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增长”到“防通胀”[1]
在投资驱动的“低就业、高增长”背景当中,一旦通胀发生,民生目标不仅将变得更加迫切,也更难实现。因此“保增长”迟早会转变为“防通胀”。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严重打击了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导致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停业和大批低技术工人失去工作机会。中国政府2008年10月及时明确了“保增长”的经济目标并果断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这个决策的合理性在于:“保增长”有助于“保民生”,而“保民生”有助于“保稳定”。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看到,中国经济2009年的增长率达到8%已经没有什么悬念,因此“保增长”的目标可以说已经提前百分之百地实现,但是“保民生”的目标实现了多少还无法作出乐观判断。这一方面是因为国民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决策者的魄力,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规划和实施,因此中国在这个领域任重道远,短期很难取得很大进展。
另一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习惯了运用大型工程机械的现代化技术路线,以至于基础设施领域大兴土木并不为低技术工人提供太多的就业机会。虽然对大型工程机械的需求能够拉动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工业,但这个需求也不是只留在中国,而是辐射到全球,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
在投资驱动的“低就业、高增长”背景当中,通胀的危害已经远远超出了资源有效配置的层面。一旦通胀发生,低收入(特别是失业)阶层的生计将受到再多一重的打击。“保民生”(甚至“保稳定”)的目标将变得不仅更加迫切、也更难实现。
刚刚公布的8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显示:第一,价格上升的趋势与此前的预期一致。8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了0.5%。虽然同比下降了1.2%,但这个降幅已经比7月缩小了0.6个百分点。考虑到同比指标的翘尾因素,CPI同比指标将在未来三个月内由负转正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价格上升的危害来得比此前的预期还早。由于季节因素、蛛网周期和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等因素导致CPI当中的食品价格环比上涨了1﹒3%。这个变化对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较高的低收入阶层的影响不可小觑。
由于通胀危及到既定的“保民生”和“保稳定”目标,因此当前继续维持的“保增长”目标迟早会转变为“防通胀”(如果行动较早)或者“反通胀”(如果行动太迟)目标,至少是折中为“一保一防(反)”双目标。
与“反通胀”相比,“防通胀”的操作难度和风险都小得多,是上策。笔者相信,中国的决策者一定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有理性的认识和预期,因此一定会在通胀初露端倪的时候(甚至以前)主动选择“防通胀”政策,而不是等到通胀已经无法避免的时候再被迫实施“反通胀”政策。在过去几个月里,国内学者关于通胀的讨论已经起到了警示作用。
最新迹象表明:“防通胀”可能很快会成为经济政策的新目标。温家宝总理9月10日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有几个比GDP更为重要的指标,包括就业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节能减排以及群众生活质量。中国政府“会继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不断完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同时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
同时发布的另一个有关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利好消息是中国的经济政策很可能会很快回归中长期目标。温总理在同一次演讲中还指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中国经济有很大回旋余地,也有很大发展潜力,不仅要考虑2009年实现原有的计划目标,还要考虑2010年后国家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我们政策的着力点不仅在于克服短期困难,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
【注释】
[1]2009年9月14日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