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应对策略——促进收支平衡,降低升值幅度
目前为止,我们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结构性、复合性以及升值幅度不对称性这三个特征,并通过不同时期的实证研究考察了长期内汇率变动对我国货物出口贸易整体、2005年汇改之后短期内汇率变动对我国不同性质企业出口金额以及对出口至美国的不同种类产品出口额的影响。结论是在长期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货物出口起到负面抑制作用,而在近期内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起到显著抑制作用,但对内资企业出口金额的影响不大,但内资企业可能通过承受短期利润损失等方法来抵消汇率对出口价格的冲击。同时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上升对最大货物出口国美国出口的各类产品影响不大,对有的种类产品出口金额甚至表现为正向作用。
因此,综合以上这些考察结果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我国出口的冲击与影响还是存在的。一方面,长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例如国外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起到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从近期来看尽管内资企业货物出口金额对汇率变动不敏感,但已有的研究说明其中有相当部分可能是企业为维持国际市场份额,通过被动保持原先产品的出口外币价格相对不变来保持获取外币收入金额的不变或者增长。其结果是由于升值使得出口企业本币收入降低,在其他条件例如生产成本等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必须承受利润降低的损失。这种损失加上金融危机中外部需求的减少,使得江浙、两广一带近年许多依靠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业的企业出现破产倒闭的现象。而从2006至2011年正因为升值对出口的损害作用,尽管本币升值是我国汇率市场化程度加深背景下,国际收支顺差积累的自动调整反应,但从国民经济和出口企业的利益出发,出口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对人民币升值做出积极回应:
第一,尽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降低人民币升值幅度。
由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我们可设法在尽量不损害国民经济与出口企业利益前提下减缓人民币升值幅度。其具体方法和渠道是本章的内容。这是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降低升值幅度的应对策略。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汇率升值本身也会带来国际贸易收支顺差的减少,这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之一,也会使得本币升值压力降低,但它伴随的是出口部门和相关部门利益的受损。
第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不对称性。
本研究的第五章说明了由于货币地位不对称,中国在受到外部人民币需求增加的时候,对美元等国际货币所需的升值幅度或压力要大于美元等储备货币国家货币在同等需求增加幅度时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消除这种不对称压力、缓解升值幅度的根本办法便是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将在本研究第9章进行讨论,这是从货币层面出发降低升值幅度的应对策略。
第三,减少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在前两个层面措施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必须升值的幅度既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升值对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负面影响。根据升值对出口影响的各环节来看,该层面的措施又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减少汇率升值对出口价格的传导以及减少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两个层次。就第一层次而言,“积极盯市”和“人民币国际化(具体指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这一效果;就第二层次而言,可以通过增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或说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来主动减少出口需求价格弹性,或是通过低价格优势来获取低价格弹性。具体将在第10章进行讨论。这是从企业经济层面出发的应对策略。
减少汇率升值对我国出口负面影响的第一种思路,就是在尽量不损害出口企业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减缓人民币升值幅度,从而降低升值对出口企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个目标并不能用政府固定人民币汇率的方法来实现,因为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大幕已经拉开,外汇市场的充分有效性与灵活性是本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近年持续贸易资本双顺差的前提下,固定汇率已经带来了外汇占款和过剩流动性问题,并成为国内资本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重要助推力,继续实行固定汇率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我们要在浮动汇率制度的框架下考虑减缓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在本研究所采用的汇率国际收支决定论的框架下,显然,最有效的减缓本币升值的方法是减少收支顺差、促进收支平衡。对于中国这样的近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国家来说,就是要在低成本前提下减少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我们先分析可能减少以贸易顺差为核心的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政策与方法,再考虑可能减少资本项目顺差的方法。下面将对这几个可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途径进行可行性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