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发行信贷风险防控
郭 江
农发行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防控信贷风险是所有经营活动的核心。风险管理应当贯穿于整个贷款周期、形成相应风险防范理念和风险控制的全过程。因此信贷风险防控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稳健运行,促进全行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规范的贷款调查发放程序
要建立对借款人的行业、财务状况、经营行为以及管理方面的风险警示信号机制,规范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标准。贷前,要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深入企业查阅账薄凭证,核实相关数据,了解企业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并通过征信等系统了解其各种经济信用记录,企业财务、信用状况、文化形象,经营管理和员工的团队精神,以企业的整体形象决定是否对企业发放贷款。贷时,要对借款人有无贷款资格审查,防止多头开户,多方借款,对借款人的信誉及偿债能力进行审查,对企业会计报表是否有注册会计师的签证进行审查,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减少贷款风险。贷后,要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监督资金使用、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对企业履行借款合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以防抵押财产流失,增加贷款风险。
二、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计量标准
一是采用对预期收益的标准差来表示。一项资产的收益率与其期望值的离散程度愈高,其标准差值愈大,其风险也就愈大。二是采用风险值来表示。风险值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给定的概率下,即在一定的置信度或信心度下,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值。三是采用风险度来表示。要利用风险度的计算结果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可针对风险度不同的企业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对高风险度的贷款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管理,采取严格控制授信额度,不定期审核财务报表、严格审核抵押物的有效性、注意企业的往来结算、及时清收贷款等措施,以控制或消除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
三、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在放款时,要高度重视企业信用评估工作。在放款前,应结合企业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经济指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严格审核,综合评价企业信用等级并以此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对资信状况良好,能够按时偿付贷款本息,无逃废债记录的企业可给予适当扩大授信额度,优先办理短期贷款、贴现、承兑等业务,对这些企业在期限和数量上可适当放宽,还款方式可采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对资信状况较好的企业,可采用担保和抵押放款,在数量和期限上要严格控制,还款方式可采用在借款期内分期还本付息方式;对资信状况较差的,即有逃废债记录的、不守信用的企业,则坚决不予以信贷支持。
四、建立灵活的防控市场风险措施
农发行的经营活动不仅受政策的制约,也受到市场的制约。市场风险主要是农产品市场变化大。由于粮油商品季节性强,保质期短,不宜保存等特点,市场供求变化波幅较大。同时,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变化、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形成、金融债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消长、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和债券回购业务以及再贷款业务,都会产生影响。在市场风险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重点跟踪监测市场价格涨落、幅度、周期等变动情况,跟踪监测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研究经营活动与市场依存度,定期评估信贷风险,适时调整信贷策略,防范和转嫁信贷风险。要充分利用金融资源和稳定的客户优势,积极开拓低风险业务,避开已知的风险,增加经营收益。
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监督
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健全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对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保证安全稳健运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一是促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健全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二是提高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形成覆盖内部控制工作全过程及全行、各部门和岗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四是全面掌握内部控制状况,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六、建立依法维护银行权益的长效机制
应依照《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票据法》、《破产法》等法律武器捍卫农发行正当权益,禁止并打击各种“蚕食”金融行为,减少信贷资产损失。对于企业有转换、隐匿、分割资产等逃债现象,应立即申请依法保全其资产,然后按政策积极落实清偿银行债务;对多数经营尚好,但信用不佳的企业或贷户,可依法请求法院下达支付令,迫使其偿还债务;对少数确有能力但故意逃债拒不还贷者,应坚决依法起诉,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捍卫农发行正当权益。总之,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认真研究风险防控各项措施,实现内部防控切实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