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单元划分

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单元划分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珠江三角洲受断裂的切割,形成多个垂向上具有不同运动方向或运动速率的断块,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以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主要特征。综合区内主要断裂、第四系厚度、地貌特征、地震活动及地壳垂直形变,把珠江三角洲划分为7个断块:西北江断陷、万顷沙断陷、东江断陷、新会断陷、灯笼沙断陷、番禺断隆和五桂山断隆。晚更新世中期,珠江三角洲产生断陷作用,接受了平均厚度为25m的Qp32以来的松散沉积。
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单元划分_珠江三角洲北西向

研究区位于粤中褶断束的大陆板块内,从三角洲卫星遥感图像上可看出(图1-7),珠江三角洲盆地实际上是由三水、东莞、新会及斗门等小型盆地组合而成,盆地的形态呈菱形或矩形,其周边为低山丘陵区或残丘(庄文明等,2003)。

在白垩纪初期,由于燕山运动导致研究区出现大规模的断裂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盆地(曾昭璇,2011),此后,构造抬升剧烈并伴有大量花岗岩侵入,使红盆地不断加深,沉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其中,恐龙蛋化石就产在晚白垩世地层中。

渐新世至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又使地壳发生强烈变形,并抬升遭受剥蚀,始于上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表现为强烈的继承性断裂活动(黄镇国等,1982)。珠江三角洲受断裂的切割,形成多个垂向上具有不同运动方向或运动速率的断块,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以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主要特征。综合区内主要断裂、第四系厚度、地貌特征、地震活动及地壳垂直形变,把珠江三角洲划分为7个断块(5个断陷和2个断隆):西北江断陷、万顷沙断陷、东江断陷、新会断陷、灯笼沙断陷、番禺断隆和五桂山断隆(图1-8)。斗门断块区和广州-番禺断块区这两个次级断块构造以及围限它们的广州-从化断裂、三水-罗浮山断裂、西江断裂、白坭-沙湾断裂的活动性相对较强。

上述两组的构造线共同控制了三角洲内以北西向(或北北西向)为长轴,北东向为短轴的棋盘状的构造地貌格局,其活动的力学性质决定了三角洲基底以北西向(或北北西向)为谷、北东向为岭的地貌特征(图1-8)。晚更新世中期,珠江三角洲产生断陷作用,接受了平均厚度为25m的Qp32以来的松散沉积。盆地内断裂的持续活动,进一步分异出三水、东莞、新会、中山、顺德、斗门6个第四纪新凹陷(图1-8),最深的斗门凹陷第四系厚达64m(黄日恒,1983)。

图1-8 珠江三角洲地区活动断裂与断块分区图

F1.罗浮山断裂;F2.西江断裂;F3.沙湾断裂;F4.广从断裂;F5.新会断裂;F6.五桂山北断裂;F7.五桂山南断裂;F8.深圳断裂

据地球物理探测表明,研究区地壳平均厚度为23~30km,重力异常等值线分布显示三角洲内是以佛山、东莞、四会等多地为中心的深部环形坳陷构造。莫霍面埋深由三角洲周边的32km减至环形中心的30km,推测主要是因高密度上地幔上冲而造成的(陈伟光等,2002)。研究区深部构造分区属于广州-海南地幔隆起区,在惠州、东莞、广州、三水、新会、中山、樟木头一带出现东西向隆起,并在南海小塘、九江地区出现重力异常值,最高为15m Gal的局部重力高(黄日恒,19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