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商业银行业务及管理
本章摘要
1.商业银行,是指以经营工商企业存款贷款、个人储蓄和消费信贷为主要业务,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银行。商业银行在各国的称谓不同,美国称为商业银行,英国称为清算银行。
2.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有:总分行制或分支行制、单一银行制、银行控股公司、连锁银行制及代理银行制。
3.资产负债表业务有以下方面:负债业务包括存款、借款等。资产业务包括现金资产、证券资产、贷款及贴现等。资本金包括股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及补偿性储备金等。
4.表外业务,是指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直接影响,但却能够为银行带来额外收益,同时也使银行承受额外风险的经营活动。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所有能给银行带来收入而又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根据这一定义,则传统的中间业务也算成表外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也就是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是指涉及承诺和或有债权的活动,即银行对客户作出某种承诺,或者使客户获得对银行的或有债权,当约定的或有事件发生时,银行承担提供贷款或支付款项的法律责任。
5.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简称“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就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争取最大的盈利。我国银行法规定的银行经营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是前提和条件,盈利性是目的。
6.资产管理理论及方法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在银行看来,存否、存多少及存期长短,主动权都在客户手中,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性影响。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却操控于银行之手,这样,着重于资产管理,对实现银行盈利、流动、安全三原则的协调才会行之有效。其中的资产流动性管理又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三个历程。
7.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
8.资本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强调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综合管理。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是只侧重一个方面来对待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也是很难避免重此轻彼现象的发生。比如负债管理过分强调依赖外部借款,但是却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因此,一个能将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推进到更协调合理的、有效率的管理,应该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并重管理、综合性管理。
本章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银行控股公司、连锁银行制、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贷款、票据贴现、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承兑业务、票据发行便利、真实票据理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贷款证券化、利率敏感性缺口
二、单项选择题
1.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成立于1694年的( )。
A.汇丰银行 B.花旗银行 C.英格兰银行 D.东亚银行
2.银行持有的流动性很强的短期有价证券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四道防线
3.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的制度是( )。
A.单一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持股公司制 D.连锁银行制
4.在银行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
A.中央银行 B.专业银行 C.商业银行 D.投资银行
5.在国际银行业,被视为银行经营管理三大原则之首的是( )。
A.盈利性原则 B.流动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效益性原则
6.商业银行三大经营原则中流动性原则是指( )。
A.资产流动性 B.负债流动性
C.资产和负债流动性 D.贷款和存款流动性
7.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经营的核心是( )。
A.资本金 B.存款
C.同业拆借 D.向中央银行借款
8.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受控于同一个人或同一集团但又不以股权公司的形式出现的制度,称为( )。
A.代理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连锁银行制 D.银行控股公司
9.下列不属于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的特点是( )。
A.不记名 B.面额为整数
C.可流通转让 D.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10.被称为商业银行二级准备资产的是( )。
A.在央行存款 B.在同业存款
C.短期政府债券 D.库存现金
11.下列属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的是( )。
A.结算过程中占用的现金 B.支票存款
C.借款 D.银行资本
12.下列银行资产中流动性最高的是( )。
A.结算过程中占用的现金 B.消费贷款
C.政府债券 D.准备金
13.当一家商业银行面临准备金不足时,它首先会( )。
A.回收贷款 B.向央行借款
C.出售债券 D.向其他银行借款
14.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称为( )。
A.持续期 B.利率敏感性指数
C.利率风险指数 D.利率敏感性缺口
15.如果某商业银行存在一个20亿元的正缺口,则5%的利率下降将导致其利润( )。
A.增加10亿元 B.增加1亿元 C.减少10亿元 D.减少1亿元
16.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它包括( )。
A.银行贷款 B.活期存款 C.现金 D.存放同业存款
17.单位股权资本的资产数量称为( )。
A.资产比率 B.股权比率 C.权益乘数 D.股权收益率
18.下列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是( )。
A.储蓄存款 B.信托业务 C.定期存款 D.从中央银行借款
19.根据资产分配法,银行自有资产用作( )。
A.长期投资 B.一级准备
C.二级准备 D.盈利性较高的资产
20.以下不属于MMDA特点的是( )。
A.利率较高 B.企业和个人均可开户
C.无利率上限限制 D.每月向第三者支付不超过6次
三、多项选择题
1.资产管理理论的形成基础是( )。
A.生命周期理论 B.转移理论
C.预期收入理论 D.商业性贷款理论
2.下列属于银行调查分析客户信用状况6C指标的有( )。
A.品德 B.经营能力 C.资本 D.成本
3.当预期未来利率上升时,银行应该更偏向于( )。
A.发放短期贷款 B.买入长期债券
C.买入短期债券 D.发放长期贷款
4.下列属于银行负债业务创新的是( )。
A.CDs B.ATSa/c C.NOWa/c D.MBS
5.构成商业银行一级准备资产的是( )。
A.库存现金 B.同业存款 C.资本 D.存款准备金
6.下列记入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的是( )。
A.向央行的再贴现贷款 B.借款
C.国库券 D.贷款
7.当一家商业银行面临准备金不足时,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满足( )。
A.向央行借款 B.向其他银行借款
C.出售二级准备 D.吸收存款
8.下面关于表外业务论述正确的是( )。
A.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B.不承担任何资产负债方面的风险
C.承担一定的资产负债方面的风险 D.取得服务费和手续费收入
9.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
A.安全性 B.流动性 C.效益性 D.盈利性
10.当银行资产负债处于正缺口时,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A.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收益上升
B.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收益下降
C.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收益上升
D.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收益下降
四、判断改错题
1.( )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
2.( )代理银行制,是指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受控于同一个人或者同一集团,但又不以股权公司的形式出现的银行制度。
3.( )代理银行制度最为发达的是实行单一银行制度的英国。
4.( )最早的银行资产管理理论是银行券理论。
5.(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和银行资本之差。
6.(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
7.(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所占比重较大。
8.( )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思想是重视负债管理。
9.( )协定账户是一种可在活期存款账户、CDs账户、MMMF账户之间自动转账的账户。
10.(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有再贴现和发行金融债券两种形式。
11.( )同业拆借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
12.( )商业银行的证券类资产被称为“一级准备资产”。
13.( )银行所承受的最大资产损失是银行的库存现金。
14.( )汇兑是指银行为客户开出的汇票或其他票据签章承诺,保证到期一定付款的业务。
15.( )票据发行便利是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签订的长期循环融资支持协议。
16.( )银行的流动性要求主要来自负债方面的要求。
17.( )购买理论认为,银行可以推销其金融产品以获取资金。
18.( )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称为流动性缺口。
19.( )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思想,当利率上升时,为使银行净值增加,必须使银行的持续期缺口为正值。
20.( )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当银行处于资产缺口时,利率下降将会使银行的收入增加。
五、填空题
1.历史上最早从商业银行中分化出来的中央银行是英国的( )。
2.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业务的目的主要是增加收益、分散资产风险和( )。
3.早期商业银行奉行的资产管理理论是( )。
4.银行负债管理方法中能在最短时间满足储备要求的方法是( )。
5.当一家银行拥有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负债时,利率上升将会导致银行利润( )。
6.票据发行便利是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签订的( )协议。
7.资产总额除以所有者权益总额被称为( ),它是衡量银行安全性的指标。
8.根据可转换理论,商业银行的资产范围从短期周转贷款扩展到了( )。
9.银行为客户开出的汇票或其他票据签章承诺,保证到期付款的业务,称为( )业务。
10.通常,银行在信托业务中的经营所得收入归( )所有。
六、计算题
1.已知某商业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如下表所示:
请计算:
(1)如果利率上升5%,即从10%上升到15%,那么银行利润将如何变化?
(2)假定银行资产的平均持续期为5年,而负债的平均持续期为3年,则当利率上升5%时,将导致银行净财富如何变化?该变化相当于原始资产总额的百分比是多少?
(3)该银行应如何避免利率风险?
2.某银行资产持续期为4.5年,负债平均持续期为3.25年,总资产为18亿元,总负债为15亿元。利率从最初的7%上升到9%。问,该银行净值有何变动?若利率从7%降到5%,净值又有何变化?
七、简答题
1.简述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类型。
2.简述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品种。
3.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有哪些经营特征?
4.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5.简述负债管理理论中的销售理论。
6.简述商业性贷款理论。
7.分析购买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8.简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内容。
八、论述题
1.试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2.从流动性管理角度分析银行如何进行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面临流动性需要时银行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银行控股公司
答:银行控股公司制,也有银行持股公司之称(Bank Holding Companies),是指以控制和收购两家以上银行股票所组成的公司。从立法角度看,控股公司拥有银行,但实际上控股公司往往是由银行设立并受银行操纵的组织。大银行通过控股公司控制了许多小银行。这样可以扩大经营范围、分散风险、获得规模效益,但容易形成垄断。
2.连锁银行制
答:连锁银行制,是美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之一,是指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受控于同一个人或同一集团,但又不以股权公司的形式出现的银行制度。连锁银行的成员多是形式上保持独立的小银行,它们通常环绕在一家主要银行的周围。其中的主要银行为集团确立银行模式,并以它为中心,形成集团内部的各种联合。
3.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答: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简称NOWa/ c),它是银行负债业务的一种创新,是美国储贷协会为规避利率管制,在20世纪70年代设立的一种新型存款账户。该账户主要针对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客户可以运用“可转让支付命令书”提款或背书转让,所以,实际上它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账户,但银行会支付利息。它打破了不对支票付息的惯例,也打破了商业银行对支票业务的垄断。既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压力,也为其获得新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机遇。
4.自动转账服务账户
答: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utomatic Transfer Service Account,简称ATS a/c),它是最早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创新性负债业务。美国相关法律规定:只对储蓄存款付息,对活期存款不准付息。但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就出现了这个创新品种。主要方法是存户可以同时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有息的储蓄账户和无息的活期支票存款账户。活期支票存款账户的余额始终保持1美元。银行收到存户所开出的支票需要付款时,可随时将支付款项从储蓄账户上转到活期存款账户上,自动转账,即时支付支票上的款项。开立自动转账服务账户,存户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
5.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答: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简称MMMF),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创新性投资工具。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美国对定期存款支付的利率有最高限制,在市场利率上升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利率的限制使得存款不如投资于其他有价证券有利,从而影响了银行的资金来源。为了规避这个限制,“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应运而生。这种基金吸收小额投资,然后再在货币市场上投资于大额存单、国库券等。向基金投资,每单位在500至1 000美元之间。由于是向基金投资而不是存款,所以从基金得到的利润,不受存款利率的限制。同时还允许账户所有者签发金额不低于500美元的支票。
6.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答: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简称MMDA),是美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办的一种新型的活期存款,其性质介于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的出现与货币市场基金有关。货币市场基金是一种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人们可以用买入股票的方式把短期闲置资金交由基金会代为投资运用,客户要提取现款时,可向基金会卖出股票。在《Q字条例》对商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限制未取消之前,货币市场基金从银行手里夺走了不少存款。为了与货币市场基金相抗衡,商业银行迫切要求设立一种新型的存款账户以吸引更多的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于1982年12月16日美国存款机构管制委员会正式批准商业银行开办。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的主要特点是:(1)客户开户时的起存金额为2 500美元,但以后不受此限额的约束;(2)存款利率没有上限的约束,银行按货币市场利率每周调整一次利率;(3)没有最短存款期的限制,但客户提款必须提前7天通知银行;(4)使用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进行收付转账,每月不得超过6次,其中以支票付款的不得超过3次;(6)存户的对象不限,企业和个人均可开户。由于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可以支付较高的利息,且能够有条件地使用支票,因此颇受人们欢迎。
7.贷款
答:贷款是商业银行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按贷款期限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三类;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三类;按贷款质量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五类等。贷款业务一般由贷款对象、条件、用途、期限、利率和方式等因素构成。
8.票据贴现
答:票据贴现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买进未到期票据的行为。在办理贴现业务时,银行向客户收取一定的利息,称为贴息或折扣,然后将扣出贴息之后的票据余额付给客户以帮助票据持有者融通资金。贴现业务形式上是票据买卖,实际上是信用业务,即银行通过贴现间接贷款给票据的付款人,只不过银行预先扣除了利息而已。
9.备用信用证
答:从定义上看,备用信用证与一般商业信用证一样,是银行(开证行)应申请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开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凭规定的单据向受益人支付一定款项的书面凭证。但是,备用信用证要求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不是货运单据,而是受益人出具的关于申请人违约的声明或证明。所以,备用信用证是指银行担保客户履行支付义务的安排,若得到银行担保的客户的债务到期无法偿付,则由银行负责偿付。一般发生在商业票据的发行和国际贸易中。比如,在商业票据市场上,若发行者没有足够的信用,可以向一流的银行申请备用信用证,银行保证在商业票据发行者到期无法履约时承担偿还之责。
10.贷款承诺
答:贷款承诺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表外业务,是指银行向客户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承诺,银行将在承诺期内,按照双方约定的金额、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要求提供信贷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承诺佣金。贷款承诺有定期贷款承诺、备用贷款承诺和循环贷款承诺。对于承诺银行而言,贷款承诺为其提供了较高的收益。对于借款人而言,在支付承诺费后,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灵活高效地使用资金。另外,在获得银行的一定承诺后,增加了借款人的资信度,可以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11.承兑业务
答:承兑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之一,它是指银行对客户签发的汇票或商业票据作出的付款承诺。客户在票据到期前或到期时应将该笔款项存入承兑银行,用于支付汇票或票据款项。若客户无力支付款项,则承兑银行要承担付款责任。商业银行办理承兑业务,提高了商业票据的流动性。银行经办承兑业务,实际上是以自身的信用来加固客户的信用,为此银行要向客户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12.票据发行便利
答:票据发行便利(Note-issuing Facilities,NIFs),它是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签订的中期循环融资承诺协议。银行保证在协议期限(一般在3至7年之间)内对客户承诺一个信用额度,在此额度内,保证客户若未能通过发售短期(一般是3至6个月)票据取得资金,则由银行提供资金支持,以保证客户可以得到所需资金。银行为这一承诺收取手续费。
13.真实票据理论
答:它是早期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也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该理论认为,由于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易于波动的活期存款,为保持银行资金的高度流动性,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商业周转性贷款,这类贷款大多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为抵押,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贷款,故又称“真实票据理论”或“自偿贷款理论”。该理论指出了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与负债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防止银行因盲目贷款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
14.可转换理论
答:可转换理论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该理论认为:只要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顺利地变现,实现资产的转换,就可以很好地保持流动性。所以,认为保持流动性最好的方法是持有可转换资产(政府债券)。可转换理论将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从短期贷款扩展到了证券资产(政府债券)。
15.预期收入理论
答:预期收入理论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密切相关。强调贷款偿还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非贷款类型。因此,只要借款人未来收入有保证,则可以放心地予以贷款,并可以要求分期偿还。该理论将银行资产业务进一步扩展到了消费类贷款。但是,由于借款人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也增大了银行资产业务的风险。
16.贷款证券化
答:贷款证券化或者称抵押资产证券化(MBS),是指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抵押贷款出售给专门机构,后者以此为担保发行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抵押担保证券的过程或业务。它兼具资产业务创新和负债业务创新,既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又为银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创造了捷径。
17.利率敏感性缺口
答: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浮动利率和可变利率资产或负债称为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当浮动利率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大于浮动利率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时称为正缺口,此时银行的收益与利率呈正方向变化。当浮动利率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小于浮动利率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时称为负缺口,此时,银行收益与利率呈反向变化。零缺口是指浮动利率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等于浮动利率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理论上说,此时银行收益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
1.(C);2.(B);3.(B);4.(C);5.(C);6.(C);7.(B);8.(C); 9.(D);10.(C);11.(A);12.(D);13.(D);14.(D);15.(D); 16.(B);17.(C);18.(B);19.(A);20.(A)。
三、多项选择题
1.(B、C、D);2.(A、B、C);3.(A、C);4.(A、B、C);5.(A、B、D);6.(C、D);7.(A、B、C);8.(A、C、D);9.(A、B、D);10.(A、D)。
四、判断改错题
1.(错误)将“英国”改为“意大利”。
2.(错误)将“代理”改为“连锁”。
3.(错误)将“英国”改为“美国”。
4.(错误)将“资产”改为“负债”。
5.(错误)将“差”改为“和”。
6.(错误)将“资产”改为“负债”。
7.(错误)将“大”改成“小”。
8.(错误)将“负债”改成“资产”。
9.(错误)将“CDs”改为“NOW”。
10.(错误)将“发行金融债券”改为“再贷款或直接借款”。
11.(错误)将“上”改成“下”。
12.(错误)将“一级”改为“二级”。
13.(错误)将“库存现金”改为“资本总额”。
14.(错误)将“汇兑”改成“承兑”。
15.(错误)将“长期”改为“中期”。
16.(错误)在“负债”后面加上“和资产两”。
17.(错误)将“购买理论”改为“销售理论”。
18.(错误)将“流动性”改为“利率敏感性”。
19.(错误)将“正”改为“负”。
20.(错误)将“利率下降”改为“利率上升”;或者将“收入增加”改为“收入减少”。
五、填空题
1.(英格兰银行);2.(增加资产的流动性);3.(商业贷款论或真实票据论); 4.(向银行同业借款);5.(增加);6.(中期循环融资支持);7.(权益乘数); 8.(证券资产);9.(承兑);10.(受益人或信托人)。
六、计算题
1.已知某商业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如下表所示:
请计算:
(1)如果利率上升5%,即从10%上升到15%,那么银行利润将如何变化?
(2)假定银行资产的平均持续期为5年,而负债的平均持续期为3年,则当利率上升5%时,将导致银行净财富如何变化?该变化相当于原始资产总额的百分比是多少?
(3)该银行应如何避免利率风险?
答:
(1)由于该银行有30亿元的负缺口(20-50=-30),所以,当利率上升5%时,银行利润会下降1.5亿元(-30×5%=-1.5);
或者:当利率上升5%时,资产收益上升1亿元(20×5%=1),负债支出上升2.5亿元(50×5%=2.5),所以,银行利润减少1.5亿元(1-2.5=1.5)。
(2)当利率上升5%时,银行资产价值下降25亿元[100亿×(-5%)×5=-25亿]
银行负债支出下降15亿元[100亿×(-5%)×3=-15亿],所以,银行净财富将会下降10亿元,该损失相当于原始资产总额的10%。
(3)为了避免利率风险,银行可以缩短资产的持续期至3年,或者延长资产的持续期至5年,以实现资产与负债持续期的匹配。
2.某银行资产平均持续期为4.5年,负债平均持续期为3.25年,总资产为18亿元,总负债为15亿元。利率从最初的7%上升到9%。问,该银行净值有何变动?若利率从7%降到5%,净值又有何变化?
答:
利率从最初的7%上升到9%,即利率上升了2%,此时,银行资产价值下降1.62亿元[18亿×(-2%)×4.5=-1.62亿],银行负债支出下降0.975亿元[15亿×(-2%)×3.25=-0.975亿],因此,银行净值减少了0.645亿元(1.62-0.975)。
如果利率从最初的7%降到5%,即利率下降了2%,此时,银行资产价值上升1.62亿元[18亿×(2%)×4.5=1.62亿],银行负债支出上升0.975亿元[15亿×(2%)×3.25=0.975亿],因此,银行净值增加了0.645亿元。
七、简答题
1.简述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类型。
答: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类型包括五种,分别是:单元银行制、总分行制、银行控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代理银行制。其中,总分行制是大多数国家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类型。
(1)单元银行制。是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目前只有美国还部分地存在这种模式。
(2)总分行制。又被称为分支行制,它是指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在该市及国内外各地设立分支机制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分支行的业务和内部事务统一遵照总行的规章和指示办理。目前世界各国一般都采取这种银行组织制度,其中尤以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为典型。
(3)银行控股公司制。也有银行持股公司之称(Bank Holding Companies),是指专以控制和收购银行股票为主业的公司。从立法角度看,控股公司拥有银行,但实际上控股公司往往是由银行设立并受银行操纵的组织。大银行通过控股公司把许多小银行,甚至一些企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4)连锁银行制。是指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受控于同一个人或同一集团,但又不以股权公司的形式出现的银行制度。连锁银行的成员多是形式上保持独立的小银行,它们围绕在一家主要银行的周围,其中的主要银行为集团确立银行业务模式,并以它为核心,形成集团内部的各种联合。这种银行组织形式主要集中在美国西部。
(5)代理银行制。也有往来银行制之称,指银行相互间签订代理协议,委托对方银行代办指定业务的制度。被委托的银行为委托银行的代理行,相互间的关系为代理关系。
2.简述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品种。
答: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品种包括以下方面。
(1)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它是1961年由美国花旗银行推出的定期存款创新,不记名并可流通转让;存在存款起点的限制,起点为10万美元;不能提前支取,但可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既可采用固定利率,也可采用浮动利率计算。
(2)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 a/c)。它是银行负债业务的一种创新,是美国储贷协会为规避利率管制,在20世纪70年代设立的一种新型存款账户。该账户主要针对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客户可以运用“可转让支付命令书”提款或背书转让,所以,实际上它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账户,但银行会支付利息。它打破了不对支票付息的惯例,也打破了商业银行对支票业务的垄断。既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压力,也会为其获得新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机遇。
(3)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它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创新,针对联邦法律“不允许对活期存款付息”的规定,美国银行业发明了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utomatic Transfer Service,ATS)。在这种业务下,客户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一个活期存款账户,一个储蓄存款账户,活期存款账户的余额永远是1美元,当客户开出支票后,银行即自动地把必要的金额从储蓄账户上转到活期存款账户上并进行付款。ATS可以使客户兼得活期账户和储蓄账户的双重优点,客户既可享受支票支付便利,又可利用储蓄账户获取利息收入。
(4)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美国对定期存款支付的利率曾有最高限制。在市场利率上升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利率的限制就使得存款不如投资于其他有价证券有利,从而影响了银行的资金来源。为了规避这个限制,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了“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MMMF),这种基金吸收小额投资,然后再在货币市场上投资于大额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及国库券等。由于是向基金投资而不是存款,所以,从基金得到的利润不受存款利率的限制。同时,还允许基金的投资者签发金额不低于500美元的支票。
(5)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 a/c)。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商业银行开立了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实质是处于银行内的MMMF。其特点是:第一,企业和个人均可开户,有存款限额规定,最低为2 500美元;第二,无利率上限限制,利率按货币市场利率随时调整;第三,向第三者支付时,不论开支票还是电话通知,每月不超过6次。
(6)协定账户(NA),这是一种可在活期存款账户、NOW账户、MMMF账户之间自动转账的账户。客户与银行达成一种协议,授权银行可将款项存在活期存款账户、NOW账户或MMMF账户中的任一账户上。对活期存款账户和NOW账户规定一个最低金额,超过最低金额的款项由银行自动转到MMMF账户,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如果不足最低金额,则由银行自动将MMMF账户上的部分款项转到活期存款账户或NOW账户,补足余额,以满足支付需要。
3.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有哪些经营特征?
答: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企业存款贷款、个人储蓄和消费信贷为主要业务,以最大化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1)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业务。包括以下方面:
①现金资产。包括准备金、库存现金、同业存款和结算在途资金。这类资产流动性强,安全性好,但几乎不产生收益。因此,在保证足够流动性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
②证券资产。商业银行一般将少部分资金投资于国债和公司债。有的国家允许投资股票。
③贷款。这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按不同标准可分为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与信用贷款;工商业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同业贷款和其他。
④贴现。即购买企业未到期的票据,银行事行扣除未到期时间的利息,将剩余部分支付给客户。一般时间短期,安全性较好。
(2)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业务,包括以下方面:
①存款。这是传统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随着金融创新的出现,又出现了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账户及清扫账户等创新品种。
②借款。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对外借款来筹集资金。包括发行金融债券、向中央银行再贷款或再贴现、同业拆借、证券回购等。
(3)从以上资产负债业务,可以归纳出商业银行的以下经营特征:
①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枢纽。在现代经济中,中央银行首先通过自己的信用或政府给予的货币发行权创造出一部分高能货币。这些高能货币贷放给商业银行以后成为商业银行放款的基础,商业银行将得到的高能货币发放给企业或个人,转化为他们在银行的存款,除一部分上交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之外,这些存款又一次成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如此循环,最终使社会资金量增大。因此,中央银行作为一个货币的最终供给者与管理者,在调控货币时,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才能进行。
②商业银行是社会资金融通的枢纽。商业银行从资金盈余单位吸收存款,向资金缺乏单位发放贷款,发挥调节余缺,推动生产进行的作用。商业银行还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结算服务,提供资金划拨的便利,从而使资金能够快速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起到节约社会资金的作用。
4.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简称“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就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争取最大的盈利。
(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指银行资产免遭损失、保障安全的可靠性程度。银行必须保证本金的安全,不能让本金流失或损失。安全性原则,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来说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条件和对象特殊。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作为国民经济中心载体的货币,受许多复杂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中央银行的人为干预,资本成本、利率变动基本无法预测。而且,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比较少,基本上负债经营,只能利用较多的负债来维持其资本运转,因此,就要特别注意其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性措施主要有:一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合理安排资产规模与结构;三是遵纪守法,合法经营。
(2)流动性原则。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的提款,满足必要贷款的能力。银行的流动性要求来自于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①从负债方面看,银行的负债主要来源于存款,而存款者会随时到银行提取现款。如果银行一味追求利润而置流动性于不顾,那么,当存款户要求提款时,银行万一拿不出现金,就可能引起恐慌,使银行信誉下降,严重地还可能会引起存款者的“挤兑”风潮,导致银行停业或破产。②从资产方面看,银行对于老客户的贷款需求一般是有求必应的,以此发挥老客户的“示范效应”。如果一旦银行无法满足老客户的贷款需求,在“示范效应”的作用下,银行信誉将会受到影响,导致银行客户流失,银行将为此承受损失。
衡量银行流动性的基本指标有:流动性缺口,即未来一定时期内银行资金使用与资金来源之差;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贷款总额与核心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等。
为了保证流动性,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一方面要力求使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必须力求使负债业务结构合理并保持有较多的融资渠道和较强的融资能力。
(3)盈利性原则。盈利性,是指银行为其所有者获取利润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经营性企业,获取利润是其最终目标,也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获取了足够的利润,银行才能扩大自身规模,巩固自身信誉,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简述负债管理理论中的销售理论。
答:(1)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也可以由负债管理提供。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金融创新,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了明显的创新、变革。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一方面银行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又必须满足客户对贷款的要求。因此,迫使银行不得不以创新方式去获取新的资金来源。
(2)销售理论,强调银行可以推销其金融产品以获取资金。这就要求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制造和出售金融产品和服务,要求银行注重市场营销,注重客户关系管理。许多负债类产品的出现与此有关,如银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在这样的浪潮下,“银行营销”已成为专门性的课程,银行“客户经理制”日益得到重视。
(3)负债管理在扩大银行盈利的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第一,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因为,通常经由借款融进资金必须支付高于一般存款的利息。第二,增大了经营风险。因为,借款主要借助于金融市场进行,而市场是变幻莫测的。第三,往往会使银行忽视自身资本的补充,从而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6.简述商业性贷款理论。
答:(1)商业贷款理论是西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一个很古老的原则。该理论认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流动性最高的活期存款,这种来源是外生的,商业银行本身无法控制。因此,在分配资金时应注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为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工商企业周期贷款。这种贷款期限较短,且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为贷款的抵押,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所以,这种理论又被称为自偿贷款理论或真实票据理论。
(2)这种贷款理论的贡献有:①该理论产生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反映了信用不发达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的真实需求。有助于银行稳健、安全地经营。②该理论指出了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与负债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防止银行因盲目贷款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③这一理论为商业银行从事贴现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3)这种贷款理论的弊端有:①没有考虑贷款要求的多样化。由于将银行的资金运用限定在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上,而不拓展其他贷款和资产运用业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局限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银行发现和分散风险。②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这一理论忽视了在一定时期内,有一部分活期存款是不会提取的事实,从而使银行资金配置过多地集中在盈利性较低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上。③没有考虑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事实上,以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自偿是相对的,在经济衰退时期,商品无法售出或货款无法收回时,就无法自偿。
7.分析购买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答:(1)购买理论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基于金融工具的创新,货币市场的发展,金融管制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从而倡导商业银行主动争取其他存款和借款。
(2)该理论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获得,向外借款也可提供流动性。认为购买行为比资产管理行为更加主动和灵活,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支付高利率,以高价购入资金的真实成本并不高。而且由于无需经常保有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资金可以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这对银行的盈利无疑是有好处的。因此,购买理论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这种理论强调,只要资产收益大于负债成本,就应该进行主动性负债,以获取利差收入。其特点是积极主动筹措资金以满足银行流动性以及盈利性的需要。
8.简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内容。
答:(1)资本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强调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综合管理。认为,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是只侧重一个方面来对待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也是很难避免重此轻彼现象的发生。比如负债管理过分强调依赖外部借款,但是却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因此,一个能将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推进到更协调合理的、有效率的管理,应该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并重管理、综合性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思路。
(2)资产分配法。资产分配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强调根据各种资金来源的特点来确定资产的分配方向。例如活期存款的周转速度比较快,可以主要用于一级准备和二级准备这类高流动性资产;定期存款可以用作盈利性较高的资产;银行自有资本则用作长期投资。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通过周转速度和流动性这两个环节,将资产和负债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两者在规模和期限上保持一致。这比那种对所有资金来源都同等对待的方法有很大进步,但它仍是比较粗糙的。目前这种方法已经为许多商业银行所抛弃,各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是缺口管理法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
(3)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广泛使用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它是指银行管理者对利率变化的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缺口,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缺口管理分为两种:①保守型管理,即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把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②主动型管理,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的局限性在于:第一,利率走势的预测必须准确;第二,资产价值和负债价值对市场利率的变化的敏感程度完全一样;第三,银行在资产和负债的选择方面并不总是拥有主动权;第四,分析重点是净利息收益,不是所有者权益。
(4)资产负债持续期管理法。它是20世纪90年代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降低利率风险的又一种方法。持续期(或称久期)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它等于金融资产各期现金流发生的相应时间乘以各期现金流现值与该金融工具现值之和的商,也即相当于用每年现金流量现值占总现金流量现值的比重作为权数,对年限进行加权。持续期差额等于资产的加权平均持续期减去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而银行净值为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因此,资产负债持续期管理就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以期达到理想目标。当资产持续期比负债持续期长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净值下降,此时应缩短银行资产的持续期,扩大负债的持续期。当然这种方法也遇到了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相似的难题,如未来利率预测不确定性问题等。
八、论述题
1.试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的均衡,按一定策略配置资金,管理资产的理论。按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1)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在银行看来,存否、存多少及存期长短,主动权都在客户手中,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性影响。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却操控于银行之手,这样,着重于资产管理,对实现银行盈利、流动、安全三原则的协调才会行之有效。其中的资产流动性管理又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三个历程。
①商业贷款理论,或称真实票据论,或“自偿贷款理论”,是西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一个很古老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贷款应以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票据为根据,以保证按期收回贷款。具体地,认为为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贷款应是短期的和商业性的,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贷款有自偿性。有利之处在于:有助于银行稳健、安全地经营。该理论指出了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与负债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防止银行因盲目贷款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没有考虑贷款要求的多样化;第二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第三,没有考虑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
②可转换理论又称资产转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应付提存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显然,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
③预期收入理论认为,一笔好的贷款,应当以根据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量而制订的还款计划为基础。这样,无论贷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就不至于影响流动性。换言之,这种理论强调的不是贷款能否自偿,也不是担保品能否迅速变现,而是借款人的确有可用于还款的任何预期收入。
(2)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也可以由负债管理提供。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金融创新,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了明显的创新、变革。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一方面银行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又必须满足客户对贷款的要求。因此,迫使银行不得不以创新方式去获取新的资金来源。积极意义有: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即可根据资产的需要调整或组织负债,让负债去适应或支持资产.这就为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范围创造了条件。负债管理存在的明显缺陷是:第一,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因为一般通过借款融进资金须支付高于一般存款的利息。第二,增加了经营风险,因为借款主要借助金融市场,而市场则是变幻莫测的。第三,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因为往往使银行忽视自身资本的补充。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银行券理论、存款理论、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的发展脉络。
(3)资本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强调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综合管理。认为,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是只侧重一个方面来对待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也是很难避免重此轻彼现象的发生。比如负债管理过分强调依赖外部借款,但是却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因此,一个能将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推进到更协调合理的、有效率的管理,应该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并重管理、综合性管理。
2.从流动性管理角度分析银行如何进行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面临流动性需要时银行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1)流动性管理是银行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最终目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的提款,满足必要贷款的能力。银行的流动性要求来自于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①从负债方面看,银行的负债主要来源于存款,而存款者会随时到银行提取现款。如果银行一味追求利润而置流动性于不顾,那么,当存款户要求提款时,银行万一拿不出现金,就可能引起恐慌,使银行信誉下降,严重地还可能会引起存款者的“挤兑”风潮,导致银行停业或破产。②从资产方面看,银行对于老客户的贷款需求一般是有求必应的,以此发挥老客户的“示范效应”。如果一旦银行无法满足老客户的贷款需求,在“示范效应”的作用下,银行信誉将会受到影响,导致银行客户流失,银行将为此承受损失。所以,无论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是为了提高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从而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为其增强盈利性奠定物质基础。
(2)资产管理理论及方法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在银行看来,存否、存多少及存期长短,主动权都在客户手中,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性影响。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却操控于银行之手,这样,着重于资产管理,对实现银行盈利、流动、安全三原则的协调才会行之有效。
(3)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也可以由负债管理提供。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金融创新,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了明显的创新、变革。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一方面银行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又必须满足客户对贷款的要求。因此,迫使银行不得不以创新方式去获取新的资金来源。
(4)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的变现成本,某项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则该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某项资产变现的速度越快,即越容易变现,则该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负债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负债的途径,即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因此,要保持流动性,商业银行应该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来操作。
(5)在资产方面,商业银行要掌握一定数额的现金资产和流动性强的其他金融资产,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并运用适当的资产管理方法,满足资产流动性的要求。①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存放同业和托收占用资金等。这部分资产具有十足的流动性,可作为资产流动性的一级准备。②短期有价证券。一般指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证券,这部分资产虽然流动性不及现金资产,但可以有一定的利息收入,而且与其他资产相比,其流动性仍然比较高。因此,短期证券就成为应付流动性的二级准备。③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方法来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运用商业贷款理论管理方法、可转换理论管理方法及预期收入理论管理方法等来保证资产的流动性。
(6)在负债方面,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主动性负债来提高负债的流动性。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同业拆借、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及金融债券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