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降低出口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减少升值对出口总额影响方法的另一个层面,就是降低中国产品的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也就是说即使出口价格由于人民币升值而出现不同幅度上升,进口国进口数量也不会大幅度减少,从而使得升值对出口金额产生不了太大影响。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考虑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决定的条件。对一家供给商而言(例如中国),在考察时间一定、市场大小一定的前提下,影响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产品供给市场的可替代程度。这又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供给方的可替代程度而言,也就是说当该产品的供给来源很少,仅能由少数几家供给方提供时,其垄断性导致价格上升对需求数量影响不大。否则,价格上涨将导致消费者马上将需求转移到其他供给商的类似产品上去。而供给商对某种商品垄断性的来源,则是该产品所含技术、生产工艺、或者原料所具有的一定独占性(所谓超绝对利益)。第二个层面是产品本身功能上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面包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很高,因为如果面包价格相对上升了,消费者可以购买汉堡或别的食物来充饥。而食盐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较低,因为如果不买食盐很少有别的产品可以让饭菜产生咸味。
(2)产品属于奢侈品还是生活必需品。一般而言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要大于生活必需品,因为奢侈品对生活而言不是必需的,贵了可以选择不买。
(3)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如果该种产品价格原先就很低,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很小,那么价格上涨对其销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例如食盐的价格从每斤1元上涨至2元,对销售量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食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占一般居民收入的比重很低。
以上这些因素用于分析国家间的贸易也是一样的。就中国出口而言,如果要减少升值造成的出口价格上升给出口量带来的影响,可以有以下几种考虑方法(鉴于篇幅和精力,这里仅给出简单叙述)。
首先,就提高出口产品供给方的不可替代性而言,可以尝试加强中国各行业出口商会或行业协会的建设,在出口价格和数量方面紧密合作,避免同业内部出口企业过度竞争和“内斗”的局面。中国行业协会和出口商会建设较英美发达国家而言比较落后,同类产品出口商在出口价格、数量等方面的团结程度不够,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试想中国多家出口商向美国某地出口同类产品,人民币升值后如果出口价格具有较明显差别,则美国进口商可以很容易地抛弃价格上升的中国商家的产品,转而购买另一个价格较低的中国出口商的产品,这就可能导致中国该类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高,并最终迫使所有中国出口商不得不采取被动“盯市”的做法,维持升值前的价格不变,但这会给所有中国出口企业带来损失,这是集团内“不合作”所带来的损失。如果某一行业的中国出口商们相互合作,统一订立合适的价格,则外国进口商面对的就是“一个”中国出口商,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就变小了。要做到这点需要加强行业协会和出口商会的纪律建设,杜绝其中一个或几个企业破坏规则,私自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口的现象。
其次,就提高出口产品本身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而言,还需要中国出口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发展功能独特,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前文所述,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逐渐取消等原因,不少外资已经开始转移至东南亚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生产,因此即使中国国内出口企业通过出口商会等机构在价格等方面保持高度团结一致,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以及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环节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也将面对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出口竞争。为了避免陷入中国将越来越弱化的过度价格竞争,降低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加强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发展拥有自主产权的高技术出口产品是当下所需。根据本研究第八章的研究,当前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越来越大的比例被外资企业占有,内资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
第三,主动通过减员增效等方法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尽量不影响企业利润的前提下降低产品价格,使得企业出口产品占消费者收入比重下降,减少需求价格弹性。换句话说也就是前文提过的所谓主动“盯市”。这种方法一方面是降低汇率升值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性,另一方面还能减少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但是即使是采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降低价格,也必须注意进口国家的反倾销壁垒,必要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应对。由于主动“盯市”是生产成本发生实际性的降低,而非被动“盯市”时仅是为了应付升值压力人为降低价格,理论上其应对反倾销诉讼的成功率会更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