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驰”神话的终结——看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彻底终结了货币化福利分房制度,我国的房地产业开始了一轮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房地产开发、销售的市场化发展以及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普通居民对住房的需求热情高涨,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期间,房地产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顺驰”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房地产开发、销售为主业。90年代末期,“顺驰”集团飞速发展,被业界称为中国地产界的“黑马”。但是,由于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不当等种种原因,“顺驰”从风光一时的巅峰跌落到低谷,引起地产界的一片扼腕叹息。本案例以“顺驰”集团的被收购为例,旨在分析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为房地产企业的稳健经营和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
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金融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案例特点:
房地产业影响最大的企业被收购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使读者了解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和规避风险,保持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学习与思考:
1.作为房地产企业,“顺驰”的经营管理与金融企业有何不同之处?
2.“顺驰”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和机遇有哪些?
3.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遭遇哪些风险?其中哪些是金融风险?
4.怎样防范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
5.如何防范“顺驰”遭遇的金融风险?“顺驰”神话的终结具有哪些警示和教育意义?
◎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顺驰”是“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简称。“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创立于1994年,早期公司总部设在天津。“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国家建设部一级资质,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于一体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
“顺驰”的创始人是孙某某。20世纪80年代末,孙某某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当时创建不久的联想集团。孙某某凭借其能力和远见卓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便升任联想集团企业发展部经理,主管联想北京地区以外的所有业务。之后,由于孙某某的经营理念与联想的企业文化有冲突,孙某某便离开了联想,独立创业。可见孙某某并非等闲之辈。
1994年5月,孙某某在天津注册成立了“天津顺驰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公司主营二手房代理销售,“顺驰”开始进入天津房地产销售代理市场,这便是“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最前身。孙某某做房产代理销售不久,凭借其对天津房地产市场的高度敏感,预判到了天津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1994年12月,“顺驰”公司扩大规模,增资更名为“天津顺驰置业有限公司”。1995年,“顺驰”与中科集团和联想集团合资组建“天津中科联想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顺驰”正式介入房地产开发,向房地产开发市场迈进,形成房地产销售代理和房地产开发齐头并进的局面。由于孙宏斌的正确领导,“顺驰”的房地产销售代理和房地产开发业务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1996年9月,“顺驰”代理销售天津“华苑居华里”,大获成功,确立了“顺驰”在天津房地产代理市场的领先位置。随后短短数年间,“顺驰”已经在天津成为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代理的“大哥大”。
2003年,“顺驰”在天津开发的房地产住宅项目市场占有率已达20%左右,这一数字超过了当时全国任意一家房地产企业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即使是目前国内领军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其在个别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也很难超过20%。
◆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全国化发展战略
“顺驰”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全国化的发展战略。2003年7月,“顺驰”召开了内部著名的“蟒山会议”,确定了“顺驰”的全国化发展战略,并且组建了集团四大板块,分别是北京板块、长三角板块、中西部板块(以武汉为中心)和天津板块。
“顺驰”全国化发展战略的出台有一个重要的政策背景。2002年5月9日,国土资源部签发了11号文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要求从2002年7月1日起,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进行市场公开交易,取消了房地产企业获取土地的地域限制。这为“顺驰”走出天津,放眼全国提供了契机。2002年6月12日,“顺驰”通过拍卖取得塘沽会展中心地块的开发权,这是“顺驰”通过“招、拍、挂”获取的第一个地产项目,也是“顺驰”集团第一次走出天津市区,为“顺驰”的全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地产界的大部分商人而言,“顺驰”几乎是一夜之间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搅得中国地产界天翻地覆。“顺驰”一时在地产业界名声大噪。
“顺驰”引起地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搅动地产市场源于2003年7月中国主要地产大腕的一次例行聚会。当时以万科老板王石为首的地产业领军人物,建立了一个定期聚会制度,通过这种定期聚会,建立了地产业企业信息沟通和互相了解的渠道。在2003年7月的那次例会上,“顺驰”老板孙某某突然在众多媒体面前向王石挑战,声称“顺驰”将打败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销售冠军。此举引起地产业界的一阵惊愕。[1]
此后,孙某某为“顺驰”制订了一系列快速扩张的计划,“顺驰”以土地招投标制度为契机,在全国各大城市攻城略地,高价拿地,屡创天价。仅仅一年的时间,“顺驰”就从2个城市拓展到全国17个城市,销售收入从40亿元增长到近100亿元。
下面的数据足以说明“顺驰”高价获取土地时的疯狂。2003年9月,“顺驰”以5.97亿元的价格拿下石家庄009号地块;2003年12月,“顺驰”以9.05亿元获得北京大兴黄村地块的开发权,该价格超过起拍价一倍,超过竞拍对手2亿元。这种高价格获取土地的激进行为让“顺驰”立马在北京地产界“扬名立万”。2004年1月,“顺驰”以27.3亿元拍得苏州工业园区凤凰城地块;[2]此后,“顺驰”又在上海、无锡、苏州、青岛等城市以近乎疯狂的举动进行“圈地”运动,令包括万科、大华、绿地等在内的国内一线地产开发商“闹心”,也打乱了这些企业获取土地的计划和节奏。
经过一年多的南征北战,“顺驰”的全国化发展战略进展得非常顺利。“顺驰”储备的土地面积达到了1 200万平方米,其中仅长三角地区就占了400万平方米,“顺驰”从一家地方性房地产开发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大型房地产公司,企业员工快速扩展到8 000人,并成功进军全国16个一线城市。在最鼎盛时期,“顺驰”同时拥有42个地产项目。
“顺驰”的攻城略地,使得“顺驰”毫无悬念地成为天津市房地产开发行业和中介行业的绝对第一。2002年,“顺驰”的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2003年,“顺驰”的销售回款近40亿元,占有天津市商品房市场20%的市场份额,同时拥有200多家直营连锁店,占有天津市二手房市场30%的市场份额;2004年,“顺驰”的销售回款超过80亿元,成为2004年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冠军,基本实现了孙某某的宏伟理想,创造了“顺驰”神话的奇迹。[3]
◆“顺驰”神话的终结
“顺驰”最初的主营业务是房产销售代理。在孙某某的带领下,“顺驰”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向房地产中介和房地产开发领域奋进。在国家土地政策变化的引领下,从天津走向全国,并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房地产公司,其中的发展过程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被业界称为地产界的“黑马”。
2005年6月,“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将总部从天津迁往北京,号称要全面展开其转型战略。然而,这匹地产界的“黑马”从2005年底起,其发展就已经举步维艰。2005年11月,“顺驰”中国全面裁员,幅度为20%左右,同时,公司高层人员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2006年2月,“顺驰”中国撤并三大区域集团公司。2006年3月15日,孙某某又重新出任“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顺驰”在全国的战略布局开始收缩。
大规模的全国化扩张战略,使得“顺驰”的资金链高度紧张,同时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对“顺驰”的影响较大,一时间“顺驰”的资金链绷紧。由于拖欠银行贷款、土地支付款以及建筑工程款,“顺驰”不得不四面出击解决资金问题。开始时,“顺驰”希望通过上市进行融资,当其赴港上市融资10亿元的计划泡汤后,只好多次寻求私募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其中,“顺驰”与摩根斯丹利的接洽曾经燃起“顺驰”的无限希望,后来,由于“顺驰”经营管理模式的问题,与摩根斯丹利的合作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万般无奈之下,“顺驰”只好接受香港路劲基建的收购计划。
据路劲基建网站首页的介绍,香港路劲基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专注于国内投资、发展、经营和管理收费公路及房地产项目的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在中国的8个省参与了19个收费公路和桥梁项目,公路总里程约一千公里,投入资金60亿港元。路劲基建于2004年开始涉足房地产发展业务,项目主要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可发展总楼面积约290万平方米。
2006年9月5日,路劲基建与“顺驰”签订收购协议,路劲基建以不超过12.8亿元的总代价,收购了“顺驰”55%的股权和“顺驰凤凰城地块”全部股份。同年的10月17日和11月1日,路劲基建分别以5亿元和3.7亿元顺利获得“顺驰A”55%的股权与“凤凰城地块”的全部股份。2007年1月,路劲基建宣布将再投13亿港元收购“顺驰”近40%的股权。至此,路劲基建已鲸吞“顺驰”94.74%的股权,[4]原“顺驰”掌门人孙某某仅持有5.26%的股权,曾经辉煌的“顺驰”神话最终以被吞并而告终。
案例分析
依据前面的介绍,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顺驰”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最早是针对银行业而言的,根据银行业约定俗成的定义,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合理的价格筹集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这一定义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即筹集资金的数量、筹集资金的成本和筹集资金的时间。对银行来讲,在通盘考虑上述三个要素的情况下,能够寻求到最合理的资金量,以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及时应对客户随时取款、申请贷款的要求并能支付到期债务,银行就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当银行不能及时提供充足的现金来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时,银行将面临着流动性风险。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
如果将流动性的概念移植到一般性的企业,那么所谓流动性是指企业为保持持续生产经营的需要,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筹集到所需要的经营资金或支付到期债务。
流动性风险是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当企业不能及时提供充足的资金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或支付到期债务时,企业就面临流动性风险。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对于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非常重要。古今中外,大量的案例说明企业破产的最终诱因是流动性不足。2003年,“顺驰”实施快速扩张的全国化战略,增加了资金需求,隐藏流动性风险。2003年8月开始,“顺驰”先后从石家庄、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武汉、郑州、长春等城市获得了十多块土地,而且出现了多次成交价两倍于起拍价的情况。“顺驰”不计成本地获取土地,导致其土地购置金额急剧上升,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土地购置金额便超过100亿元。而“顺驰”的资金主要是银行贷款、合作伙伴的资金以及房屋销售回款。有人把“顺驰”疯狂扩张的模式形象地描述为“现金流—土地—现金流”,其特点是不惜以极高价格拍得土地,先预付小部分土地定金后,再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启动项目建设,迅速推向市场,以房屋销售回款抵偿前期所欠的土地款以及银行贷款。这种模式是“顺驰”快速扩张的必要条件,是“顺驰”实现全国化战略的“加速器”,但是,这种模式成功的前提是非常好的房地产销售行情,一旦房产销售不畅,那么其前期的一切高昂费用则要企业自己消化,导致企业的资金链十分脆弱。
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拉开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序幕。随后,国家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此外,“顺驰”各大项目的潜在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导致房地产销售回款不畅,再加上上市融资和私募基金融资渠道双双受阻,“顺驰”的资金链终于绷断,流动性风险爆发。“顺驰”最终毁于流动性风险。
2.政策风险
所谓政策风险,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所导致的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或损失。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会随着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动,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更是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铲除土地交易制度中的黑幕交易,规范房地产开发以及销售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国家一直比较关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顺驰”的迅速崛起是孙某某抓住了国家土地交易制度的有利时期,“顺驰”溃败的诱因也是由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因此,“顺驰”成也是政策,败也是政策。
2002年下半年,国家开始推行土地的“招拍挂”政策,替“顺驰”破除了进入异地市场的壁垒,其间,中国的信贷环境相对宽松,“顺驰”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这个机会。“顺驰”认为,随着各个城市土地出让程序的不断规范,土地价格将会持续上涨,因此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顺驰”不断地以较高的价格获取土地,公司规模急剧膨胀。由于信贷环境宽松,“顺驰”可以方便地从银行获得贷款,使得“顺驰”的资金链保持正常。“顺驰”的大规模扩张还与当时土地购置款的支付方式有关。“顺驰”一直强调“付款方式比地价更重要”,这种模式对“顺驰”的急剧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悉,事后有原“顺驰”内部高管透露,“顺驰”在北京大兴地区的项目虽然地价较高,但是首期只要支付全部土地购置款的30%,第二个30%的土地购置款可以在18个月后支付,其余款项在两年之后付清。[5]只要加快项目进展速度,“顺驰”的经营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且会越滚越大。
宏观调控是“顺驰”溃败的直接诱因。2003年4月,121号文件拉响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警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被视为中国第一轮房地产牛市启动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措施,表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由支持转为警惕。2004年3月,8.31大限提高了房地产公司获取土地的“门槛”,表明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正式开始。继2003年7月国务院发文严格控制土地供给之后,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又联合发文,严令各地必须在当年8月31日前,将协议出让土地中的“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否则国土部门有权收回土地,并纳入国家土地储备,是为“8.31大限”。此举表明了中央政府从土地供给上抑制房地产过热的决心。2005年3月,国家出台了密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政策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如取消房屋信贷的优惠政策,表明宏观调控涉及消费层面;深入改革房地产交易中的税收制度,宏观调控政策又触及了房地产的交易环节。不仅如此,国务院还出台了八点意见稳定房价,是为“国八条”。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治高度。
2006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提高房贷利率,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大幕再次开启。2006年5月17日,“国六条”出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第一,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第二,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第三,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第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第五,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第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始于2003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一轮紧似一轮,对“顺驰”的影响非常大。“顺驰”在宏观上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忽视了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使市场一度陷入观望状态,希望依靠迅速销售房屋回笼资金来偿还高价土地款及银行贷款的“顺驰模式”,首当其冲地受到严重的冲击。由于宏观调控,“顺驰”分布在全国的部分楼盘,特别是位于调控重灾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楼盘销售不畅,回款不力。同时,南京、苏州等地的银行出现了惜贷倾向,放款速度减慢,“顺驰”的资金链越发绷紧了,政策风险一触即发。政策风险的爆发,加剧了流动性风险,最终导致“顺驰”的毁灭。
3.市场风险
市场经济原则上是风险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面对市场进行生产经营,自负盈亏。市场状况的变化,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造成经营活动的波动或损失,任何市场状况的变化最终都会影响到商品的价格,使得商品价格无法预测,因此市场风险也称为价格风险。金融市场上的价格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引起的,利率、汇率和证券价格是金融产品价格的主要形式,金融市场风险主要指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证券价格风险。“顺驰”集团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房地产价格风险和融资风险。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使得消费者持币观望,房地产市场出现低迷,房地产销售遇阻,房价下跌。有时虽然房价表面上没有下跌,但是有价无市,成交量萎缩,使得销售回款下降。“顺驰”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其快速扩张,无疑是利用了国内信贷市场的宽松条件和机遇。当信贷市场趋紧,“顺驰”的融资方式和融资规模受到影响,融资成本增加时,其发展进程将不可避免地遇到阻碍。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要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更要注重对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把握。“顺驰”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受到了市场的惩罚。
4.操作风险
在2004年6月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式文件中,操作风险被定义为:“由于不健全或失效的内部控制过程、人员和系统或是外部事件而导致的损失风险。”该定义包括了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信誉风险和系统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对操作风险的损失可能性与成因进行了归纳,见下表。
表 操作风险的损失可能性与成因
资料来源:朱忠明,张淑艳.金融风险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76页。
“顺驰模式”以速度著称,“顺驰”的项目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并未能保证质量,部分购房者被迫为“顺驰”追求速度激情的管理方式和用人制度引发的“后果”买单。根据公开的资料报道,天津“顺驰”的项目存在多方面问题,如延期交房、房屋质量严重不过关、墙体甚至出现大量裂缝等等。毫不夸张地说,“顺驰”在全国急速扩张的同时,其项目的质量问题也随之向全国范围扩散,公司信誉大大受损。一个不以客户价值为主导的企业是难以获得市场青睐的。操作风险源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严密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顺驰”的内部管理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由于企业内控制度无章可循,现实中“顺驰”集团存在着在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任人唯亲、排挤新人的情况,管理无章法,纪律不严明,结果是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导致许多真正的人才离开“顺驰”。对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可见“顺驰”集团所遭受的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风险、项目开发风险、技术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客户服务风险等方面。风险与风险之间的传递和叠加,导致了风险的集中爆发,增强了风险的威力。
“顺驰”神话的破灭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1)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措施需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有风险意识,要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和把握。“顺驰”集团的破灭,归根结底是风险意识不强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的结果。“顺驰”集团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直未曾有过科学合理的定位,对企业的稳健发展把握得不够。可以说,在其风光、成功的背后,有着相当多的“侥幸”因素,因此,它忽略了自身经营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宏观调控政策对“顺驰”造成的影响和冲击远强于其他房地产企业,也是其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表现,“顺驰”的“快”模式让“顺驰”在占领市场空间和先机时占尽优势,但是,其抗击风险的能力很差。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时候,只要出现很小的一个纰漏,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集团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2)房地产企业应注重流动性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即企业在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最低流动资金量,也即企业拥有的资金或资产具有即时变现的能力,或者是能够以最合理的成本从外部获得资金。流动性风险是工商企业甚至政府和家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保持流动性至关重要,流动性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顺驰”作为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顺驰”的成功得益于一个“快”字,“顺驰”特别追求速度,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现金流。“顺驰”原总裁汪某曾具体阐释过“顺驰”的“快”字涵义:买地的时候推迟首付款时间,拉长后续付款时间;买到地后尽快开工,尽快开盘,尽快回款,也就是尽量缩短从付地款到收房款之间的周期,这个“快”字在“顺驰”实施全国化发展战略的初期,可谓无往而不胜。为了现金流,“顺驰”内部还有一个说法,“合理支付延误”。换句话说,为了保证现金流,可以在各个环节合理的范围内,延缓支付相关款项,如尽量拖延支付土地购置款、延期支付代理房屋销售款、拖欠工程款和银行贷款等。面对“顺驰”的快速扩张、资金链的绷紧,流动性风险终于爆发,导致企业过早夭折。从创造神话的地产界“黑马”到被香港路劲基建收购,“顺驰”的历史相当短暂。所以,房地产企业必须注重流动性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
(3)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防范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因国家政策变化而给市场活动参与者带来的风险。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发展政策、行业规划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都是动态变化的,国家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给市场活动参与者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有时候是积极的、正面的;有时候是消极的、负面的。本案中的“顺驰”及时抓住了国家对房地产业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以小博大,拓展疆土,从天津走向全国,曾经辉煌灿烂,不可一世,被誉为地产界的“黑马”、“骇客”。随着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在金融、土地、房屋预售条件等方面限制的收紧,“顺驰”的发展模式开始遭受重创。2005年3—5月,为了平抑房价的过快上涨,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调控房价,“顺驰”重点投资的华东地区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灾区,其中,“顺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点项目——苏州凤凰城的销售量骤然下跌,其他地区的房屋销售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政策性风险立竿见影。中国人民银行对房屋信贷政策的收紧,直接冲击着“顺驰”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成本,把“顺驰”从巅峰推下悬崖。
(4)加强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领导人往往比较重视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而疏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当前,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沟通协调难、工作效率差的问题。一般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层级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沟通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在人员管理、产品质量、政策执行、客户服务等方面容易出现漏洞和失误,产生操作风险。“顺驰”的全国化发展战略,导致企业规模迅速膨胀,企业内部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日益复杂,增加了内部的沟通协调成本,降低了内部管理政策的执行效率,内部控制制度出现漏洞,导致“顺驰”后期内控制度的失效,操作风险集中引爆。
参考文献
1.朱永祥,胡茜茜.中国房地产企业非理性融资结构的成因分析[J].科技论坛,2007(3):269
2.朱咏敏.“顺驰”神话终结之谜[J].沪港经济,2006(11):54
3.陈健,路艳.从“顺驰”神话的终结,看企业快速扩张的致命伤[J].产权导刊,2006(11):18-20
4.马强.顺驰:不仅仅“死”于现金流[J].中国中小企业,2006(11):51-53
5.王志强.顺驰兴衰启示录[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12):22-26
6.林深.孙宏斌的“顺驰模式”宣告终结[J].中国经济周刊,2007(6):38-39
7.刘建强,李岷.顺驰中国[J].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2期第59-68页
【注释】
[1]刘建强,李山民.顺驰.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2期,第59-68页。
[2]同[1]。
[3]佚名.顺驰:无限扩张下的自残.中国经济信息,2007年第22期,第70-71页。
[4]同[1]。
[5]佚名.顺驰:无限扩张下的自残.中国经济信息,2007年第22期,第70-7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