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广义地理解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思想
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凯恩斯提出货币和财政两种政策,并且认为在当时的经济萧条背景下,财政政策更为有效。针对凯恩斯的这一强调,早期的美国凯恩斯主义者便不适当地夸大宣扬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因此而被视为财政主义学派,由此引起货币主义学派的出现及其与凯恩斯主义的斗争。这种斗争与争论反映出在对待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因此,现在看来,在正确对待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上,在正确理解凯恩斯当时关于财政政策的强调上,笔者认为应当坚持以下两点基本立场:
第一,财政政策的相对性。(1)在当时背景下,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已经崩溃,利率的作用空间消失殆尽,因而政府应当担当起直接投资的责任;(2)凯恩斯当时所谓的财政政策,不是仅凭财政工具如租税等来解决就业问题,而是主要通过政府出资兴办公共工程以及通过中央银行运用信用、利率等方式来实现,其中大部分仍然是属于货币性质的措施;(3)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而间接地起作用,不如财政政策作用来得直接有力,而且根据过去的经验,仅凭货币政策来解决这样严重的经济危机,通常收效缓慢且力量有限;(4)凯恩斯所谓的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其内涵旨在强调经济干预中的政府主体性或者说政府的有为性,强调政府直接投资的重要作用,并非笼统地强调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谓的财政政策,在这里中央银行事实上也已经权当是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而已;(5)政府投资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不仅可以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以维持国民收入的原有水平,而且可使国民收入倍增;政府重点投资公共工程项目有利于减少财政行为的“挤出效应”,同时可为经济复苏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货币政策的广义性。凯恩斯虽然强调财政政策,但是货币因素是凯恩斯分析宏观经济均衡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即使财政政策最终也要通过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货币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等货币因素而影响消费、投资、储蓄、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因此,财政政策实际上具有必然联系地成为凯恩斯货币政策及其货币非中性问题的论证范畴,我们研究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思想时,不能脱离财政政策联系,不能先入为主地站在今天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严格划分的立场上加以诠释。
因此,对待凯恩斯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孰轻孰重问题的观点上,既不能把凯恩斯的这种特殊强调一般化,也不能局限于这种强调而不完整地理解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我们应当历史、客观而辩证地看待和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正是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之下,凯恩斯主张把实施调控政策措施的当务之急落到政府扩大投资上,由此相应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更应注重发挥财政政策的直接作用。即使这样强调财政政策,其理论基础依然离不开凯恩斯以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为基础所建立的经济均衡分析体系中的货币分析理论,凯恩斯的货币分析就是在着力论证货币、利率对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则通过影响宏观金融变量而必然联系着货币政策的作用范畴。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笔者主张,从货币政策角度研究凯恩斯经济理论时,应当坚持最为广义的货币政策范畴,在内涵与外延上不能拘泥于现代一般意义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划分的窠臼,即应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主张作为理解其货币政策范畴的必然的逻辑组成部分,唯有如此,才能准确而系统地把握凯恩斯货币政策理论的逻辑体系以及货币非中性思想,否则在凯恩斯货币经济理论的理解上,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凯恩斯毕竟是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体系的创建者,在他那里,当时对于货币政策的界定区分,与我们今天关于货币政策在政策主体、政策功能、政策目标以及政策机制诸方面的严格界定,客观上是存在着相当的差别的,这也就是“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差别,因此,尊重理论的时代性,我们就不能以当今“发展了的”理论标准反过来去“对号入座”那些“曾经的”理论思想经纬,不能以关于特定理论的评价来改造、歪曲特定理论本身(19),这是科学的理论态度应该具备的历史观。坚持这一历史态度,对于全面理解和客观评价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对于系统理解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作用机制及其政策效应,都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