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1 有利区带优选
由于“双因素法”对评价出来的Ⅱ1类、Ⅱ2类评价单元不分先后,只是研究重点不同,Ⅱ1类虽有风险但油气发现概率较高,重点是扩大资源规模,升级资源价值;Ⅱ2类勘探风险与价值均较大,重点是开展成烃、成藏研究,主攻油气发现,降低勘探风险。因此,为了更好地说明区带的先后排序,研究中结合构造变形对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评价优选。
1.不同构造单元相同地层评价单元的评价优选
(1)石炭系—二叠系评价单元:包括有三叠系地层保存的属完全叠合型的石炭系—二叠系有效保存区的济源盆地、洛阳盆地、伊川盆地、中牟-(民权)凹陷、鹿邑凹陷五个单元;有下白垩统地层保存的完全叠合型石炭系—二叠系坳陷(凹陷)的谭庄-沈丘凹陷、临泉-阜阳凹陷与具K1+J保存的黄口凹陷、合肥坳陷四个单元;部分叠合型(E/Pz)坳陷(凹陷)的倪丘集凹陷、舞阳-襄城凹陷、巨陵凹陷、临汝盆地、太康隆起(中东部主体)五个单元。综合顺序排列依次为倪丘集凹陷(E中见P油气)、鹿邑凹陷、太康隆起(特别是太康隆起西部)、谭庄-沈丘凹陷(K1中见P混源油气)、(舞阳)-襄城凹陷、巨陵凹陷、中牟-民权凹陷、济源盆地、洛阳盆地、伊川盆地、黄口凹陷、临汝盆地、临泉-阜阳凹陷、合肥坳陷。
(2)上三叠统评价单元:包括评价为Ⅱ1类的洛阳盆地、伊川盆地,以及评价为Ⅱ2类的济源盆地三个单元。其中,济源盆地三叠系勘探程度中等,洛阳盆地、伊川盆地三叠系勘探程度较低。根据前述“叠加变形”与“有效保存”状况,综合分析济源盆地排第一,洛阳盆地、伊川盆地(N火山活动影响强)构造变形强,剥蚀相对较厚,应依次后排。
(3)下白垩统评价单元:包括评价为Ⅱ1类的谭庄-沈丘凹陷,以及评价为Ⅱ2类的黄口凹陷、合肥坳陷、临泉-阜阳凹陷四个评价单元。其中,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为中等勘探程度,黄口凹陷与合肥坳陷下白垩统勘探程度较低,临泉-阜阳凹陷下白垩统勘探程度最低。综合分析:①构造相对稳定的黄口凹陷与谭庄-沈丘凹陷比较,依下白垩统资源规模及可靠性判断,谭庄-沈丘凹陷应排在黄口凹陷之前;②整体处于造山带北侧逆冲带上的合肥坳陷大桥凹陷,下白垩统火山作用影响较强,应排在跨逆冲带和前缘区两构造单元的临泉-阜阳凹陷之后。
(4)中-下侏罗统评价单元:包括济源盆地、合肥坳陷共两个评价单元。济源盆地相对于整体处于逆冲带受舒城断裂影响较强的合肥坳陷的舒城凹陷,应依次前后排序。
(5)古近系评价单元:包括舞阳-襄城凹陷、桐柏盆地、中牟-(民权)凹陷三个评价单元。综合分析:①舞阳-襄城凹陷古近系油气发现井最多,资源前景更明确,排第一;②考虑到桐柏盆地古近系除含常规油气外,还有油页岩及天然碱、盐等非常规矿产,可排在中牟-(民权)凹陷之前。
(6)潜在烃源岩(∈1、Qb)评价单元:①下寒武统包括评价为Ⅱ1类的合肥坳陷颍上凹陷(∈1)排前,汝阳-东岳凹陷(∈1)排后;②临汝盆地(Qb)排前,舞阳-(襄城)凹陷(Qb)两排后。
2.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层单元叠合条件下的评价优选
各参评构造单元的上古生界P评价单元的综合排序,可作为多层系综合评价优选的主线,再结合中-新生界评价单元(T3、J1-2、K1、E)及下寒武统(∈1)与青白口系(Qb)评价单元的排序情况(汇总于表5-3-1前半部),可将造山带北侧以Ⅱ1、Ⅱ2类地层评价单元为主的16个参评构造单元(七个以Ⅲ类地层单元为主的构造单元不参评),在多层系叠合条件下进行有利勘探区块综合评价优选(表5-3-1最右列)。
5.3.2.2 有利区带评价
1.谭庄-沈丘凹陷
谭庄-沈丘凹陷是周口坳陷面积最大、烃源岩最发育、资源规模最大、勘探前景最好的凹陷。区内共完成二维地震测线7423.77km,三维地震满次覆盖面积290.075km2。测网密度一般地区2km×2km,局部地区测网密度1km×2km,个别地区达0.5km×1km。钻井22口,进尺82 844.2m。其中,16口见油气显示,4口井试获少量油气,是周口坳陷油气显示级别最高,井段最长、层位最全的凹陷。
表5-3-1 造山带北侧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层评价单元(Ⅱ1、Ⅱ2类)综合排序一览表
(1)具备较雄厚的资源基础。凹陷内发育古近系、下白垩统和上古生界等三套烃源岩。除谭庄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因有机质丰度低属无效烃源岩外,其余两套烃源岩均为有效烃源岩,油气总资源0.97×108t(油当量),平均资源丰度4.01×104t/km2,其中喜马拉雅山期形成的油气总资源量0.669×108t(油当量)。
(2)具备一定的储集条件。谭庄凹陷以及沈丘凹陷北部下白垩统砂岩发育,储层物性较好。此外,构造挤压褶皱以及断裂活动形成的构造裂隙亦可成为区内重要的储集空间。古近系砂岩发育,储层物性好,封盖条件好,储盖组合好;地震剖面揭示凹陷内深大断裂发育,断层、裂缝、不整合面、砂体构成立体输导体系,下生上储条件优越。
(3)区内构造发育、时空配置良好。谭庄凹陷内局部构造发育,圈闭成排成带,自西向东发育有万金寨-嘴里断鼻带、双楼田断鼻构造带、固墙-马河变换带、范集-莲池断鼻带和郭平楼-纸店断鼻带六个构造带,主要圈闭类型为背斜、断鼻构造,其次为地层、岩性圈闭,合计圈闭面积358.97km2。沈丘凹陷燕山期以来构造格局未发生大的变化,一直是南深北浅,中-新生界继承性好,油气的优势运移方向得以保持;区内圈闭沿东西向长轴方向发育有范集-莲池背斜构造带、郭平楼-纸店断鼻构造带以及马河变换带,总圈闭面积大于200km2;圈闭主要形成于燕山晚期,定型于渐新世(核三段沉积末),早于古近纪末的油气大规模生成、运移时期,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有利于油气的捕获和富集。
(4)具备多类型兼探的有利条件。周参10井原油、周19井天然气,周15井油砂的油源精细对比表明,油源与煤系地层有亲缘关系,因此,上古生界的煤系地层对区内油气的富集成藏具有一定的贡献。综合研究认为谭庄凹陷以下白垩统自生自储型油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同时兼探下生(中、古生界)上储(古近系及下白垩统)型油气藏;沈丘凹陷以下(中、古生界)生上(古近系)储型油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在凹陷北部(郭平楼—纸店)和西部(马河变换带)兼探下白垩统自生自储型油气藏。
总之,谭庄-沈丘凹陷具有有效供烃层系多、资源量大、资源丰度高、油气兼生、圈闭条件较好、油气显示多且级别高的特点,综合评价为南华北地区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凹陷,是近期油气勘探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2.洛阳-伊川凹陷
洛阳-伊川凹陷介于崤山、熊耳山和嵩山之间,呈北东向长条状展布,面积约5100km2,是在华北地台西南缘豫西隆起带之上发育形成的中新生代盆地。中、新生界厚1500~6000m,其中古近系最大厚度4500m,中生界厚1500~3000m。三口井(洛1、伊1、3001孔)在三叠系见油气显示。
(1)发育三叠系、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三套烃源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厚约400m,有机质丰度低[有机碳0.09%~0.20%,氯仿“A”0.003%~0.0049%,总烃(6.3~21.70)×10-6,生烃潜量0.08~1.87mg/g],热演化程度高(Ro>2.0%),油气勘探前景较差。三叠系和上古生界是区内主要烃源岩层系,油气总资源1.973× 108t(油当量)。
(2)圈闭发育,类型好。区内发育有洛阳-宜阳中南部断鼻构造带和伊川断鼻构造带,TT层圈闭185.5km2。圈闭主要为较大型的背斜、断背斜和断鼻构造,如石陵背斜、寻村背斜、翟镇东背斜等,圈闭面积均在30~100km2之间。圈闭主要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定型于喜马拉雅期,与油气大规模运聚时空配置较好。
(3)上三叠统已见良好油气显示。伊川凹陷3001孔、4001孔和伊1井在上三叠统中均见良好油气显示,义马地区侏罗系底部曾采集到油样,推测油源为下伏上三叠统烃源岩。
(4)保存条件较好。区域类比表明,区内不但上古生界保存完整,而且三叠系也保存较好,并残存有厚500~800m的上三叠统湖相暗色地层,为印支期油气的生成保存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5)具备二次生烃的条件。喜马拉雅期,区内因充填巨厚的古近系(3000~4500m),使得中上三叠统和古生界再度深埋,而大规模二次成烃,可形成晚期油气有效聚集。
区内油气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勘探程度极低,至今构造格局不清,无钻揭石炭系—二叠系的探井,资料少,研究程度极低;②构造演化不清,尤其是古生界热演化复杂;③中古生界储集物性较差,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10-3μm2,多属低孔低渗型储集层。
3.倪丘集凹陷
(1)具有一定的资源前景。倪丘集凹陷古近系无生烃条件,仅发育上古生界一套烃源岩。上古生界在该区保存较好,通过对倪丘集凹陷2300km2的上古生界有效烃源岩发育及分布、二次成烃资源规模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区内上古生界沉积后受印支运动作用而整体隆升剥蚀,至喜山早期倪丘集和颜集地区才开始回返埋藏,喜山晚期区域性浅埋至900~1700m以下。古埋藏史、古地温史研究认为,印支期区内热演化程度南低北高,南部倪丘集—古城的大范围内(据古城1等井)Ro值±0.8%,北部颜集—鹿邑一带高达1.2%。喜马拉雅期上古生界二次深埋,而再度生烃,因此倪丘集凹陷具有印支和喜马拉雅两期生烃,以晚期有效聚集为特征。
(2)已经获得古生新储的油气流。钻探于大王庄构造的南12井在古近系底部1609~1671m井)试获日产3t的工业油流,分析认为属于“古生新储”式残余油藏,表明该区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综合评价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的较有利地区。
4.济源凹陷
(1)具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区内发育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大套烃源岩。上古生界以煤岩和暗色泥岩为主,其中煤岩厚10~13m,暗色泥岩厚300~400m;中生界为上三叠统与中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厚500~900m。据第三次资评,济源凹陷中生界石油资源量7619×104t,天然气资源量327.2×108m3,古生界天然气资源量557×108m3。
(2)区内发育四套生储盖组合。①古生古储组合:古生界灰岩及石盒子组砂岩储、泥岩盖组合;②古生中、新储组合:古生界灰岩上三叠统及中侏罗统、下第三系储盖;③中生中储组合:中生界生,在距烃源岩较近的上三叠统及中侏罗统储集层中聚集保存;④中生新储组合:中生界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下第三系储盖,邓2井曾钻获低产油流。
5.鹿邑凹陷
(1)上古生界分布范围广、保存条件好。鹿邑凹陷上古生界保存好,残存厚度800~1350m,煤厚20~47.5m,分布面积3581km2。上古生界沉积后至燕山期地壳抬升,喜马拉雅山期古生界又再次深埋,具印支、喜马拉雅两个生烃期。但印支期初始成熟度高,如南7、周参7、周参8带实测Ro值高达1.0%~2%以上,二次生烃范围相对较小(约300km2),且二次生烃区内上古生界剥蚀量大,有效烃源岩厚度较凹陷中西部薄,其二次生烃量相对较小(161× 108m3),生气量前高后低,为以印支期为主的生气凹陷。该区断裂发育,且新生界主要为一套粗碎屑岩,保存条件较差。玄武-代集背斜构造带和大连背斜构造带的钻井表明,印支期生成的天然气多已散失,是至今勘探未获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2)有过油气运聚的过程。凹陷内多口探井见气测异常和荧光显示,周参9井所见少量的天然气表明,在保存条件相对较好、且紧邻二次生烃中心区的部位,有望取得天然气勘探的突破。
(3)新生界具有进一步探索的条件。该凹陷新生界面积2500km2,总体特征与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基本相同,为主要受北东向郸城断裂控制的南深北浅的单断式箕状断陷,且新近纪持续沉降,最大沉降深度6500m。凹陷内古近系地层发育全,其结构特征可与南阳、泌阳凹陷类比。沉积上,凹陷内主要充填的是一套古近系碎屑岩,南部陡坡带以冲积扇或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北部为缓坡平原相沉积。但地震相揭示凹陷中心区(目前尚无井揭示)为中振幅平行连续反射相,是砂泥岩互层反射特征;位于南部断阶上的周参4井见28m灰绿色泥岩,北部斜坡上的周参2井见12m灰绿色泥岩,为此推测凹陷主体部位可能发育有湖相暗色地层,分布面积约400km2,其油气勘探前景有待进一步落实。
6.襄城凹陷
(1)发育两套烃源岩。襄城凹陷面积1000km2,发育有核桃园组和石炭系—二叠系两套烃源岩。核桃园组烃源岩分布于凹陷东部襄参1井—襄9井一带,有效烃源岩厚度100~500m,面积340km2,未熟—低熟石油资源0.186×108t。上古生界连片分布,有效泥岩50~100m,二次生烃面积420km2。
(2)油气显示丰富。凹陷内古近系见良好油气显示,已在襄9井试获少量原油,未熟—低熟油气生烃潜力、资源规模虽不如舞阳凹陷,但仍具有一定的前景。
(3)上古生界存在二次生烃的条件。上古生界除烃源岩厚度较倪丘集凹陷薄,初始成熟度较高外,其他与倪丘集的二次生烃条件相似。该凹陷喜马拉雅因沉积巨厚(最大8000m)的新生界而大规模生烃,因此具有印支和喜马拉雅两期生烃,以喜马拉雅期生烃量大为特征。该区尽管上古生界分布范围较鹿邑、倪丘集、谭庄-沈丘凹陷小,但二次生烃范围相对较大、比较集中。
(4)封盖条件好。古近系核桃园组为半咸水沉积,膏盐岩发育,泥质岩厚度较大,封盖条件好,是上古生界下生上储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凹陷北坡的襄5井、襄6井石炭系—二叠系见多层气测异常和荧光显示,襄5井试获少量天然气,表明该区亦可兼探上古生界自生自储型油气藏。
7.舞阳凹陷
(1)未熟—低熟油具有一定的潜力。舞阳凹陷面积1900km2,核桃园组未熟—低熟油有效资源0.44×108t,平均资源丰度2.32×104t/km2。
(2)具有一定的自生自储能力。古近系核桃园组储层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13%,平均渗透率0.478×10-3μm2,具有一定的自生自储能力。
(3)油气显示丰富。凹陷内已钻探的11口井中10口井见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证实凹陷内具有油气生成聚集的过程。
制约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是生储配置差,有利生油区砂体不发育、输导体系差,其次是烃源岩未得到充分演化,资源量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