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银行内的“霍桑实验”如果银行只注重客户价值,谋取利润空间,他们只需要做好市场就可以了。这时,他们不会注重银行是什么模样,也不会关心员工在银行中工作得是否开心,是否有终生的依托感,以及环境是否为员工考虑等。这样的银行很难成为“百年老店"。“安居才能乐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一直都是银行致力的事业。要让员工有一个好心情和严格的管理并不冲突。管理学上有一著名的“霍桑实验",该理论说的是影响生产率的,不单单是钱,也不单单是时间安排,更重要的是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情绪。一次,一家企业的员工在总经理亲自召开的员工咨询会议上提出,加班过多,已影响到员工的业余生活,总经理听后,立即指示人事部控制加班,加强人员在日常工作的配置,同时,招聘一些晚间员工,来解决员工的加班问题。总经理说:不能忽视员工的情绪,他们的情绪好坏将决定银行业绩的成败,员工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银行的未来。
毒丸战略 银行一直在努力要将风险和效益结合起来,为了将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他们实行了“毒丸战略”,就是将那些高风险、低收益的客户视作毒丸,淘汰出局。他们不会顾及眼前的损失,而是看中了将来的银行安全。他们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优质客户上,甩掉那些风险“包袱”。这样做,看似失去了一些市场份额,但从质量上,他们占了上风,主动地选择客户,特别是选择20%的优质客户,去力争80%的利润,这种“毒丸战略”过去了多年还被同业津津乐道,因为这种战略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行动的成功,而是一种理念的升华。
耐得住寂寞 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因此,银行的员工要经受得起高利润的诱惑。在香港,银行可以从事自营股票交易,股票交易可能一本万利,20世纪80年代,银行买的一个股,剩下一个尾数3000元,就挂在账上,10年之后,3000元竟成了30万元。如此丰厚的利润,银行的普通业务无法相比,很多人后悔,当初不如多留一些。正在这时,股市成为牛市,有些商人将其看作发财的好途径,许多人买进,这时有些员工也提议,股票是赚钱的好方式,如3000元可赚30万元,不如抓住时机大买一把。但银行管理层经过研究,不为其所动。他们知道银行不可能去追求过高的利润,要稳健发展,要在他人赚钱时,耐得住寂寞。果然不久,许多股就成为了“垃圾股"。
包容方能进步 银行在不断改变自己,在进行改革,但银行的改革绝不是单打独斗,它是和世界性的金融改革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同一地区,不同银行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有不同的优势,但他们又都有共同的特点,共同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学习同业的先进经验,接受和包容他行的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比什么都重要,银行从来不把向他行学习看作是低人一等,而是认为在有效地利用同业先进的成果,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这样才能看得更远。银行的研究部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学习和研究同业的运作上,就表明这些工作的重要。一旦报纸或其他媒体报道其他行发生一些变革或问题,银行都不是做旁观者,他们总是将自己带进去,联系本行实际,学习借鉴,舍弃不合本行的东西,并将有关研究报告送银行决策层。每日的报纸、各行的网站是他们信息的主要来源,他行的广告也是他们获取营销信息的源泉。学习、包容、接纳和摒弃成为他们进步的四个重要步骤,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如履薄冰 银行家如坐在火山口上,手中拿着数百亿元乃至数千亿元的资金,不知如何摆放才心里踏实。银行的总经理有句话:“我总是将今天当作我在总经理位上的最后一天,一种危机感总在我的心头。"认真地做好每件事,这种危机意识已经形成一种压力,经常看看悬崖的下面,让每位员工好自为之。银行时刻想到它的倒闭,这家银行反而不会倒闭,会更健康地发展。只有那些没有危机意识的银行才可能不堪一击。当询问一位员工明年怎样时,他流露出一种危机感和不确定感,不知自己明年会如何。尽管一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体,但这是商业银行的普遍现象。似乎是员工队伍不稳定,其实这是商业社会中漫布在银行机构各个角落的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推动了银行不断进取,推动了银行员工不断进步。
太阳落山原则 在银行中上到总经理,下到普通员工,当天的工作一定要完成,因为它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生存或发展。这是太阳落山原则,也就是说每日事每日毕。下班后,尽管银行规定一小时内没有加班费,但很少有员工离开,整座大厦灯火通明,因为他们知道今天干不好,明天就可能走人。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是银行文化的集中反映。王先生第二天就要离开银行,辞职去别的企业,他当日还在加班,因为他知道今日的工资还是银行给的,尽管别的员工还在等候他做完工作,一起出去吃送行饭。一个小小的加班反映的却是大道理。
过程决定效果 银行只有有利润才能生存,才能经营。但是经营和生存,不仅仅是为了利润。所有的员工都明确:只有在客户服务中,注意过程,忘掉结果,利润才会滚滚而来。在日常的管理中,惟利是图受到银行的摒弃,认真为客户服务受到员工的推举。年初,银行举行员工大会,公布当年的计划,但讲到当年的任务时,银行总经理删去了当年的指标,他说,银行的计划已详细地列明了各项措施和工作计划,银行管理层也掌握了业务目标,现在需要员工做的是努力工作,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银行当年的任务就一定能完成,工作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忘掉任务和目标,注重过程,做好本职工作。
高回报和社会责任的“联力” 一家银行的年报披露其利润大增,同时,该银行又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员,这件事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引来市民的辩论参与,银行是否应注意社会责任,一家银行在获取利润后,应该用什么方式回报社会,是否应给社会带来问题或麻烦?这好比社会上的任何一个单元,应该在享受社会为己提供的优厚条件和环境的同时,为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尽己之力,银行更应如此。它是社会的公众机构,应有社会的责任。银行在经济社会中的受益和责任是紧密相连的。
三大公益关注焦点 银行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目标,在其有业务活动的地区广泛发起并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公益活动,而公益活动的重点,则放在公众关注的领域,放在“环境保护、交通安全以及教育”三方面的社会活动之上,其目的是不断回报社会,确保其经营行为得到社会认同,彰显高超的公关战略。环境保护是21世纪的主题,交通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教育历来是社会各界的注视焦点,将这三项社会活动作为公关的一种手段,开展全方位形象公关,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而且给社会以很好的企业文化印象,争取到市民的广泛认同。
企业文化的核心 在香港的银行中,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集中在爱国爱岗上,尽管银行的对外口号是“在商言商",银行也要求员工在商明政。银行没有规定员工去看何种报纸,更不需他们听业务以外的报告,他们所能做的是通过奖励员工返回内地参观和探亲,让员工增加对祖国的认识,增强爱国意识,通过员工手册,严禁员工参与一些非爱国组织和活动。他们鼓励员工参与建设香港,通过行史教育,让员工了解银行的创业动机、传统、使命和目标。银行努力培养员工的向心力,对员工爱岗给予精神上的激励,从对5年、10年、20年服务的员工发送金质奖章,到开展各种热爱岗位的活动。
学会银行管理中的“易经” 易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在银行的管理中,也可见其被运用。如何在管理上,看到好事的坏的一面,又看到坏事的好的一面,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危机出现时,银行的出发点不仅是消除不利影响,而且管理层更要求将坏事变成好事,因为银行管理层认定,任何一件事件的出现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必须将不好的因素消除,将好的因素扩大。客户在新闻媒体上投诉,银行抓住机会,宣传银行在服务上的一系列措施,及时采取措施,显示银行的坦诚,仍然会得到赞誉。同样,面对过去一年业绩斐然所给予的赞扬,总经理以成功是失败之母的话告诫管理人员,要求所有人员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在一个年初,当地经济大幅滑坡,市场萎靡,员工盼望已久的奖金几近落空,在年初的工作会上,总经理又鼓励管理人员,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在逆境中看到顺境,从而带动银行走出低谷。
发展要顺势 银行的发展要自然,要顺势,不强求,发展是一个必然,而不是人为的,刻意的。在银行管理中,最讲究的是“均衡",业务的均衡,管理和业务的均衡,品种的均衡,各机构的均衡,人员配置的均衡,等等,没有均衡,业务的发展就会失衡,失衡的发展不是顺势和自然的,是勉强和不长久的。有人将银行比作人的机体,如果失衡,就会生病,如果硬要发展一定事与愿违。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银行的总结报告中提到,银行比率的作用在危机中凸显,比率管理使银行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比率就是均衡的标杆,客户均衡,可以面对不同行业的变化和危机,大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合理分布可以分散银行的风险,如果只为了业务的主观性发展,而不是在均衡下的自然发展,银行的发展是没有基础的,也是强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