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储备货币份额

国际储备货币份额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储备对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维护汇率稳定有重要作用。正是这个特性将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区分开来,国际储备也因这一点被称为为官方储备。国际清偿力包括了一国政府和货币当局所直接掌握的国际储备还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向一国提供的贷款以及该国私人部门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和潜在的借款能力。外汇储备成为国际储备主体是由于其相较于黄金储备而言具有的优势。

第一节 国际储备概述

在封闭条件下,各国的政策目标着重于实现内部均衡(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而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到来,国际间经济往来合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打开大门,迎接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均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际储备对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维护汇率稳定有重要作用。

一、国际储备的含义

(一)国际储备的概念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用于应付紧急国际支付、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一切资产。世界银行定义国际储备为:“一国货币当局所占有的那些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时候,可以直接或通过有保障的机制归还成其他资产,以稳定该国汇率的资产。”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国际储备解释为:“国际储备是中央货币当局实际直接有效控制的那些储备资产”,并明确了国际储备的构成,“储备资产是由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使用该组织的信贷和非居民现有的债权组成”。

(二)国际储备的特征

根据以上定义,国际储备资产必须具备一下三个特征:

1.可得性(Availability)

国际储备资产必须是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掌控,可随时、方便、无条件被政府动用的资产,而非官方金融机构、企业和私人持有的资产不能算作是国际储备。正是这个特性将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区分开来,国际储备也因这一点被称为为官方储备(Official Reserve)。

2.流动性(Liquidity)

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具有充分流动性,即无损变现能力。这包括两个要点:第一,国际储备能方便迅速地转换成现金;第二,这种转换不需要付出代价或尽可能少的代价。存放在国外银行的活期可兑换外汇存款、短期有价证券等都是具备流动性的资产,当一国需要调节国际收支或稳定本币汇率时就可以随时动用这些资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普遍接受性(Acceptability)

国际储备资产必须是在外汇市场上或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接受,如果一种资产只能局限在某一区域或范围内使用,那么即使该种资产具有可得性和流动性也不能充当国际储备。

(三)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关系

对于国际储备的定义,学术界一直存在狭义和广义的分歧,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以后才逐步统一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国际储备。而从广义角度来理解的国际储备即国际清偿力(International Liquidity),又称“国际流动性”,是指一国在无需采取任何变动本国经济政策,不影响本国经济运行的情况下既能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又能维护本币汇率稳定的总体能力。

国际清偿力主要包括第一部分无条件的国际清偿力和第二部分有条件的国际清偿力。

前者是一国为调节国际收支、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现实能力即国际储备;后者是一国融资的潜在能力即向外借款的最大可能能力。表4-1简要概括了国际清偿力与国际储备的关系。

表4-1 国际清偿力与国际储备的关系

img60

具体阐述起来,国际清偿力与国际储备的关系是:

第一,国际清偿力的范围大于国际储备。国际清偿力包括了一国政府和货币当局所直接掌握的国际储备还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向一国提供的贷款以及该国私人部门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和潜在的借款能力。

第二,国际清偿力的可得性弱于国际储备。国际储备是一国政府和货币当局所直接掌握的资产,其使用是无条件的;而国际清偿力除去国际储备以外部分的使用则是有条件的。因此从总体上讲一国国际清偿力的使用是有条件的。

第三,国际清偿力的数量总和要大于国际储备。国际清偿力是一国政府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能动用的一切外汇资源,而国际储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国际储备的构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都不同,目前,根据IMF的统计口径,一国国际储备主要由以下四种形态的资产构成。

(一)黄金储备(Gold Reserve)

黄金储备是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控制的货币性黄金,私人部门和非货币性黄金都不能算作国际储备资产。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作用和地位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形式,是各国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在前期,黄金在国际储备中占据这垄断地位,中后期开始黄金就和某一特定的外汇共同构成了国际储备资产。金本位制崩溃以后,黄金不再兑换纸币,不再作为纸币发行的准备金,但即使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也仍然是货币汇率制定的基础和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国际结算支付手段。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1976年牙买加体系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的第二次修正案规定了“黄金的非货币化”,即黄金和国际货币制度和各国的货币脱钩,黄金不再成为货币制度的基础,也不准用于政府间的国际收支差额清算。20世纪80年代,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降到10%以下。

虽然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下降,但仍然被世界各国作为国际储备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黄金市场仍然发达,黄金的交易和买卖十分方便和迅速,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方便地将黄金兑换成外汇;第二,黄金是价值实体,因此完全属于国家主权范围,不受任何超国家权力的干预,持有黄金储备是维护本国祝愿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三,在纸币本位制下,黄金是最可靠的保值手段,它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风险,当国际金融市场上某种货币呈现疲软趋势时,各国就会纷纷抛售该货币,购进较坚挺的货币和黄金来保值,因此黄金在现阶段仍然是理想的储备资产。

(二)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外汇储备是政府持有的流动性高的外汇资产,主要形式为国外银行活期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商业汇票、银行支票等也属于外汇资产范畴,而政府长期贷款、投资等则不计入内。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黄金地位的不断下降,外汇资产逐渐成为当今国际储备中的主体。说它是主体,第一个原因是外汇储备的数量大于其他储备资产。第二,外汇的使用规模和频率是所有储备资产中是最高的。黄金在非货币化以后就很少在交易中使用,即使使用也需要将黄金先兑换成外汇,而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由于自身的性质,其使用范围和规模也远远小于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成为国际储备主体是由于其相较于黄金储备而言具有的优势。首先,外汇的使用十分方便快捷,各国可随时随地直接动用外汇储备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或稳定汇率,而不需像黄金一样变现使用;其次,外汇储备不需承担保管成本,以外国银行活期存款或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外汇资产还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外汇储备也具有一定的缺点而需要各国政府加强管理,防范风险:①非常容易受到外汇汇率波动的影响,尤其是当储备资产结构单一的情况下更容易蒙受损失;②外汇资产不是价值实体,因此容易受到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干预和制约,在特殊情况下黄金储备的作用要大于外汇储备。

被各国用作外汇储备的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储备货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该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第二,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储备资产;第三,具有稳定的内在价值,国际上对其购买力充满信心,因此一国想要成为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英镑是最早充当国际储备资产的货币。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美元与英镑共同成为储备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国取代英国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因此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最重要的储备货币。20世纪70年代开始,储备货币自身存在的难以协调的矛盾使美元开始爆发危机,美国的信用不断恶化,而日本和德国的经济逐步恢复,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储备货币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主要储备货币有美元、欧元、日元等,而其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美元。

(三)在IMF的储备头寸(Reserve Position in IMF)

在IMF的储备头寸又称普通提款权(General Drawing Rights),指组织成员国在IMF的普通账户中可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成员国在IMF的份额中以可兑换货币缴纳的部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类似于一个带有股份制性质的储蓄互助会。当一国加入IMF时必须按规定缴纳一笔资金作为入股基金,称之为份额。份额一共分为五个档,25%份额为一档。按照IMF的规定,第一档必须以黄金缴纳,当1978年黄金非货币化以后,这部分份额必须以可兑换货币或特别提款权缴纳,称为储备档头寸,剩余的75%则以本币缴纳,称为信用挡头寸。其中,储备档头寸的使用可不经批准,成员国可随时提取,而信用档头寸的提用则带有条件且随着档次的升高,条件也愈发严格。

2.IMF已使用的本币份额部分

IMF的宗旨是向成员国融资以弥补其国际收支赤字,因此当某个成员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时,IMF就会将顺差国以本币缴纳的份额贷款给赤字国。这样的结果是使顺差国在IMF的本币份额低于75%,这一部分的差额构成了顺差国储备头寸的一部分。该部分的提用是无条件的,顺差国可自由提取使用。

3.IMF从成员国的借款=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超过份额的贷款部分(最高份额为125%)

储备头寸主要有四个基本特点:

(1)储备头寸,即普通提款权是IMF中最基本的一项贷款,主要用于解决成员国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但不能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2)会员国出现收支逆差想提用信用档头寸时必须以本币向IMF申请换购所需的外币,而还款也必须以外汇来买回本币。

(3)储备头寸使用的对象仅限于IMF的成员国政府或政府财政、金融部门。

(4)储备头寸的使用额度与成员国的缴存份额成正比,但最高不得超过所缴份额的125%。

(四)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69年设立的无形货币资产。它是基金组织赋予会员国的在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之外的特别的提款权利,因此被称为特别提款权,它是会员国的账面资产。这种无形的账面资产只能用于会员国政府之间的相互结算,同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一起构成一国的国际储备,同样具有弥补收支逆差、稳定汇率等作用,但是不能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结算。IMF指定了15个官方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非洲发展基金、阿拉伯货币基金和国际清算银行等,这些机构也能持有特别提款权,虽然无法参与SDR的分配,但是可以与成员国通过SDR进行交易。

三、国际储备的作用

一国持有国际储备对于本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保证对外支付能力。这是一国国际储备的首要作用,也是一国持有国际储备最主要的目的。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若是临时性的、短期的收支恶化,则可以通过动用国际储备来平衡收支,而不需要采取影响国内经济正常运作的调节措施;而若发生了长期性的、结构性的收支不平衡时,一国政府则不可避免地要采取支出增减或转换型措施,虽然动用国际储备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此时也可利用国际储备先进行缓冲,以此来争取宝贵的时间,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有条理有步骤地调控,尽量使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固定汇率制下,汇率无法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而更需要国家通过动用国际储备来平衡收支,而在浮动汇率制下这一作用则相对下降。

第二,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一国的国际储备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当一国货币的汇率出现波动时,尤其是波动是由投机性因素所引起的时,一国动用国际储备可以有效的缓和汇率的波动,或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波动的方向,稳定本币的汇率。一般来说,当本币汇率下降,本币贬值时,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会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售外汇,买入本币,以调节本币的供求关系,从而促使本币汇率上升,此时就要求有充足的国际储备;反之,当本币汇率下降,本币贬值时,便可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买入外汇,促使本币汇率下跌,保证币值的稳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国的储备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对汇率的干预只能是短期的、暂时的,而且若要使国际储备的运用有效就必须建立在本国经济结构合理、金融体系机制健全、货币政策适当的基础上,否则即使耗尽了国际储备也无法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以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泰国为例,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对冲基金开始接连对泰铢发动攻击,泰国政府为了稳定币值不惜花血本入市,但由于泰国本身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使得拥有2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终感力不从心,最终放弃了盯住美元而使泰铢汇率自由浮动。

第三,维持本币资信,充当信用保证。充足的国际储备一方面可维持国内外公众对一国货币的信心,有利于支持本币币值的稳定;另一方面,国际储备可以作为政府对外借款和筹资的信用保证。国际储备越充足,按时还款的可能性越高,从而对外借款的能力也越强;此外,充足的国际储备还增强了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1998年8月,国际炒家开始了对港元的第四次冲击,并且对大获全胜充满了信心,认为中国香港政府必将放弃港元的联系汇率。但是,由于中国香港具有完善发达的金融体系机制,强大的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是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中国香港政府成功地应对了这次冲击,保证了港元币值的稳定,也使得世界各国对港元充满了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