提高折旧率,加快技术改造;最后,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改善供给状况。
总之,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治理的办法也各不相同。在实践上,应抓住主要矛盾,重点治理和综合治理相结合,治表和治本相结合。
二、通货紧缩概述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对通货紧缩如何定义,国内外没有统一的认识,根据主流观点,我们认为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由此,通货紧缩可以定义为:通货紧缩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一种经济现象。
(二)通货紧缩的效应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由于物价的持续下降,必然导致人们对经济的悲观预期,这种预期一方面企业不敢投资或想投资而基于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一方面居民不敢放手消费,有钱不花,更不敢借钱花。居民和企业的这些行为都会降低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甚至形成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也可能导致银行业的危机。因为①通货紧缩加重了贷款者的实际负担,产品价格和收益出现下降,还贷能力减弱,银行风险增大。②银行因预期资产价格会下降,就会惜贷。③借款者由于以后还贷的价值高于现在的价格,也不愿意借款。结果会造成银行信贷萎缩。
(三)国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国际方面的因素
从1997年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已经日趋明显,这是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生产能力过剩,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也使我国当年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许多出口企业转向内销,造成商品供给过多,价格大幅下跌。另外,人民币竞争力的下降也是造成我国通货紧缩局面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国内企业对汇率预期比较悲观,结汇意愿不强,导致国家结汇收入和外汇占款明显下降。
2.国内方面的因素
首先,企业效益低是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收入增长。银行为防范风险也会谨慎放贷,从而投资能力更加减弱。
其次,居民不良心理预期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长期因素。目前就业的不稳定性和大量职工的失业下岗。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甚至下降。教育、住房、医疗等费用开支的不断上升。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人们忧患重重,导致人们不断增加储蓄以求自保。
第三,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由于大部分经营困难,银行不愿继续贷款;非国有企业由于资信情况复杂,银行轻易不敢贷款,经济供血不足,必然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
第四,一方面技术创新的外生性与经济扩张的边际就业弹性下降,导致就业不充分,有效需求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
第五,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脱节,城乡二元结构日益突显,导致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缺乏有效竞争,农民收入增长太慢。长期的低收入政策和不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构降低了最终消费需求增长速度。
3.政策方面的因素
从财政政策看,一方面没有坚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另一方面扩张性支出被过重的税负所抵消。从消费政策看,政府在努力刺激人们消费,又出台了国企、住房、医疗、教育等多项政策,然而,政策措施大部分使人们降低了收入预期,提高了支出预期。另一些改革久议不决,变化无常,增强了居民谨慎储蓄的动机。
从货币政策看,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数次大幅降息,同时,还降低准备金率及其利率,恢复国债回购业务,开展消费信贷等,但实际效果始终难以如愿,贷款增长始终不活跃,存差不断扩大,通货紧缩日趋明显。
根据我国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是治理我国通货紧缩的基本共识。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扩大财政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增大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所谓积极的货币政策,就是要求中央银行及时做好货币政策的微调,适时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密切关注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通过灵活的货币政策促使金融机构增加有效贷款投放量,以增加货币供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