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许 岩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关系,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正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为复杂的一项工作。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就是要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用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当前,国内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还与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管理创新,才能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才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管理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和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人才,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因此,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加快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施的,而教学管理又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和达到培养人才目的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对培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管理决定着能否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事实证明,只有狠抓教学管理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二)教学管理创新是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趋势,加快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步伐。这样一种形势要求高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要针对师生的水平、需要差异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转变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要针对高校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建立起科学规范开放的教学管理机制,并相应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针对扩招导致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下降的情况,构建并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措施
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途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也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循教学和育人的客观规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做到统筹兼顾,开创高校教学管理新局面,促进高校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
(一)教学管理观念创新
教学管理观念创新是教学管理创新的先导,而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则是高校管理理念的基础。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现实满足教师和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高校只有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转变管理观念,开拓创新,全面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才能真正使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以教师为本”,就是教学管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使教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环境,努力营造支持和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教研、教改的氛围,在教学管理和用人机制上,确立和落实教师的发展权和自主权,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学管理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特色和特长的创新人才。
(二)教学管理机制创新
高校现有教学管理体制的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学校一级,院系只停留在完成常教学及教学管理事务上,因而院系缺乏积极性。因此,应创新当前的教学管理体制,逐步使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使院系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进一步明确学校和院系的责权利,建立科学、严谨、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院系基层单位和教师对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明确管理责任,促进院系自我发展运行机制的形成。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之后,学校与院系之间的管理权限应有明确的分工,学校主要是进行政策、机制上的调整,进行评估检查,健全规章制度。院系则是负责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管。管理重心下移是教学管理创新的需要,也是落实责任,增强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需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注意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作用,要充分听取和采纳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合理意见,以便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
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作为学科建设组织开展的管理形式,一直得到广大高教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实践者的高度关注。经过多年不断的思索与实践,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先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依托型、规划建设型、立项建设管理型。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对学科建设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高校对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
从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中可以看到,依托型管理模式尚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工作任务单一,工作成效有限。规划建设型强调整体规划,学科建设工作从全局出发,全盘考虑,有具体的建设目标,同时也将建设内容纳入管理工作中,一般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立项建设型以立项为形式,责任到人,明确责权利,将整个建设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整个管理工作日常化、系统化。同时将许多良好的机制引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中,促进了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使之处于一种良性循环过程中。
2.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在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过程中,逐渐丰富了学科建设管理的内容,对学科建设的理解与认识也随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由于学科建设本身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是这一工作的具体形式和载体,基于这一形式的学科建设在管理模式不断发展的同时,自身内涵也得到了发展。
3.以管理模式创新为重点,理论指导实践,促进了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发展
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其落脚点在实践。由依托型发展到规划建设型到立项建设型,是各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一个发展过程。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粗疏到系统全面,从追求数量到讲求质量,从规模发展到规模与效益并重的发展过程。因此,其对高校学科建设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促使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是创特色。大学最具有生命力的莫过于特色,特色是任何大学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一所院校如果没有特色,就会有很强的可替代性,随时可能被。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并使之发扬光大。在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本校的特色,在课外活动时亦应突出本校的特色,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学校在某些方面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二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力支持,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激励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对教师的发展同样起到鼓励的作用。一段优秀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将激励几代人发奋图强、奋发向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没有不懈奋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本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青林.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5.
[2]吴昊,张慧诚.强化高校管理机制,提升教育教量》[J].昌吉学院学报,2005-01.
[3]张应强,刘在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障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06.
[4]张红扬.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