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造格局及形迹

构造格局及形迹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述地质历史构造演化下,形成了秭归地区基本构造格局。根据构造运动特征及层次,本地区整体上可分为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两大部分。规模大且有控制作用的褶皱主要是轴向近南北向的黄陵背斜及秭归向斜,近东西向褶皱主要发育于秭归地区西部。(三)其他构造形迹岩体内构造裂隙发育,其大小规模、方向性、力学性状因构造部位、岩性、岩层结构而异。表3-3 秭归地区主要断裂基本特征及活动性
构造格局及形迹_秭归产学研基地野

在上述地质历史构造演化下,形成了秭归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图3-6、图3-7)。按板块构造概念,本区大地构造背景大致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北属秦岭褶皱系,南为扬子准地台,地内主要二级构造单元有四川台坳、八面山台皱带、大巴山台缘褶皱带及江汉-洞庭坳陷。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中西部,八面山台皱带内。

根据构造运动特征及层次,本地区整体上可分为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两大部分。就构造形迹而言,存在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侵入构造(侵入面、侵入岩面理、线理等)。

(一)基底构造

基底褶皱。对象是一套中等变质的片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时代上归属于崆岭群。构造作用使这套岩层产生构造褶皱及NE向岩侵褶皱,构造褶皱为早期形成,广泛分布在黄陵地块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代表的褶皱有纸厂复向斜和横溪倒转背斜,纸厂复向斜分布于贺家坪—大垭—薄刀岭一线,长12km,横溪背斜分布于横溪—李家院子一带,长约6km;岩侵褶皱形成相对较晚,叠置于NWW向褶皱之上,主要见于黄陵地块的北部,代表性褶皱有圈椅敞穹状复背斜及建山寺复向斜等,其褶皱形态平缓,核部多被岩体入侵占据。

基底断裂。黄陵地块北部主要发育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3组韧性剪切系统,地块西部发育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已发现10余条较大断裂,这些断裂大多以走滑型为主,具有韧性剪切的力学特征,除雾渡河断裂外,大都没有切穿盖层,其形迹见于黄陵地块结晶岩体内。雾渡河断裂是这些基底断裂中规模最大的一条,其长约30km,宽度大于506m,燕山运动期使其再度复活并切穿盖层。

图3-7 秭归县地质构造简图

(二)盖层构造

盖层构造主要是燕山期构造运动留下的形迹,发生在自震旦系到侏罗系的沉积岩层和基底变质岩中,而在白垩纪第三系地层中构造作用轻微,仅少量宽缓褶皱。

1.盖层褶皱

本区盖层褶皱发育,比较复杂,主要沿基底周边弧形展布,有南北和近东西两个走向,此外发育大量层间滑动及断裂牵引褶皱。规模大且有控制作用的褶皱主要是轴向近南北向的黄陵背斜及秭归向斜,近东西向褶皱主要发育于秭归地区西部。其特征见表3-2。

表3-2 秭归地区褶皱特征(引自马传明,2011)

2.盖层断裂

具有切割深度较大的断层,构成本区构造格局的重要部分,区域性大断裂有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新华断裂、天阳坪断裂、水田坝断裂、都镇湾断裂等。伴随较大断裂的差异活动形成断陷、坳陷盆地,如远安、仙女山、恩施、建始等盆地,盆地内发育巨厚的白垩系—古近系红色岩层。主要断裂特征见表3-3。

(三)其他构造形迹

岩体内构造裂隙发育,其大小规模、方向性、力学性状因构造部位、岩性、岩层结构而异。该区一般发育有两组以上裂隙,具有统计上的方位性。

在褶皱发育区及断裂构造的某些部位,发育有层间的滑劈理及褶劈理构造。

变质岩分布地段,普遍发育片理和片麻理,是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表现为片状矿物定向排列而呈现的“片理”,或片、粒、柱状矿物定向排列的“片麻理”。

侵入岩体与围岩形成面状接触关系,接触面呈现一定的几何形态及产状特征。侵入岩体内部矿物定向排列以及冷凝等作用形成流线、流面及原生面状节理,这也是区内侵入岩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线、面状构造。

表3-3 秭归地区主要断裂基本特征及活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