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利安·罗伯逊

朱利安·罗伯逊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黎巴银行隶属于巴黎巴集团,这是一家国际性银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伯纳德·奥佩蒂特强调的主要对象是个别国家,他研究一个国家,成为这个国家的专家。伯纳德·奥佩蒂特花费无数的时间研究交易对象,竭力掌握这个国家的全貌。最后,请记住,对于奥佩蒂特来说,外汇受到国家事件的驱动,而国家事件又是由某些有权力的人塑造的。为了保持客观的态度,伯纳德·奥佩蒂特的考虑重点在于仓位的相关预期。

第六章 外汇名人堂

第一节 伯纳德·奥佩蒂特

巴黎巴银行隶属于巴黎巴集团,这是一家国际性银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巴黎巴集团的总资产超过2690亿美元。伯纳德·奥佩蒂特是巴黎巴银行全球外汇衍生性交易的主管,主要从事外汇选择权与指数选择权等衍生性产品的交易,涵盖所有的主要市场以及一些新兴市场,例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与大部分的东南亚国家,现在又增加了匈牙利、俄罗斯与波兰。

伯纳德·奥佩蒂特强调的主要对象是个别国家,他研究一个国家,成为这个国家的专家。伯纳德·奥佩蒂特花费无数的时间研究交易对象,竭力掌握这个国家的全貌。他盘算后续的可能发展与汇市反应。通过这个角度切入,直接归集资讯,胜算自然超过那些仰赖二手资讯的分析师。整笔交易涉及许多基本分析。现代的基本分析需要进行动态研究,尤其是遇到这类的特殊情况。

深入的策略性思考可以让你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并因此而获利。当然,情况未必始终如此。某个事件或许没有大家忽略的资讯或隐藏的议题。另外,辛勤工作不一定能够让你产生特殊的见解。特殊的见解需要通过经验的培育。经由媒体报道追踪公司的发展,这是积累经验的好方法。

了解所有的玩家,留意他们的言行。所谓玩家,是指具备不可忽略的影响力的人,包括团体在内,举例来说,工会就可能是重要的玩家。

了解他们为了本身的利益,应该说些什么话;或者,他们说的话可能带来什么利益。动机是什么?隐藏的议题又是什么?只要涉及利益关系,任何的谈话都不可轻信。谁是最大的损失者?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每个利益集团,他们希望发生的最佳、次佳与第三结果是什么?每个利益集团操纵事件发展的着力点与影响力在哪里?每个集团对于每个结果的反应将如何?如果某个人这么做,其他人的反应与后续的发展可能如何?

通过这种方式思考公司事件,这显然是一种技巧,需要时间来培养。可是,这也可以增添交易的趣味。最后,请记住,对于奥佩蒂特来说,外汇受到国家事件的驱动,而国家事件又是由某些有权力的人塑造的。权力就代表影响力。因此,在整个汇市变动的因果关系中,你首先应该考虑: “谁具有影响力? ”务必记住,对于某个国家或特定情况,很多人都具有影响力。永远要保持开放的心胸与客观的立场。如同奥佩蒂特所描述的故事,市场往往是一场权力的游戏。西北航空的案例涉及许多人,包括银行在内。权力与影响力不断流动,这使得你在追踪国家事件的过程中更困难,也更有趣。

伯纳德·奥佩蒂特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观念。基本分析非常重要,动态分析也是如此。成功的外汇交易员想知道某个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某个人究竟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打算什么时候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任何事件背后都必定有一段故事,成功的外汇交易员必须了解这段故事。

根据伯纳德·奥佩蒂特的看法,国家事件不可能在真空状态中发展,必定有来龙去脉,务必了解整个因果关系与背景。

就外汇交易来说,他认为技术分析有99%是胡扯,这种说法或许不适用于外汇、大多数的商品、指数和利率。技术分析在后面这几个领域内相当重要,因为这几个市场并没有统一的正确做法,即使你的操作相当不理想,结果也可能胜过全然不理会。可是,他还是要强调一点,盘算背后的故事很重要的一点是谁打算做什么。

伯纳德·奥佩蒂特随着不同情况与交易类型而改变分析的方法。这点很重要,你必须了解自己交易的市场类型与时间架构。举例来说,在流动性高的外汇市场中进行当日冲销的交易,技术分析显然较基本分析更恰当。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交易的基础是建立于某个国家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展望,采用基本分析应该更适当。

他从事许多不同类型的交易。举例来说,可转换的套利就是其中一种。这属于比较纯粹的衍生性交易,动机可能是买进隐含价格波动率而放空历史价格波动率。这类交易比较适合采用技术分析。对于风险套利来说,交易性质则截然不同。

他认为在交易或其他竞争性的场合,成功的外汇交易员随时都必须了解情况为什么是目前的状态。价格为什么是这个水准?今天的成交量为什么偏低?如果你不了解周围的情况,就不太可能知道局面的发展与其中的缘由。不论你认为明天的价格将变动或维持不变,如果不能掌握今天,就不可能了解明天。

他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否完全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我对于情况的掌握是否优于竞争对手?他为什么采取这个行动?如果我买进,他为什么卖出?他在想些什么?如果我不知道竞争对手的思路,就觉得浑身不对劲。这属于反向思考。我绝对相信你应该与群众背道而驰。可是,如何衡量群众的共识,这确实有些困难,群众的共识也可能是对的。

他认为成功的外汇交易员必须了解对手的想法。这类综合性的思考程序也是风险管理的适当工具。如此可以确保你没有疏忽任何的环节,完全知道自己为什么建立某个交易部位。因此,下单之前,成功的外汇交易员应该掌握这类的信息,清楚自己的预期是什么。一旦部位建立之后,才能够应对随后的发展,才能够断然采取行动。

伯纳德·奥佩蒂特对待未平仓部位的方法,被他称之为“瑞士方法” ,因为他随时都清楚自己必须把情绪抛到一边,保持客观而中性的立场。每位交易者都知道,一旦部位建立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切都是真正的现实,不再是荧幕上闪烁的数据或账面上的数字。期待将影响预期,情绪将干扰理智,客观变为主观。开仓之后,就会开始寻找平仓的机会,结果将是获利或损失。每种情况引发的情绪都不相同。

举例来说,如果部位发生损失,许多外汇交易者期待情况会突然好转,他们很恐惧,不愿意接受损失的可能性。你有责任辨识这类的情绪,然后断然割舍。你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相关分析的客观推理之上。

对于一位优秀的交易员,如何控制“心”的能力,其重要性远超过如何运用“脑” 。情绪是最棘手的部分,即使一个部位可能让你一败涂地或赚进数百万,成功的外汇交易员都必须保持完全客观的立场。

同样地,交易员必须抛除这种“必须获利”的情结。反之,问题的症结在于:建立仓位的根据是否正确。为了保持客观的态度,伯纳德·奥佩蒂特的考虑重点在于仓位的相关预期。如果预期中的事件没有发生,伯纳德·奥佩蒂特就出场。至于出场究竟是获利还是亏损,完全不重要。一旦发现自己判断的情节出现错误,立即出场。还有另一种类似而比较容易处理的情况,如果他预期发生的时期都已经发生,也应该了结获利。这两种情况都相对容易应付,但事态的发展介于两个极端之间,那就比较麻烦了。必须以客观的心态处理未平仓部位,这就是伯纳德·奥佩蒂特强调的重点。这意味着成功的外汇交易员必须专心留意某些症结而忽略另一些问题。成功的外汇交易员必须留意的重点是:预期的情况是否已经发生?面对目前的价格,你想买进还是放空?建立仓位当初所预期的行情发展,目前的实现概率是否仍然相同?成功的外汇交易员必须忽略:仓位目前已经承担多少损失?仓位目前已经累积多少获利?建立仓位的成本是多少?期待行情可能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是否存在?

伯纳德·奥佩蒂特虽然相信分散投资的效益,但也不主张过度的分散。分散投资是提高风险/报酬比率的有效方法。可是,如果投资组合的部位太过于分散,你可能照顾不过来,反而提高损失的可能性。采取分散投资的策略,必须记住:如果个别部位都承担相同的市场风险,就不能提供分散投资的效益。个别部位的规模必须类似。如果九个部位的规模都是10美元,第十个部位的规模为10000美元,这类的分散投资没有太大的意义。个别部位的价格波动率应该类似。让我们考虑10000美元的三个月期英镑存款期货契约与10000美元的长期公债部位,两者显然不可相提并论。

关于顶尖交易员的特质,伯纳德·奥佩蒂特首先指出交易员需要对金融市场充满热忱。奥佩蒂特认为,欠缺动机经常造成失败。不少顶尖的交易员都相信这套理论。奥佩蒂特认为,勇气是顶尖交易员的第二项心理素质。必须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必须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够面对自己的损失,不会怨天尤人。必须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自行承担错误的责任。

很少人会把历史研究列为交易成功的必要修养。可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还是能够体会其中的道理。奥佩蒂特举例说明许多顶尖交易员的不同操纵层次。市面上有一些历史相关书籍,另外,还有一些19世纪的企业经济发展史,这些大学参考书或许能够引起你的兴趣,它们大多讨论目前重要产业的早期发展,如化工产业。这些书中提供许多精彩的内容,说明某些产业、某些地区与某些国家何以兴盛与衰败的理由,解释变动的原因与变动的过程。

如同交易新手一样,伯纳德·奥佩蒂特进行一些“如果……就……”的情节分析;换言之,如果某种情况发生,他怎么反应,如果另一种情况发生,又怎么反应。这类的计划涉及明智的停损。

伯纳德·奥佩蒂特提到,场内交易员经常故意触发停损,赚取轻松的利润。每个人都知道交易大众可能在哪些价位设定停损———整数价位,这也是为什么伯纳德·奥佩蒂特不愿意实际设定停损的理由。如果没有实际设定停损,成功的外汇交易员必须有足够的自律精神,在必要的情况下断然停损出场。你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自己是否应该出场。

第二节 比尔·利普舒茨

比尔·利普舒茨主持所罗门兄弟公司外汇部已近二十年,为该公司赚取了五六亿美元的巨额利润。这位30岁出头的年轻人被华尔街称为“外汇苏丹王” 。他进单的规模之大令人咋舌,一次进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是家常便饭。由于他的出色成就,辅之以所罗门公司的财力,他主持的外汇部在全世界上百家银行共有800亿美元的信用额度,每年从外汇市场赚取的利润数以亿计。

有趣的是,利普舒茨刚开始做外汇时对外汇市场的了解几乎等于零。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他借助本公司在华尔街的声誉和实力,几年之内闯出一片新天地。利普舒茨原本是学建筑的,但读研究生时对股票期权产生了兴趣,干脆同时选修了工商管理硕士的学位,毕业后被所罗门公司录用。该公司管理得法,任人唯贤,经常破格选拔人才。1982年费城交易所新开外汇期权交易,当时外汇部只有利普舒茨做过期权,所以他被委任负责这一业务。利普舒茨在同事的协助下建立了一个关系网。他认为做外汇主要靠消息灵通,赚大钱的都是被银行同业所接受的人。大户的动向影响市场,一些重大消息得到的早也能赚钱。当然大部分消息是公开的,关键是看如何分析。信息的运用要灵活,要看市场的反应。利普舒茨认为德国统一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最能说明问题。当柏林墙倒下时,市场的情绪是,这下子大家都要把钱投到东德去,所以马克要大涨。过了一阵子市场意识到,德国统一后要吸收东德尚需时日,所以把钱投进去不明智。市场是如何改变看法的呢?无非是德国总理科尔的一次讲话,美国国务卿贝克的一句评论,东德的高失业率,以及东德人对西德的过高期望,等等。投资界开始意识到重建东欧谈何容易。等这种想法占了上风后,马克便开始大跌。实际上很早就有人持这种观点,但市场走向往往取决于某一个时刻市场的焦点。这就需要同市场的参与者通气,并非每个人都往一处想,但大家的注意力是可以觉察得到的。比如,某一天市场关注利率差,第二天又强调经济增长。

有一个具体例子可以看出利普舒茨处理人际关系的功夫。他做期权遇到对手因疏漏来求情时从不心慈手软,一定要对方执行合约。但有一次例外。那天他发现费城交易所一位外汇交易专员报价比市价明显低100点。他去询价,对方报价照旧,他立即买进50张合约。接着他又要求对方再报价,结果还是一样。他客气地要对方再核实,答复是照旧,他连续又吃进250张。另一家大公司发现这一错误后也吃进了好几百张。过了一会儿利普舒茨再去问价,那位粗心的专员依旧没有察觉。利普舒茨便问他1000张单卖不卖。这下子对方吓坏了,一查才发现自己完蛋了。这时候利普舒茨手下留情,告诉他除了头50张单外,其他一笔勾销,对方感激不尽。利普舒茨事后解释,他完全是出于长远利益考虑。当时费城交易所刚开展外汇期权交易不久,若把专员杀垮,这一新市场可能也会夭折,当时所罗门公司也没什么好处。多年后那人成了一家大户的首席现场交易员,给所罗门公司提供了很多便利。而当时趁火打劫的另一家公司事后坚持要对方兑现,多年后在费城交易所时常遇到麻烦。在现货市场也经常有报错价的,按常规只要你让对方核实对方仍报错,那就不能悔改了。

利普舒茨印象最深的一次交易是1985年9月。7个发达国家举行首脑会议,确定了让美元走弱的政策。当时他正在意大利撒丁岛度假,对7国高峰会议的消息一无所知。

以前美元一路走强时各国中央银行曾多次干预,但却徒劳无益。因而这次一开始也没引起多大反响。利普舒茨打电话给公司,得知了这一消息,当时他的助手安迪生病在家。他赶紧给安迪打电话。等新西兰市场(每天最早开盘)一开盘,安迪便进场抛了6000万美元。当时对于新西兰盘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许多银行对高峰会议的影响没有把握,市场几乎没有交易量,买卖差价达200点(正常情况下为10点左右),安迪照进不误,6000万美元抛出后市价已经到600点开外了。利普舒茨干脆接通一根24小时电话线,与安迪以及交易所直线联系,又做了大量外汇期权。那一天所罗门公司外汇部是大丰收,净赚500万美元,相当于外汇部全年收益的25%。

利普舒茨有一次差点“翻船” 。1988年秋,外汇市场本来风平浪静,突然有一天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到联大大谈裁军问题,市场理解为美国也可随之裁减军备,削减赤字这对美元有利。美元在纽约盘开始上升,很快就涨了1%。所罗门公司这时有30亿美元的卖单在手,情况危急。1%涨幅等于3000万美元亏损。那天正好是星期五,市场交易量不大,他想砍单出场很困难。他决定再抛3亿美元,试图压住美元的涨势,等拖到周一日本盘开市后再平单出场。谁知外汇仍然猛涨,很快所罗门公司的损失就达到9000万美元。利普舒茨赶紧向总裁汇报。总裁在问明情况后鼓励他沉着冷静,按计划去做。周一日本盘开市,美元果然开始下跌,他耐心等到欧洲盘平单出场,最后死里逃生,只损失1800万美元。事后,利普舒茨深刻反省,认为自己错误地估计了纽约市场的流动性,使局势失控。幸好后来处理得当,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利普舒茨自己还有过一个私人账户,是他祖母留下的一笔遗产,共12000美元。他做期权4年内赚到25万美元,但一次不小心全部赔光。那是1982年9月,他利用股市下跌倒垒金字塔本来赚了很多,但赶上9月23日股市见底,接着便大幅反弹。由于进单量过大,3天之内他便全军覆没。那次教训第一使他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第二使他分清公私,集中精力为公司赚钱,因而有了后来的成就。

关于银行同业市场(外汇现货),利普舒茨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银行主要靠吃买卖差价赚钱。美国花旗银行做外汇最成功,每年大约赢利三四亿美元。如果只吃差价,自己不进单,那么可以赚6亿美元。花旗银行自己不承认这一估计。银行还有一个赚钱的途径:每次有大客户进单,它跟在后面尾随,立刻就能赢利。这在期货业是违法的,但在现货市场却是允许的。

利普舒茨认为,交易高手既要聪明,又要勤奋。干别的行当,聪明人或许可以投机取巧,笨人可以以勤藏拙,但做外汇既要有天赋,又要加倍努力,有人到公司常问他应该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利普舒茨家里连床头都安有电视显示器,以便随时观测价位,了解行情,另外直觉也非常重要,利普舒茨梦中都不忘外汇市场。有一次他梦见第二天公布的贸易赤字数字对美元有利,美元大幅上涨。他先梦见新的外贸数字,又梦见上月的修订数,接着又梦见自己进场买美元,价格连续上涨,上了一个台阶后他又买一批,再上一个台阶他又买了一批,破了第三道关后他本来要出场,结果决定又买了一批。第二天外贸数字出来与他梦中的数字一模一样,后来汇市的走势也跟他梦见的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他一张单都没进。事后他解释,真正的感觉是要以市场分析为依据,凭梦做单是靠不住的。

第三节 乔恩·纳贾里安

顶尖交易员都具备一项共同的特质,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的执著与热忱创造出生命的活力,就像吹着帆船的强风,一切并不追求特殊的目的。

乔恩·纳贾里安认为交易必须让交易者觉得很自在。如果你觉得不自在,那么交易可能不是你的终生事业,交易生涯不会很长。很多交易员都经常说, “如果我大捞一笔的话,要搬到迷人的海边,经营一家冲浪公司和休闲运动公司” ,我永远办不到这点。乔恩·纳贾里安认为沉迷于交易,必须感受市场,实际从事交易。他所谓的沉迷,并不像赌徒离不开赌台。

乔恩·纳贾里安自认为是不错的管理人才,但如果某个人提供一份管理的工作给他,他也不可能接受,因为他希望从事交易。交易是他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请注意,乔恩·纳贾里安并没有提到金钱是交易之所以有趣的原因。他因为交易本身而热爱交易。如果你对交易也有类似的感觉,那就算得上是少数的异类。如果你想测试自己对于交易的感觉,不妨写下10种你觉得最有趣的事。看看交易多快反映在你的脑海里,就可以知道你对于交易的热爱程度。

我们不应该认为乔恩·纳贾里安在交易活动中无往不利。有些时候,他也会受到挫折;有些时候,他必须依赖毅力渡过难关。

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乔恩·纳贾里安觉得自己不适合。一切都漫无头绪,对他来说,外汇衍生性产品的定价是一个大问题,他完全缺乏这方面的背景。交易员究竟如何评估价格,他们对于经纪商提出的买/卖报价究竟如何反应,他完全摸不着头绪。所以,最初三个月的经验让他充满挫折感,全然搞不清楚衍生性产品的定价。

可是,他还是咬紧牙关撑过来,慢慢就开窍了。乔恩·纳贾里安的优势是工作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精神来自于他的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自于他这辈子遭遇的困境。他偏好推理的工作。即使在这段最困难的期间,他还是没有回头。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行业,他每天早晨都迫不及待地想进办公室。

乔恩·纳贾里安之所以有今天,并不是因为他本来就热爱交易,而是通过毅力去探索与体会。面对着交易困境,我们大家都应该秉持相同的精神。

许多优秀交易员都是可供模仿的良师。这可能引发一个问题:何谓良师?根据乔恩·纳贾里安的经验,场内最炙手可热的交易员,通常也是最差劲的师傅。他们可能绝顶聪明,充分了解交易的方法,但这些诀窍都无法传授给你。所以,乔恩·纳贾里安会找一些成功的交易员,但不要红得发紫。一般来说,最红的交易员,讨教的人也最多,根本轮不到自己。乔恩·纳贾里安会找一些资金不是很雄厚的交易员,他们必须掌握十八般武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运用有限的资本。银行交易员几乎拥有无限的资本。大型机构的交易员也是如此———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巴黎巴,总之,拥有无限资金。这些人很容易完成他们那部分的工作,但未必了解如何运用有限的资金。因此,乔恩·纳贾里安会找一些财力不是特别雄厚的人,或许不是最红的交易员,但是绩效稳定。

如果找不到一位好师傅,也不代表无指望。如同纳贾里安解释的,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取代师傅。在美国,许多人都订购交易通讯刊物。通过电脑网络彼此交换心得,这也是一种可能性。当然,因为顶尖的交易员,他的个性、交易风格与投资目标都可能和自己不同。所以,不妨上网试试,或许会有一些收获。

另一个方法是阅读书籍和杂志上的文章,看看哪一位专家的交易风格跟你对路。我想,市场上不乏优秀的交易员,但他们的交易手法不见得适合你。可是,你说不定可以找到某个人,他管理资金的方法与处理风险的心态都让你觉得很自然,这才有用处。你不能拿一个方块硬挤到圆洞里。乔恩·纳贾里安希望交易伙伴的风格让我觉得舒服,唯有如此,他才会每天都想工作。

第四节 戴维·凯特

戴维·凯特对于外汇市场的兴趣可以回溯到多年以前,中学经济学课程安排了一段课外教学。他当时大约16岁。他们参观伦敦证券交易所;那个时候,伦敦还没有期货交易所。市场似乎提供一些看起来很容易赚钱的机会,这引起了戴维·凯特的兴趣;事实上,一切都是由此开始的。

最初,他并没有做什么,但这次参观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学毕业之后,他到了一家会计事务所;一年后,他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工作。于是,他又开始到处寻找机会,当时的机会远比现在多。1979年,戴维·凯特找到一家股票经纪商,担任一般的办事员。这是一份中学毕业生能够找到的典型工作,公司叫做史密斯兄弟公司,现在并入美林集团。他是相当有冲劲的年轻人,他希望调到证券交易所的场内。三个月之后,他在一家股票经纪公司找到工作,这家公司叫做基尔伯·艾略特公司。1980年1月,戴维·凯特成为“蓝扣” ,换言之,证券交易所内的经纪助理。他一直从事这项工作,后来成为证交所的经纪人,最后又成为场内交易员。

就像大多数人一样,主要的动机是薪水。听说股票经纪人的住宅何等豪华,如何从股票交易中赚钱,这是吸引他的动机。不久,当他自己也成为股票交易的经纪人之后,他想这是很好的机会;他随时查询价格,撮合客户的交易,但他想自己找些单子,建立自己的经纪业务(代表客户进行买卖,赚取佣金),这才能创造收入。他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希望只是帮助别人查询价格而已。所以,他进入办公室,开始与客户讨论,希望找一些单子。

如此经过两年半之后,戴维·凯特听到有关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消息。他竭力说服公司的合伙人买进一个席位。不幸的是,合伙人说: “那些身穿花花绿绿夹克的人绝对不会成功的,那套玩意儿不可能在伦敦搞得成。 ”所以,他们显然不打算讨论这个话题。可是,戴维·凯特对这方面的兴趣很浓,有一天,他看到《金融时报》刊登的一个广告: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希望寻找交易人才。 ”这听起来相当有趣。他安排了一些面谈。没有人对于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有经验,因为它根本还没有成立。对于期货交易有经验的人都是一些商品交易员,例如,可可、糖、咖啡与石油。这些家伙的眼睛都长在头顶上,股票经纪人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小儿科。他勉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薪水较股票经纪人高出50%。他相当满意。1982年9月,他进入场内,最初留在糖的交易场所,以便吸收一些经验,然后成为蓝扣。

不久,交易所又引进短期英镑契约,这是银行间市场的三个月期利率契约。这段时期内,戴维·凯特有了一些名气,主要是从事利率的价差交易,交易内容大体上是同时买进与放空不同月份的契约。他建立起了一些经纪声誉,从操作的观点来说,客户知道他的撮合价格都不错。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也引起别人对他的兴趣。他们看见他的表现,他也开始取得一些大机构的单子。当然,相对于目前来说,那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经过三个月之后,某家戴维·凯特帮他们撮合交易的公司找上他,邀他入伙,薪水加倍,他答应了。这段时间,除了交易自己与客户的账户之外,他们也开始提供造市的服务。这更提高戴维·凯特的声誉,如此经过几年,不仅帮公司赚了不少经纪佣金,交易账户的情况也不错,他抽了不少红利。于是,1985年,戴维·凯特成为独立的场内交易员。

戴维·凯特买不起交易席位,因为这几年累积的资金并不多。席位的价格是30000英镑,他手头上只有25000英镑,而且他需要这笔资金当做交易资本。可是,他与先前的公司达成一项协议,他根据较低的费率帮他们从事经纪工作,低价换取他们的一个席位。这个安排可以说皆大欢喜: “他们可以通过好价钱帮客户执行交易,也把他当作一项产品,他则同时进行两方面的工作。 ”

1985年,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戴维·凯特成立凯特集团,没有什么特殊的计划,对于将来也没有特别打算。现在,这个集团有100多位交易员,成绩相当不错。每隔一段时间,招募一位交易员。

不论在普遍的行业还是特定的交易领域内,凯特都展现出成功所需要的特质。投入、毅力与自律精神都属于第二天性。具备这些特质的必要条件是对于工作的热爱。对于所作所为,凯特都充满活力与热忱。他相信自己可以达成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不具备热忱。事实上,凯特不认为自己是在“工作” 。

凯特的热忱涉及两个层面:工作内容与就业形态。很多人不喜欢他们所做的工作,因为他们不是自己当老板,不是勤奋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对于凯特而言,两者相互配合,但不是因为他很幸运,而是经过审慎安排。乔治·萧伯纳曾经说过: “必须谨慎取得你喜欢取得的,否则将被迫喜欢你所取得的。 ”克里斯托夫·莫里也有类似的说法: “只有一种成功———按照自己的方法度过人生。 ”

戴维认为自己与其他交易员都是异类,他们不希望在大楼的第50层工作,几乎知道退休的时候可以领多少薪水。

就像任何专业领域内的名流一样,律师每年的收入可能是七位数,顶尖交易员的收入也很高。虽然他怀疑律师行业是否像交易一样有趣。没错,其中涉及压力,但也没有压力。压力是由紧张造成的,紧张消失之后,压力就不存在。

虽然充满热忱,但凯特也能够“切断” ,他认为这种“及时停手”的能力很重要。那些热爱工作的人经常会过度沉迷,最后耗尽心力。让自己的心智与身体得到合理的休息,才能避开危险的状况。可是,必须谨慎,交易员也可能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容或就业形态,他们可能说服自己暂时停止,但实际上是为了避开自己厌恶的东西。

顶尖交易员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运气。如果建立一笔理想的交易,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可能意味着你在强劲的行情中买进。他们会让获利继续发展,非常自信地加足马力。

在戴维·凯特的眼里,顶尖交易员的主要特质可以浓缩为两个字: “获利” 。获利越大,交易员越优秀,就是这么简单。没有所谓不能赚大钱的伟大交易员。以板球来说,优秀的选手都属于国际级的选手。县市的选手可能不错,但称不上伟大。伟大的选手必须像贝比·罗斯与狄马乔,他们才是最顶级的选手。除了获利程度之外,从其他角度衡量交易层次都没有意义。获利才是这场游戏的精髓所在。谁能够赚最多的钱,谁就是赢家。交易手势再漂亮,夹克颜色再鲜艳,这都没有意义,唯一的关键只有———钱。

根据凯特的定义,成就与伟大,只能由赚钱多寡来衡量。赚钱毕竟是交易的唯一目的。 “很多人把成功定义为判断行情的准确程度。对我来说,这个定义大有问题,完全忽略获利的重要性。 ”每100笔交易中,即使正确99次,如果最后的结果仍然发生亏损,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不能赚钱,就必须停止交易,拥有再高明的技术分析技巧又如何呢?

第五节 迈克尔·马科斯

迈克尔·马科斯搞研究出身。但他对实际操作更感兴趣,一开始是偷偷摸摸地干,后来干脆辞去高薪研究员职位,专职从事外汇、期货交易。他在一家期货公司做交易员,有几年他赚的钱比公司所有其他交易员赚的还要多。10年内,他的公司账户增长了2500倍!马科斯的成功有多方面因素:第一是个人努力,有一段时期他几乎是24小时不停地转。第二是遇明师指点,从黑暗走向光明。对于大部分交易高手来讲,早期失败似乎是司空见惯。马科斯也不例外,他头几次交易没有一次赚钱。更有甚者,他不止一次全军覆没。这说明一个道理,早遭败绩表明你一定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但并不一定证明你将来一定失败。

马科斯本来是要搞学问的。1969年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成绩优秀,是班上的尖子。 “克拉克大学为我提供心理学博士奖学金,本来就要安安稳稳地当教授的。 ”当时他结识了一个叫约翰的人,宣称可以帮他投资,每两个星期保证翻一番。他被说动了心。他从未投资过,所以一点疑心都未起,连问都不问怎么能赚那么快,马上雇了这个人为投资顾问,周薪30美元。 “我拿出自己1000美元的积蓄来做期货。 ”

第一次马科斯和约翰到期货公司,看到各种报价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公司的扩音器上有人建议买大豆期货。马科斯问约翰该不该买,结果发现后者也一窍不通。不过他们还是进了一张买单。说也奇怪,他们刚进场,大豆价格就开始下跌,就好像市场专等着他进场然后反走一样。不过他那时候似乎直觉就不错,他们马上砍单出场,只赔了100美元。下一笔做的是玉米,结果与第一笔差不多。第三笔做的是小麦,结果还是赔。他们花了3天把钱输光。当时他们是以几天输光来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1000美元赔光,马科斯解雇了约翰。他后来又攒了500美元,做了几次银子,但还是输光了事。马科斯的头8次交易全部赔钱。

马科斯读书一向成绩很好,所以他觉得只是个经验问题。他父亲在其15岁时就去世了,留下了3000美元的保险金。马科斯不顾母亲的反对,把钱兑现了。这一回他学乖了,先读了一本关于小麦和大豆的书,然后按照一家投资顾问的建议买了张小麦合约,赚了200美元。他激动得不得了,等价格回跌时又买了一张,又赚了一笔。接下来纯属是走大运:他在1970年夏天买了3张12月玉米合约,正赶上那年的大虫灾,接着又买了些小麦、大豆合约,一个夏天过去后,马科斯一共赚到3万美元。第二年春天,市场上有一种广为接受的理论:蝗虫热过了严冬,又要再一次危害庄稼了。马科斯向母亲借了2万美元,连同自己的3万美元全都投进小麦和玉米期货。他进场后市场不上也不下。有一天《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芝加哥交易所蝗虫比玉米地里还多》的文章。

玉米期货开始下跌,很快就到跌停板。马科斯一下子愣住了,想出场但只是傻看着,希望市场会逆转回来。他看着,看着,等到跌停板时他已经出不了场了。当晚他想了一夜,没有选择只能砍单出场。第二天一早他平掉所有单子,一结账自己的3万美元赔光不说,母亲的钱也赔了12000美元。他气极了,决定去找一份工作。他到一家证券公司当分析员,看到隔墙别人在做单心里总是痒痒的。那家公司禁止分析员做单,但他不管那么多,从母亲、兄弟和女朋友那里借了些钱,又悄悄干了起来。为了保密,他和经纪人约定好一些密语。 “太阳出来了”是一个意思, “天阴”是另一个意思。这样做下来他还是输钱。输了借,借了再输,同一个周期一再重复。

马科斯当时根本就没有做单原则,1971年10月,马科斯在经纪人的办公室碰到艾德·西柯塔。艾德·西柯塔当时刚刚毕业,研究了一套电脑技术交易系统。他让马科斯和他一起一边搞研究,一边做单。艾德·西柯塔对市场的知识很丰富,交易方面也很成功,他基本上是顺势做单。他教马科斯如何砍单,如何赚足利润。虽然有艾德的指导,可马科斯还是继续赔钱,主要是他自己耐心不够,时机掌握得不好。1972年夏天,美国尼克松政府开始放松物价冻结。马科斯在胶合板市场赚了一大笔钱,从700美元赚到12000美元。

马科斯后来在纽约棉花交易所做了几年交易员。现场交易培养了他对市场敏锐的感觉。1979年8月他应聘到一家外汇期货公司做交易员,从3万美元做起,10年后滚成了80万美元。其间公司只给他增加过10万美元本金,其余年份每年从他账户里提取30%。这10年他平均每年收益都超过100%,1979年更是成绩惊人。黄金从400美元一盎司涨到900美元一盎司,马科斯出出进进,获利颇丰。前苏联入侵阿富汗那一天,他在电视上首先看到消息,立即买进20万盎司,几分钟后消息传开,金价大涨,他一下子赚了上千万美元。对外汇市场,马科斯更有深刻体会,他说:有一段时间,我做外汇量很大。比如里根当选总统后那几年,美元很强,我经常抛空几亿马克,这样大的进单量当时并不多见。由于外汇市场是24小时运转,非常劳累。睡觉时我总是每隔两个小时起来一次看市场。澳洲盘、苏黎世盘和伦敦盘都是晚上,马科斯每一盘都看,结果婚姻破裂了。

大概是1978年底,当时美元被杀得一塌糊涂。马科斯和柯夫纳合作甚密,天天谈美元的走势。有一天他们注意到美元莫名其妙地走强,没有任何消息可以解释价格的大动。他们赶紧平掉所有外币买单。那个周末,卡特总统宣布了支持美元计划,要是他们等到纽约盘开盘,早就完蛋了。那件事证明了他们的一个想法:大玩家,包括政府,总是有小道消息。如果他们发现无法理喻的意外价格波动,总是先出场,然后再查原因。出于礼貌,美国政府事先把消息通告欧洲中央银行,它们常常在美国政策公布之前先采取行动。因此,价格总是在欧洲盘先动,尽管新政策是他们这边提出的。如果是欧洲人发起的,那价格自然也是在欧洲盘先动。马科斯认为最好的交易时间常常是欧洲盘。

第六节 保罗·都铎·琼斯

1987年10月,世界上大部分投资者损失惨重。同一个月,保罗·都铎·琼斯掌管的都铎基金却获得62%的收益。琼斯的出色表现是一贯的,他曾经连续5年保持三位数的增长,1992年底欧洲货币体系发生危机,琼斯数月内在外汇市场赢利十几亿美元。琼斯从做经纪人起家,1976年开始做起,第二年就赚了100多万美元佣金。1980年琼斯到纽约棉花交易所当现场交易员,几年之内赚了上千万美元。1984年琼斯离开交易所,创建都铎基金,从150万美元做起。4年后投资到他的基金的每1000美元已增值到1700多美元。到1992年底,都铎基金总额已增长到60亿美元。如果不是琼斯于1987年底停止接受新投资并开始分发利润,那么60亿美元是绝对打不住的。

琼斯的交易生涯并非一帆风顺。1979年他逞一时之勇,一次进单过多,结果连遇跌停板,等平单出场时资金损失达2/3。他懊丧至极,对自己几乎完全丧失信心,差一点改行。从那以后他开始学会控制风险,遵守原则。

琼斯做单每天都是新的起点,昨天赚的成为过去,今天从零开始。每个月亏损最多不能超过10%。顺手时,琼斯可以连续十几个月不输钱。三位数的年增长率对他来说是司空见惯。由于风险控制得法,琼斯的基金在分析判断失误的情况下仍能赢利。1992年初,琼斯认为美国减息已到尽头,欧洲利息将下降,欧美利率差的缩小将扭转美元弱势。都铎基金因而进场买了大量美元。刚开始还较顺利,美元果然走强了几百点。但不久美国经济不振的消息频传,美元对欧洲货币大幅下跌,直至创历史最低价位。琼斯在发觉大势不对后及时砍单出场,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他同时耐心等待时机,追回损失。年底欧洲货币体系发生危机,英镑、意大利里拉等货币大跌,琼斯及时进场抛售外币,一月之内赚了数亿美元。

琼斯有一些具体的做单原则:不平均加单。一批单子进场后,市场反走说明判断可能有问题,盲目加单平均价位虽然稍好,但如果方向错了,新加的单只是错上加错。反过来讲,如果你相信方向没错,只是价位不够好,那就不必过于计较。琼斯认为,哪里进单不重要,关键是这一天你是看涨还是看跌。新手最爱问琼斯:你是买还是卖呀?琼斯认为他是买还是卖不应该影响旁人对市场的判断。新手也要独立思考。再一个问题就是:你从哪里开始买的?琼斯认为这也与当天是赚还是赔无关,关键是判断涨与跌。

琼斯认为,做单最重要的是防守而不是进攻。他每天都假设自己进的每一张单都是错的,事先设好止蚀位,这样他对最多一次会赔多少心里有数。琼斯奉劝所有交易员不要逞强,更不能自负。要不停地怀疑你自己,怀疑你的能力,永远不要自以为了不起。你一飘飘然就完蛋。这并不是说对自己毫无信心,信心一定要有,但适可而止。琼斯自言他对这行是越干越怕,因为他知道要保持成绩有多难。每次大输往往都是在连续做了些漂亮单后自我感觉良好之际。

琼斯的做单策略与众不同。他不愿意随大流,很少追势,总喜欢在转势之际赚钱。他自认为是最大的机会主义者。一旦他发现这种机会,便进场兜底或抛顶。错了马上就砍单,然后再试,往往是试了几次以后开始赚大钱。市场上很多人认为一味找底或顶很危险,要赚钱最好抓势的中段。琼斯十多年来却成功地抓住了不少顶和底。琼斯的理论是,跟势的人要在中段赚钱,止蚀单就得设得很远,一旦被迫砍单,损失就很大。再说市场只有15%的情况下才有势,其他时间都是横走。所以他比较喜欢做两头。

琼斯觉得外汇市场任何人都操纵不了。一般人有种错觉,以为华尔街大户能控制市场价格的变化。琼斯说,他可以进场闹腾一两天,甚至一个星期,特别是如果时机正确,他进场后加加油,可能造成某种假象,但他一停买,市场价格就会掉下来,除非市场本身就很强劲。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你可以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开一家最漂亮的夏装店,但没人买,你总归要破产。琼斯还注意听取同行的意见,特别是战绩较佳的同行。如果自己意见和他们一致,他就多做一点;如果有很大分歧,他就观望。本来他看好某一种货币想买进,但得知某位高手在抛出时,他就耐心等待。等到有一天市场开始走平,那人说“我看该出场了” ,他就进场大买特买。琼斯在具体分析手段方面最推崇“艾略特波浪”理论。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这一周期理论。艾略特波浪理论是凭借黄金分割法推算市场涨跌周期的一种分析方法,在股票和期货市场广为采用。琼斯认为外汇市场也不例外。艾略特波浪理论吃透后,可以帮你找到很多低风险高收益的进单机会。

谈到成功的秘诀,琼斯认为自己的长处是超脱。任何已经发生的事都成为过去,3秒钟之前发生的事无关紧要,关键是下一步怎么办。感情上离市场要远一点,以前的看法不对就得及时修改。思想要开放,信心要坚定。他自己虽然偏好做两头,找逆转,但都铎基金也采用了几套跟势的电脑交易系统,成绩也很不错。但琼斯认为好交易员应该比电脑系统能赚钱,因为人脑能够灵活变通,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不同市场之间的差异。

第七节 兰迪·麦克

兰迪·麦克在华尔街鲜为人知,但他20年来在外汇期货市场的战绩却很少有人能匹敌。他以2000美元起家,第一年就赚到7万美元,以后每年的利润都超过头一年。20世纪80年代麦克年收益均在100万美元以上。麦克除了自己赚钱外还代家人、朋友做外汇,最早的两个账户,1982年从1万美元做起,10年后已超过百万美元。

大学二年级,麦克迷上桥牌,白天黑夜地玩牌,结果6门功课不及格。麦克辍学从军,被送往越南战场。在那里,麦克经受了严格的纪律训练,并学会了生存保护。他同时还成为和平主义者。1970年回国后,麦克继续求学,他哥哥为他在芝加哥交易所找到一份临时工,他开始接触期货。麦克本来是要当心理学家的,但临毕业前正赶上芝加哥交易所新开一个交易所,从事外汇期货交易业务。当时芝加哥交易所的一个席位值10万美元,但为吸引投资者,外汇交易厅的席位只卖1万美元,并且免费赠送每个现有交易所会员一个席位。

麦克的哥哥把他的免费席位转送给了弟弟,还借给他5000美元。麦克将3000美元存进银行做生活费,另外2000美元拿来做外汇期货。当时麦克对外汇的知识非常有限,看到别人买马克,他就跟着去买瑞士法郎,没事时就下棋玩,就这样第一年居然赚了7万美元。

麦克1976年迈出了一大步。当年英国政府担心英镑升值增加进口过多,因而宣布不允许英镑涨到1.72美元之上。当时英镑本来在1.6美元之间徘徊,在听到消息后却出人意料地一下子猛涨到1.72美元。以后每到这个点都反弹,但越弹越少。大部分人都在盘算,英国政府不让英镑超过1.72美元,所以在这一点做空头应该是没有风险的。麦克却另有打算:既然英国政府态度如何明确都压不住英镑的涨势,那么说明内在需求很旺,市场实际上是涨停板。这可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此之前,麦克最多只做三四十张单,这一次却一下子进了两百张买单。

尽管心里很自信,但他也怕得要死,因为这么多单子稍一反走他就会完蛋。麦克连着几天几夜不安寝,早上5点钟起床向银行询问报价。一天早上,他听到银行报价:英镑1.7250美元。他以为对方报错了,等再一次核实后欣喜若狂。他不光自己又买了些英镑合约,还鼓动亲友一起去买,然后舒舒服服地看着英镑涨到1.90美元。三个月后他平单出场,顺手在1.90美元又抛了几百张合约,结果也赚了钱。这一次交易麦克净赚130万美元。麦克另一次得意之作是20世纪80年代初抛空加拿大元,从85美元一路抛到67美元,前后达5年之久,进单量1500张,赢利数百万美元。这几年期间,加拿大政府虽然多次干预支撑加元,但总是半心半意,直到有一天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气愤地说:我们不能任凭芝加哥的投机商决定我们的币值。市场自此逆转,麦克也及时出场。

麦克也有走麦城的时候。1978年11月卡特宣布挽救美元计划时,麦克正好手头有大量外币买单。但头两天他从市场的力道看出涨势在衰退,所以平掉了所有马克买单,只剩下英镑。得知消息后第2天,一开市外币就大跌,期货很快便到跌停板。麦克赶紧到现货市场平单,亏损1800点,损失150万美元。另外还有一次更大的损失也是做加元。20世纪80年代末加元一路上扬,麦克追势进单,一共吃进2500张买单,本来是赚了200万美元。时值加拿大大选,在一次辩论会上,本来遥遥领先的现任总理吃了大亏,民意测验突然大跌16点,结果加元大幅下跌,等麦克受不了压力砍单出场时整整赔了700万美元。麦克分析市场有独到的见解。一方面他是技术分析派,相信最好的赚钱方法就是跟势,特别是中间那一段;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基本分析非常管用,是战略决策的基础。他认为一个势头的开端很难做,因为你对势的方向没有把握。结尾也很难做,因为许多人开始获利回吐,市场来回波动很大。他认为中间这一段最好抓,兜底和找顶都是徒劳。对于基本分析,麦克不迷信经济理论,他主要靠观察市场对各种消息的反应来判断市场走向。比如,坏消息出来不跌反涨,说明市场内在因素非常看好。麦克觉得市场本身也在变化。20世纪70年代的市场比较好做,破关跟进百试不爽,每一波涨或跌也比较明显,中间周折比较少。麦克认为这跟当时大众投资者较多有关。如今的市场是越来越专业化,假破关现象越来越多,狂热过度的现象比从前少,所以赚钱难度加大了。过去只要方向判断对了,具体怎样做单无关紧要。如今市场复杂得多,方向看对了,进单出单时机不对也赚不了钱。麦克认为过去判断占9成,执行只占1成,如今判断只占2成半,执行占7成半。麦克虽然20年来保持不败,但风险控制意识仍很强。他认为如果发觉市场对你不利,一定要赶紧砍单出场,不管损失有多大。为了保全性命,哪管受伤多重!麦克给同行的忠告是:千万不要让赔单失控。要确保即使自己连续错二三十次也要保留一部分本钱。他进单一次承担风险一般为账户的5%~10%,如果输了,下一次便只承担4%的风险,再输的话便减到2%。麦克做单不顺时可以从3000张单递减到10张单,等顺手时再恢复做单量。

麦克认为,成功的交易员可以有不同的性格,但有一点却是共有的:他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性格的做单策略。他哥哥天性沉稳,从不愿承担过多的风险,所以多年来专做套期交易,成绩也不错。他自己一方面喜欢冒险,他将这方面的勇气用来进单;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保守的家庭教育又非常谨慎,他将此用在风险控制上。有些人违背自己的个性,采取与己不符的交易策略。比如,有的人擅长系统交易,但做单时却任意否决自己的交易系统提供的建议。还有些人倾向于做长线,但由于耐心不够或者觉得不进场不舒服,结果老是走短线。有的人本来很适合做现场交易员却偏要去当一个平庸的投资经理。有的人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出一些可行的低风险套市交易策略,最后却决定做高风险的战略性交易。总之,扬长避短在麦克看来是制胜的要诀。

第八节 布鲁斯·柯夫纳

布鲁斯·柯夫纳从事外汇交易十几年,战绩惊人,每年平均收益将近翻一番。1978年投资1000美元给他操作,到1991年已变成百万美元。

柯夫纳学者出身。哈佛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和宾州大学教授政治学。他喜欢教书,但对学者生涯没太大热情。20世纪70年代初,他开始从政,先是帮别人竞选,打算将来自己参加竞选。由于缺少经费,他又不愿意从委员会做起慢慢往上爬,所以最终只好放弃从政的计划。柯夫纳四处探寻事业方向,最后决定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学背景很适合金融市场。一旦明确奋斗目标,柯夫纳便一头埋进金融文献里,能找到的书全都读遍。他特别感兴趣的是利率问题,在这方面下的苦功对他日后的外汇交易帮助甚大。

柯夫纳的第一笔交易就是以利率差的变化为基础的,结果正如所料,赚了一笔小钱。他如法炮制,又做了两个市场间的差价,但进场太早,结果赔了一点。两笔交易算下来略有盈余。真正使他起步的是第三笔交易。1977年他发现大豆供应将出现短缺。近期的期货已开始上涨,但远期期货却没跟上节拍。他利用这一差幅做套期交易,从一对合约做起,赢利后倒金字塔加码,很快就加到15对合约,浮动利润达4万多美元。这时候他误听经纪人的劝告,为贪图更大利润而单向平掉近期合约。结果15分钟后经纪人来电话告诉他大事不好,市场开始快速回跌,已至跌停板。他大叫赶快平单。还算走得及时,在跌停板回弹的短暂期间他顺利离场,原先4万美元的利润只剩下一半。虽然账户翻了好几番,但柯夫纳还是为自己最后一刻所犯的错误痛心疾首,几天吃不下饭。

他有两个深刻体会:第一,期货交易风险和收益一样大,赚到的钱稍有不慎很快就会赔回去;第二,要永远保持理智,不要轻信旁人而采取冒失行动。

一个月后柯夫纳恢复交易,很快又将账户增值到4万美元。他到一家公司应聘一个交易助手的位置,面试之后几周,主考人迈克尔·马科斯召他到公司: “我既有好消息又有坏消息。坏消息是那个助手的位置不能给你。好消息是我们想雇你直接做交易员。 ”马科斯后来成为柯夫纳的老师。柯夫纳承认从他那里学到很多重要的东西。首先他让柯夫纳建立信心,只要处理得当,进场出场依照原则行事,赚100万美元不是难事。他还让柯夫纳意识到要勇于认错,只要判断明智,错了不要紧,重新做出明断,再错,再明断,然后加倍盈利。

柯夫纳主要从事外汇交易,期货现货都做,而且不管哪国货币,只要有机会就进场,经常是每天进出交易量达数亿美元。他深厚的政治、经济学功底使他对外汇市场有透彻而独到的见解。他对技术分析是有取有舍,既不依赖,也不废弃。

第九节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犹如华尔街上的一头金钱豹,行动极其敏捷,善于捕捉投资良机。一旦时机成熟,他将有备而战,反应神速。1992年,索罗斯抓住时机,成功地狙击英镑。这一石破天惊之举,使得惯于隐于幕后的他突然聚焦于世界公众面前,成为世界闻名的投资大师。

英镑在200年来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货币,原来采取金本位制,与黄金挂钩时,英镑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才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金本位制而采取浮动制,英镑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作为保障市场稳定的重要机构———英格兰银行,是英国金融体制的强大支柱,具有极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强大的实力。从未有人胆敢对抗这一国家的金融体制,甚至想都未敢想过。

索罗斯却决定做一件前人所未做过的事,摇撼一下大不列颠这棵号称坚挺的大树,试一试它到底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但索罗斯并不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他不会拿投资人的钱去做无谓的冒险,他在不断地寻找机会。

随着1989年11月柏林墙的轰然倒下,许多人认为一个新的、统一的德国将会迅速崛起和繁荣。但索罗斯经过冷静地分析,却认为新德国由于重建原东德,必将经历一段经济拮据时期。德国将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问题,而无暇帮助其他欧洲国家渡过经济难关,这将对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及货币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1990年,英国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ERM)。索罗斯认为英国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因为欧洲汇率体系将使西欧各国的货币不再盯住黄金或美元,而是相互盯住;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进行浮动,而以德国马克为核心。早在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之前,英镑与德国马克的汇率已稳定在1英镑兑换2.95马克的汇率水平。但英国当时经济衰退,以维持如此高的汇率作为条件加入欧洲汇率体系,对英国来说,其代价是极其昂贵的。一方面,将导致英国对德国的依赖,不能为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而大胆行事,如何时提高或降低利率、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促使本国货币贬值;另一方面,英国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其高汇率也值得怀疑。

1992年2月7日,欧盟1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这一条约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显然被高估了,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它们能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在有关经济政策方面保持协调一致吗?一旦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它们无力抵御时,作为核心国的德国会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来帮助这些国家吗?

市场洞察力决定了一切,错误的洞察会导致自我毁灭。索罗斯的天才就在于比别人更快地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索罗斯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已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将会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出现松动,像他这样的投机者便会乘虚而入,对这些松动的“链条”发起进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随者也会闻风而动,使汇率更加摇摆不定,最终,对追风机制的依靠比市场接纳它们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个机制被摧毁。

果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当英国经济长期不景气,正陷于重重困难的情况下,英国不可能维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国的利率不下调,英国单方面下调利率,将会削弱英镑,迫使英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虽然英国前首相梅杰一再申明英国将信守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下维持英镑价值的政策,但索罗斯及其他一些投机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却在不断扩大头寸的规模,为狙击英镑做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但德国联邦银行却担心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崩溃,拒绝了英国降息的请求。

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在1∶2.95左右。英国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许多金融专家的质疑,国内的商界领袖也强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夏季,英国的前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索罗斯却深信英国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95跌至2.85,又从2.85跌至2.7964。英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凸现时出击。

1992年9月,投机者开始进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其中包括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索罗斯及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共同基金和跨国公司在市场上抛售疲软的欧洲货币,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拆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

英国政府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借入上亿英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仅索罗斯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索罗斯在这场天量级的豪赌中抛售了价值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价值60亿美元坚挺的货币———马克,同时,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掉巨额的德国股票。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世界许多投机者的参与使这较量的双方力量悬殊,注定了英国政府的失败。

索罗斯是这场“赌局”最大的赌家。其他人在作出上百亿美元资金的投资决策时也许心脏会狂跳不已,寝食难安,但这从来不是索罗斯的风格,他在进行高风险、大手笔的决策时,凭借的是他超人的胆略和钢铁一般的意志,他能处之泰然,好像置身于事外。也许他能不断制造世界金融界神话的最大秘诀之一就是他具有超人的心理素质。

下完赌注,索罗斯开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机终于爆发。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意大利里拉即将贬值的谣言,里拉的抛盘大量涌出。

9月13日,意大利里拉贬值7%,虽然仍在欧洲汇率体系限定的浮动范围内,但情况看起来却很悲观。这使索罗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成员国最终将不会允许欧洲汇率体系来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这些国家将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其次,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 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仍收效甚微,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遭受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英国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日子称做“黑色星期三” 。

随后,意大利和西班牙也纷纷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意大利里拉和西班牙比赛塔开始大幅度贬值。

但作为与英国政府较量的另一方面———索罗斯却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曾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 。在最终“黑色星期三”的两周时间里,索罗斯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已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使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其中索罗斯个人收入为1/3。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他个人也因净赚6.5亿美元而荣登《金融世界》杂志的华尔街收入排名榜的榜首。

第十节 詹姆斯·西蒙斯

或许你对西蒙斯这个名字很陌生,即使是在华尔街专业从事投资基金的人,也很少听说过西蒙斯和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虽然行事低调且不为外人所知,但无论是从毛回报率还是净回报率计算,西蒙斯都是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

现年68岁的西蒙斯曾经是大学数学教授,与华裔数学家陈省身一同创立了著名的Chern-Simons几何定律,后于1982年创立文艺复兴科技公司,1988年3月成立公司的旗舰产品———大奖章基金(Medallion Fund),2001年曾到清华大学作过学术报告,并捐款设立了陈—西蒙斯楼(Chern-Simons Hal l)专家公寓。

经历了1998年俄罗斯债券危机和2001年高科技股泡沫危机,许多曾经闻名遐迩的对冲基金经理都走向衰落。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关闭了老虎基金,梅利韦瑟(John Meriwethe r)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几乎破产,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也大幅缩水。与之相比,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的平均年净回报率则高达34%。从1988成立到1999年12月,大奖章基金总共获得了2478.6 %的净回报率,是同时期中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有1710.1 %的回报;而同期的标准普尔指数仅是9.6%。不过,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所收取的费用,更高得令人咋舌。一般对冲基金的管理费及利润分成的比率分别为2%和20%。但文艺复兴公司所收取的费用分别为5%和44%,几乎与客户对分利润,怪不得西蒙斯的年薪能高达15亿美元。

《美国海外投资基金目录》(U.S. Offshore Funds Directory)的作者本海姆(Antoine Bernheim)指出,西蒙斯创造的回报率比布鲁斯·科夫勒(Bruce Kovne r)、乔治·索罗斯、保罗·都铎·琼斯(Paul Tudor Jones)、路易斯·培根(Louis Bacon)、马克·金顿(Mark Kingdon)等传奇投资大师都要高出10个百分点,在对冲基金业内几乎无出其右。作为一个交易者,西蒙斯正在超越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波动是随机的,交易者不可能持续从市场中获利。

西蒙斯生于波士顿郊区牛顿镇,是一个制鞋厂老板的儿子,3岁就立志成为数学家。从牛顿高中毕业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从师于著名的数学家安布罗斯(Warren Ambrose)和辛格(I.M.Singe r)。1958年,他获得了学士学位,仅仅三年后,他就拿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一年后他成为哈佛大学的数学系教授。西蒙斯很早就与投资结下缘分,在1961年,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投资于哥伦比亚地砖和管线公司;在伯克利,他尝试做股票交易,但是交易结果并不太好。

1964年,他离开了大学校园,进入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国防逻辑分析协会,并进行代码破解工作。没过多久, 《时代周刊》上关于越南战争的残酷报道让他意识到他的工作实际上正在帮助美军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反战的他于是向《新闻周刊》写信说应该结束战争。当他把他的反战想法告诉老板,很自然地被解雇了。

他又回到了学术界,成为纽约州立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数学系主任,在那里做了8年的纯数学研究。1974年,他与陈省身联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典型群和几何不变式》 ,创立了著名的Chern-Simons理论,该几何理论对理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广泛应用于从超引力到黑洞。1976年,西蒙斯获得了每5年一次的全美数学科学维布伦(Veblen)奖金,这是数学世界里的最高荣耀。

在理论研究之余,他开始醉心于股票和期货交易。1978年,他离开石溪大学创立私人投资基金Limroy,该基金投资领域广泛,涉及从风险投资到外汇交易;最初主要采用基本面分析方法,例如,通过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利率走向来判断市场价格走势。

10年后,西蒙斯决定成立一个纯粹交易的对冲基金。他关闭了Limroy,并在1988年3月成立了大奖章基金,最初主要涉及期货交易。1988年该基金盈利8.8%,1989年则开始亏损,西蒙斯不得不在1989年6月份停止交易。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西蒙斯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勒费尔(Henry Larufe r)重新开发了交易策略,并从基本面分析转向数量分析。

大奖章基金主要通过研究市场历史数据来发现统计相关性,以预测期货、货币、股票市场的短期运动,并通过数千次快速的日内短线交易来捕捉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交易量之大甚至有时能占到整个NASDAQ交易量的10%。当交易开始,交易模型决定买卖品种和时机,20名交易员则遵守指令在短时间内大量地交易各种美国和海外的期货,包括商品期货、金融期货、股票和债券。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市场处在极端波动的时候,交易会切换到手工状态, 。

经过几年炫目的增长,大奖章基金在1993年达到2.7亿美元,并开始停止接受新资金。1994年,文艺复兴科技公司从12个雇员增加到36个,并交易40种金融产品。现在,公司有150个雇员,交易60种金融产品,基金规模则有50亿美元。在150名雇员中有1/3是拥有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顶尖科学家,涵盖数学、理论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和统计学等领域。所有雇员中只有两位是华尔街老手,而且该公司既不从商学院中雇用职员,也不从华尔街雇用职员,这在所有的美国投资公司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第十一节 朱利安·罗伯逊

老虎基金的创办人朱利安·罗伯逊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他出生于美国南部一个小城镇,从北卡罗来纳大学商业院毕业后,在Kidder Peabody证券公司工作20年之久,1980年5月创办老虎基金,专注于“全球性投资” 。在度过10年的蛰伏期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虎基金开始创下惊人业绩———朱利安准确地预测到柏林墙倒塌后德国股市将进入牛市,同时沽空泡沫达到顶点的日本股市(沽空指先借入股票,然后沽售,当股价下跌到一定水平再购回,赚取其中差价)。在1992年后,他又预见到全球债券市场的灾难。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对冲基金———老虎基金(伙同量子基金)攻击英镑、里拉成功,并在此次行动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从此声鹊起,被众多投资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资本此后迅速膨胀,最终成为美国最为显赫的对冲基金。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在股、汇市投资中同时取得不菲的业绩,公司的最高赢利(扣除管理费)达到32%,老虎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后迅速增大,从1980年起家时的800万美元,迅速发展到1991年的10亿美元、1996年的70亿美元,在1998年的夏天,其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

1980年5月,朱利安·罗伯逊和Thrope Makenzie以880万美元的资本成立了老虎基金。18年后,当年的880万美元已增长至210亿美元,增幅超过259000%。这期间基金持有人在撇除所有费用后所获得的年回报率高达31.7%。没有人有更佳成绩。老虎基金之所以在90年代成绩斐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利安·罗伯逊从华尔街上重金招募了第一流的分析师,从而往往能在金融市场的转折关头押对正确的方向。大多数对冲基金不会拥有很多分析员,通常借助于投资银行的证券分析力量。老虎基金这样大规模的对冲基金则不同,旗下明星级分析员的报酬甚至远远超过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同行。

1998年的下半年,老虎基金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朱利安·罗伯逊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卖空日元,但日元却在日本经济没有任何好转的情况下,在两个月内急升到115日元,罗伯逊损失惨重。在有统计的单日(1998年10 月7日)最大损失中,老虎基金便亏损了20亿美元,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机上累计亏损近50亿美元。1999年,罗伯逊重仓美国航空集团和废料管理公司的股票,可是两个商业巨头的股价却持续下跌,因此,老虎基金再次被重创。

从1998年12月开始,近20亿美元的短期资金从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总共有50亿美元的资金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投资者的撤资使基金经理无法专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因此,1999年10月6日,罗伯逊要求从2000年3月31日开始,旗下的“老虎” 、 “美洲狮” 、 “美洲豹”三只基金的赎回期改为半年一次,但到2000年3 月31日,罗伯逊在老虎基金从230亿美元的巅峰跌落到65亿美元不得已的情况宣布将结束旗下六只对冲基金的全部业务。老虎基金倒闭后对65亿美元的资产进行清盘,其中80%归还投资者,朱利安·罗伯逊个人留下15亿美元继续投资。

从老虎基金成立到2000年3月30日,仍然有85倍的增长(已扣除一切费用),这相当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三倍多,也是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环球指数的5.5倍。老虎基金在2000年3月30日结束,当时NASDAQ指数是4457.89点。NASDAQ指数在2000年3月10日创出5048.62点历史新高,但是罗伯逊确信科技泡沫迟早爆破。2000年4月NASDAQ指数开始暴跌,连续三年科技股一片萧条,资金大量回流优质股票,网络股被看做垃圾。

第十二节 外汇大师成功经验总结

外汇大师们的成功其实有许多相同之处,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

第一,大部分外汇炒家都是从场内交易员开始入行的,随着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的增加逐渐走到场外,冠军炒手马丁·舒华兹、鹤立鸡群的理查·丹尼斯和超人斯坦利等人虽然开始都有一段适应过程,但他们都很快踏上了成功之路。

第二,风险控制是每个大师操盘经验的重中之重。在期货市场上长期生存的关键就是保留资金实力,给自己留下机会,避免在一两次交易中就耗光实力。每位大师的风险控制原则不尽相同,有些是以技术图表为依据,大部分是以资金百分比为依据,而笔者最为认同的则是高富拿设止损位的独特方法:止损位永远设在图表上重要的价位之外,宁可减少交易量去迁就一个安全的止损位。另外,风险控制大师海特提出的回避风险原则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认为,应避免参与行情过于激烈的品种;当出现大的亏损时要立刻通知客户,减轻心理负担;当出现风险时,要在第一时间砍仓。

第三,从短线过渡到长线。从大部分炒家成功的经历看,他们都有从短线向长线转变的过程。短线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分析、记忆力、反应力、心理、交易通道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就像乒乓球运动员面对快速扣球只能下意识反应,而没有时间思考,这些需要平时高强度的训练,但大部分投资者是很少有工夫去训练的,这也是短线投资者亏损面较大的原因之一。超人斯坦利是最为经典的长线炒家,为了避免在价格波动时自己惊慌平仓出场,不惜远离市场,持仓数月甚至数年。

第四,外汇市场不存在天才,理查·丹尼斯和维克多·斯柏认为,智力、学历有时会成为成功交易的障碍,切勿死要面子、勇于认错、遵守可行的交易规则和交易系统、善于总结经验,才是成功的关键。

第五,绝大多数大师都是从失败开始的,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心并不断总结经验。正所谓: “学者无先,达者为师。 ”

第六,多位大师都提到在交易中很依赖自己设计的电脑交易系统,电脑交易系统可以避免人为的情绪影响,特别是在市场较为混乱时,还能坚决执行既定的交易计划,使投资者保持前后一致的获胜概率。当然,每个人必须学会开发适合自己的电脑交易系统。

第七,多数大师都以技术分析为入市依据,技术分析能给投资者提供准确的入市时机,这是基本面分析法不能实现的。如超人斯坦利在1974年5月买入了小麦期货合约,半年后就翻了50%,当记者询问他是否知道俄罗斯购买小麦的内幕消息时,斯坦利回答: “我一点都不知道俄罗斯在买小麦,但图表告诉我有人在买。 ”大部分投资者无法靠技术分析法获利的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技术分析法的真谛。而作为大户必须同时使用基本分析法,因为他们资金庞大,建立头寸和离场时间较长,靠技术分析法建立头寸和离场是较为困难的。

第八,外汇市场是遵守零和定律的,个别人赚大钱就意味着大部分人在亏钱。因此,大师的性格是有异于常人的,他们大多孤僻而充满自信,不喜欢和别人谈论行情和消息,习惯于独立分析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