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系统分析模拟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系统分析模拟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确提出早古生代东秦岭-西大别地带为古中国洋,扬子北缘、华北南缘发育被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受北秦岭造山带的分隔,南北两侧发育演化明显差异;中新生代造山带及两侧在统一的构造环境下发生了四期构造变格作用。
结论与建议_东秦岭-大别造山

三年多来的攻关研究,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演化关系为主线,紧密围绕“评价、选区”中心任务,全面开展基础地质、石油地质、勘探评价选区以及勘探技术攻关与研究,紧密结合油气勘探生产部署,通过针对性地实物工作和系统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对东秦岭—大别地区的认识,获得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新进展和创新性成果。

(1)深入剖析纵横向结构,提出了统一的油气选区评价单元划分的新方案。

通过系统扎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重、磁、电、温及地震资料解释分析,深化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纵向上岩石圈层圈结构和横向上区域构造格局的认识,提出燕山早期为近东西向条带状格局,燕山中期之后为棋盘状格局,统一进行了的造山带及两侧构造单元划分,提出了油气选区评价单元划分的新方案。

(2)建立了盆地时空演化序列,形成了“原型控源”和“叠加控藏”宏观选区评价思路。

从板块运动演化出发,追寻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系统编制了南华纪—震旦纪、寒武纪—中奥陶世、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中石炭世—早二叠世、中二叠世—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九张盆地原型分布图(1∶150万);深化了东秦岭—大别地区古生代板块构造和盆地原型发育的认识,动态地建立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的时空演化序列。明确提出早古生代东秦岭-西大别地带为古中国洋,扬子北缘、华北南缘发育被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受北秦岭造山带的分隔,南北两侧发育演化明显差异;中新生代造山带及两侧在统一的构造环境下发生了四期构造变格作用。依据“原型控源”的思路,给出了南侧震旦系下统、寒武系下统、志留系、二叠系下统和北侧青白口系、下寒武统、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展布。

(3)夯实了生-储-盖评价基础,明确了油气资源分布的重点层系和地区。

以统一的生储盖评价标准为基础,进一步评价了研究区内石油地质条件,明确了分布特征,深化了生储盖组合的认识;南侧划分为志留系—侏罗系的上组合和震旦系—志留系的下组合(其中可细分为震旦系—志留系、志留系自生自储两个亚组合),北侧划分为中生界的上组合、上古生界的中组合和青白口系与下古生界的下组合。并重点开展了南侧震旦系下统、寒武系下统、志留系、二叠系下统和北侧青白口系、下寒武统、石炭系—二叠系、下白垩统等烃源岩演化特征分析,重新计算了南华北地区主要有效烃源岩各时期总生烃量4778.71×108t,总资源量14.88×108t油当量;南侧总生烃量12 421 170×108m3,总资源量28 709.724×108m3

(4)深化油气动态成藏认识,提出了三种有效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通过簰深1井、泌深1井等风险井和巴1井、南12井等老井的典型解剖,从“叠加控藏”的思路出发,进一步深化了油气动态成藏认识,认为南侧下古的隆起对该区早期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起控制作用;北侧有效烃源及有效储层对上古生界和中生界油气成藏起控制作用;而印支期以来的构造变形是油气富集和保存的主控因素。三种有效油气成藏组合模式:①受古隆起古斜坡控制的早期生油聚集-油藏裂解-后期聚集有效保存模式;②受后期深埋控制的早期低熟烃源-后期深埋二次生烃—晚期聚集成藏模式;③受晚期生烃凹陷控制的自生自储或新生古储成藏模式。

(5)创建了油气战略选区评价方法,优选出战略重点领域和目标区。

基于“油气条件概率与资源战略价值”双因素,利用自主研发的“中国石化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优选系统V1.0”(EOET V1.0)软件系统,在基础地质、油气地质等研究的基础上,评价优选出重点区带,比如南侧主要有宜昌稳定带Z1ds、∈1n、S1、当阳滑褶带S1、∈1n,桑植-石门复向斜带∈1n,荆-沔干涉带∈1,宜-鹤复背斜带S等;在北侧主要有谭庄-沈丘凹陷K1、C—P,倪丘集凹陷C—P,济源盆地C—P,洛阳-伊川盆地T3、C—P等;并通过综合研究认为,在造山带南侧宜昌稳定带是下组合勘探的有利区,当阳滑褶带南部和秭归盆地是上组合有利勘探区,沔阳干涉带是下组合和古潜山勘探的较有利区,大洪山前陆冲断带的“影子盆地”是潜在的勘探区带;在北侧谭庄-沈丘凹陷、洛阳-伊川地区、倪丘集凹陷的中古生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同时围绕有利区带提出了油气勘探思路和部署建议。

(6)针对技术难点开展攻关,形成了复杂地区地震勘探和超深钻井技术组合。

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针对难点和瓶颈技术问题,开展地震、钻井等工程技术攻关,形成了针对山地、水网等复杂地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攻关与处理技术,复杂构造条件下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技术以及超深井优快钻井技术系列,为提高地质认识奠定了基础,对油气勘探的保障力进一步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