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谨防国有银行改革走回头路

谨防国有银行改革走回头路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通过多个渠道影响到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中国国有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们有的也遇到了流动性问题,抛售国有银行股份是正常反应。外资银行的减持行为松开了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利益纽带。这对于竞争力不足的国有银行十分有利。美国银行业爆出十多年来首次季度亏损的同时,中国银行业报出2008年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高达5834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0.6%。这个对比令国人自豪,也有可能降低国有银行改革的动力。

谨防国有银行改革走回头路[1]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通过多个渠道影响到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出现流动性问题的“战略投资者”减持国有银行股份,剪断与国有银行的利益纽带;外资银行在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风险控制漏洞降低了国有银行向他们学习的动力;为了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目标,如果商业银行降低信贷标准,监管机构放松监管,那么国有银行可能会重蹈股份制改革之前的轮回。

金融危机促使外资股东剪断和国有银行的利益纽带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不少跨国金融机构暴露出内控机制的缺陷和巨额损失,让生存成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为了渡过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金融机构必须收缩资产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中国国有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们有的也遇到了流动性问题,抛售国有银行股份是正常反应。

据报道,瑞士银行集团在禁售期满的第二天(2008年12月31日)便迫不及待地将其所持的全部中国银行H股配售给15家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也将其所持的100多亿股份悉数抛出。美洲银行也部分减持了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随着危机加深和其他股份锁定期终止,抛售浪潮有可能继续。

外资银行的减持行为松开了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利益纽带。原有的持股关系把潜在的竞争对手转变为合作伙伴,让外资银行和国有银行就像“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这对于竞争力不足的国有银行十分有利。但是外资银行能够快速而且低成本地抛售国有银行股份,放弃“战略投资者”地位,因此这一利益纽带其实并不牢固。

实际上,即使在外资银行减持国有银行股份之前,也没有成为真正的“战略投资者”。外资银行能不能成为战略投资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在第一大股东“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如果不赋予小股东特别的权力约束大股东的行为,那么除了第一大股东之外,任何公司都不可能有第二个“战略投资者”。

金融危机也有可能降低国有银行改革的动力

这一轮起源于华尔街的危机让世人认识到美国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因此有可能动摇转轨经济体对华尔街为代表的竞争性金融体系的看法。在国有银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中,美洲银行、皇家苏格兰银行、瑞士联合银行都出现了严重亏损,而且有可能继续扩大。美国银行业爆出十多年来首次季度亏损的同时,中国银行业报出2008年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高达5834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0.6%。这个对比令国人自豪,也有可能降低国有银行改革的动力。

类似的情况也在日本发生。日本银行的高级经济师冈崎久实子以前经常批评日本的银行家缺乏创新,逊色于他们的美国同行。在这一轮危机中,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因过度创新而陷入危机,日本的金融机构因保守经营而安然度过首轮冲击,让她的批评受到质疑。而在全球资产规模第一的东京三菱日联银行里传播着这样的调侃:“强大的恐龙即将灭绝,未来是我们鼠辈的天下。”

日本的金融机构不失时机地重返华尔街: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斥资90亿美元收购了摩根士丹利21%的股份,野村证券更是大举低价收购雷曼兄弟在全球各地的队伍。这些收购举动显示日本的金融机构有资金实力到华尔街“抄底”,但是并不表示他们真的有经营能力控制风险。目前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报出三季度亏损1341亿日元,到3月底截止的财年盈利预期从6400亿日元降低到500亿日元。野村证券也必将直面与摩根士丹利员工的公司文化冲突。

国有银行有可能再次进入股份制改革之前的轮回

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规模最近三个月高速增长,显示国有银行当前的行为与股份制改革之前没有本质的不同。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分别达到了7400亿元和1.62万亿元。2009年2月的新增贷款预计在9000亿元到1.1万亿元之间。今年前两个月就完成全年新增贷款目标的一半。

政府干预的复归有可能使一部分商业银行把各级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目标放在其自身的经济目标之上。这对商业银行刚刚开始形成的信贷文化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某些银行的决策层可能已经放弃了对经济形势的独立判断,也放弃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内控制度,唯上级部门的马首是瞻。连人民银行大区行的某位人士都不免感叹:“没有想到,中国的商业银行竟会如此听话。”

最近几年的货币政策实践显示:由于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不彻底,信用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仅仅依靠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和利率管制并不足以保证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因此人民银行不得不在2007年下半年重新启用贷款额度管理。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贷款额度管理仍然是人民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紧缩时采用、扩张时取消。

宏观调控方式的复归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行为的复归。为了避免将来被额度束缚住手脚,商业银行选择现在就做大规模。有的银行“高息吸储、低息贴现”。这种做法虽然牺牲了银行的短期利益,但是只要按规矩贴现,并不增加太多风险。但是同时抬头的“垒大户”和“统借统还”等现象将让商业银行在未来自食其果。果真如此,外资银行必将进一步减持国有银行股份,但减持的理由却有所不同:上一轮减持是由于外资银行流动性不足,下一轮减持是因为国有银行改革不成功、回到了股份制改革之前的状态。这种可能性值得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高度警惕。

【注释】

[1]2009年3月13日发表于《上海证券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