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地表油气苗、钻井油气显示丰富,表明研究区发生过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过程,典型油气藏分析进一步证明下寒武统烃源岩是下古生界的主力供烃层系,二叠系、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是上古生界勘探目的层系的主要供烃层系。本次重点对青白口系、震旦系、下寒武统、奥陶系—志留系和二叠系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
4.2.5.1 青白口系烃源岩
青白口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造山带北侧,以崔庄组深海陆棚相暗色泥页岩沉积为主,沿造山带北侧西南缘确山—鲁山—三门峡一线呈条带状分布,自东北向西南厚度增大。暗色泥页岩厚度和有机质丰度均由东北向西南变好,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为Ⅰ型,热演化程度高,地史上曾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初步评价为潜在烃源岩。
4.2.5.2 震旦系烃源岩
震旦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造山带南侧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内的外陆棚与斜坡过渡带(如湘鄂西坳陷),平面上生烃强度高值区位于湘鄂西地区,一般为(20.0~60.0)×108 m3/km2,向四周逐渐降低,桑植—鹤峰—五峰一带最大达130×108m3/km2,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属优质烃源岩区;向西到鄂西渝东地区、向东到江汉平原地区生烃强度较弱,一般为(2.0~10.0)×108m3/km2;鄂东南地区生烃强度为15.0×108m3/km2,具备形成中小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属中等烃源岩发育区。
4.2.5.3 下寒武统烃源岩
下寒武统烃源岩在造山带南北两侧均有分布,以沉积含磷的黑色页岩、泥灰岩和硅质岩为主,有利烃源岩发育的部位在外陆棚相带到斜坡带。
造山带南侧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质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属Ⅰ型干酪根,烃的转化率高,生烃强度大,供烃中心主要位于湘鄂西恩施—咸丰—桑植地区,累计生烃强度一般大于100×108m3/km2,最高达(400~500)×108m3/km2,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属优质烃源岩区;其次为鄂东南崇阳—通山地区,生烃强度为(30~100)×108m3/km2,亦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属好烃源岩区;位于中扬子克拉通盆地东部的江汉平原地区,烃源岩不发育且品质差,生烃强度小于10×108m3/km2,形成油气藏的烃源条件很差,属差烃源岩区。
造山带北侧下寒武统东坡组/雨台山组顶部及凤台组下段烃源岩,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相灰黑色含磷泥页岩建造,分布于确山—固始—合肥一线,由北向南厚度增大,至栾川-方城-确山-固始断裂厚度最大。该套泥页岩虽然厚度偏小,但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印支—燕山期仍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目前在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较弱的地区及中新生代盆地内,仍处于生气阶段,曾具备很强的生烃潜力,综合评价为优质烃源岩,有利生烃凹陷分布于汝南-东岳凹陷。
4.2.5.4 奥陶系—志留系烃源岩
造山带南侧该烃源岩系主要发育于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早期,为深水陆棚相沉积,呈近东西向展布,向南北两侧厚度具有减薄的趋势,有机碳含量表现与厚度恰好相反,为南北高、中部低的特点,有机碳含量一般为1.5%~2.0%,供烃中心主要位于湘鄂西鹤峰—桑植地区和江汉平原当阳—武汉地区,累计生烃强度一般(20.0~30.0)×108m3/km2,具备形成中、小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属中等烃源岩区。
造山带北侧该烃源岩系主要发育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以差—非烃源岩为主,中等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中北部地区,占地层厚度10%~30%,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好,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综合评价为潜在烃源岩。
4.2.5.5 二叠系烃源岩
造山带南侧二叠系以泥质烃源岩为主,平面上呈“两高夹一低”特点,在京山—钟祥、神农架以西—恩施地区烃源岩厚度大,分别为60~100m和60m左右。湘鄂西区泥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强度为(15.0~40.0)×108m3/km2,泥岩烃源岩生烃中心在湘鄂西区中部,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中心在湘鄂西区的西部地区,区域变迁较大;江汉平原区泥质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强度在(5.0~55.0)×108m3/km2,生烃中心在荆门附近。二叠系烃源岩具备形成中、小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属好—中等烃源岩区。
造山带北侧的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煤系烃源岩为区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以Ⅲ型为主,少量Ⅱ型,总体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为差—中等烃源岩。晚期有利生烃区域主要分布于洛阳-伊川凹陷、襄城凹陷、谭庄-沈丘凹陷及鹿邑凹陷南部、倪丘集凹陷一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