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服务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服务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上海市共有105家保险公司和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监会也由此成为《意见》发布后,首个与上海签约合作的中央部委。在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下,上海保险业正在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险通过提供财产、人身等风险保障,为实体经济服务。

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服务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徐敬惠 杨晓灵等

一、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及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一)上海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1.上海保险发展现状

2009年,上海保险市场保费收入665.03亿元,同比增长10.8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1.81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13.22亿元。产寿险公司市场份额比为24∶76,中外资市场份额之比为83∶17。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共计176.74亿元,财产险赔款78.50亿元,人身险赔款98.23亿元。2008年,上海保险深度4.55%,保险密度4352元/人。

目前,上海市共有105家保险公司和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其中财产保险公司44家,人寿保险公司42家,养老险保险公司7家,健康保险公司6家,再保险公司5家,保险集团公司1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是中国保险总部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上海有包括太保集团、大地保险、平安健康、天安保险、大众保险、永诚保险等在内的30多家保险总部。

2.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下的保险发展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具体提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这使得上海保险业的发展具有了国家推动的背景。

《意见》刚发布一个月,保监会与上海市政府就签署了关于支持上海保险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将对上海的支持进一步具体化。保监会也由此成为《意见》发布后,首个与上海签约合作的中央部委。备忘录提出上海保险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两个中心、一个试验区、一个基地”即:把上海建设成为保险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保险业管理和后援服务中心、保险资金运用的试验区、保险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在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下,上海保险业正在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配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上海大力推进航运保险发展,并已取得进展,如太平洋保险和人保在上海成立了航运事业部;积极推进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推进中国保险交易所的建设;长远谋划再保险市场的发展。

(二)保险业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和促进作用

保险与“两个中心”建设相辅相成,发达的保险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都有规模巨大的保险市场作支撑。保险具有的风险管理和融资功能,不仅为金融、航运等产业提供有利的风险保障和金融支持,同时可以促进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从而提高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因此,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保险业可以也应该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1.保险市场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规模和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规模。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具有一定的金融规模,而保险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功能,能够较快地增强地区的金融规模和实力。如果上海的保险深度和密度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资产规模将会有巨大提升。

二是拓展金融资源的运作空间。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业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具有来源稳定和期限长的特点。通过发挥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可以更好地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能源资源战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资源运作效率。

三是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保险通过提供财产、人身等风险保障,为实体经济服务。在为居民消费贷款、企业出口投资、科技创新等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保险可以带动其他金融资源向这些领域流动,促进金融对消费、投资、出口以及产业升级的支持,提高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2.保险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有利于提升航运业的国际竞争力

航运保险是航运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对促进航运金融发展和航运竞争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提高航运业的抗风险能力。航运业是高风险的行业,海上保险作为一种损失补偿机制,可以大大增强航运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航运业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英国伦敦是历史最悠久的航运中心,伦敦保险市场是世界最大的保险中心,海上保险约占全球市场近四分之一的份额。

二是有利于促进航运金融发展。保险作为航运金融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和远洋航运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还可以促进船舶融资等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保险业还可以通过提供以船舶抵押为担保的出口信贷保险,为船舶出口企业提供贸易融资便利,促进船舶出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三是有利于完善航运服务产业链。航运服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相互依存、合理分工、共同发展,尤其是各产业间要有充分的航运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保险业由于在进行航运风险管理时需要搜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在这方面可以发挥较为突出的作用,例如,英国的劳合社就是全球最大的航运信息交换中心。

3.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有利于优化金融及航运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

对上海建设“两个中心”而言,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将有利于优化城市的软环境,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一是保险有利于保障经济稳定运行。保险业通过为企业、居民提供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可以有效转移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导致的风险损失,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增长,从而为金融和航运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保险有利于推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是多层次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显著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有利于为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聚集更多的人才。

三是保险有利于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保险可以通过参与城市社会风险管理,有效促进一些责任风险领域赔偿纠纷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规律及保险业发展特征

(一)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联动发展规律

历史经验表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兴衰与共的关系,两者发展具有极强的联动性。一方面,国际航运中心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服务保障,是航运中心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域分布的一致性

两个中心在地域分布上确实存在高度一致性。英国伦敦金融城2009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十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依次是: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苏黎士、日内瓦、芝加哥、法兰克福、波士顿、都柏林。国际航运中心方面,考虑到全球各货种的集装箱化运输在国际航运中所占的主导地位,2008年的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五位依次为:新加坡港、上海港、香港港、深圳港、釜山港。考虑到历史和现实情况,再加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伦敦港、纽约港、东京港和汉堡港。

比较世界上两个中心排名靠前的城市,可以发现两者存在近一半的交集。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这四大交集城市恰恰既是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又是著名国际航运中心,可见两个中心在地域分布上确实存在高度一致性。

2.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第三产业在世界著名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都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以纽约、伦敦为例,早在2002年,其第三产业产值占该市的GDP比重就高达86.7%,伦敦是85%。

第三产业推动了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了贸易发展步伐;提高了国民教育水平,改善了人口素质,对于航运业和金融业都有积极的帮助作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纽约、伦敦等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都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格局特征。

3.总部经济效应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总部经济,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经济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经济效应,如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综观全球著名国际航运中心与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发现无一例外地都具有总部经济效应。例如,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6家企业总部驻扎纽约,奠定了纽约的世界“总部经济”中心地位;6000多家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定居”新加坡;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的外资公司已达966家。金融和航运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背后如果没有总部集聚地,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案例

1.伦敦

伦敦是历史最悠久的航运中心,同时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伦敦金融中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金融体系,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各种专业金融市场,并形成了十分广泛的全球联系,具有深厚的金融传统和声誉。二次世界大战后,伦敦积极把美国资金引入欧洲大陆,建立了以伦敦为中心的欧洲美元市场,并逐渐发展成欧洲货币市场。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成为世界资金供求最重要的“晴雨表”。

伦敦依靠强大的工业以及发达的国际金融、贸易的支撑,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航运中心。伦敦航运服务业堪称世界一流,它将众多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提供商,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一地。伦敦作为全球重要的航运服务出口地,其航运服务业服务于全球。它的现代航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航运金融、保险、船舶经纪等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行业。它的现代航运服务业规模庞大,功能齐全,发展成熟,充满活力。全球有1750多家从事航运事务的公司与机构在伦敦设有办事处,其中79%在伦敦拥有经注册的办事处,其余公司则拥有交易办事处。起源于17世纪的波罗的海海运交易所至今仍是国际上最重要的航运市场。它有600多家公司、2000多名代表,共经营了世界3/4的干散货运量。定期公布的BDI波罗的干散货运价指数是世界各地的不定期船市场制定运价的依据。而波罗的海运价指数期货则成了货主、船东和租船人积极寻找规避风险的工具。

2.香港

香港是一个以中转为主的国际航运中心,也是亚太地区的第三大金融中心。60年代香港成为亚太地区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通过香港进行的国际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的贸易款与华侨汇入款构成香港重要的资金源。70年代,香港在成为一个重要的银团贷款中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香港的航运业十分发达,服务网络完善。香港船东、船舶管理公司及其他相关公司均经验丰富,提供广泛的航运服务,包括船舶融资、保险、船舶经纪、验船、维修、仲裁、法律服务等。由于很多国际著名的船东都在香港经营业务,由他们控制或管理的船舶吨数约占全球的8%。此外香港拥有一流的船舶注册,以优质及卓越服务见长,注册吨位在过去数年均保持两位数增幅。

香港凭借高度的金融自由化、充分的金融国际化、自由贸易体制与低水平简单化的税收体制并存、健全的法律体系与完备的法律制度、国际化教育模式与语言环境以及国际化的人才、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亚洲率先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占全球的6%左右,银行外汇结存额约占全球的7%左右,衍生工具日交易量约占全球的5%左右。

香港是亚洲著名的国际船舶融资中心,为航运业提供全面的船舶融资服务。目前香港约有10到20家经营船舶融资的机构,年累计船舶贷款额为200亿美元。

(二)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保险业发展特征

1.保险业与国际航运中心相互依存

首先,保险起源于海上国际航运。海上保险和火灾保险是近现代保险形成时期的两个基本险种。海上保险起源于称作“共同海损”的操作方式,即在海上运输过程中,当船舶和货物遭受海难等意外事故时,船长为了船方和货主各方的共同利益,有意识地合理地作出一些物质上的牺牲或支出的费用,事后由有关各方共同承担。这种发源于地中海地区的早期海上保险形式,也扩展至英国和欧洲其他地区。作为现代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人身保险,也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上半期,一个经营海上保险的英国承保人团体销售的一年期定期人身保险单,这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寿保险单。因此,在国际保险业存在一个说法,即早期寿险是从海上保险安排中衍生而来的。

其次,海上保险对促进航运、贸易起着重要的作用。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都拥有发达的航运保险业。海上保险业务是构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前提条件。保险不仅能够为国际航运、包括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风险保障,而且还可以促进船舶融资和航运金融业务。通过海上保险,可以保证买卖双方的运输安全,使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货主可以把变动风险变成固定费用,保证贸易的正常进行;可以保障合理的贸易利润。保险费是构成航运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航运发展中,海上保险业务是不可或缺的。

2.保险业是国际金融中心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是金融的三个组成部分,三者共同拉动,产生协同效应,才真正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以伦敦为例,伦敦保险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业中心。通过劳埃德保险社和伦敦保险协会所属的许多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人,伦敦保险市场经营着来自世界各地几乎任何类型的保险业务。伦敦保险市场是伦敦中、长期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柱,保险公司把大量资金投放到政府债券、公司股票等方面,从而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大量资金,并为英国政府财政收入带来很大好处。离开了伦敦保险市场,难以想象如何确立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三、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对保险的需求分析

(一)金融中心优化金融体系的需求

在欧美发达的金融市场,保险业的资产可以占到整个金融业资产的20%左右,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一般在20%到30%之间,保险业和银行、证券业一样在金融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银行业在资产规模、资本实力、人才队伍和网点数量等许多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银行主要依靠吸纳中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现象比较突出。保险业发展积累的主要是长期资金,加快保险业发展,有助于形成多层次、多支柱的现代金融体系。而我国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仅为3.8%,这说明金融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也说明保险业在完善金融体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从居民角度而言,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可以分为无风险资产、风险资产、债券、保险和其他等5类。观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趋势,这就是:第一,无风险资产的比重越来越低,说明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业中的作用在发生变化;第二,保险在居民金融资产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一般发达国家达到30%,有些国家甚至达到50%。发达国家居民金融资产比重的上述变化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保险业在全社会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将日益上升。

(二)金融中心扩大规模的需求

保险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功能,能够较快地增强地区的金融规模和实力。保险业在我国也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速度是金融业中最快的行业之一,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万亿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从1万亿到现在将近4万亿,才用了几年的时间。从上海情况看,2008年上海市保费收入为665.03亿元,比2002年的238亿元翻了一番还多。与自己比,上海保险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保险业发达地区比就有很大差距了。2008年上海保险深度为4.5%,而全球平均水平在8%左右,纽约、香港等国际大都市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目前,上海的保险公司法人机构没有一家进入世界500强,而纽约、伦敦和东京世界500强的保险公司分别有5家、4家和6家。如果上海保险业占GDP的比重逐步达到其他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如果上海能够培育出一批世界500强的保险公司,上海保险业必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得巨大的发展,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总规模一定会有巨大提升。

(三)金融中心建设的保障型需求

保险是两个中心建设的“稳定器”。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能够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起到稳定作用,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一种强大的稳定力量。保险经营管理风险能力和融资功能的增强,可以促进金融行业对风险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和更合理的定价。保险通过参与城市社会风险管理,有效促进一些责任风险领域赔偿纠纷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金融的稳定,有利于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可以说,在国际金融中心往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交易的安全性、金融交易的国际化、金融创新等方面,保险业可以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航运业发展化解风险的需求

上海港在全国各个港口中吞吐量居首位。20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占全国货物吞吐量的9.91%,同期,上海地区货运险业务发展良好,占全国货运险总量的17.21%。上海地区货运险与吞吐量之比为全国最高,达到186.60%。

作为航运中心重要组成的港口、船舶、物流等都对保险有着巨大的需求,成熟的航运保险体系,能有效地转移航运中面临的风险损失,促进航运事业的发展,保证经济贸易的正常进行。同时,保险还可以促进船舶融资和航运金融业务,为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完善的航运保险体系犹如一颗定心丸,为高风险的航运业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以国际航运中心之一的伦敦为例,其拥有超过800家的保险公司。2002年,伦敦航运融资放贷总额为200亿英镑,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航运保险费收入32亿英镑,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可见,航运保险也成为了衡量一个航运中心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准。

(五)“两个中心”建设的投资需求

保险作为银行信贷政策的补充机制,首先,保险可以为银行信贷业务提供风险保障,提高金融的效率,间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出口信用保险,能够架起银行与贸易企业的桥梁,能够消除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为中小外贸企业出口提供资金支持。又如,农户小额贷款消除了银行放贷的顾虑,促进了银行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其次,保险能够以基金、信托等形式或以直接投资形式参与投资,为上海建设两个中心提供保障。尤其是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又不受央行货币信贷规模的限制。当前,我国银行货币信贷结构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而存款结构短期化又特别明显,这不利于银行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控制。让保险资金更多地参与中长期资金运用,能够对银行信贷政策起到互补作用。

(六)“两个中心”的软环境建设需求

上海要形成“两个中心”,除了必要的硬件投入外,还必须同时考虑服务软环境的建设,使各种金融活动和航运交易活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国际惯例,在法律的轨道上正常有序地进行。保险业作为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息息相关,它无疑会成为“两个中心”软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中心加快向亚太地区转移,该地区的金融、航运市场也出现日益繁荣的景象,同时也引发了亚太地区为争夺两个中心地位的激烈竞争。目前在上海的周边地区,已形成了京滨、阪神、釜山、新加坡、香港等一系列的中心城市。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各地都纷纷采取措施改进硬件和软件设施。这种严峻的竞争形势不可能不对上海“两个中心”的地位带来挑战,上海为了尽快形成自己的“两个中心”,除了建立必要的硬软件设施以外,发展保险业以改善“两个中心”建设的软环境不失为进一步提高地位的一条途径。

四、保险业和上海“两个中心”联动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航运保险发展

诸多数据显示,上海欲打造“两个中心”,短板之一即是航运保险。正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航运保险业务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仅为1%,与上海港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的地位“相去甚远”。

随着世界航运中心向亚洲与中国转移,资金、技术、信息等国际航运资源将向亚洲地区进一步集聚,带动新兴市场航运保险的发展。航运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为航运保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航运产业沿供应链整合的新趋势,为航运保险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

1.加强航运保险的基础建设

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形成一个完善的航运保险市场环境。中资保险公司加快资源整合以及与国际大型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逐步搭建起涵盖全球主要港口的服务网络。充分发展保险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健全海上保险代理制度,发展海上保险代理人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同时积极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探索开展离岸再保险业务,扩大航运保险的承保规模,提高航运保险的承保能力。推动建立航运保险交易中心。

2.加大航运保险的创新力度

一要积极开发海上保险产品,进一步完善货运保险,积极发展新型运输人赔偿责任保险、无船承运人责任保险、仓库责任保险等险种,并推出货运险网上投保系统,简化货运险的投保流程;拓展航运港口基础建设保险,积极发展港口建设第三者责任保险,拓展航运港口营运保险。

二是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在大力发展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同时,积极探索商业性的出口信用保险,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三是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力争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的再保险中心,同时研究探索离岸再保险业务和台风等巨灾再保险机制。

四是研究设立专业化航运保险机构,保监会支持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共同出资,在上海组建专业化的航运保险机构。

(二)整合政府、社会和全行业力量,为保险创新提供支持

1.提供财政税收优惠

适当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以及其他创新团体的积极性,保障产品创新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大众对创新产品的需求,如改革个人税延产品的保费税后列支,可以极大地增强事业单位和个人对补充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需求,从而拉动保险企业开展这些领域的创新。

2.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技术等软件的竞争。大批高质量的保险人才,是高水准的保险服务的保障。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靠单个保险企业难以完成。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保险人才。一是采用人才定项培养政策,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建立人才交流政策,通过人才交流,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三是对保险行业引进的专业人才实行补贴政策。

(三)保险产品创新

把上海建设成为保险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要求上海保险业发挥比较优势和桥梁、枢纽作用,有效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创新保险产品,升级保险信息技术水平,在产品创新、业务创新上先行先试,真正成为我国保险业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先行区。

保险产品创新需要保险行业进一步深入研究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充分关注保险需求的差异性,区分城乡差别以及高、低收入群体的差别,区分个人保障需求和团体保障需求的差别,设计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开发出针对个别消费者的特殊需求的产品。

1.加快推进“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和推广

这是一款享受税收政策优惠的养老保险产品。参加“个人税延保险”的投保人在交纳保险费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待投保人退休时,再按照低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额。通过发展个人税延保险,可以进一步提高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养老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对个人购买养老保险提供税收优惠,可以大大提高个人购买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提高未来退休时的养老金收入水平。同时,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使广大参保人能够自行维持其退休后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有利于减轻政府未来应对社会养老的财政负担。上海作为中国步入老龄化最早、且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城市,2008年上海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高达81.08岁,而户籍人口已经连续10年负增长。在养老保障方面,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170亿至180亿元,占到了市级财政收入的17%—18%左右,而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的压力,单纯依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已经难以满足上海市居民的养老需求。

上海已经与国家税务部门达成协议,率先试点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运营机制。该试点对我国保险业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开展养老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将因此获益,同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小额信贷保险

农村社会保障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农村医疗保险,通过政府、医院、保险公司的紧密合作,将农村的社会保障部分转移至保险公司。小额信贷保险主要指保险公司在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时,专为贷款农户提供的意外伤害保险,一般涵盖意外伤残及意外身故保险责任。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利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小额信贷保险有利于降低银行和农户的风险,为农户疏通融资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两者都有利于减少政府的社会保障负担,使政府可以将资源投入经济建设中,促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四)推进保险服务创新

把上海建设成为保险业管理和后援服务中心,具体有三方面含义,即使上海成为保险机构的聚集地;使上海成为保险业后援服务的集散地;使上海成为保险资讯的集散地,归根到底都对保险服务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1.保险营销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作为客户的代表,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能为客户取得最大利益。同时保险经纪人还可以协助客户制定保险以外的全面的风险管理计划。

二是发展网络等新型销售渠道,网络营销具有成本低,信息全,时间短的特点,能最快地满足客户的保险需求。同时,网络营销充分体现了客户购买的主动性,可以让客户真正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保险。

三是代理人模式的创新,通过改革传统的代理人模式,可以为保险营销人员提供社会保障,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

2.保险理赔方面

一是完善现有的理赔制度,优化理赔流程,简化理赔手续,保证理赔的时效和质量。二是提高理赔人员的素质。加强现有理赔人员的素质培训,制定出一套详尽的理赔工作考核办法,加强对理赔人员在业务、服务等方面的教育和监督。

(五)长远谋划再保险市场的发展

尽快构建区域性再保险市场,是中央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目标提出的具体规划。近年来,上海一直在规划发展再保险市场,引进了劳合社等国际知名的再保险机构。与国际发达再保险市场比,上海再保险市场经营主体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的竞争和约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再保险机构承保能力低、创新能力弱,再加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意味着以人民币结算的业务不能向国外分保,这是我国再保险业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最大障碍之一。

长远谋划上海再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再保险组织架构,致力建设再保险联合体、再保险交易中心。同时,进一步发展原保险业务,引进、设立再保险公司,活跃再保险交易,初步形成再保险中心。还要创新再保险产品,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改善再保险市场的运行机制。在现有保险市场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其他再保险市场成长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一条体现上海地方特色,同时具有国际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课题组成员: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徐敬惠、杨晓灵、杨奇华、李红漫、陈静波、陆燕芬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李政、李霞、杨春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沈健、郭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