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我们的邻国相比,我国境内发现的矿山就相形见绌,有的只是小型或中型矿床,甚至是矿点,有的则根本无任何迹象,这与新疆广阔的地域和良好的成矿条件很不相称。深入研究西天山晚古生代的构造背景和演化对认识区域内矿床的分布规律、成矿机理,进而实现找矿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_大数据时代的成矿

我国地质学家对于西天山地区赋存的许多大中型矿床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在区域成矿、成矿规律、成矿预测、成矿模式、找矿模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成矿理论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涂光炽,1993;陈哲夫等,1997;马瑞士等,1993;李华芹等,1998,2004;王福同等,2001)。在哈萨克斯坦及中亚领国与新疆邻近的地区接连发现多处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 (陈哲夫等,1999;聂凤军等,2004),且在其本国资源储备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我们的邻国相比,我国境内发现的矿山就相形见绌,有的只是小型或中型矿床,甚至是矿点,有的则根本无任何迹象,这与新疆广阔的地域和良好的成矿条件很不相称。

近20年来,随着国家305项目从 “七五”到 “十一五”、国家科技部两个973项目的实施,天山全区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研究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在西天山造山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如西天山地区基底构造 (胡霭琴等,2001)、构造单元划分 (王宝瑜等,1993,1995,2000;张良臣,1995;何国琦等,1995;吴世敏等,1996;李锦轶等, 1999,2004,2006)、区域构造演化 (王作勋等,1990;肖序常等,1991,1992,2005;郝杰等,1993;高俊等,1995,1997,2006;宁晰春,1996;李向东等,1996,1998;梁云海等,2000;夏林圻等,2002a,2002b;成守德等,1993,2000;刘训等,1994,1995;王超等,2007b)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尽管如此,在大地构造属性 (邬继易和刘成德,1989;徐学义等,2005,2006a,2006b)、古大洋封闭的时间 (高俊等,2006;马中平等,2006b,2007)、造山带结束的时间 (高俊等,2006;李曰俊等,2001,2004a,2004b;张立飞等,1998,2000,2007;肖文交等,2006a,2006b,2009)等方面仍存在争论。另外,一些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构造背景也存在争议,如与浅成热液型金矿有关的吐拉苏盆地大哈拉军山组属于岩浆弧构造形成还是火山盆地?石炭纪中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铁矿床是否产于弧后盆地?二叠纪与火山-次火山热液有关的铜矿是否为后碰撞阶段 (裂谷阶段)形成?上述争论也反映出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以上情况说明,在研究区开展地质研究工作对于认识并重建该区大地构造格架、层序、古大洋演化、构造演化及成矿是十分必要的。西天山地区是斑岩型铜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火山热液型铁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矿及层控铅锌矿的重要产地。深入研究西天山晚古生代的构造背景和演化对认识区域内矿床的分布规律、成矿机理,进而实现找矿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配合 《楚伊犁-西天山成矿带整体研究与勘查技术集成》项目中 《楚伊犁-西天山成矿带成矿条件与勘查技术研究》专题的研究,笔者以涂光炽院士提出的 “比较矿床学”理论为指导,实施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重点解剖与面上对比结合,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带至点、点面结合原则,在广泛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重视野外观察调研,并对野外采取的样品在室内进行综合测试分析,从而在理论和实验数据上对西天山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的关系提出了一些重要认识。深入研究区域内矿床的分布规律、成矿机理,并把区域内矿床放在一个统一的构造背景中解释,找出不同矿床之间的纽带,建立成矿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