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振襄,鲍珏敏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五队,湖南 吉首 416007)[1]
摘 要:渣滓溪锑矿带位于雪峰隆起中段,主要赋存于板溪群五强溪组的一套火山沉积浅变质岩系中。矿体成群成组出现,成带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近似等距性。成矿元素与赋矿地层中高含量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区域变质过程中,经中低温热液淋滤作用,以特殊的含锑(金)硫的碱性络合物和钨的杂多酸形式迁移,在有利的控矿构造部位聚集成矿,属火山沉积变质热液类型矿床。
关键词:锑矿带;地质特征;成矿条件;火山沉积;变质热液
在湘西诸多层控交错脉状类型锑矿床中,安化县渣滓溪锑矿带独树一帜。不仅矿床规模大,而且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也堪称特殊。
1 区域地质概况
渣滓溪锑矿带位于湘西雪峰山隆起区中段偏南西侧。南西起自溆浦羊皮帽,经安化渣滓溪,北至马路口,长约50km,宽7.5km,已发现锑(金)矿床(点)20余处,其中羊皮帽锑(金)矿床,渣滓溪及同心锑矿床等(图1)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图1 渣滓溪锑矿带矿床分布图
K.白垩系;C.石炭系;D.泥盆系;O.奥陶系;∈.寒武系;Z.震旦系;Ptbnw.板溪群五强溪组;Ptbnm.板溪群马底驿组;
Ptln.冷家溪群;γ13.花岗岩;1.不整合;2.假整合;3.断裂;4.锑矿;5.锑金矿;6.钨矿;7.矿床及外围
该矿带出露地层以板溪群为主,系一套具类复理石建造特征的浅海相沉积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厚度大于1500m,岩石轻微变质。可分为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与震旦系呈假整合接触关系。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为碎屑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泥盆系棋梓桥组的碳酸盐岩不整合覆于其上。白垩系仅零星分布。
区内断裂构造复杂,以北东—北东东向的斜冲断裂为主,其南延部分切割中生代地层,是多次活动的断裂,长数千米至十余千米,倾角40°~70°,常见数米至二十余米宽的挤压破碎带,包括角砾岩、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及片理化带等,两侧围岩具破碎、褪色和硅化等现象,同时牵引和拖曳褶皱发育。这类区域断裂及其配套的低序次断裂发育地段,往往控制着区内锑(金)矿床的产出与分布。
区内未见大的岩浆岩体出露,仅在渣滓溪矿床西部(外围)见有煌斑岩脉分布。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赋矿岩系的岩石组合特征
赋矿地层五强溪组在相邻矿床间岩性差别较大,难以对比。但纵观全区,矿床总是赋存于该组上段的含凝灰质的碎屑岩中。现以渣滓溪矿床为例简述如下。
五强溪组下段:下部为中层—厚层状凝灰岩,未见底。上部为灰色中层—厚层状细砂岩夹薄层条带状凝灰岩。出露厚度为68m。
五强溪组上段:按不同岩性自下而上划分为五层。
第一层(Ptbnw2-1):灰白色中—粗粒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杂砂岩或凝灰质砂岩夹部分薄层条带状凝灰质板岩。厚46m,见锑矿化。
第二层(Ptbnw2-2):下部为薄层条带状层凝灰岩;上部为薄—中层状细砂岩;顶部有一层相对稳定的“硅质”凝灰岩。厚73m,为锑矿化层位。
第三层(Ptbnw2-3):以条带状凝灰质细砂岩为主,夹部分凝灰岩及杂砂岩,厚140m。本层为锑矿化的主要层位。
第四层(Ptbnw2-4):下部为凝灰岩、板岩夹凝灰质细砂岩,节理裂隙发育,见细脉状白钨矿充填;上部为灰色薄层带状凝灰岩夹少量细砂岩。厚140m。
第五层(Ptbmw2-5):灰色薄—中层状凝灰岩夹条带状层凝灰岩及数层细砂岩,厚度大于200m。在矿区内与寒武系呈断层接触。
2.2 矿床类型及矿化特征
主要矿床产于两种不同控矿构造中。其一为产于北西—北西西向张剪复合构造带内的交错脉状矿床;其二为产于层间破碎带(剪切带)为主的整合透镜状—脉状矿床。
2.2.1 受北西—北西西向张剪复合构造带控制的交错脉状锑矿床
本类型以渣滓溪矿床为代表,位于马家溪、岳溪两条平行的斜冲断裂带所夹持的上升断块内(图2),已发现50余条走向北西—北西西向的张剪性断裂(包括隐伏—半隐伏的断裂),基本上断裂就是矿化蚀变带。按其产出空间可划分为三组脉:Ⅰ组脉间距10~20m,同时发育着290°、330°方向的两组矿脉;Ⅱ组脉间距20~40m,主要发育290°方向的矿脉;Ⅲ组脉间距40~180m不等,仅稀疏发育330°方向的矿脉。其中Ⅰ、Ⅱ组脉为矿床主要矿脉分布地段,并构成一个200余米直径范围,延深大于600m的柱状矿化富集段[1]。矿脉产状与断裂产状一致(图3),沿走向和倾向膨胀狭缩,尖灭再现频繁。矿体长50~260m,一般长100m左右;延深(垂深,下同)360~840m,一般大于400m;延长与延深之比为(1∶1.7)~(1∶6)矿体平均厚0.24~0.78m;含Sb8.92%~17.64%。主要矿石自然类型为石英 辉锑矿型。辉锑矿主要为他形粒状,次为柱状晶体,一般充填于脉石(石英)颗粒间或破碎围岩角砾空隙中,并交代石英。
图2 渣滓溪锑矿床区域地质略图
该锑矿床的主要成矿特征是:成矿作用发生具有成生联系的一对张剪复合断裂带内,矿体主要富集在构造裂隙相对密集,尤其是交会地段,成群成组出现,成带分布,近似等间距地平行延伸(图4),并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一定的侧伏方向,(方位角80°~90°,侧伏角40°),矿体沿倾向延深一般大于走向延长约8倍。
图3 渣滓溪锑矿床地质剖面图
1.断层及编号;2.锑矿脉及编号;3.坑内钻
图4 渣滓溪锑矿床地质图
1.断层;2.主要矿脉及编号;3.脉组编号;4.地层界线
渣滓溪锑矿床还产有同层位的白钨矿床(化),主要赋存于Ptbnw2-4岩性段的底部,矿化岩石为含钙质粉砂岩、不等粒杂砂岩、粉砂质板岩及层凝灰岩等。其最大矿化空间可达250m,见有10个“白钨矿化层”,各层间隔20m左右,长40~180m,延深40~360m不等,厚2~3m,单个矿体(化)长12~90m,一般40m,无矿间隔15~20m,厚0.19~10.14m,平均1.23m;含WO30.02%~13.14%,平均0.90%。矿体呈透镜状、扁豆状以及囊状、团块状等复杂形态,连续性很差。白钨矿为细脉状、网脉状,主要充填于北西向陡倾斜的节理裂隙及北东向的层间裂隙(次要)之石英细脉内,单脉长几十厘米至1m,最长5m,宽0.1~5cm,一般1~3mm。白钨矿具多期次沉淀特点,早期晶体大,后期晶粒细小;局部伴生有辉锑矿及胶磷矿。据矿石类型及穿插关系,白钨矿生成在前,辉锑矿生成在后,是两个成矿阶段的产物。
2.2.2 受层间断裂控制的整合透镜状 脉状锑(金)矿床
以羊皮帽锑(金)矿床为代表,包括郑家冲、茶叶冲等地段[2]。主要位于羊皮帽斜冲断层(F1)和大竹山正断层(F2)之间及其收敛部位(图5)。破碎带宽数米,普遍见黄铁矿化,局部有闪锌矿、方铅矿化等。锑(金)矿化主要赋存于五强溪组上段北东向层间破碎带内,倾角35°~43°,如V1、V9、V10、V21、V22等。长500~1300m,厚1.5~2.5m,产状较稳定,略有波状起伏。矿化分段富集,长数十米至百余米。含Sb1.05%~9.11%,Au1.88×10-6~5.25×10-6。另外还有呈半盲脉产出的近东西向的交错脉状富锑金矿体,厚0.35~0.96m,含Sb15.08%~51.13%, Au1.33×10-6~13.0×10-6。近矿围岩蚀变以褪色化、硅化、毒砂化为主。
图5 羊皮帽锑金矿床地质图
1.下寒武统小烟溪组;2.上震旦统留茶坡组;
3.上震旦统金家洞组;4.下震旦统洪江组;
5.下震旦统湘锰组;6.板溪群五强溪组;
7.断层;9.矿脉及编号
此外,该矿床还发育一组走向北东东、陡倾角的张剪性断裂构造,如V3、V4、V5、V6、V7等矿脉的控矿构造。长200~7400m,厚0.25~1.29m。锑(金)矿脉呈扁豆体产出,长7~12m,厚0.27~0.45m,含Sb2.17%~30.85%,Au1.50×10-6~2.30×10-6,局部曾见到极富的“砂包”。
该矿床的主要成矿特征是:矿化常赋存于两类不同岩性的接触面附近;矿化岩石以板岩、粉砂质板岩、粉砂岩以及含凝灰质的细碎屑岩为主;位于区域主要控矿断裂构造的收敛部位;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围岩蚀变的叠加部位矿化尤其富集。
2.3 矿石成分及结构构造
本区锑(金)矿床矿物成分简单。以锑为主的矿床,矿石矿物基本上只有辉锑矿,钨矿床(化)主要为白钨矿,锑(金)矿床则以辉锑矿为主,次为自然金、毒砂、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少量白云石、方解石等。矿石具他形粒状、柱状、充填交代、花岗变晶、粒状胶结及镶嵌等结构;主要矿石构造为块状、角砾状,次为浸染状、细脉状及少量网脉状等。根据矿物相互穿插关系,其生成顺序为;石英→黄铁矿→毒砂→自然金→辉锑矿→白云石→方解石。与成矿有关的近矿围岩蚀变有褪色化、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及碳酸盐化等。
2.4 矿石、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据渣滓溪锑矿床34件矿石组合分析结果,平均含Au0.0671×10-6、Ag3.0147×10-6、WO3 0.01%、As0.049%、Pb0.013%、Zn0.044%、Bi0.006%,辉锑矿石极为纯净。
本区除羊皮帽锑(金)矿床在人工重砂样中发观少量微粒金(粒径0.01~0.06mm)外,单矿物分析结果(表1)表明,主要载金矿物为毒砂。据邻区溆浦泥潭冲同层位的锑金矿床研究[2],毒砂里的金主要是以机械分散状态存在。本区辉锑矿基本上只含微量金,黄铁矿含痕量金。其他杂质元素含量甚微。辉锑矿中Au与As含量呈正比关系,因此,As的含量可作为辉锑矿含金性评价的辅助标志。
表1 单矿物分析结果(Au、Ag单位:×10-6,其他%)
3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3.1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源层
本区位于雪峰古岛弧中段,属元古宇扬子板块的岩浆弧,发育着元古宇活动型火山 陆源碎屑沉积建造,成矿物质的初始来源可能与晚元古代海底火山(热泉)喷溢 沉积作用有关[3]。本区的锑矿床、锑(金)矿床及钨矿床(化),其赋矿地层均富含火山物质,而且以渣滓溪锑(钨)矿床(化)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外围),随着地层中火山物质成分的减少,矿化随之减弱以至消失。
以渣滓溪锑矿床为例。区域五强溪组微量元素Sb、W、As平均含量分别是上部大陆地壳平均值(泰勤等,1985)的110倍、1.6倍、20倍(表2)。区域主干断裂(马家溪、岳溪)微量元素Sb、W、As又分别是上述区域地层的3.3倍、1.5倍、7.2倍。矿区地层微量元素Sb、W、As平均值分别是上部大陆地壳平均值的139倍、3.9倍、15.7倍。表明本区存在这些元素的富集层(尤其是主要成矿元素Sb),即“矿源层”,而且,矿床成矿元素与地层中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区域主干断裂为矿液的主要通道(导矿构造)。
表2 渣滓溪锑矿带地层中微量元素含量(×10-6)
3.2 成矿的构造条件
湘西钨锑金矿床主要分布于江南地轴西侧的雪峰隆起构造带,安化 溆浦 洪江深大断裂北段。是一个自雪峰期和加里东期以来的长期隆起带,沿该带展布的近东西向、北东向褶皱及其同向的剪切断裂带、构造复合带,则是其主要控矿构造。
本区产于五强溪组的锑(金)矿床均严格受不同级次的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基本上不超出破碎带及其影响范围,形态、规模、产状完全受破碎带制约,随破碎带膨大而增厚、缩小而变薄、封闭而尖灭;矿床内矿脉发育程度、矿化强度,无不与断裂的发育程度有关。如渣滓溪锑矿床,在其断裂密集和交会发育地段形成柱状矿化富集段,同心锑矿床在其断裂构造收敛部位构成板状富集段等。
3.3 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3.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由表3知,各矿床δ34S为稍大的正值,且较集中,变化较小。硫源可能主要来自地壳深部,但部分硫在其运移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壳物质的污染,发生同位素交换而较富集34S。
表3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注:括号内为平均值。
3.3.2 成矿温度
据湖南冶金地质研究所1978—1985年间对本区矿物包裹体爆裂法测温结果(表4),辉锑矿的生成温度为130~292℃,平均(88件)243℃;石英为345~366℃,平均(18件)312℃,主要为中温或略偏低温。
表4 矿物包裹体爆裂法测温结果(℃)
注:数字组合型式为温度范围/平均温度(样数)。
3.3.3 溶液性质
矿物包裹体组分中液相成分以H2O为主,气相以CO2最多,并含一定量的CH4(表5)。包裹体溶液的主要阳离子含量关系是:Na+>K+,Ca2+>Mg2+,阴离子Cl->F-或Cl-<F-。组分类型是早期白钨矿阶段为Na-Ca-Cl型,石英 辉锑矿阶段及晚期碳酸盐阶段为Na-Ca-F型。
表5 渣滓溪(钨)矿床包裹体成分(mol/L)
据研究[4],与岩浆有关的热液流体应是K-Na型或Na-K型,Na/K比值低,K/(Ca+Mg)比值较高;与地下热卤水有关的热液流体则相反。渣滓溪锑(钨)矿床包裹体成分中(表6),以较高的Na/K比值(3.2~5.9)和低的K/(Ca+Mg)比值(0.01~0.9)为特征,具热卤水性质,但又与典型的热卤水不同(图6)。推测本矿床的成矿溶液是以变质水为主,兼有部分大气降水的渗入。
表6 渣滓溪锑(钨)矿床包裹体成分特征比值
图6 矿物流体包裹体中Na/K-Na/(Ca+Mg)关系图
1.西安白钨矿床;2.渣滓溪白钨矿化;3.沃溪钨锑金矿床;4.渣滓溪锑矿床;5.泥潭冲锑砷矿床;6.卤水;
7.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8.某些花岗岩类及伟晶岩;9.中酸性岩浆岩;10.湘西钨锑砷金矿床
此外,白钨矿和石英包裹体中气体饱和度(CH4+CO2)/H2O及CO2含量、CO2/CH4比值均较高,表明溶液偏酸性、富气,尤其是CO2与成矿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可见渣滓溪等一类锑矿床,是在中(低)温条件、还原环境下发生成矿作用的。
3.4 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
在区域变质或矿作用过程中,钨可以杂多酸H8[Si(W2O7)6]·3H2O、H3[P(W3O10)6]·x H2O或H3[Sb(W3O10)]·x H2O等形式进入成矿流体,形成白钨矿与石英、磷灰石、辉锑矿等的共生组合[3]。渣滓溪白钨矿床中常见白钨矿,与石英共生,局部与胶磷矿(标本分析该类矿石含P2O522.45%)或与辉锑矿共生。就是这样一种成矿作用。
试验表明[5],辉锑矿在稀的弱酸性溶液中几乎不溶解,而在碱性溶液中有较大的溶解度。锑可以呈络合物(Na2Sb S3)的形式在热水溶液中迁移。因此,区内矿液沿围岩裂隙构造流动,并溶解围岩中的硅和钠,在还原条件下,就能形成锑络合物。当含有锑络合物的成矿溶液遭受水解、氧化等作用时,就能沉淀出辉锑矿。
金以硫(砷)锑金的络合物形式运移,可能为[Au+(Sb S3)]2-、[Au+Sb]2+或Au[As S3]2-、Au+[As S2)]-、[Au+As]2-等形式,当硫逸度增大时,则形成金和辉锑矿或金与毒砂的自然连生组合。
总之,渣滓溪锑矿带由于晚元古代多旋回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频繁,钨锑金等成矿元素同时被携带进入沉积盆地,与沉积物一起形成矿源层。变质作用为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迁移提供了热源,同时并形成具有一定温度、压力、挥发分及易溶物质的流体——变质热液。当物化条件发生改变时,成矿元素便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成矿。隶属于火山沉积 变质热液类型矿床。根据湖南西部产于前寒武系的11处钨锑金矿床37件样品同位素测定资料,其模式年龄变化在1015~145Ma,长跨雪峰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 燕山期3个以上的构造期,7件全岩样品K-Ar同位素年龄476.4~281.3Ma。表明区内前寒武系中钨锑金矿床具多期多阶段成矿特征,但主要相当于加里东运动早期,与区域地质构造,论据一致。
参考文献
[1]李任章.介绍一个辉锑矿床中的柱状矿化富集段[J].矿产与地质,1987(4):33-39.
[2]鲍振襄.溆浦县龙王江锑金矿带地质特征[J].湖南地质,1990,9(1):35-42.
[3]鲍振襄.湖南西部层控锑矿床[J].矿床地质,1989,8(4):49-60.
[4]叶传庆.试论黄金洞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意义[J].黄金地质科技,1988(2):24-36.
[5]涂光炽,等.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884.
[1]文章来源:《湖南地质》,1991年第1期。作者简介:鲍振襄(1933—),男,湖北襄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属矿床找矿勘探、综合研究。
[2] 李彤太.溆浦羊皮帽锑金矿地质特征,1981.
[3] 中国地科院情报所.层挖的辰砂 辉锑矿 白钨矿床(以地中海地台为便).国外地质科技,197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