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第五次并购浪潮
从1994年开始掀起的西方企业大兼并,被人们称为第五次并购浪潮。和前四次并购浪潮类似,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光纤等新技术的诞生创造了远程通信的新形式,使通信成本大大降低,面对信息时代的新形势和国际市场格局的变化,美国大公司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功能互补性重组。
另外,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的转变,特别是对垄断管制的放松,也对这次并购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克林顿政府上台后,美国一改以往对并购的限制,在反托拉斯政策方面采取了低调的态度,放松了政府对并购的管制,大大降低了某些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的进入壁垒。在医疗保健和国防工业等领域,政府鼓励公司实行并购联合,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1996年出台的美国电信法,打破了长途电话与区域电话市场范围的界限。[3]在金融领域,美国国会分别于1980年通过了《储蓄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条例》、1994年通过了《Riegle-Neal州际银行和分支机构条例》、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取消了金融分业经营、不许跨州经营等限制条款,使得电信、金融等领域的环境更加宽松,并购也由此而更加活跃。
第五次并购浪潮有以下一些特点:
(1)并购活动涉及行业相对集中。2/3以上的并购案例发生在金融服务业、医疗保健业、电信业、大众传媒业、化学工业和国防航空业六大行业,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增长后劲强。尤其是金融业的并购活动异常活跃,据统计,1994年全美有550家银行合并,到1995年8月底合并的银行即超过600家。例如,1995年8月,美国排名第四的化学银行和排名第六的大通银行宣告合并,合并后成为资产规模达到2970亿美元的美国第一大银行。1996年,富国银行兼并第一联美银行,涉及金额高达142亿美元。2003年,美洲银行以493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
(2)并购规模巨型化,交易金额屡创新高。面对当时出现的信息革命的新形势和国际市场新格局的变化,美国大公司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功能互补性重组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为此,第五次并购浪潮呈现出并购企业规模大、产业特点强、科技含量高、并购方式多的“强强联合”现象。
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出现了当今许多世界著名大公司的合并案例,例如,2000年时代华纳兼并美国在线的金额达1550亿美元;2001年惠普和康柏两大IT巨头的合并交易规模为564亿美元;2002年辉瑞制药以595亿美元收购法马西亚等。
(3)高科技领域成为并购的重点。从1993年开始,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给要求变革的美国大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企业兼并活动随之出现明显的上升势头。1994年,美国企业并购交易金额达3419亿美元。1995年上升到5190亿美元,并购案例发生9152起。1996年,并购案例发生10200起,全年并购交易金额达到创纪录的6588亿美元,其中,仅波音公司以换股方式兼并麦道公司就涉及交易金额133亿美元。
1997年2月5日,摩根斯坦利和迪恩威特经过协商谈判后宣布合并,成立新的摩根斯坦利—迪恩威特发展有限公司。此次合并创造了一个总市值达210亿美元的新型投资银行,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投资银行与零售证券经纪商的破天荒的结合,其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的文化。摩根斯坦利和迪恩威特合并后,摩根斯坦利股东拥有新公司股份的45%,迪恩威特股东拥有55%。合并后的公司1996年税前收入达31.17亿美元,资产经营总额达3710亿美元,个人投资客户320万人,分支机构409家,分散在38个国家或地区。
(4)跨国并购风起云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跨国并购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从1994年开始到1999年,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金额始终保持以两位数增长,1999年的跨国并购涉及金额达7200亿美元。在这期间发生的跨国并购比较典型的案例有: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公司宣布合并,组成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 Chrysler);1999年,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收购了已倒闭的日本山一证券的30家分公司;2001年,花旗银行以125亿美元收购了墨西哥国民银行(Banamex)等。
【注释】
[1]干春晖:《并购经济学》,第9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郭元晞:《资本扩张》,第187页,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干春晖:《并购经济学》,第2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