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储备货币的演变和前景是什么

国际储备货币的演变和前景是什么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储备管理是指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国际收支状况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际储备进行调节与控制,从而达到国际储备规模的适度化、结构的最优化及储备资产运用高效化等目标的过程。一般来讲,国际储备管理主要集中在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和结构管理两个方面。指持有国际储备可满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来换取收益的需求。

第三节 国际储备管理

国际储备管理是指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国际收支状况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际储备进行调节与控制,从而达到国际储备规模的适度化、结构的最优化及储备资产运用高效化等目标的过程。一般来讲,国际储备管理主要集中在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水平管理)和结构管理两个方面。

一、国际储备规模管理

国际储备规模管理即量的管理,是指选择和确定最佳的国际储备规模,使国际储备持有量最有利于调节国际收支,维护汇率稳定。若一国国际储备规模过小,不仅其自有储备无法满足弥补赤字和进行国际支付的要求,国际金融市场对其货币的信心不高,则该国的对外借款能力也会受到影响。那么,是否持有越多的国际储备则对一国经济越有利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国近几年来高额的外汇储备一直备受争议,因为持有国际储备也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首先,持有过多国际储备存在机会成本,过多的国际储备意味着过多的资源被闲置,这部分资产若选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则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而大部分国际储备资产都以降低风险为目标,这无法避免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其次,持有过多国际储备存在汇率风险,储备资产中外汇资产最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威胁,若一国储备了大量美元,当美元汇率下跌时,该国的国际储备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虽然在现今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下,汇率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最后,持有过多国际储备会带来通胀压力,若一国想要持有大量的国际储备,则必须提高货币发行量以购入外汇,这将使该国承受一定的通胀压力。由此可见,必须进行国际储备规模管理,使国际储备保持在最佳储备范围内。

(一)国际储备的供给

国际储备的供给主要有以下5个渠道:

1.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顺差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首先,在汇率稳定的情况下,经常项目下顺差是国际储备中外汇储备最稳定的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顺差,劳务顺差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许多国家都选择利用劳务顺差来弥补贸易收支逆差甚至所有的国际收支逆差。在不考虑资本流动时,若一国贸易收支呈顺差,则该国国际储备必然增加,若贸易收支为逆差,则国际储备必然减少。其次,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顺差,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补充来源。在不考虑经常项目时,借贷资本的净流入形成资本项目顺差,国际储备增加,借贷资本的净流出形成资本项目逆差,国际储备减少。由借贷资本净流入形成的顺差在偿还之前可作为国际储备使用,而到期则必须偿还,因此由于还本付息和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资本项目顺差形成的国际储备不具备稳定性和长久性。

2.收购黄金

黄金收购主要有两个途径:(1)从国内收购黄金;(2)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收购黄金。其中,只有从国内黄金市场上收购黄金才能增加国际储备,因为从国际金融市场上收购黄金必须动用外汇储备,在增加黄金储备的同时减少了外汇储备,这样,只改变了国际储备的结构比例,而总量并没有增加。黄金在各国的贸易来往中并不经常使用,加上黄金产量也十分有限,目前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保持黄金储备稳定的政策。

3.为干预市场所购外汇

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在干预外汇市场时,会引起外汇储备持有量的变化:当一国面临国际市场上本币供给小于需求,本币汇率上升的情况时,政府就会选择投放本币,购入外汇来稳定本币币值,此时,购入的外汇就构成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反之,面临本币供给大于需求,本币汇率下跌时,政府抛售外汇以购入本币,保证本币币值的稳定,外汇储备相应减少。但这样增加国际储备的行为往往是被动的,因为本币汇率上升,一般来说,意味着该国国际收支顺差较多,政府不会主动再购进外汇来增加已经过多的国际储备,只是出于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而被动地购入外汇。

4.在IMF的储备头寸和SDR

在IMF的储备头寸和SDR储备的增加只能通过IMF的分配,而分配的数额也主要是按成员国缴纳的份额来确定,因此这部分储备比较固定。

(二)国际储备的需求

国际储备需求是指付出一定代价来换取所需国际储备的意愿程度,由于不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也是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因此需求的定义也可引申为在持有储备和不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二者之间的平衡。大部分的国外的融理论是从交易性、预防性和盈利性三个角度来分析持有国际储备的需求动机。(1)交易性需求。指持有国际储备可满足一国对外经济往来时,对外支付的需求。(2)预防性需求。指持有国际储备可满足一国应对突发性事件和在外汇市场出现波动时稳定本币汇率的需求。(3)赢利性需求。指持有国际储备可满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来换取收益的需求。而也有一种相对虚无的理论认为一国政府决定国际储备规模完全是出于一国主观偏好,这种理论就是“马赫卢普夫人衣橱理论”,著名经济学家马赫卢普把货币当局热衷于增加国际储备的行为比喻为他太太对衣柜中更多新衣服的追求,按照这种理论来说,国际储备需求与任何经济变量不存在直接联系。

具体来说,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国际收支情况

调节国际收支是持有国际储备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一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对该国的储备需求有决定性的影响。首先,一国的储备需求和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和频率呈正相关关系。当一国收支逆差发生的规模越大,就需要更多的国际储备来弥补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而频率越高则说明收支状况不稳定,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也越高;反之国际收支逆差发生的规模越小或频率越低,说明相对较少的国际储备就可以满足平衡国际收支的需求。其次,一国的储备需求和国际收支逆差的性质也有关系。若一国的收支逆差多是短期性、暂时性、非结构性的,则该国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就要大于收支逆差多是长期性、持续性、结构性的国家。因为对于长期性、持续性、结构性的收支逆差,主要是依靠支出变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国际储备仅作为缓冲。最后,一国的储备需求还与政府调节机制和政策的效率有关。若一国政府的调节机制和政策效力大,速度快,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平衡国际收支,则该国的储备需求较小,相反,则需要较多的储备资产来进行缓冲。

2.经济规模

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不是货币发行国的国家来说,一国经济规模越大,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也越大,反之经济规模越小,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也越小。因此,一般可以说,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一国的经济规模大小成正比。

3.外汇管制程度和汇率制度

首先,一国的外汇管制程度对该国的储备需求有一定影响。若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一切外汇活动和国际收支规模等都按国家制定的计划来,那么该国的外汇使用量必定相对较少,汇率会比较稳定,汇率波动风险较小,因此对储备的需求也相对较小;相反,若一国对外开放程度高,放松外汇管制,外汇金融资产可以自由交易,那么该国所要承受的汇率风险就要大得多,因此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也较大。其次,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储备需求也不同。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政府想要将汇率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就需要大量的国际储备来应对突发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或是大规模的国际投机活动所引起的汇率波动;反之,从理论角度上来说,若一国实行的是完全浮动汇率制度,则政府就不需要动用任何国际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随着汇率的自由波动,国际收支最终会趋于平衡,因此对储备的需求为0,但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都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因此仍然需要一定量的国际储备。

4.资信等级和对外筹资能力

一国的储备需求与资信等级和对外的筹资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发达国家的资信等级高,融资能力强,当需要对外支付或应对突发状况时,可以方便且迅速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或者利用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的贷款,而不需要动用自由储备,因此对国际储备的需求较小。而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资信等级低,对外融资能力也相当薄弱,只能依靠持有大量的国际储备来满足对外支付等需求。

5.国际储备的持有成本

持有国际储备是成本与收益的统一。持有国际储备带来的收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际储备稳定和推动一国经济的作用,比如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等;另一方面,国际储备以存放在国外银行的存款或外国政府债券等形式存在,同样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主要是机会成本,若放弃持有国际储备,则可以运用这部分资金购买外国进口消费品,或进口生产资料来推动经济增长等,而选择持有国际储备则损失了由此带来的收益,这部分的损失就是机会成本。若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则该国对储备的需求就较低;反之,机会成本相对较低,则需求就较高。

6.一国的货币地位

若一国是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则其对储备的需求就相对较低,因为该国可以直接用本国货币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外汇市场或应对突发状况;反之,若一国的货币地位较低,则其必须持有大量的国际储备。美国现今仍然是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发行国,因此虽然美国的开放程度极高,外汇使用量也极大,但其国际储备的数量并不是最多的。

7.国际间的金融合作程度

若一国与他国政府或国际性金融机构合作程度高,可以签订较多的互惠信贷或备用协议等,或当一国发生收支逆差时,其他货币当局或金融机构能帮助其共同干预外汇市场,则该国对储备货币的需求就较低;反之,对外国际间合作程度较低的国家,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动用其自有储备,因此需要持有较多的国际储备。

(三)最佳储备量的决定

过多或者过少的国际储备量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确定和维持最佳储备量一直是各国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关于什么是最佳储备量以及什么是适度的储备增长率,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弗莱明提出:“如果储备库存量和增长率使储备的缓解程度最大化,则该储备存量和增长率就是适度的”;巴洛提出:“在现有的资源存量和储备水平既定的条件下,如果储备增长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率最大化,则该储备的增长率是适度的”;阿格沃尔等人也对最佳国际储备量下了定义:“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在既定的固定汇率条件下,为一个计划期中出现的短期和非预期的国际收支逆差融通资金,同时使这个国家持有的储备获得的收益等于其机会成本”。综合以上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国际储备量是能使国际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储备量。

目前,具体确定最佳储备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

1.比例分析法

比利分析法是一种较为简易的测量储备水平的方法,仅需将储备量与其他一个或几个相关的量相比,得出比例结果即可。19世纪初,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此法来研究国际储备需求量的相关问题。1802年,亨利·桑顿在其著作《大不列颠货币信用的性质和影响》中表明,一国的黄金储备应该用于对贸易提供融资,这样就把储备量和贸易量联系了起来;在金本位制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以后,人们便将储备与货币供应量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之后,人们普遍又将目光转向了储备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上。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正式提出了测度各国最佳国际储备量的比率分析法,特里芬认为,旧的货币制度的崩溃、新的货币制度的建立,以及二战之后各国政策目标选择的变化、政策手段的变化,都对各国选择最佳国际储备量和测度储备水平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他提出了一套新的测度国际储备的方法和衡量储备水平的标准。他提出,影响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最佳储备量有多种因素,因此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是无法将所有的影响因素全部囊括在内,再出于一些数据的可得性和计算简便性的考虑,储备进口比率是比较合适的测度储备水平的方法。他指出,一国的国际储备量与该国的进口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且IMF会提供各成员国这方面的现成数据,加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于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引起的,因此用储备量与进口额的比例来决定一国的最佳储备水平是符合现实要求的。在其著名的论著《黄金与美元危机》中,特里芬再次强调了这一论点,并且提出了影响广泛的“特里芬法则”:一国的国际储备量应满足3个月的进口额。因此特里芬提出的比利分析法也称为储备—进口比例法,在20世纪60年代,这个方法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纳。不过,虽然这个方法简便易行也有其科学依据,但仍然存在着不足,因此也受到了不少科学家的批评。比如这个方法只单一地考虑了贸易收支的影响,而忽略了资本项目收支对国际储备需求的影响;只考虑了单向的进口额,而忽略了资金的对流;其他影响储备量变动的因素,比如国民收入、货币供应量、政府政策偏好等都没有被考虑在内;忽视了储备使用的规模经济,因此可能会高估国际储备量。

2.回归分析法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以弗伦克尔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利用回归技术,建立了许多经济计量模型,对影响一国最佳储备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法克服了比例分析法最大缺陷,对最佳储备量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其与进口额的比例关系上,同时将许多其他影响因素也考虑在内,引入了诸多独立经济变量,也从单纯的规范分析转向了实证分析,从而对最佳储备量水平的研究也更加全面和准确。一般引入的经济变量包括国民收入、货币供应量、国际收支变量、进口水平、边际进口倾向或平均进口倾向、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等。同时,通过建立滞后调整模型,对最佳储备量的研究从静态分析转向了动态分析。

虽然回归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比例分析法的局限,但是其本身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回归模型的建立主要是建立在过去的经验数据之上,也就是根据以前的国际储备变动的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储备水平,这样就需要有两个隐含的假定成立,即过去的储备量是最佳储备量和过去的储备水平变动趋势也同样适用于未来的变动,但我们并不能保证这两个假设一定能成立;其次,经济学家在选择引进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不一定一致,因此建立的经济计量模型也各不相同,这使得衡量的标准无法得到统一;最后,由于需要考虑影响因素很多,在建立模型使用回归分析法研究最佳储备水平的时候,还有可能会遇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回归分析法的使用。

3.成本—收益分析法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用来研究最佳储备量的全新的方法。该方法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运用,即从全球的角度和一国的角度,一般来说,后者更常用。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从持有国际储备是成本与收益的统一这一特点出发,研究持有国际储备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均衡,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海勒和阿甲沃尔,并分别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分析模式:海勒模式和阿加沃尔模式。

持有国际储备的收益表现为利用国际储备弥补国际收支差额和稳定外汇市场而节约下的右融资成本和调节成本,图4-1中,MB线代表持有国际储备的边际收益,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其斜率为负,反映了储备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数量的增加,持有国际储备的边际效用在下降;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表现为一国投资回报率和储备资产的收益率之差,MC曲线代表持有国际储备的边际成本,该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其斜率为正,反映了储备边际成本递增规律:持有的储备量越多,持有储备的成本也越高,且边际成本也随着储备量的增加而增加。

img61

图4-1 国际储备的成本—收益分析法

当MB>MC,即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扩大储备量是有利的,因此政府会倾向于增加国际储备,随着持有量的增加,边际收益不断下降,而边际成本则不断升高,最终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政府会停止增加储备量;同样,当MB<MC,即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减少储备量是有利的,而随着政府不断减少国际储备,边际收益会不断上升,而边际成本会不断降低,最终在相等点的时候,政府停止减少储备量。因此,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B=MC时,才会达到最佳的国际储备量。

成本—收益法同样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用单一变量的片面性,因此测算的准确性要高于比例分析法,这种方法也同样采用回归分析的技术建立经济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但成本—收益方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计算方法复杂,涉及经济变量过多,部分数据难以取得,因为宏观经济中的一些变量无法像微观经济中的一些变量一样成本和收益有明确的界限,于是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这使得该方法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区间分析法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实际中要将储备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个适度国际储备量的目标区间,使储备量在这个区间内以较小的幅度波动。国际储备的区间波动在理论上有四种储备:一种是最低储备,就是指当一国出先收支逆差时,仅仅利用调节政策或借入储备来实现收支均衡,而不动用国际储备,即国际储备为零;一种是最高储备量,即指当一国收支逆差时,仅仅利用国际储备来弥补逆差,维持汇率稳定所需要的国际储备量;另一种是保险储备量,即既能满足一国弥补收支逆差,维持汇率稳定,又能保证一国国内经济增长所需的实际资源投入的储备量;最后一种是经常储备量,即一国国内正常经济增长所需进口不会因为储备不足而受影响的储备量。

而适度储备量区间则以保证一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需的储备量(经常储备量)为下限;以一国经济增长幅度最大时可能出现的进出口贸易量与其他国际支付所需的储备量(保险储备量)为上限,在次区间内以较小幅度波动的储备量都被认为是适宜的。

5.定性分析法

以上三种分析方法均属于定量分析法,而鉴于确定最佳国际储备量十分复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要得出一致的结论亦是十分困难,因此IMF在评估成员国的国际储备需要时,会采用若干客观指标来衡量各国储备是否不足。这是应用定性分析法的具体表现,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国际储备的不足或过多会对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考虑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该国的储备量是否不足或过多。

IMF用以判别储备不足的主要有以下几项指标:

1.在国内实行高利率政策

采取高利率政策旨在利用高于国际利率水平的优势防止资本外流,鼓励国际资本内流,以保证储备的需要。

2.加强对国际贸易的管制

一国加强对经常项下收支与资本项下支出的管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国际收支赤字的增加,国际储备的不足使得政府必须强化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限制。

3.把积累储备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

当一国国际储备不足时,该国会将增加储备积累作为政策的首要目标,这事实上是一种重商主义的储备管理政策。

4.持续的汇率不稳定

这是储备不足的明显表现和必然结果,由于没有充足的储备,因此当该国汇率出现波动时,无法动用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因此该国汇率会表现出持续的不稳定状态。

5.新增储备主要来源于借款

若一国的新增储备主要来源于信用安排,即对外借款,而不是来源于经常账户下的收支盈余或资本账户的顺差,则表明该国储备不足,因为储备供给不足,该国也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

除了以上5种常用指标外IMF还会采用历史分析法,利用实际储备增减趋势、特里芬的国际储备与进口比例和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总差额比率的增减趋势等指标来加以综合测评,来确定会员国的储备规模是否适度。

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确定了本国的最佳储备水平,只有在明确了最佳储备水平之后,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对国际收支加强限制来减少收支逆差,才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的问题,并且该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

定性分析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极大丰富了储备适度规模理论的研究,但是它只能被用来粗略地判断储备的适度性,而不能精确地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是否适度的经济变量和政策趋势的变化也有可能是由于其他非储备不足或过多的原因而引起的,而是由于其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定性分析法在具体实践时提供指导上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以上是从一国的角度来研究最佳的储备规模,而从世界角度来研究最佳储备水平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为国际储备水平是否适度也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主要有三个西方理论具有代表性:

第一,特里芬的供给决定论。特里芬提出,在二战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元是世界主要外汇储备货币,美元的供给主要取决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减去各国增加的储备中用来兑换黄金的部分。

第二,阿里伯尔和麦金农的需求决定论。他们认为,各国都有一种期望的储备增长率,美元的收支逆差主要是世界各国积累储备的愿望所决定的剩余数,因此,IMF控制SDR创造率的能力,并不等于控制总储备增长率的力量,而只是影响储备构成的力量。

第三,阿伯施拉的派生资产论。阿伯施拉把黄金和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看作是储备货币,外汇储备是派生的流动资产,一定量基础货币会产生一定量派生的流动资产,就像通常的银行存款倍数一样。

二、国际储备结构管理

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国家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基金组织的头寸,而外汇储备中储备货币的构成种类也是多元化的。国际储备结构管理,即质的管理,就是对这些资产的管理,确定四种储备资产之间的最优构成比例,同时也包括外汇储备中储备货币的选择和各种储备货币之间最优比例的确定。在现行浮动汇率制和储备货币多元化分散化的背景下,各种储备货币的汇率波动频繁,并且大幅度波动出现的频率较高;国际金融市场上市场利率动荡不定,各种储备货币的汇率也浮动频繁;黄金市场上黄金的价格波动频繁,不利于黄金储备的保值增值。这样的大环境要求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必须进行有效的国际储备结构管理。

(一)结构管理遵循的原则

一般来说,国际储备结构管理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合理安排资产结构,保证资产价值不因通货膨胀或汇率等因素遭受损失。安全性是首位的,必须最先考虑的因素,因为国际储备作为一种资产,其职能是在一国出现贸易收支逆差时弥补逆差,在汇率出现波动时,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若由于通货膨胀或汇率波动等原因使储备资产的价值受损,那么一国对逆差的偿还能力和该国的还款信用也必将受损。大多数国家为了保证储备资产的安全性,会采用分散风险的方式,不仅在储备资产种类的选择上要多元化,在外汇储备的储备货币的选择上也不能单一化,即各种货币在储备资产中都要占一定的比例,而每一种货币也要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这样“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多样化混合资产的风险要小于其中任何一种单一资产的风险,因此这样的做法有其理论依据。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储备货币的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走向经常性地转换货币和资产的搭配,以便使收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

2.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原则是指储备资产要有较高的无损变现能力,政府能随时随地将其兑换,并且调拨灵活,只有具备高度的流动性才能满足对外支付或干预外汇市场的需求。为满足流动性的要求,在币种的选择上,大部分国家采用将流动性较高的储备的持有与进口支付及政府干预市场所需用的货币保持一致的方式,而投资期限的选择上,各国在安排外汇资产时,会根据本国本年度外汇支付的时间、金额和币种等因素来将外汇资产做短期、中期、长期等不同期限的投资,这样才能使各信用工具的期限与国际经贸往来中对外支付的日期相衔接。

3.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原则是指在遵循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储备资产获得高收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浮动汇率制下,储备货币的汇率浮动频繁而且波动幅度时大时小,当持有的储备货币汇率上升时,持有者会增加收益,而当汇率下降时,持有者会遭受损失,同时,持有主要以国外银行存款等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资产还能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因此一种储备货币的外汇资产收益率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储备货币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具体公式为:储备货币资产收益率=汇率变化率+名义利率。根据这一公式所得的收益率,各国政府会选择适当的储备资产组合来实现本国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以上三项原则都是进行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三项原则之间却往往存在矛盾。在这“三性”原则中,安全性原则和流动性原则可以认为是呈正相关关系,而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则是负相关关系,因为根据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规律,当一种资产选择了较高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投资方式时,其可得的收益必定小于高风险性低流动性的投资方式,例如,外汇资产通常选择外国政府债券的形式,这种形式很好的保证了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但其盈利性则较低。一国在进行储备管理时,应首先考虑安全性和流动性,在这两个原则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利益。

(二)储备资产的结构管理

1.四种储备资产的结构管理

(1)黄金储备

从储备的三大原则角度考虑黄金储备的结构管理:首先,黄金的安全性高,其内在价值与其他三种资产相比较为稳定且具有独立性;其次,黄金的流动性较低,因为自“黄金的非货币化”以来,黄金已经无法再直接用于国际支付,必须先在黄金市场上出售,兑换成货币之后才能使用;最后,从盈利角度上来说,持有黄金储备需要支付较高的管理费用且没有利息收入,黄金价格的频繁波动也使得黄金的盈利性大大降低。综上所述,黄金是具有较高安全性而缺乏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资产,大多数国家对黄金储备都采取保守的态度,倾向于保持现有的储备水平。

(2)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能弥补黄金储备流动性不足、盈利性低的缺陷,因此外汇储备在各国国际储备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可以说,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就是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比例的确定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外汇储备在总的国际储备中所占比例的确定,另一方面是各个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的确定。前者的确定较为明确,因为黄金储备所占比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趋向于稳定,而在IMF的储备头寸和SDR的比例都是由成员国所缴份额决定,而剩下的就是外汇储备所占比例;后者就是最优结构的确定,其确定过程比较复杂,是各国政府在进行国际储备管理时着重注意的问题。

(3)在IMF的基金头寸及特别提款权

各成员国所持有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的数量都取决于各国向IMF所缴纳的份额,并且部分份额的使用仍然要收到基金组织的管制,因此该部分资产在储备资产中所占比例一直是最小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两种储备资产加起来所占比例也一直低于9%,而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则高于90%。

2.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管理

(1)储备货币应与对外支付所需货币保持一致。一国持有外汇储备可以看成是在为对外进行贸易支付和金融支付作准备。首先,贸易收支的逆差需要动用一定的外汇储备来弥补缺口,因此在分析本国的贸易逆差来源自与哪些国家的贸易,哪些商品的贸易,以及该贸易国以何种币种计价后,将本国对外支付的储备货币调整至该种货币有利于本国降低弥补赤字的成本,提高平衡国际收支的效率,同样也能减少因为汇率变化带来的结算风险;其次,金融账户下一国对外债务大于债权的净债务部分同样需要动用外汇储备,因此将储备货币调整至净债务的计价货币也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偿还债务。

(2)储备货币应满足干预外汇市场的需求。在一国货币汇率波动过于频繁时,利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是一国持有外汇储备的重要原因,这要求应有一种或几种储备货币与干预外汇市场所需的货币相一致。

(3)应选择多样化的储备货币。将外汇储备资产分散在多种货币上,能有效降低汇率风险,通常在同一时间,几种货币的汇率此升彼降,而升降幅度通常能大致相互抵消,从而使外汇储备价值趋于稳定,减少损失。

(4)软硬货币合理搭配。一般来说,一国应尽可能持有硬通货,即处于升值趋势的货币,但是过多的硬货币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首先,硬货币的利率一般要利于软货币,持有过多的硬货币会损失一定的利息收入;其次,若全部持有硬货币,当对外支付需要软货币时,则必须先将硬货币兑换成软货币才能完成对外支付,这样有可能由于汇率变化而面临结算风险,还要支付一定的兑换费用;最后,软硬货币只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而言,若一直持有一种或某种硬货币,那么在硬货币贬值变成软货币时,外汇资产就会遭受损失。因此,一国应根据汇率波动情况全面考察,合理搭配软硬货币。

3.外汇储备资产形式的管理

外汇储备资产形式的管理主要是确定不同流动性资产之间的比例。根据流动性,储备资产可以分为三档:

(1)一级储备,即流动性最高的现金或准现金,如活期存款、短期的国库券或者商业票据等,这几种资产的盈利性是最低的。

(2)二级储备,各种定期存单和政府中期债券等,其流动性和盈利性都处于中等水平。

(3)三级储备,主要是长期债券,AAA级欧洲债券等,这类资产的流动性是最差的,而盈利性是最高的。

从储备的职能出发,为了及时应付对外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一国必须持有足量的一级储备,而为了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偶尔出现的情况,还必须持有一定量的二级储备,只有在前两级都达到要求之后才可以考虑通过持有三级储备来进行长期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