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的分析*
一、为什么说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1、分析国家的产生、性质和特征。国家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和利益对应的阶级之后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公共权力”即政治统治权力,它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官吏等统治机构所组成。
2、分析财政产生同国家的关系。国家产生后为了维持其统治机构的存在和实现其职能,需要占有和消耗一部分社会产品。但是,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也不直接从事生产,因此,它必须凭借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这种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就是财政。所以,财政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二、财政分配同企业财务分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财政分配同企业财务分配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配的主体不同,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不同。企业财务分配是以企业为主体、在企业内部进行分散性的分配,属于微观分配。而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属于宏观分配。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社会公共需要,包括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力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需要。而企业财务分配直接满足的是企业职工个人和企业集体的需要。
3分配的对象不同。企业财务分配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的社会产品,从价值的构成看包括社会产品价值中C、V、M三个部分。而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M部分。
财政分配同企业财务分配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财务分配是财政分配的基础。这表现在,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是企业的交纳;而财政支出的相当部分是用于企业的再生产。
2、财政与财务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范畴,如资金、成本、利润等。
3、财政分配和财务分配的范围界限是相对的。当财政分配范围扩大时,财务分配的范围就缩小;当财政分配的范围缩小时,财务分配的范围就扩大。这决定于财政财务体制的变化。
三、以国有企业为例,分析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
这一问题可参看教材中第19页图1—1“社会主义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图式”,以国有经济社会产品的分配为例,进行分析和掌握。
1、社会产品首先在企业范围内进行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补偿生产资料的耗费C,支付职工工资V和企业纯收入(相当于剩余产品价值M部分)。
2、企业纯收入要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一部分以税收和利润形式上交国家,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部分留归企业支配,形成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后备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等,用于企业发展生产、奖励职工和改善职工福利设施等需要。
3、财政通过支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形成三大基金: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1)财政支出中属于生产性积累基金的支出主要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科技三项费用、增拨流动资金和国家物资储备等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积累基金的支出,主要是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等非生产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2)属于消费基金的支出主要有: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行政管理费和国防战备支出等。(3)属于补偿基金的支出是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四、如何认识财政在分配中的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分配的总枢纽,它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
1、剩余产品的相当大部分是通过财政分配的。社会产品分配中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好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而关键又在于对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从我国情况看,财政收入应占国民收入的30%左右(近些年有所降低),全社会纯收入的一半左右通过财政分配,而国有企业纯收入的大部分由财政分配。可见,财政分配起着关键作用。
2、财政分配直接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通过调节生产性积累内部的分配比例,最终调节着未来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这突出表现在积累率的形成上。我国的积累率一般在30%左右,而其中接近一半是通过财政分配(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下同)形成的。消费基金中通过财政分配的约占15—20%。
3、国家通过规定折旧制度,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财政税收制度,制约着整个社会产品价值中C、V和M之间的分配比例。
五、论述财政的调节作用。
财政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这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来进行的。由于国家预算收入代表可供国家支配的商品物资量,是社会供给总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国家预算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需求总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通过调整国家预算收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的作用。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政策进行调节;在社会供求总量平衡时,国家预算应实行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与之相配合。
这一问题可结合第19章第二节财政政策中关于国家预算的调控作用的内容一起学习。
2.调节社会供求构成上的平衡。社会供求在构成上的平衡,主要指两大部类产品的供求平衡,即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和消费品的供求也平衡。这就要求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要同两大部类产品的实物构成相适应。由于财政属于宏观分配,根据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的要求,财政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应与整个生产资料中扣除了补偿生产资料耗费C部分和企业专用基金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后的余额相适应;财政支出中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支出应与整个消费品中扣除直接归劳动者消费的V部分和企业专用基金中用于购买消费品部分后的余额相适应。
3.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控制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由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财政在这方面的调节作用表现在:(1)由于V基本上用于消费,在M的使用方向为一定的条件下,V和M的比例是形成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基础。而M的相当大部分是通过财政分配的,因此,财政分配的规模,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直接制约着M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和比例,从而也影响着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基础。(2)在V和M的比例为一定的条件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就决定于M的使用方向,是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M的相当大部分是通过财政分配的,所以财政支出中用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对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调节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有两条途径:一是调整投资结构,二是调整资产存量结构。财政在调节投资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是:(1)调整国家预算支出中的投资结构;(2)利用财政税收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投资方向。例如,对不同的部门和产业规定不同的税率,折旧率和贷款利率等。财政在调节资产存量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采取有利于竞争和对不同产业实行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
5.调节收入水平。调节各种收入水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企业的利润水平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税收负担,这取决于经济体制和财政(财务)体制。二是企业的利润水平要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即要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这除了要进行价格改革外,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通过税收剔除客观因素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使企业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主要是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来实现的。
六、分析生产对财政的决定作用。
生产对财政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财政分配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从财政分配的对象看,财政分配的是价值形态的社会总产品,因而财政分配的规模必然要受社会产品总量的限制,即受现有生产规模的限制。从资金积累的角度看,剩余产品价值,即企业盈利是资金积累的源泉,也是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而企业盈利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这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的物质产品构成决定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分配的是货币资金,而货币资金的支出最终要用于购买具有特定用途的商品物资,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就必然要受生产的物质产品构成的制约。例如,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时,必须考虑当年生产能够提供的机器设备、钢材、木材、水泥等生产资料的可能和由于基建规模扩大而新增加的职工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否则,会影响物资供求的平衡。
3.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范围和形式。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财政在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决定着资本主义财政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资产阶级利益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体现的是一种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着社会主义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分配,体现着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第二,国家同国有企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全民所有制内部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这种情况使得国家财政参与企业分配的范围要大得多,财政参与分配的形式,除了税收以外,还可以以所有者身份取得利润。另外,通过财政分配集中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属于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它是由生产管理体制及其组织形式决定的。第三,国家同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两种所有制形式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这种情况决定了财政分配的范围是有限的,并且只能采取税收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