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底特征的形成与分布

基底特征的形成与分布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1.1 太古宇—下元古界古老基底岩系分布于嵩山、小秦岭、北秦岭、大别山、汉南米仓、黄陵等地,构成秦巴基底变质岩系。从其组成特征,可认为五河群与登封群较为相似,霍丘群与太华群比较相近,但未出现石墨片岩和石墨大理岩。厚度在1000m以上;嵩山地区厚者达3000m,小秦岭地区薄者仅315m。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杨坡群出露局限,其特征与崆岭群相似,大致相当于崆岭群上部。
基底特征的形成与分布_东秦岭-大别造山

1.2.1.1 太古宇—下元古界古老基底岩系

分布于嵩山、小秦岭、北秦岭、大别山、汉南米仓、黄陵等地,构成秦巴基底变质岩系。依剖面结构将其划分为两种地层类型:登封型和米仓型(张二朋等,1993),前者出露于华北地块南部区,后者出露于扬子地块北部区,秦岭造山区既有登封型,也有米仓型。

1.登封型——双层结构

具明显的两分性,呈双层结构;上、下岩系之间为不整合接触。①下岩系由混合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片岩夹铁硅质岩、大理岩、石英岩等组成,以登封群、太华群为代表,其时代为太古宙—古元古代早期;②上岩系沉积组合,华北南部地区原岩以单陆屑碎屑岩为主,成熟度较高(嵩山群);淮南地区夹有大理岩(风阳群);东秦岭地区夹有基性火山岩(秦岭群);大别山地区以火山-沉积岩为主(红安群、卢镇关群)。其时代为古元古代晚期。

(1)登封群:分为上、下两个亚群。下亚群由黑云斜长(二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等组成。上亚群由绢云绿泥片岩及变粒岩、浅粒岩组成,变质程度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下亚群原岩为火山-沉积组合,火山岩以基性和中酸性为主。上、下亚群之间存在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群分别代表两套绿岩带,均不整合于嵩山群之下,是一套经历高级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

(2)太华群:分布于鲁山-舞阳断裂之西南。下亚群原岩以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上亚群原岩以正常沉积岩居多,顶部夹较多的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混合岩化普遍强烈,局部达均质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上部夹有石墨大理岩、石墨片岩、石墨片麻岩,出现矽线石、蓝晶石片岩;岩石组合横向变化较大,局部达麻粒岩相。

(3)五河群/霍丘群:这是一套经混合岩化改造的火山-沉积岩系,上、下亚群间有侵蚀面。五河群的原岩自下而上为:超基性岩-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和酸性火山岩,顶部为中基性岩;这与绿岩带层序类似。霍丘群原岩下部以中基性火山、杂砂岩为主,中上部由泥质岩、杂砂岩、碳酸盐岩和铁硅质岩组成,富铝岩石变质后形成十字石、蓝晶石片岩。从其组成特征,可认为五河群与登封群较为相似,霍丘群与太华群比较相近,但未出现石墨片岩和石墨大理岩。

(4)大别山群/桐柏山群:主要由斜长角闪岩、片麻岩、浅粒岩组成,其次为磁铁石英岩、大理岩。总厚大于2300m。一般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局部达麻粒岩相,普遍遭受混合岩化,形成各类混合岩化岩石乃至混合花岗岩。

(5)嵩山群/风阳群:主要由石英岩、石英片岩、千枚岩夹(镁质)碳酸盐岩组成。原岩为碎屑岩-泥质岩组合。以单陆屑,含磁铁矿及镜铁矿条带及磷质,保留有波痕、斜层理、平行层理等原生沉积构造,顶部普遍出现杂色千枚岩,岩性、岩相较为稳定(仅在皖中夹有较多的大理岩、白云岩)为特征。厚度在1000m以上;嵩山地区厚者达3000m,小秦岭地区薄者仅315m。岩层经后期改造产生变质、变形,但变质程度较低,仅达绿片岩相,在嵩山地区,变形较为复杂。

(6)宿松群/红安群:主要由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组成,但东、西有所变化,以含磷、锰、钇为特征。总厚3000~6500m,可分上、下两个亚群。

下亚群为含磷岩系,由含磷、锰大理岩、石英片岩及白云斜长(或钠长)片麻岩、角闪片岩组成,原岩以正常沉积组合为主。下亚群厚1000~2000m。

上亚群由白云石英片岩、白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二长片岩与钠长(绿帘)阳起片岩、斜长角闪岩呈不等厚互层。中、下部有蓝晶石片岩,在宿松底部为石墨-石英片岩和含磷、锰大理岩、石英岩。原岩以酸性为主,其次为基性火山-沉积组合,并具韵律层结构。上亚群厚2000~4500m。

(7)秦岭群/卢镇关群:平面上,秦岭群在千余公里长的范围内,呈巨大的卵形或巨形透镜状块体形态断续出露,与周边地层绝大多数为断层接触。据安三元(1988)研究,其组成岩石主要由泥质-长英质变质岩、基性变质岩和钙质变质岩三种类型组成。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夹基性或少数酸性火山岩。

秦岭群主体以斜长角闪岩相变质为主,在桐柏,发现有麻粒岩相变质残留体(或夹层),反映了东西代表层次不同(东秦岭层次浅,西大别层次深)。秦岭群可分为下、中、上三段,总厚大于5000m。

卢镇关群下段(小溪河组)由钾长(或二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组成,厚度2600m。原岩以偏碱性(或碱)基性和酸性火山岩组合为主,经历混合岩化。上段(仙人冲组)以石英片岩为主,中下部含磷、石墨,厚度376~606m。原岩为陆源碎屑岩,总体为火山-沉积组合。

2.米仓型——单层结构

剖面结构不具明显的两分性,区别于登封型。由混合岩、片麻岩、角闪岩、变粒岩及片岩、大理岩类组成。下部出露不全,上与中元古界为不整合或断层接触。地层年代归为上太古界—下元古界,构成扬子地台结晶基底。

(1)崆岭群:被黄陵花岗岩肢解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其主体。总厚大于7000m。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下部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较为强烈;中部云母(石英)片岩增多,夹磁铁石英岩、透闪石岩、大理岩、含有石墨、石榴石;上部黑云(或二长)片岩增多,夹含石墨钙硅酸盐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局部夹磁铁紫苏榴辉岩。

(2)阚集群和肥东群:分布于郯庐断裂东南侧,下部(阚集群)由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大理岩、磁铁矿层组成,局部夹磷灰岩透镜体。厚度大于3600m。岩层普遍混合岩化及角闪岩-绿片岩相变质。上部(肥东群)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夹石英片岩组成,底部含磷、锰,出露厚度700余米。

(3)鱼洞子群和杨坡群:鱼洞子群呈断块出露于略阳西南,是从原碧口群解体出的地层单位,主要由混合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绿泥(阳起)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组成。原岩为火山岩,与其共生的还有混合花岗岩。杨坡群出露局限,其特征与崆岭群相似,大致相当于崆岭群上部。

3.时代归属

1)登封群时代:据张国伟(1988)、郭安林(1989)等研究获得,上部变火山岩2500±16Ma(锆石Sm-Nd),锆石中的捕获晶2945±44Ma(锆石Pb-Pb一致线)。侵入其中的变闪长岩年龄为2986±181Ma、2843Ma(锆石Rb-Sr等时),变花岗岩2392Ma(锆石U-Pb和谐线)。太华群已发现最大年龄值2841±1.5Ma、2620Ma(锆石U-Pb);2667Ma、2549±169Ma(全岩Rb-Sr),其内的超基性岩体2580Ma(磷灰石U-Pb)。此外,还有2300~2200Ma及1800~1700Ma两组数据。五河群、霍丘群也有大于2600Ma(锆石U-Pb及全岩Rb-Sr)和2000~1800Ma(锆石U-Pb及全岩K-Ar)两组年龄值。大别山群的年龄数据变化大,据湖北区调队采自各种片麻岩中的10个锆石样,其年龄值很分散,最大表面年龄(207Pb/206Pb)上亚群2053Ma,下亚群2423Ma,在韦瑟里尔谐和图上,上、下亚群分别为2460Ma和2820Ma。此外,从频谱图上还有1800~1700Ma、215~171Ma、110~103Ma,其次为470~440Ma及850~730Ma五组数据。

以上说明登封型下岩系的时代包含有早太古代,上限不会超过2200Ma。

2)红安群时代:据湖北区调队在不同层位采的12个锆石样,U-Pb年龄值都很分散,同一样品的4组视年龄值离散程度很大,最大2488Ma(207Pb/206Pb),以800~600Ma及500Ma左右居多。经不同方法计算,获得1057Ma和2082Ma。但安徽区调队在宿松群下岩段获得1850Ma(锆石U-Pb)和2343Ma(磷灰岩中磷灰石U-Pb)。考虑到这两个地层单位不整合覆于大别山群之上,因此其主体时代为古元古代晚期。

3)秦岭群时代:张宗清(1989)在西峡下段片麻岩中获得2226Ma(锆石U-Pb不一致线上交点),斜长角闪岩1982Ma(全岩Sm-Nd);游振东等(1988)在内乡下段片麻岩获得2298Ma (全岩Th-Pb);陕西区调队在太白获得1860Ma(全岩Rb-Sr等时),在商南上段石墨大理岩中所夹斜长角闪岩获得1862Ma(全岩Rb-Sr);张国伟(1988)在桐柏下岩段内的英云闪长岩中获得1970Ma(锆石U-Ph)。考虑到锆石可能为碎屑成因,Rb-Sr值可能为变质的均一化年龄,因此其主体形成时代应小于(或等于)2300Ma,而大于1860Ma。

以上说明,上岩系这些地层单位主体形成于2300Ma以后至1850Ma左右以前的时间内,因此将其归为古元古代晚期。

4)米仓型的时代归属及内部划分的直接依据不多。结合华南地区的有关资料分析,有三组有意义的年龄数据,表述如下。

(1)2950~2657Ma(以康定同德混合片麻岩锆石U-Pb年龄2950Ma、广西摩天岭花岗岩磨圆锆石2860Ma、崆岭群黑云斜长片麻岩锆石U-Pb年龄2850Ma、鱼洞子群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年龄2657Ma为代表),这组数据预示有早期大陆壳的存在。

(2)2400~2300Ma(康定片麻岩Rb-Sr等时年龄2400Ma、黄陵改造型花岗岩中的锆石U-Pb年龄2375Ma、崆岭群中含金石英脉方铅矿Pb-Pb等时年龄2349Ma为代表),这组数据说明有早期陆壳的存在和后期构造-热事件。

(3)2000Ma左右(后河组混合岩中锆石U-Pb法年龄2070Ma、鱼洞子群内角闪岩脉K-Ar稀释法年龄2037Ma,白依沟群花斑岩砾石中的锆石U-Pb年龄值2021Ma),这组数据主要反映构造-热事件。

这些地层之上为成层清楚的中元古代变质岩系,时代归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不排除包含有早太古代成分,但各地层单位的上、下时限可能不完全相同。根据原岩建造及改造特征,我们认为华南与华北太古宇为统一的大陆壳,古元古代肢解分离,华南地块规模较小,活动性较大,建造特征随之出现不同,但南北两地块均经历两次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华南地块第二次(即2000Ma左右)的混合岩化作用较为强烈,内部结构特征几乎全被掩盖,难以作进一步明确划分,与北秦岭有些相似。

1.2.1.2 中元古界四类地层类型及形成环境

1.洛南型——稳定地块边缘内侧坳陷盆地

1)长城系:熊耳群(豫晋边境称西洋河群)广泛出露于小秦岭、崤山、熊耳山。熊耳群总体沿中朝准地台南缘呈北西西向分布,在豫西小秦岭地区主要分布于伏牛山、中条山、嵩山三个古陆之间,形成于与伸展机制有关的大陆边缘环境。熊耳群主要由中性、其次为酸性和基性火山熔岩组成,含少量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沉积岩。厚度变化大,最厚5000余米,北邻济源可达8000余米。轻微变质,最高达绿片岩相。下亚群在洛宁以南熔岩厚1500余米;底部砂砾岩层厚达数10~100m。在济源,熔岩厚近3000m,底部碎屑岩层达200余米;向西于陕西洛源一带未见底部碎屑岩,熔岩厚不足300m。中亚群以酸性及中酸性岩类为主,西部偶夹大理岩。外方山最厚达1500m;向南在伏牛山厚200m;向西于洛南厚仅180m左右,以流纹斑岩为主。上亚群以中性岩类为主,夹酸性及少数中基性岩类。熔岩具杏仁、枕状和球粒结构。熊耳山、崤山及伏牛山北坡最厚近4000m;在洛南地区厚3000余米,夹较多的凝灰质板岩、石英砂岩及大理岩透镜体。

2)蓟县系:下为高山河组和汝阳群,上为洛南群和洛峪群,卢氏栾川称为官道口群。豫西分区由泥碎屑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组成。碎屑岩一般成熟度高,以石英碎屑为主,具各种类型的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痕平行层理、泥裂纹及韵律层构造,含丰富叠层石,最大厚度5000余米。沉积相及沉积组合一般较为稳定,沉积盆地受基底构造控制,以熊耳隆起为界,形成两个坳陷区。西为金堆城-熊耳山小区,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厚度大;东为渑池-确山小区及嵩箕小区,以碎屑岩组合为主,厚度小。

2.秦岭型——陆间裂陷盆地

呈两个带分布:北带出露于南秦岭亚区的勉略、安康、武当山、随州一带;南带位于扬子地块北部地区北缘,出露于龙门山乔子顶及下扬子地区沿江地带,构成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1)北带:包含武当山群、郧西群、随县群及碧口群。

武当山群:为一套以绿片岩相为主的浅色变质岩系,由石英钠长片岩、石英(云母)片岩、长英变粒岩、浅粒岩、绿帘石(或阳起石)绿泥片岩及变砂岩、凝灰粉砂岩、石英岩等组成,构成若干韵律层。原岩中,浅色岩以酸性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为主,富含钠长石、石榴石,总厚近10 000m;其次为正常沉积碎屑岩,暗色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岩。

郧西群/姚营寨组:分布于平利、安康、商南一带,称为郧西群;淅川地区称姚营寨组。为一套浅变质,以酸性为主的火山-沉积组合,主要组成岩石为变角斑岩、石英角斑岩、流纹岩及其同源凝灰熔岩夹绢云千枚岩、石英片岩。自下而上由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正常沉积岩组成若干喷发旋回和韵律层。

随县群:分布于南襄盆地以东随州一带。其组成与武当山群相似,但原岩结构构造较武当山群清楚。原岩主要为酸性岩屑、晶屑凝灰岩及流纹斑岩、石英斑岩(称浅色岩),和具残余气孔、杏仁构造的基性火山岩(称暗色岩),厚200~2600m。

碧口群:分布于陕、甘、川三省接壤地带,南北被断裂围限,呈一向东插入的楔形体。上被震旦系或古生界不整合超覆,地层年代归为中-上元古界(未细分)。

2)南带:包含通木梁群、张八岭群。分布于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前者出露于后龙门山隆起区,后者沿郯庐断裂带东南侧出露。组成岩石以细碧岩、角斑岩为主要特征,通木梁群未露底,下部为枕状细碧岩及其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夹硅铁质岩,厚度2200m;上部为石英角斑岩及其凝灰岩,厚3900m。张八岭群与下伏肥东群为断层,下部为白云质大理岩、千枚岩夹石英片岩、硅质岩及铁锰质岩石透镜体,厚7200m;上部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及其凝灰熔岩、凝灰岩,厚2300m。这两个地层单位均显以酸性为主的细碧角斑岩系。

3.鄂西型——活动地块边缘内侧坳陷盆地

分布于扬子地块北部地区(神农架、大洪山、汉南、米仓山),包含神农架群、打鼓石群、火地垭群。

1)神农架群:为鄂西型出露面积最大地层单位,主要由白云岩组成,总厚10 000m以上,一般分上、下两个亚群。

下亚群下部夹石英(砂)砾岩、灰岩角砾岩;中部夹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粗面岩及赤铁矿条带;上部夹石英砂岩及铁矿岩系。上亚群以底部含砾石英砂岩与下亚群呈假整合,下部夹玄武(玢)岩、凝灰岩及石英砂岩、粉砂岩;中部以紫红、灰紫色具条带、条纹状白云质为特征,底偶含铜;上部杂质白云质砂岩为主,夹含铁砂岩及铁质条带。本群白云岩普遍含内碎屑、藻屑、角砾、竹叶、板条、鲕粒等内碎屑,由泥质、硅质、白云质组成条带、条纹,富含叠层石和微古植物;叠层石有时构成礁体。上亚群常有各种类型的波痕、斜层理、泥裂及搅动等构造。属滨海潮坪沉积环境。

2)打鼓石群:出露局限,分布于大洪山背斜核部及周边,组成与神农架群相似,但碎屑岩较为发育,可见厚度约1600m。下部由泥板岩、细砂岩、砂砾岩及微薄层状泥质白云岩组成多个韵律,条带、条纹发育,自下而上碎屑岩减少,白云岩增多;中部厚度大于1000m,由白云岩组成,下段夹砂板岩;上部杂色砂板岩与白云质(或泥质)灰岩,不等厚互层。从其剖面组成与神农架群上亚群大体相当,但早期可能为深水重力流沉积,中、晚期为滨浅海环境。

3)火地垭群:仅指原火地垭群的麻窝子组和上两组。麻窝子组最厚约2000m,由白云质大理岩组成,夹变砂岩、砂砾岩、碳-硅质板岩,局部夹中基性火山岩;底部以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偶夹与沉积有关铁、铜矿化层。上两组出露厚300m左右,由变砂岩、长英质片岩夹大理岩透镜体,主体与神农架群相似,但本群局部见混合岩化。

4.过渡型——地块边缘外侧断(拗)陷盆地

呈北、南两个带分布,北带位于北秦岭造山带-祁连山造山带东段;南带位于扬子准地台北缘,形成于地块边缘外侧,属活动大陆边缘沉积。

1)北带宽坪群:属北秦岭强应变带的组成部分,构造相当复杂。据张寿广等(1990)研究,主要由绿片岩-斜长角闪岩类(绿帘钠长阳起片岩、绿帘钠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绿帘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角闪岩等);云母石英片岩-片麻岩类(二云石英片岩、二云长英片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等)和大理岩类(石英大理岩、黑云大理岩),以及浅粒岩、变粒岩、超镁铁质岩和石英岩等组成。片岩、片麻岩不同程度含石榴石或十字石。原岩分别为玄武质熔岩,基性凝灰岩,来自中酸性岩侵蚀区的泥砂质沉积岩,沉积成因的硅质、泥质碳酸盐岩及少数酸性岩浆岩、基性岩脉、超镁铁质岩。

2)南带三花石群:分布于扬子准地台北缘大巴山地层小区,形成的构造环境、剖面组成与宽坪群相似,似乎更类似于兴隆山群。火山岩夹层除基性岩外,出现安山岩类,碳酸盐岩甚少。下部为长英片岩、斜长角闪岩、绿片岩、云母片岩、灰质片岩、千枚岩;中部为凝灰岩、千枚岩、硅质板岩,夹安山岩、玄武岩,在硅质板岩中含磁铁矿、赤铁矿扁豆体;上部分布最广,由变粉砂岩、石英岩、石英云母片岩及千枚岩,夹绿片岩、凝灰岩。总厚大于4000m。中、上部具复理石沉积特征,与汉南岩体接触边缘长英质岩石变质为变粒岩,局部具片麻状构造及混合岩化。

5.时代划分对比

上述中元古界各地层单位,其上被青白口系不整合或假整合覆盖。与下伏地层的关系,除与熊耳群为不整合外,多数关系不清楚,但建造特征和变质特点与下伏地层显然不同。从宏观格局看,归为中元古代无大的争议。以洛南型及鄂西型研究较为详细,划分依据充分。

洛南型熊耳群,下亚群在济源大古石组同位素年龄为1778Ma(白云母K-Ar),舞阳许山组年龄1675Ma(安山玢岩Rb-Sr等时);上亚群在蓝田粗面岩年龄1545Ma(锆石U-Pb),中条山熊耳群年龄1439~1459Ma(Rb-Sr等时),说明其喷溢时限在1800~1400Ma,相当于长城纪。高山河组在洛南假整合于熊耳群之上,下亚组泥板岩年龄1394±43Ma(Rb-Sr等时),侵入于洛南群上部冯家湾组花岗岩体的年龄999Ma(锆石U-Pb),从同位素年龄分析,其形成时限1400~1000Ma。

鄂西型神农架群,下亚群含叠层石Conophyton garganieum Kor.、Kussiellacf.;微古植物有Trematosphaeridium sp.、Taeniatumsp.等。上亚群含叠层石Conophyton Lituum Maslov、Baicalia、Chihsienella等;微古植物有Asperatopsophaera partialis Schep.、A. umishanensis var.minor Sin et Liu、Pseudozonosphaera verrucosa Sin et Liu及Fauo-sosphacridium、Nucellosphaeridium等。上亚群下部碳质页岩年龄值为1332±67Ma(U-Pb模式),上亚群中部石槽河组砂质白云岩参考年龄1100~1200Ma(Pb-Pb),侵入本群内的辉绿岩963Ma,结合微古植物及叠层石资料,神农架群大于1000Ma,上亚群相当于蓟县系,下亚群大于1400Ma,对比为长城系。

秦岭型武当山群,下亚群顶部年龄1304Ma(锆石U-Pb一致曲线);上亚群上部年龄1044Ma(锆石U-Pb一致曲线),下部含碳片岩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与神农架群下部组合面貌相似。武当山群内多数同位素年龄在1000~650Ma,尤其集中在800~700Ma。随县群火山岩年龄1228~668Ma(锆石U-Pb、Pb-Pb等时905Ma)。侵入陨西群石英闪长岩795Ma(U-Pb)。从同位素年龄值大致可以说明,这三个地层单位形成于1000Ma以前;在800Ma左右经历一次构造-热事件,与上元古界秦岭蓝片岩的形成时间相近,应属晋宁运动的表现。

碧口群之上,被含小壳等化石的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覆盖,地层中及侵入其中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多数在1000~600Ma。地层中年龄值最大为平武桂花桥基性火山岩1304Ma(U-Pb不一致线上交点),多数为1000Ma至800Ma左右(锆石Rb-Sr等时及方铅矿单阶段模式年龄),已获数据西部年龄值大,东部小,如青川-白水变玄武岩970~839Ma(锆石Rb-Sr等时),红土石石英角斑岩744Ma(全岩Rb-Sr等时)。此外,赵祥生(1990)在西北部横丹—秧田坝获得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认为可与华南长安组对比。但乔秀夫(1989)认为,长安组应归青白口系。据以上资料可将碧口群归为中元古界至青白口系,南部可能以中元古界为主,西北部以青白口系为主,勉略地区还有可能是中元古界叠加青白口系。

宽坪群主要依据同位素年龄值确定。样品主要采自绿片岩和云母石英片岩,测定方法有K-Ar、Rb-Sr、U-Pb和Sm-Nd。获得最大的表面年龄,角闪石K-Ar法为1516Ma(户县谢湾组)、1404Ma(栾川谢湾组)、1307Ma(卢氏四岔口组);全岩Rb-Sr法为1704Ma(洛南广东坪组)、1180Ma(嵩县四岔口组);锆石U-Pb法为1974Ma、174l Ma、1681Ma(洛南四岔口组)、1872Ma(豫西四岔口组);角闪石Sm-Nd法为986±169Ma(商州广东坪组)、153±28Ma(洛南广东坪组)、1085±44Ma(南台四岔口组)。因此宽坪群时代上限为1000Ma左右,主体形成于中元古代,是否包含有新元古代早期沉积还有待研究,目前暂归为中—新元古代。

三花石群和上溪群分别被汉南花岗岩(800Ma)和休宁、许村花岗闪长岩(953Ma、877Ma)侵入,说明形成于800Ma和1000Ma之前。三花石群与青白口系西乡群无论是变质程度还是火山岩岩石组合都显然不同。

综上所述,研究区内基底与展布状况由表1-2-1所示。

表1-2-1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邻区基底特征与展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