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润表是反映小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实现利润(亏损)的实际情况的会计报表,例如反映整个会计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经营成果的利润表。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收益表。小企业要求按月编制月度利润报表。正是由于这方面的作用,利润表就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会计报表。正表是利润表的主体,反映形成经营成果的各个项目和计算过程。单步式利润表是将汇总的本期各项收入的合计数与各项成本、费用的合计数相抵后,一次计算求得本期损益的表式。

第3章 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1.什么是利润表?编制利润表的目的是什么?

利润表是反映小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实现利润(亏损)的实际情况的会计报表,例如反映整个会计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经营成果的利润表。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期间的情况,所以又称为动态报表。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收益表。小企业要求按月编制月度利润报表。

利润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即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有多少、实现的其他业务收入有多少、实现的投资收益有多少、实现的营业外收入有多少等;可以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费用情况,即耗费的主营业务成本有多少、主营业务税金有多少、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各有多少、营业外支出有多少等;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净利润的实现情况,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将利润表中的信息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相结合,还可以提供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如将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进行比较,计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将销货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进行比较,计算出存货周转率;将净利润与资产总额进行比较,计算出资产收益率,可以表现企业资金周转情况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经济决策。

在利润表上,要反映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所有收入与所有费用,并求出报告期的利润额。通过利润表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企业收入、成本和费用及净利润(或亏损)的实现及构成情况。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本月数、本年累计数、上年数),可以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及利润的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

2.利润表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利润表作为一个基本的会计报表,在以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在现代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使管理人员对受托资源经营管理责任的考核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利润指标的综合性,它既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理财和投资等各项活动中管理效率和效益的直接表现,又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投入和产出进行对比的结果,损益表提供的数据能够基本上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和效率。

(2)作为对企业经营成本分配的重要依据。由于利润能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利润表作为利润形成即利润各个组成部分的报表,就可在企业的利润分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利润表上的数据直接影响到许多相关集团的利益,如国家的税收收入、管理人员的奖金、职工的工资与其他报酬、股东的股利等。正是由于这方面的作用,利润表就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会计报表。

(3)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报表使用者主要关注各种预期的现金来源、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包括股利或利息、出售或赎回证券所得、到期证券或借款的清偿。这些预期的现金流动,与企业的获利能力具有密切的联系。而有关过去经营活动的收益水平则在预测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编制利润表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正确确定当期收入与费用。利润表分项列示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对外投资等所取得的各种收入以及与各种收入相对应的费用、损失并将收入与费用、损失加以对比结出当期的利润。这一将收入与相关的费用、损失进行对比结出净利润的过程,在会计上称为配比。其目的是为了衡量企业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业务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为取得这些成果所付出的代价,为考核经营效益和效果提供数据。因此,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正确确认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尤其重要。

(2)力求保持投入资本的完整。一个企业只有在保持投入资本完整无缺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利润。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贬值,以货币计量的投入资本的期末账面余额可能大于期初余额。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有必要按物价指数进行调整。

4.编制利润表的步骤有哪些?

第一步: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及明细账,并进行账账核对、账实核对及账证核对。

第二步:保证所有会计业务均入账的前提下,编制试算平衡表,检查会计账户的正确性,为编制会计报表做准备。

第三步:依据试算平衡表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结合有关明细账户的发生额,计算并填列利润表的各项目。

第四步:检验利润表的完整性及正确性,包括表头部分的填制是否齐全、各项目的填列是否正确、各种利润计算是否正确。

第五步:有关人员签字盖章。

5.《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利润表的差异有哪些?

两种制度在利润表方面的主要区别有:

(1)删除“补贴收入”项目。

(2)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小企业不需要编制利润分配表,因此在利润表的补充资料中作了调整:只列当期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删除了《企业会计制度》所要求的有关出售处置部门或被投资单位所得收益、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会计政策变更增加或减少利润总额、会计估计变更增加或减少利润总额、债务重组损失等信息内容。

(3)《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列示一些特殊项目的利润或亏损情况。在数字资料方面,要求同时列示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补充资料方面要求同时列本年累计数和上年实际数。

两种制度在现金流量表上的主要区别有:

(1)首先《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小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未作强制性规定。

(2)《小企业会计制度》在现金流量表中删除“收到的租金”,将其并入“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取消了“收到的税费返还”项目,同时也取消了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部分。

(3)简化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仅要求披露所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当期的主要交易等事项。

6.小企业利润表的格式是什么?

利润表一般有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表首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正表是利润表的主体,反映形成经营成果的各个项目和计算过程。通常所用的利润表的一般格式如表3-1所示:

表3-1 利润表

如果编制月份利润表,则应将“本年实际”与“上年实际”栏分别改为“本月数”与“本年累计数”栏。

7.利润表的分类有哪些?

为了提供与报表使用者的经营决策相关的信息,收入和费用在利润表中有不同的列示方法,因而利润表达的主体部分可以分多步式和单步式两类。

8.什么是单步式利润表?

单步式利润表是将汇总的本期各项收入的合计数与各项成本、费用的合计数相抵后,一次计算求得本期损益的表式。这种格式的优点是表式简单,易于理解,便于编制,避免项目分类上的困难。但是缺少利润构成情况的详细资料,不利于企业不同期间利润表与行业间利润表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格式如表3-2所示:

表3-2 利润表

9.什么是多步式利润表?

多步式利润表是我国常用的格式,其具体格式见表3-1,它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收入和费用项目与在该过程外发生的收入与费用分开。划分这一界限的标准,主要是看一个项目是否关系到评价企业未来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或者说,依据一个项目的预测价值。那些经常重复发生的收入与费用项目,是预测企业未来的基础;那些偶然发生的收入与费用项目,不可能经常反复发生,将这类偶然事项产生的损益分列出来,显然有助于提高利润表信息的预测价值。适当划分企业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并以不同的方式在利润表上将收入与费用项目组合起来,还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指标。

采用多步式利润表,便于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比较,也便于前后各期利润表上相应项目之间的比较,更有利于预测企业今后的盈利能力。

10.多步式利润表的编制步骤有哪些?

在多步式利润表上,净利润是分若干个步骤计算出来的,主要编制步骤如下:

第一步:以主营业务收入为基础,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计算出主营业务利润。

第二步: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计算出营业利润。

第三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

第四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计算出净利润(或亏损)。

11.利润表主要反映哪些方面的内容?

利润表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构成主营业务利润的各项要素。从主营业务收入出发,减去为取得主营业务收入而发生的相关费用、税金后得出主营业务利润。

(2)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营业利润在主营业务利润的基础上,加其他业务利润,减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得出。

(3)构成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各项要素。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或减)投资收益(损失)、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后得出。

(4)构成净利润(或净亏损)的各项要素。净利润(或净亏损)是在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本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后得出。

12.利润表至少应单独列示反映哪些信息项目?

根据重要性原则,小企业利润表中需要单独列示反映以下的信息项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及净利润等。利润表中的每个项目又分为“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两栏分别填列。

13.月度利润表中的“本月数”应如何填列?

本表“本月数”栏反映小企业利润形成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应当根据收入、成本费用等有关科目的本月发生额直接填列或计算分析填列。

14.“本年累计数”栏各项目该如何填列?

本表“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根据上月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栏的数字,加上本月利润表的“本月数”栏的数字,可以得出各项目本月的“本年累计数”,然后填入相应的项目内。

15.年度利润表中有关栏目各项目如何填列?

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将“本月数”栏改为“上年实际数”栏,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数,从而与“本年累计数”栏各项目进行比较。如果上年度利润表与本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一致,可以直接将上年度利润表各项目的数字转抄本年度利润表的各项目中;反之,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

16.“主营业务收入”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的内容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决定:其中农业企业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制造企业是指“产品销售收入”;交通运输企业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建筑企业是指“工程结算收入”;商品流通企业是指“商品销售收入”;房地产企业是指“房地产经营收入”;金融租赁业是指“为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其他企业是指“经营收入”。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工商营业执照中登记注册的主营和兼营的项目内容。主营的业务内容就是主营业务收入,兼营的业务内容就是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项目,反映小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17.“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主营业务成本是指小企业已销售产品的实际成本,它是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是日常活动中对于相应利益流入所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营业务成本是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成本。它的借方登记已销售商品、产品、劳务供应等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数额,结转后一般应无余额,如有余额表示尚未结转的已售出产品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反映小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18.“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包括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是指与主营业务收入相关的流转税及其附加税,它会影响当期损益。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是通过应交税金核算,不进入损益,因此不在该科目反映,除此以外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都在该科目反映。比如,服务行业要按收入的5%计提营业税,然后按营业税的一定比例计提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但要注意的是,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在管理费用等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小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19.“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其他业务利润是指企业经营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利润。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后的差额,即为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所有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材料物资及包装物销售、无形资产转让、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运输、废旧物资出售收入等。其他业务收入是企业从事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具有不经常发生、每笔业务金额一般较小、占收入的比重较低等特点。但其他业务收入实现原则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原则相同。

其他业务成本是指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等。

“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反映小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取得的收入,减去所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及附加等支出后的净额,本项目应根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0.其他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一般占企业总收入的较大比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不同行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不同,比如,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自制半成品、代制品、代修品,提供工业性劳务等实现的收入;商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实现的收入;咨询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提供咨询服务实现的收入;安装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提供安装服务实现的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实现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次要交易实现的收入,一般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较小。不同行业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也不相同。比如,工业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对外销售材料、对外出租包装物、商品或固定资产、对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取得现金股利)或债权性投资(取得利息)、提供非工业性劳务等实现的收入。

21.列报时对费用项目应按什么依据分类?通常分为哪几类?

小企业在对费用进行列报时应当按照经济用途进行分类,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及期间费用。其中,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除营业成本以外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与《企业会计制度》不同的是,小企业列报的是营业费用,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列报的是销售费用。

22.“营业费用”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工业性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具体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在进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进货途中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也作为营业费用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营业成本与营业费用的区别。如果是工业企业,营业成本一般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为生产产品发生的料、工、费;如果是商品流通企业,营业成本一般是采购商品的进价成本。而营业费用是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营业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在销售商品和商品流通企业在购入商品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如不单独设置“管理费用”科目,发生的管理费用也在本项目中反映。本项目应根据“营业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3.“管理费用”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管理费用是指由企业统一负担的为管理和组织整个企业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大概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人工方面的费用。具体的又包含以下几项:①工资,包括受雇人员的工资、奖金和补贴;②福利费,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③工会经费,按照工资总额的2%计提;④教育经费,按照工资总额的1.5%或者2.5%计提;⑤社会保险费,包括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⑥住房公积金;⑦住房补贴;⑧其中,前四项涉及纳税调整,后三项是按规定企业应当承担的部分。

(2)公司日常运营费用。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生产经营以外的费用,具体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办公费、通信费、差旅费、交通费、汽车使用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资料费、维修费、水费、电费、物业管理费、财产保险费、租赁费、劳动保护费、排污费、绿化费、会议费等。

(3)企业直接管理之外的费用。①董事会费(指企业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及其成员为执行职能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差旅费、会议费等);②咨询费。

(4)业务招待费。它是指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交际应酬费用,在下列限额内据实列入管理费用:①不超过年销售收入的5‰;②按实际发生额的60%在税前列支。

(5)资产的摊销及损失。

(6)其他费用。在具体核算时,包括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工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辆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存货盘亏或盘盈(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管理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本项目应根据“管理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4.“财务费用”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有的企业如商品流通企业、保险企业进行单独核算,不包括在财务费用中)、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如债券印刷费、国外借款担保费等。但在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应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有关的,在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者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之前的利息支出,计入购建资产的价值;清算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计入清算损益。

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虽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但与营业收入的实现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不宜将它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只能作为期间费用,按实际发生额确认,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一般在“财务费用”科目进行核算,并按费用种类设置明细账。

财务费用的具体内容包括:

(1)利息支出,指企业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应付票据利息、票据贴现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长期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利息等支出(除资本化的利息外)减去银行存款等的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2)汇兑损益,指企业因向银行结售或购入外汇而产生的银行买入、卖出价与记账所采用的汇率之间的差额,以及月度(季度、年度)终了,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期末余额按照期末规定汇率折合的记账人民币金额与原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等。

(3)相关的手续费,指发生债券所需支付的手续费(需资本化的手续费除外)、开出汇票的银行手续费、调剂外汇手续费等,但不包括发行股票所支付的手续费。

(4)其他财务费用,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融资租赁费用等。

“财务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本项目应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5.“投资收益”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投资收益是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回报,包括对投资所分得的股利和收到的债券利息,以及投资到期收回或在到期前转让债权的款项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等。投资活动也可能遭受损失,如投资到期收回的或到期前转让所得款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即为投资损失。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则为投资净收益。投资活动中获取收益或承担亏损,虽不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或劳务供应活动所得,却是企业利润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比重发展呈越来越大的趋势。

从表面上看,尽管企业投资的目的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说,企业考虑的是某项投资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投资收益是否超过资金成本,否则,这项投资就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风险和收益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一般来说,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不存在收益很大而风险很小的投资对象。企业里一次成功的投资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相互平衡,以期在一定的风险下使收益达到较高的水平,或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使风险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本项目应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投资损失,以“-”号填列。

26.“营业外收入”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固定资产盘盈。它是指企业在财产清查盘点中发现的账外固定资产的估计原值减去估计折旧后的净值。

(2)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它是指处置固定资产所获得的处置收入扣除处置费用及该项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与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余额。

(3)非货币性交易收益。

(4)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它是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时,所得价款扣除其相关税费后的差额,大于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与所计提减值准备的部分。

(5)罚款净收入。它是指对方违反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法规,按照规定支付给本企业的罚款。

(6)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账款。它主要是指因债权人单位变更登记或撤销等而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7)教育费附加返还款。它是指自办职工子弟学校的企业,在交纳教育费附加后,教育部门返还给企业的所办学校经费补贴费。

“营业外收入”项目,反映小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应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7.“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营业外支出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固定资产盘亏。它是指在财产清查盘点中,因固定资产实有数低于固定资产账面数而发生的固定资产净值损失。

(2)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它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处置固定资产时所取得的价款不足以抵补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与所计提的减值准备而发生的处理差额。

(3)出售无形资产净损失。它是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时,所得价款不足以抵补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及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与所计提的减值准备所发生的损失。

(4)罚款支出。它是指企业因违反法律或未履行经济合同、协议而支付的赔偿金、违约金、罚息、罚款支出、滞纳金等以及因违法经营而发生的被没收财物损失。

(5)捐赠支出。它是指企业对外捐赠的各种财产的价值。

(6)非常损失。它是指自然灾害造成的各项资产净损失,还包括由此造成的停工损失和善后清理费用。

(7)计提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它是指企业按规定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实质上发生减值时提取的减值准备。

(8)职工子弟学校经费和技工学校经费。它是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自办职工子弟学校发生的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以及自办技工学校发生的经费支出。

(9)债务重组损失。它是指按照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债务重组损失。

“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小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这个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8.营业外收支的特点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并不是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经济利益的净流入,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的费用进行配比。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盘盈利得、罚没利得、捐赠利得、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等。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和无形资产出售利得。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是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或报废固定资产的材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扣除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无形资产出售利得是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价款,扣除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盘盈利得主要是指对于现金等清查盘点中盘盈的现金等,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罚没利得是指企业取得的各项罚款,在弥补由于对违反合同或协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后的罚款净收益。捐赠利得是指企业接受捐赠产生的利得。

营业外收支的主要特点是:

(1)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一般彼此相互独立,不具有因果关系,不需要配比。

(2)营业外收支通常意外出现,企业难以控制。

(3)营业外收支通常偶然发生,不重复出现,企业难以预见。

29.“利润总额”怎样填报?

“利润总额”是一家公司在营业收入中扣除成本消耗及营业税金后的剩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盈利,它与营业收入间的关系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当利润总额为负时,企业一年经营下来,其收入还抵不上成本开支及应交的营业税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发生了亏损。当利润总额为零时,企业一年的收入正好与支出相等,企业经营不亏不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盈亏平衡。当利润总额大于零时,企业一年的收入大于支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盈利。

利润总额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十分重要的经济指标。在计算利润总额(或会计收益)之前,将当期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润(正常利润)和其他损益(非正常利润)分开列示。所谓正常利润,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和实现的利润,包括企业从事生产、销售、投资等活动所实现的利润。非正常利润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事项所引起的盈亏,包括遭受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损失、罚款支出和滞纳金支出等与经营活动无关的项目。由于产生正常利润的经营活动可由企业管理部门控制,而非正常利润是不可控制的,因而,将利润划分为正常利润和非正常利润(即在损益表中分开列示)对于衡量企业管理部门的经营管理效率更客观、更准确。

“利润总额”项目,反映小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如为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30.所得税项目反映什么内容?填列根据是什么?

所得税是国家对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征收的一类税收。小企业计算的当期所得税金额,应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小企业收到因多计收入、少计费用等原因而退还的所得税,应在实际收到退还的所得税时,冲减收到当期的所得税费用。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所得税”项目,反映小企业当期发生的所得税费用。本项目应根据“所得税”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当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法。这也是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差别之一。

31.所得税核算的账户设置

企业应设置“所得税”账户,用于核算企业按规定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该账户属于损益类,借方反映按规定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贷方反映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金额,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由于对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可分别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所以,企业除了要运用“所得税”账户外,在不同核算方法下,还要运用其他一些有关账户。

32.所得税有哪几种会计记录方法?

所得税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该债务法有时也被称为收益表债务法)两种。在以往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中,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所得税核算会计方法。

由于应付税款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付的所得税,这种方法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不再采用这种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会计》以及许多国家,基本上都是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而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大部分国家建议采用债务法,或在递延法中选择。从国际会计准则的修改情况,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看,债务法的运用将更为普遍。由于债务法相对于递延法更科学,按照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更符合负债和资产的定义。但是,在税率变动的情况下,核算较为复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所得税税率基本是稳定的,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递延法和债务法对时间性差异的计算基本一致。

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小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因此,对于小企业来说,所得税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也是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们可以通过选择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从而在应付税款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之间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33.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性质是什么?

企业按照会计规定计算的所得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其原因和性质不同,在收入费用观下可以分为两种,即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由于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计算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企业按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其确认收支的口径往往是不同的。如税法规定:企业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等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但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些支出均属企业发生的费用支出,应当体现在其经营损益中,应在计算税前利润时予以扣除,在这种情况下,二者之间就产生了差异。再如,企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从会计核算上讲属于企业的一种收益,构成税前会计利润的组成内容;而税法则规定企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这样会计上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税收上计算的纳税所得之间也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在各会计期间都有可能产生,它在本期发生以后,不能够在以后期间转回。

时间性差异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有些收入和支出项目计入纳税所得的时间与计入税前会计利润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差异。如企业的某项固定资产,税法规定其使用年限为10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掉,每年提取10%的折旧。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规定其折旧年限为5年,按直线折旧法计算每年应提取20%的折旧。这样,从一个会计年度看,由于会计核算和税收核算所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年折旧率不同,从而使得按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和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产生差异,并由此导致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和当期应交所得税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某一时期产生以后,可以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转回。

34.什么是所得税核算的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这种核算方法的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纳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一项资产。在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处理时,应按税法规定,对本期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为应税所得,按照应税所得计算本期应交所得税,作为本期的所得税费用。在应付税款法下,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单独核算,不管税前会计利润多少,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均应按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为应税所得,再按应税所得计算出本期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在采用应付税款法的情况下,无论企业采用何种会计政策,都不会影响计入本期的所得税费用,影响的只是税前会计利润和净利润。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完全受税法规定的影响。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缺点在于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原则。

35.应付税款法的核算方法特点及应用举例

核算特点:核算上不区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将这两种差异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换算成应税所得后按适用税率计算出本期应缴所得税额。需设置“所得税”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账户。因不需要核算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故不需要设置“递延税款”账户。企业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借记“所得税”账户,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账户。实际上缴所得税时,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期末应将“所得税”账户的借方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所得税”账户应无余额。

例:某公司2006年度利润表上反映的税前会计账面利润为3000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33%。其中:

(1)财务费用科目列支从其他企业借入2000000元资金所支付的借款利息300000元,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年利率为10%。

(2)管理费用科目列支:业务招待费300000元(全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0000元)。

(3)营业外支出科目列支:①税滞纳金和罚款13000元;②非公益性捐赠150000元。

(4)职工总数200人,全年实际发放工资总额2200000元,已列支,核定的计税工资标准为人均800元。

(5)按实际发放工资总额依规定比例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共385000元,已列支。

(6)投资收益科目中包含国债利息收入15000元。

(7)本期按企业选定的折旧年限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为80000元,按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为86000元。

根据上述资料,该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及会计处理如下:

(1)纳税调整项目及金额如下:

①借款利息支出超过标准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

300000-2000000×10%=100000(元)

②超过业务招待费列支标准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

300000-30000000×5‰=150000(元)

注:根据税法相关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③发生的税收滞纳金和罚款以及非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得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63000元。

④超过计税工资标准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

2200000-200×800×12=280000(元)⑤超过按计税工资总额提取的三项经费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385000-200×800×12×(2%+14%+2.5%)=29800(元)

⑥国债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5000元。

⑦按税法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核算计提折旧的差额,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000元。

(2)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为:

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项目金额=30000000+100000+150000+ 163000+280000+29800-15000-6000=30701800(元)

(3)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30701800×33%=10131594(元)

(4)净利润=30000000-10131594=19868406(元)

(5)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纳所得税时:

期末将“所得税”科目借方余额作费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36.什么是纳税影响会计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将被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在纳税影响法下,企业除了要设置“所得税”账户外,还要设置“递延税款”账户,核算企业由于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以后各期转销的金额。“递延税款”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大于纳税所得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及本期转销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借方余额;其借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小于纳税所得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数额;期末贷方(或借方)余额,反映尚未转销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采用债务法时,“递延税款”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发生额,还反映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整的递延税款金额,企业应在“递延税款”账户下,按照时间性差异的性质、时间分类进行明细核算。

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

37.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递延法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当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不调整由于税率的变更或新税的征收对递延税款余额的影响。在递延法下,资产负债表上递延税款的余额并不被认为代表企业真实的收款权利或付款义务。

38.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债务法的特点及分类

债务法要求当税率变动或课征新税的情况下,企业需要按新的税率对资产负债表中递延税款余额进行调整,客观反映了税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所得税付款义务或收款权利。

债务法又可以分为收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收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注重暂时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是指在一个期间产生而在以后的一个或多个期间转回的应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额。暂时性差异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资产负债表账面金额的差额。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但并非所有的暂时性差异都是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侧重于从收入或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会计期间内产生的差异。暂时性差异则侧重于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分析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某个时点上存在的此类差异。它是指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列示在会计报表上的账面金额之间的差异,该差异在以后年度当会计报表上列示的资产收回或列示的负债偿还时,会产生应纳税金额或可抵扣金额。显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所以,新准则明确提出所得税会计核算必须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净利润”项目,反映小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净亏损,以“-”号填列。

39.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区别是什么?

(1)核算观念不同。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作为债务法下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在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时注重时间性差异,而后者则注重暂时性差异,即在资产负债表观下用“暂时性差异”取代了收入费用观下“时间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是应税利润与会计利润间的差额,它在一个期间内完成,可在随后一个或几个期间内转回。暂时性差异是指一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它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和原因。比如说,某类资产评估前账面价值为100万元,评估后年末按规定将其账面价值调增至120万元。该资产调增过程在资产负债表另一方直接增加了业主权益,而与利润表税前利润无关。以利润表债务法的观点,其不涉及利润表收益,事实上也无须纳税,对该资产评估增值就无须进行所得税处理;但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观点,不论该增值是否影响了利润表税前收益,它已经形成了20万元的暂时性差异,即该资产账面价值120万元,计税基础为100万元,其形成的是一项应税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会随着以后每一纳税年度资产进行折旧、摊销等使资产账面价值与税基的差异逐渐缩小而转回。而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则是指计税时,应归属该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因而从暂时性差异的内涵来看,它比时间性差异的范围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所有的时间性差异,还包括不是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

(2)核算的程序和方法不同。两种对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程序不同。利润表债务法以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为着眼点,逐一确认收入费用项目在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并将这种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做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其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纳税所得×适用税率±递延税款。

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金额及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与利润表债务法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暂时性差异所反映的是累计的差额,而非当期的差额,因此,只能将期末暂时性差异与期初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影响额之间的差额视为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其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40.资产负债表法应用举例

会计处理的步骤为:

步骤一:根据税法规定以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入“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纳税调整增加额和纳税调整减少额都是由于会计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而产生的。

步骤二:根据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的不同,来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步骤三:根据应纳税或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来计算确定并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步骤四: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来调整“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某企业2007年12月购入价值200000元的设备,预计使用期5年,无残值。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2007年的会计利润为500000元,以后各年度未计提折旧前的利润总额为540000元,没有其他调整事项,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假设除该项设备折旧外,没有其他暂时性差异事项)。

(1)2008年各种计提:

本年会计折旧额=200000÷5=40000(元)

税法规定折旧额=200000×40%=80000(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会计利润-少提折旧)×所得税税率= (500000-40000)×15%=69000(元)

设备账面价值=200000-40000=160000(元)

设备计税基础=200000-80000=120000(元)

年末递延所得税负债=(160000-120000)×15%=6000(元)

当期所得税费用=69000+6000=75000(元)

(2)2009年各种计提:

本年会计折旧额=200000÷5=40000(元)

本年税法规定折旧额=120000×40%=48000(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会计利润-少提折旧)×所得税税率=(500000-8000)×15%=73800(元)

设备账面价值=160000-40000=120000(元)

设备计税基础=120000-48000=72000(元)

年末递延所得税负债=(120000-72000)×15%=7200(元)

(3)2010年各种计提:

本年会计折旧额=200000÷5=40000(元)

本年税法规定折旧额=72000×40%=28800(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会计利润+多提折旧)×所得税税率=(500000+ 11200)×15%=76680(元)

设备账面价值=120000-40000=80000(元)

设备计税基础=72000-28800=43200(元)

年末递延所得税负债=(80000-43200)×15%=5520(元)

(4)2011年各种计提:

本年会计折旧额=200000÷5=40000(元)

本年税法规定折旧额=43200×40%=17280(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会计利润+多提折旧)×所得税税率= (500000+22720)×15%=78408(元)

设备账面价值=80000-40000=40000(元)

设备计税基础=43200-17280=25920(元)

年末递延所得税负债=(40000-25920)×15%=2212(元)

(5)2012年各种计提:

最后无论是会计上还是税法上需要将剩余部分折旧全部计提,因此,

本年会计折旧额=40000(元)

本年税法规定折旧额=25920(元)

本年应交所得税=(会计利润+多提折旧)×所得税税率= (500000+14080)×15%=77112(元)

年末递延所得税负债=0(元)

各年对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情况见表3-3:

表3-3 

递延所得税负债各年发生额及余额表见表3-4:

表3-4 

各年关于所得税的会计分录见表3-5:

表3-5 

41.补充资料中“当期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反映什么信息?

补充资料中“当期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反映小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制定并经批准的当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42.年度利润表中有关栏目各项目如何填列?

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如果上年度利润表与本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一致,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

43.举例说明利润表的编制

根据第2章“举例说明资产负债表编制”一题中对ABC公司在2007年各项经济业务的描述及会计分录,可编制ABC公司的利润表如表3-6:

表3-6 利润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