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强化贷后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强化贷后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至本息收回全过程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四)贷后管理能力不足。强化贷后管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提高经营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可控范围内对造成贷后管理薄弱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强化贷后管理的基本策略。(三)强化贷后监管,构建贷后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强化贷后检查。对所有贷款,应在贷款业务发生10天以内,进行首次跟踪检查。

关于强化贷后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邵旺荣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至本息收回全过程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它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一环,近段时间以来,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现象在我行依然存在,贷后管理仍是我行信贷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之一。

一、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后管理认识不足。自2004年我行开办商业性贷款以来,业务发展成为我行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大贷款投放,能够为我行业务发展带来明显的效果,客观上造成了客户经理贷款扩张冲动。但是贷款发放后,一是由于我行客户几乎遍布全市各地,再加上客户经理的管理水平不适应、技能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及时有效地实施监管,客户经理消极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实际风险时,被动接受;二是客户经理甚至全部依赖贷前调查,误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高枕无忧了,甚至认为贷后管理只是一种形式。

(二)贷后检查尽职不足。主要表现在:1.对客户调拨资金的管理不严格,服务不到位。个别客户经理没有详细核实客户的贷款资金使用进度,没有核实收购库存或项目进度就同意了客户的资金调拨申请,可能造成客户改变贷款用途,从而挤占挪用贷款。

2.贷后检查频率(次)少。据抽查发现,大部分信贷档案中无首次跟踪检查资料;对贷后日常检查次数不够,没有定期检查客户商品库存或贷款项目进度;未按时发送贷款本息催收通知书等现象依然存在。

3.对客户资产负债的异常变动等重要情况监督不力,档案记载不全。近年来,一些企业以改制为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所有逃废债企业在逃废债之前,都会出现突击销售商品库存、抽逃注册资本、注册新企业、从原贷款企业向新成立的企业无偿划转资金等许多不正常行为。对此种情况,因客户经理疏于管理,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4.对客户的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不够。现金流量作为借款企业的还款来源,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重要。借款人出现了现金净流量不足或下滑的趋势,则预示着我们面临贷款无法按期足额收回的风险。目前,我行注重于对企业赢利水平的分析,而忽视了对现金流的把握,不利于贷款的风险控制。

(三)贷后监管与预警不足。从大环境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影响我行贷后管理的不利因素。一方面,银行业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有些银行甚至为恶性竞争,相互封锁信息,或提供假信息,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封闭,查询难度大。从我行管理层来看,贷审会风险提示、处置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办贷时间短的原因,向贷审会汇报流于形式,汇报内容没有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贷审会成员来自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短时间内听短汇报,对汇报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消化,潜在的风险点揭示不了,明确的风险点提不出化解方案,从而延误了化解风险的时机。

(四)贷后管理能力不足。客户经理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成效,但目前我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象,使贷后管理难以有效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的隐患。

1.客户经理普遍欠缺丰富的财务、税收、法律等相关知识,对信息缺乏分析辨别能力和敏锐反应,容易形成能力风险。

2.个别客户经理一方面忽视了企业欺骗银行的可能性,忽视了企业同银行的利益冲突,没有或很少意识到要独立思索、核实查证,致使在填写贷后检查报告时,让企业先写个报告,自己再拿来改改,使得贷后检查不但流于形式,而且像麻醉剂,对银行自身形成了欺骗性;另一方面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搞形式,甚至在贷后管理中隐瞒真相,以展期、借新还旧等种种方法掩盖风险,逃避责任,加大了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形成道德风险。

(五)对抵(质)押物的贷后检查没有足够重视。在实际的贷后管理工作中,强调对贷款企业进行贷后检查较多,但是,却没有足够重视对抵(质)押物的贷后检查,没有定期核实押品的保管情况、使用情况、质量状况和维修情况,有的押品价值甚至已经大大缩水,还是不能引起客户经理的重视。

二、强化我行贷后管理的建议

强化贷后管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提高经营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可控范围内对造成贷后管理薄弱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强化贷后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程监控风险的理念。贷后管理是银行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树立起贷后管理和贷前决策同等重要的观念,克服“重放轻收,重放轻管”的倾向影响,将贷后管理做到实处,处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稳健发展。

(二)强化队伍建设,构建“职业客户经理”团队。一是加强培训。信贷管理队伍是保持农发行生机活力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唯有加大培训学习力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才能培育出高效益的客户。二是强化队伍稳定。随着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行,贷款管理精细化的实施,信贷管理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业务,还要掌握宏观行业政策的信息,有预见性地预警、化解潜在风险,并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一切都是必须有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升华。因此,信贷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三是实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制度。根据客户经理的能力、业绩、以往职业记录评定等级,并按等级设立相应的业务权限和管理客户类别,建立激励机制,优胜劣汰,坚决将能力不足或道德低下的人员调离信贷岗位,从而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防范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

(三)强化贷后监管,构建贷后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强化贷后检查。对所有贷款,应在贷款业务发生10天以内,进行首次跟踪检查。重点检查客户是否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以及审批意见的落实情况,合理地批准客户的贷款资金调拨申请。二是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对列入不良信用客户名单和高风险行业、区域的客户,要制定信贷退出计划,采取提前收回贷款、到期减少续贷、停止贷款或诉讼的措施,清收贷款本息。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客户账户信息、贷后检查、客户财务报表及公开信息、上下游企业、行业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客户信用等级监测及贷款风险分类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控制、化解信贷风险。四是根据我行信贷业务操作手册的规定,强化对押品的监管。

(四)创新贷审会形式,发挥独立审查官的作用。贷款风险在暴露前几乎都有前兆。一些贷款在考察、调查环节就显现了隐患。因此,要最大限度集中贷审会委员和独立审查官的智慧,提高贷款审议水平。

(五)加快立法,构筑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是进行贷后管理的有力保障,目前必须加快立法,从法律上规范约束银行、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的信用行为。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基础上,银行之间、社会各部门之间建立更广泛的信息共享系统,明确相关责任,杜绝本位主义,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准确性,形成打击诈骗和信用不良企业的天罗地网,对破坏社会信用体系的行为严厉惩处,逐步改变农发行在信息不对称中的弱势地位,为信贷风险的防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