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矿床中毒砂标型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金矿床中毒砂标型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步认为毒砂中的“不可见金”大多数是以纳米级微细粒状存在。毒砂作为载金矿物,不但是矿床物质成分研究的重要内容,且其标准特征、金的赋存状态直接关系到金矿床远景评价、金矿床找矿以及提金工艺的选择。表明毒砂不仅是金的重要载体矿物,而且也是金矿床最佳标型矿物,它的出现往往预示金矿化的存在。2 毒砂产状与形态湖南前寒武系金矿床中的毒砂主要有2种产状形态[3]。
金矿床中毒砂标型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_追寻地质梦湖

鲍振襄,万溶江,鲍珏敏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五队,湖南 吉首 416007)[1]

摘 要:几乎所有金矿床中的毒砂都含Au,而和黄铁矿一样都是“不可见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不可见Au通常优先富集于毒砂中。毒砂中的Au含量比共生的黄铁矿Au含量高2~5倍,甚至高1个数量级以上,Au的分布率亦相当高。含Au毒砂一般为自形晶、半自形晶,长柱状、板柱状以及菱柱状等。化学成分为富硫贫砷型,并以富含微量元素Sb和Ni、Se以及显微硬度偏低、晶胞参数值增大为特征。大多数含Au毒砂的光片没有显微Au存在,即使利用电子探针也难以发现。初步认为毒砂中的“不可见金”大多数是以纳米级微细粒状存在。

关键词:毒砂;标型特征;纳米金;金矿床

毒砂不仅是我国华中前寒武系浅变质岩系钨锑砷金矿床系列和古生界碳酸盐 硅质岩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床系列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亦是我国著名的滇黔桂“金三角”微细粒浸染型汞锑砷金矿床系列,以及黔东南汞(锑)矿带、秦岭汞锑矿带汞锑砷金矿床系列金的主要载体矿物。据统计,世界115处金矿床,赋存于毒砂中的占45处,仅次于黄铁矿(48处)。这些矿床中,金矿化的金颗粒极其细微,大多是超显微粒级的“不可见金”(<0.1μm),不仅肉眼和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即使扫描电镜也难以捕捉到,因而对其赋存状态有不同认识。毒砂作为载金矿物,不但是矿床物质成分研究的重要内容,且其标准特征、金的赋存状态直接关系到金矿床远景评价、金矿床找矿以及提金工艺的选择。

1 毒砂含金性及分布率

毒砂在金矿床中分布极广,各种类型金矿床中都与金共生,特别常见于前寒武纪和古生代金矿。而且金与毒砂的共生关系比金与黄铁矿的共生关系更显密切[1],尤以含Au石英脉型和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为甚。虽然矿床中含丰富的黄铁矿,但实际上不含Au;而大多数含毒砂的矿床则都含Au,且毒砂Au含量普遍高于黄铁矿Au含量的2~5倍或更高(表1),如加拿大、希腊和南非,9处热液型金矿中毒砂的不可见Au含量平均为10×10-6~1630×10-6,比黄铁矿中Au含量高1个数量级以上[2]。金在毒砂中的分布率相当高,大多在60%~90%范围内。表明毒砂不仅是金的重要载体矿物,而且也是金矿床最佳标型矿物,它的出现往往预示金矿化的存在。毒砂的此种分布特征符合自然规律,因此As在元素周期表中比硫更接近Au。

表1 金在毒砂和黄铁矿中含量及分布率

续表1

注:1.砷黄铁矿;2.磁黄铁矿;3.据矿石选矿试验结果,其余据主要矿物中金分析平衡计算结果;4.毒砂、与黄铁矿含量;5.主要硫(砷)化物矿本;6.粗粒毒砂和粗粒黄铁矿;7.细粒毒砂和细粒黄铁矿;括号内数字为样品数。

2 毒砂产状与形态

湖南前寒武系金矿床中的毒砂主要有2种产状形态[3]。其一与绢云母板岩、绢云千枚岩等有关的毒砂,为粗粒自形晶体,晶形为长柱状或板柱状,横切面为菱形或长方形、三角形,粒径大多大于0.05mm,一般为0.2~1mm,最长5~10mm,呈密集或稀疏浸染状分布在蚀变板岩及石英脉间之板岩夹层中,沿板岩层纹(条带)平行产出或与石英脉壁微斜交。共生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并可见石英、辉锑矿、白铁矿、磁黄铁矿沿其边缘分布。镜下可见毒砂晶体两端或晶体周围有纤维状石英垂直生长,形成房巢构造;或被白云母、绢云母、磁黄铁矿、石英溶蚀交代形成残余结构。毒砂形成后,还经历了较强的变质作用,可见细片状白云母绕过毒砂晶体生长,并呈一致性的弯曲状。该期毒砂系沉积成岩作用再经变质作用的产物[4]。其二为细粒半自形—自形晶体,也有柱状、柱粒状晶体或针状、粒状者,呈脉状或团块状集合体以及浸染状产于石英脉或其边缘以及断层泥中,粒径一般为0.01~0.05mm。共生矿物有黄铁矿、辉锑矿等,并被辉锑矿、黝铜矿、磁黄铁矿、自然金穿插交代;或毒砂包裹绿泥石、绢云母等。该期毒砂为热液叠加成矿期产物。

研究表明,毒砂(包括黄铁矿)的颗粒大小、晶形、生成期和产出部位的不同,其含Au性有差别[5]。一般而言,细粒、半自形、长柱状、裂隙发育、形成期较晚的毒砂金含量高(表2)。如新疆齐求I金矿中早期菱形短柱状与双昌状毒砂未测出Au,而晚期长柱形、裂隙发育的毒砂金含量达0.01%~0.04%[6]。广西金牙金矿菱形毒砂较短柱状毒砂金含量高,同一晶形的毒砂呈脉状产出者较分散状产出者Au含量高(表3),湖南泥潭冲、黄金洞砷金矿床不同矿石类型的毒砂Au含量有明显差别。无论毒砂还是黄铁矿,随着远离矿脉,矿物颗粒变形、自形程度增高,Au含量随之下降。

表2 不同期次和粒度毒砂与黄铁矿Au含量

注:*.蚀变板岩中自形—半自形毒砂;**.石英脉中半自形—他形毒砂。

表3 金牙金矿床不同形态产状的毒砂与黄铁矿Au含量

注:综合洪吉安资料,1993;括号内数字为样品数。

3 毒砂成分及标型

3.1 主要成分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4),同一矿床不同产状形态的毒砂成分比较稳定,Fe、S、Au的重量百分比和原子数百分比变化都在一定的区间,其成分(Fe As0.77S1.22-Fe As0.99S1.03)明显地偏离理论毒砂的成分(Fe As1+2S1-x≤|0.13|),表现出含Au毒砂明显富硫贫砷特点,具有低温热液毒砂的矿物特征,可作为化学成分标型。而不含Au毒砂(如湖南高家坳)则表现出贫硫富砷的特点。

表4 毒砂化学成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注:*.化学分析;**.波谱分析;***.能谱分析;括号内数字为样品数。

毒砂的化学成分除其含Au与否是直接的找矿标志外,某些元素的比值亦可作为间接的找矿指示标志,以用来评价其含Au性。从表4不同矿床不同产状形态毒砂化学成分的特征比值,含Au毒砂的Fe/As+S(原子数)值一般都≥0.5,S/AS>1;而不含Au毒砂的Fe/As+S<0.5,S/As<1。

3.2 微量元素

由表5可知,含Au毒砂明显地富含Sb和Ni、Se等,而贫Co和Ag、Cu等元素,尤其是Sb的含量普遍较高,其中包古图金矿毒砂中平均(12件)含Sb高达1.27%,平均含Au高达0.12%,实属罕见;齐求I金矿床毒砂中的As/Sb>1000(原子数比),并可作为评价毒砂含Au性的辅助标志。Sb的地球化学性质与As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富S毒砂是含Au毒砂的重要标型特征。

表5 毒砂中微量元素含量(×10-6

注:*.为化学分析,单位%;括号内数字为样品数。

此外,毒砂中Ni含量一般大于Co含量,Co/Ni值在0.37~0.65之间。如果毒砂也是黄铁矿中Co、Ni含量及其Co/Ni值一样可以指示成因,那么大多数含Au毒砂具有沉积成因并兼具有变质热液或渗流热卤水成因特点[5]

4 毒砂晶体结构标型

目前较多研究的毒砂结构标型为其晶胞参数特征。毒砂中由于主元素Fe、S、As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的混入而使其晶胞参数发生变化。由于金矿床中毒砂的化学成分一般都偏理论成分,因而决定了其晶胞参数与理论毒砂有差别。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毒砂晶胞参数测算结果(表6)表明,含Au毒砂的b0、c0、d131和β等晶胞参数较理论毒砂的小,而a0则较大[7]。可能是由于As的共价半径较S大,含Au毒砂晶胞参数相对富S而贫As,使b0、c0、d131及β晶胞参数偏小。而a0增大,可能是含Au毒砂的标型特征之一。而不含Au的贫S富As毒砂,因其As与S的比值较大,使a0、b0及d131均增大,同时还表明其形成温度较高,压力也较大的特点。

表6 毒砂的晶胞参数(nm)

5 毒砂的物理性质

5.1 反射率及颜色指数

含Au毒砂为锡白色、银白色及银灰色等,反射率近于黄铁矿,色白,非均质性较强偏光色为褐红及蓝绿色[8]。而不含Au毒砂,反射色为白色略带淡黄色,反射率(R)为55.6%~58.92%[9],双反射弱,非均质显著,呈现偏光色。

5.2 显微硬度

据测定,齐求Ⅰ金矿床中毒砂的显微硬度为833~1135.4kg/mm2,从早期到晚期显示规律性变化:早期菱形短柱状和双晶状毒砂为1000.5~1135.4kg/mm2;晚期长柱状毒砂为833~928.25kg/mm2[6]。晚期毒砂显微硬度偏低,可能是由于阴离子亏损,使共价键力减弱所致。同时,在晚期毒砂中有较多的裂隙金及显微包裹体金存在,也使其显微硬度偏低。高家坳金矿中不含Au毒砂的维氏压入硬度为1018kg/mm2,表明毒砂的显微硬度具有找矿指示意义,含Au毒砂的显微硬度均低于950kg/mm2,不含Au毒砂均高于1000kg/mm2

5.3 热电效应

齐求I金矿床毒砂的热电性测试结果,除个别双晶状毒砂中有1~3粒显示P型热场空穴型导电外,几乎全为N型热场,电子型导电,热电系数(α)多集中在-100~150μV/℃区间,反映该矿床毒砂热电性具有独特的规律,即导电类型为单一N型,电系数负值较高,离散度较小的特点。比较而言,样品中毒砂的晶体形态不同其α值有变异,含Au的长柱状毒砂α值较不含Au或含微量Au的菱形短柱状毒砂α值大;同一粒级毒砂中,α值愈大含Au性愈好,唯毒砂的α值大小与其含As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鉴于含Au长柱状毒砂比同一粒级的不含Au的菱形短柱状毒砂的α值大,因此,当粒度差不大时,热电系数值大,有可能指示金矿体(化)之存在。

6 硫同位素组成

湖南前寒武系金矿床中的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硫同位素组成的重点,是均较富集轻硫同位素(表7)[5,10],其δ34S值变化范围为-15.7×10-3~4.59×10-3,平均-3.59×10-3(169件),极差20.29×10-3,但大多数样品δ34S值在-5×10-3~5×10-3区间,并以接近于零值的较小负值为主,故其离差仅4.2,说明硫源可能主要来自均一化程度较高的地壳深部或下地壳,间或有生物硫或有机质参与。自黄铁矿向毒砂、辉锑矿δ34S值递减,即由-3.06×10-3(86件)→-3.36×10-3(30件)→-5.55×10-3(53件),可能是δ34S从S2-向(S22-的较高氧化态富集,有利于金的还原沉淀;而氧化作用是使金沉淀的主要原因。同时,载金硫(砷)化物δ34S值和Au含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因为这种硫同位素组成的硫(砷)化物只能是在氧化态硫达平衡时形成[11],其硫(砷)化物的S和Au来源于同一氧化的热液系统。所以金与其共生的硫(砷)化物是同时或稍晚时形成的,两者间存在必然的成因和时间关系。此外,与Au相伴的元素,如As、Sb等密切相关,同样说明这些元素与金和硫(砷)化物同时沉积。因此,接近零值的、以富集轻硫同位素为主的硫(砷)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评价和预测类似金矿床的一种有效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表7 金矿床硫同位素组成

续表7

注:括号内数字为样品数。

晚古生代碳酸盐岩 硅质岩 细碎屑岩中金矿床的硫(砷)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与上述金矿床相似的特点,仅黔南微细粒浸染金矿床稍富重硫,同湖南前寒武系较富重硫的金矿床一样,其硫(砷)化物中Au含量相对较低。

7 毒砂金存在形式实验研究

湖南前寒武系浅变质岩系金矿床及国内外其他层位金矿床毒砂中Au含量均较高。但在光学显微镜下,毒砂中的显微金并不多见,高倍电镜下金的X射线扫描亦未发现独立金矿物。因此,有关毒砂中金的存在形式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金呈固溶体(晶格金)状态[12],或以Au+类质同象置换毒砂中的Fe2+[13],或Au置换毒砂结构中[Fe3+(As S)3-]的As进入其晶格[7]。近年来,通过对西欧等金矿床含Au毒砂的综合测试结果,也表明在毒砂中,金不呈自然金状态,而是以化合状态(很可能呈Au-As结合)形式存在。它们或者在毒砂晶格中呈固溶体,或者以常规方法难检测的细微固态包体形式存在[14]。另一种认为金在毒砂中呈超显微颗粒存在,或呈机械混合物形式存在[4]。对于前一种观点,由于Au+与Fe2+离子半径分别为0.137nm和0.08nm,电负性分别为2.3和1.7,二者差别较大,金很难以类质同象取代铁进入毒砂晶格中;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证明,若毒砂晶格中有类质同象取代时,会产生晶格畸变。但实验结果却是含Au毒砂与不含Au毒砂都未发生晶格畸变,从而否定了Au呈离子或原子进入毒砂晶格的可能性。结合相关测试成果及分析资料,进一步探讨金在毒砂中存在形式的第二种可能性。

7.1 化学物相分析

对杏枫山砷金矿石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及人工重砂电子探针分析,均未见到金矿物。后将矿石(含Au2.56×10-6)磨至400目进行化学物相分析,其游离Au为1×10-6,毒砂包裹Au为1.08×10-6,磁黄铁矿中的Au为0.3×10-6,硅酸盐中的Au为0.019×10-6,说明金的嵌布粒度极细,且多包裹于毒砂中。

三都锑砷金矿经显微镜鉴定和重砂分离未见明金,其主要载金矿物毒砂和黄铁矿(占1/6)的化学物相分析结果,单体Au及暴露出表面的连生体Au含量214.5×10-6,20%的硝酸浸出的Au2× 10-6,包裹体Au93×10-6,说明金可能主要以矿物状态存在。此外,毒砂和黄铁矿单矿物浮选精矿经重选提纯,之后用盐酸溶去锑矿物和氧化铁所得到的样品,其纯度大于95%,含Au268×10-6,含As 38.5%。以As量为准,按回归方程计算,Au含量则为102.7×10-6,分析结果比计算结果高得多,说明在单矿物中有金矿物的单体或连生体微粒存在。

7.2 溶解度测定

采用泥潭冲锑砷金矿床含Au166.67×10-6的毒砂,以25m LHNO3(65%)+75m LH2O为溶剂,在100℃水温条件下,溶解1g样品。待完全溶解后滤出溶液,分析溶液的Au、Fe含量并计算毒砂和金的溶解度,结果溶解度近于100%,而且随毒砂的溶解而进入溶液的分散金(晶格金)的比例极低,在光学显微镜下检验溶液未发现金粒,说明金以极细的颗粒存在。

7.3 扫描和透射电镜分析

将黄金洞砷金矿床含Au125×10-6的毒砂,置于JEM-2000EX型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大面积扫描,在Au-Ka特征X射线图像上未发现金富集点,再经减薄制作,在该电镜透射系统下放大10万倍进行观察,也未发现金的微粒存在。从而认为金在毒砂中以超显微粒径(>0.00nμm)存在的可能性不大[7]

将黄金洞砷金矿床含Au125×10-6的毒砂,置于JEM-2000EX型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大面积扫描,在Au-Ka特征X射线图像上未发现金富集点,再经减薄制作,在该电镜透射系统下放大10万倍进行观察,也未发现金的微粒存在。从而认为金在毒砂中以超显微粒径(>0.00nμm)存在的可能性不大[7]

三都锑砷金矿对大量毒砂、黄铁矿进行的成分像及X射线图像观察均未找到含Au的单矿物,继而对其作金的X射线强度分布轮廓图分析,每间隔1μm测1点,共测1000余点,也未发现小于1μm的独立金矿物。但从中了解到毒砂中微量Au含量比黄铁矿多,且在这2种矿物中的分布都不均匀。因此认为金是以矿物状态不均匀地分布于毒砂和黄铁矿中。这与其化学物相分析结果相一致,因其颗粒太细,导致超过探针的可探极限。

7.4 X射线衍射分析

用泥潭冲锑砷金矿4件含Au毒砂和广西平桂锡矿、湖南香花岭锡矿不含Au毒砂(各1件)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对比分析,选择对成分结构较敏感的(131)衍射峰作慢扫描发现,含Au及不含Au毒砂的d131值并无明显的关系,含Au毒砂中d131值与Au含量亦无明显关系。说明毒砂的X射线衍射难以反映其Au含量,也说明毒砂中可能没有或仅有很少的晶格金。

7.5 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分析

利用日本JES-FEIXESR波谱仪,以低温(77K)和室温(300K)条件,对黄金洞砷金矿含Au毒砂和湖南石门雄黄矿不含Au毒砂作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研究表明,含Au与不含Au毒砂的区别在于:有些含Au毒砂在340GS附近出现g因子约为2的标型吸收峰,而不含Au毒砂则无此峰出现[13]。这是由于含Au毒砂中Au+等不同电价的离子替换晶格中的Fe2+而引起,并认为该吸收峰的强度与毒砂的Au含量有关,从而证明金呈Au+进入毒砂晶格。刘英俊等(1989)利用西德ER2000-D-SRC电子顺磁波谱仪对黄金洞砷金矿含Au毒砂的实验研究[1],也认为[7]含Au毒砂的EPR谱具有g因子为2~2.004的精细结构,其强度亦随Au含量增高而增强,除证实Au在毒砂中系晶格金存在外,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及穆斯堡尔谱分析表明,毒砂结构中的铁为低自旋Fe3+,而非Fe2+

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经JES-FELXGESR波谱仪对泥潭冲锑砷金矿、香花岭锡矿等10余件含Au与不含Au毒砂的粉末室温谱(温度300K)测定结果,发现除某些样品出现上述EPR谱的吸收峰外,还有一些样品并无此峰出现,而且此峰的强度与Au含量无关。这说明晶格金可能只存在于某些毒砂中,而且晶格金的含量与毒砂的Au含量并无一定关系。由于毒砂样品的成因及产状相同,金在其中的赋存状态亦应相似。从而认为泥潭冲等金矿床中的毒砂,其晶格金的含量很低,这与毒砂中金的溶解度很低的事实相符。按Au的溶解度6%计算,毒砂中晶格Au含量10×10-6,它已接近EPR谱探测的含量下限,这也可能是某些毒砂样品无此峰出现的原因。

8 毒砂中金的赋存状态

迄今已有实验研究成果,初步证实毒砂中“不可见金”是以超微粒金形式存在,晶格金很少,甚至没有。因为即使毒砂属非计量化合物,但如果由于砷取代硫,呈现阳离子不足,从而导致晶格中出现缺陷空位,这种缺陷空位可被Au原子或其他原子充填形成一种有限的间隙性固溶体,但这种固溶体很不稳定,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即能发生聚集,以原子状态归并成超微粒金。笔者曾依据龙王江锑砷金矿带分析统计资料,认为该区毒砂中的金是以机械混入物形式存在[4]。尤其近年来张振儒等(1991)利用日立H-800型透射电镜(附EDAX能谱仪),对泰国某锑金矿和我国龙山锑金矿毒砂中金的赋存状态研究[15],认为毒矿中的金主要为次显微金,呈小的圆球或链状充填在毒砂微裂隙中或沉淀在毒砂晶面上,金粒径0.00083~0.027μm,进一步证实毒砂中的金是以独立金矿物为主要存在形式。这也与运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和俄歇扫描电镜,直接观察到卡林型金矿高品位原生矿石中粒径为5~200Å(0.005~0.02μm)的分散金粒,主要包裹在黄铁矿内,还有部分金粒包裹在辰砂及石英中,以及呈粒径达1000Å (0.1μm)的游离金粒与伊利石共生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同时,超显微型金粒都包裹在黄铁矿、辰砂和石英中,以及金与伊利石在空间上紧密共生的情况表明:金沉淀与黄铁矿的生长及伊利石的重结晶是同时的。涂光炽教授(1991,1992)谈到金的赋存状态时指出:卡林型金矿金的赋存状态至今仍未发现Au进入晶格替代其他物质,以类质同象产出。并一再强调,呈类质同象存在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大量工作证明,金主要是呈独立金和吸附金的形式存在。金的颗粒大可达狗头金,小可以1μm,但再小仍是金的颗粒。

原地质矿产部峨眉地质实验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黔西南板其、丫他和戈塘微细浸染型金矿金赋存特征及初步可选性试验成果,金在硫化物(毒砂和砷黄铁矿)中多呈均匀分布之超显微粒包裹金存在,而在水云母中多呈吸附状态存在,金的粒径一般为0.0nμm。湖南康家湾铅锌银金矿床,矿石中77.62%的金分布在黄铁矿和毒砂中,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这部分金用氰化物溶液或碘加碘化钾溶液很难浸出,推测可能是以显微金和次显微金的形式存在[16]

综上所述,可见在各类金矿床中,均含一定量的毒砂,同时,几乎所有分析过的毒砂中均含相当数量的不可见金,且明显高于黄铁矿,毒砂是所有载金的硫(砷)化物中含不可见金最丰富者。研究表明,毒砂中金的质点大多小于0.1μm,在光学显微镜中无法找到,就是利用电子探针也难以发现,说明这类金矿床毒砂中金的颗粒很微细。如果用纳米理论来推论,毒砂中这些细微金的质点是介于颗粒金和离子、原子Au之间的超显微粒状存在。诚如近年来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IEM)和电子探针(SIMS)以及放射性同位素(195Au)示踪法的发展与应用,证明黄铁矿中金既不呈微观的类质同象存在,也不呈体相的矿物颗粒存在,而是呈纳米级(0.1~100nm)颗粒出现在载金黄铁矿中一样,由于毒砂和黄铁矿的晶体结构非常相似(仅在As含量上有差别),可以认为,金矿床毒砂中的“不可见金”主要是以“纳米金”(矿物金),而非“晶格金”(结构金)的形式存在。金的粒径大部分在Nano ST范围内:同时从纳米粒子的形状主要呈球粒状(圆球或链状)推测,其纳米级金粒应主要为30~100nm[17]。此外,由于纳米金粒很均匀地分布在毒砂中(如皖南柴山金矿、黔西南金矿等),所以毒砂中的X射线分析图像显示Au的质点分布相当均匀。从上可知,在硫(砷)化物中毒砂和黄铁矿都是“不可见金”的良好载体,然因载金矿物晶体化学的差异以及As含量与不可见金具有相关性,因而毒砂比黄铁矿更偏向、优先富集“不可见金”(纳米金)。

成文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湘西地勘五队、湖南冶金地质二三七队、00515队相关资料,谨致诚挚的谢忱。

注 释

①长沙矿冶研究所.隆回金矿杏枫山矿区矿石选矿试验报告,1987.

②吴秀群.三都锑砷金矿的物质组成及其金赋存状态的初步研究.西南冶金地质,1983(3):37-43.

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湘西地勘五队.湖南溆浦龙王江金锑矿田中金的赋存状态富集规律.矿床成因及远景研究,1990.

④季文明.黄铁矿可以提供找金信息.贵州地质科技情报,1986(3):39-44.

⑤卡林金矿原生矿石中金的高分辨率电镜研究—直接观察到粒径以Å的超显微金粒(邓少清摘译自《经济地质》,1988).贵州地质科技情报,1989(4):38-46.

⑥刘觉生,陶长贵.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研究与突破.贵州地质科技情报,1986(3):8-13.

⑦魏富有.从黄铁矿中金的存在形式谈纳米科技.黑龙江地质情报,1996(2):21-22.

参考文献

[1]博伊尔.金的地球化学及金矿床[M].马万钧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280-281.

[2]王德荫.硫化物中不可见金的研究现状[J].贵金属地质,1993,2(3):242-247.

[3]鲍振襄,万溶江,鲍珏敏.湖南产于前寒武系中金矿床毒砂的标型特征[J].黄金地质,2000,5(4):39-45.

[4]鲍振襄.湘西龙王江锑砷金矿床自然金和载金矿物毒砂的研究[J].黄金,1986(3):4-7.

[5]鲍振襄.江南古岛弧带金矿床中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含金性研究[J].黄金科学技术,1993,1(3):40-47.

[6]胡大千.新疆齐求Ⅰ金矿床毒砂找矿矿物学研究[J].矿物学报,1991(1):70-78.

[7]刘英俊,孙承辕,马东升.湖南黄金洞金矿床毒砂中金的赋存状态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1989,4(1):42-49.

[8]齐进英,熊义大.新疆包古图金矿床特征及其成因[J].矿床地质,1992,11(2):154-164.

[9]郑钰纯.新邵县高家坳“卡林型”金矿床矿物标型及某些找矿标志[J].湖南地质,1987,7(4):56-63.

[10]鲍振襄,万溶江,鲍钰敏.湖南前寒武系锑金矿床成矿的独特性[J].黄金地质,2001,7(3):30-36.

[11]Eion MCameron等.周群辉,译.安大略赫姆洛金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1987,6(1):94-101.

[12]杨书桐.安徽省东南部东至地区金矿化作用的独特性[J].矿床地质,1992,11(4):325-330.

[13]易闻,张振儒,蔡秀成.晶格金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J].湖南地质,1986,5(1):72-76.

[14]刘英俊,马东升.金的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8-39.

[15]张振儒,王卿铎,廖凤英,等.次显微金在毒砂中赋存状态研究[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1,11(2):150-153.

[16]红钢.康家湾铅锌矿中伴生金银的性质对选矿工艺的影响[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1997(4):1-5.

[17]章振根,江泽春.纳米矿床学——一门有前途的新科学[J].矿产与地质,1993,7(3):161-165.

[1]文章来源:《云南地质》,2005年第1期。作者简介:鲍振襄(1933—),男,湖北襄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属矿床找矿勘探、综合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