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附注应该披露哪些内容

小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附注应该披露哪些内容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做的解释。它是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说明。一份完整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书,必须有会计报表附注。另外,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还要求文字简明、表述清晰、容易理解。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将构成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6章 会计报表附注

1.什么是会计报表附注?何时需要编制?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做的解释。它是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说明。一份完整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书,必须有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一般在编制年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编制。

2.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要求有哪些?

财务报告必须遵循的质量要求,如真实可靠、完整及时、客观公正、实质重于形式以及与决策相关等,附注都必须做到。另外,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还要求文字简明、表述清晰、容易理解。

会计报表附注必须按准则规定内容完整披露而且必须严格遵循准则规范。

3.小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附注应该披露哪些内容?

《小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小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附注应披露如下内容:

(1)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说明,包括:①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②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小企业执行的各项会计政策,如果法律或行政法规、规章等要求变更,应按相关衔接办法的规定执行,没有相关衔接办法或是衔接办法未予规定,应进行追溯调整。

(2)其他重要事项:①应收票据贴现,用于贴现的应收票据的票面金额、利率、贴现率等;②未决诉讼、仲裁形成或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③本期购买或处置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④本期内与主要投资者往来事项;⑤其他重要交易或事项,包括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原价、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对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事项等。

4.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形式有哪些?

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形式有以下五种:

(1)尾注说明,这是附注的主要编制形式,一般适用于说明内容较多的项目。

(2)括弧说明,此种形式常用于为会计报表主体内提供补充信息,因为它把补充信息直接纳入会计报表主体,所以比起其他形式来,显得更直观,不易被人忽视,缺点是它包含的内容过少。

(3)备抵与附加账户,设立备抵和附加账户,并在报表中单独列示,调整其备抵或附加账户,能够为报表用户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信息。

(4)脚注说明,是在报表下端进行的说明。

(5)补充说明,有些无法列入主体中的详细数据,预测分析资料可用单独的补充报表说明。

5.什么是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只有在对同一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多种选择时,会计政策才具有实际意义,因而会计政策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将构成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国,企业应该按照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在此前提下,可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在允许采用的会计政策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并正确地运用所选择的会计政策进行相关交易和事项的会计核算。

6.什么是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一般是根据法律或会计准则的要求或者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变更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财务、经营业绩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一个以上期间的会计报表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趋势,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在每期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不应也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否则,势必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7.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有哪些?

在我国按照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企业只有在符合下述两个条件之一的情况下,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规章要求变更。

(2)变更会计政策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企业依据原来的会计政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变更原来的会计政策,按变更后的新会计政策进行核算,以便提供更为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例如,企业原来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由于技术进步,采用加速折旧法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8.什么是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企业为了定期、及时地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将延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的期间,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估计主要特点如下:

(1)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固定资产残值等需要根据经验作出估计。

(2)进行会计估计的依据是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企业在进行会计估计时,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经验,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进行。

9.什么是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赖以进行会计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而对原来的会计估计所做的修正。会计估计变更并不意味着原来的会计估计是错误的,它只是表明,由于情况发生变化,或者掌握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原来的会计估计进行修正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原来的会计估计是错误的,则属于会计差错,应该按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会计处理。

会计估计变更的方法应采用未来实用法。

10.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有哪些?

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主要是有:

(1)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由于在进行会计估计时要依据一定的基础进行。所以一旦该基础发生了变化,则会计估计也应变更。

(2)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及发生新的情况。由于会计估计一般都是在现有的资料、信息和技术条件下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有可能获得新的资料和信息,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得到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对以前所做的会计估计进行修订,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质。例如,企业以前一直按1%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现根据目前的经营环境和最近实际发生的坏账率估计,企业的坏账已达到18%,按18%计提坏账准备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时应对以前估计的坏账率进行变更。

11.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就是要决定:①是否计算和确认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②如果确认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是计入当期损益还是调整当期的留存收益。据此可以将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分为: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12.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一般采用未来适用法。即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会计估计,不改变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也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为了使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能够可比,如果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在以前期间计入日常经营活动损益,则以后期间也应计入日常经营活动损益;如果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在以前期间计入特殊项目,则以后期间也应计入。

13.什么是追溯调整法?

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即应当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相应调整变更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

追溯调整法的运用通常由以下步骤构成:①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②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③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④附注说明。

14.什么是未来适用法?

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在未来适用法下,不需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用编制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企业的会计账簿记录及会计报表上反映的金额,变更之日仍保留原有的金额,不因会计政策的变更而改变以前年度既定的结果,并在现有金额的基础上再按新的会计政策进行核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