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经济地位变化与税收流失
改革后,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分配逐渐向个人倾斜,但我国所得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却相对于经济环境发展比较缓慢,这也是税收流失的一个重要背景;此外,收入分配打破平均化、均等化,经济发展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也刺激了纳税人的逃避税收的行为。
(一)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对税收流失的影响
根据测算,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体如下:在再分配中,1992年,国家所得占28.51%,企业所得占5.18%,居民所得占66.31%;1995年时国家所得占14.1%,集体所得占16.8%,居民所得占69.1%;到2007年分别改变为31.54%、10.75%和57.71%(16)。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总体变化趋势相对稳定,但2000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有向政府倾斜的态势。尽管如此,我国目前的居民所得分配率比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仍要高。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韩国分别只有50.5%和40.0%。80年代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也分别只有60.5%、54.1%、54.5%、52.0%(17)。在我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税收收入中来自居民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比重一直很低。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3949.27亿元,为同期税收总额的5.78%。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难度大,使这部分税收大量流失。在2002年时就有专家称,我国个税流失估计已达1000亿(18),是1997年个人所得税总额(259亿元)的近4倍,而这个数字在当前还在继续增长。在收入向居民转移过程中,居民的缴纳过少,造成我国税收收入的减少和宏观税负的下降。
个人所得税自1799年在英国创立以来,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适用的一个税种。我国于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当时中国公民个人收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收入分配比较平均,因此,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数极其有限,收入数额也微不足道。1987年,我国又开征了个人收入调节税,专门对中国公民的个人应税收入进行调节。1994年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重大改革,统一了内、外籍个人的所得税制度。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办法,将个人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计11个应税项目,并相应规定了每个应税项目的适用税率、费用扣除标准及计税办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出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完成3949亿元,比1994年增长41倍,占国家税收收入的比重也从1994年的1.4%增长到6.6%,已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和筹集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秩序还比较混乱的现状,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按所得项目分项、按次征税,与综合各项所得按年征税相比,不能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二是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三是过高的边际税率,不利于吸引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不利于纳税人自觉纳税。四是税政不统一,各地擅自出台减、免、返税政策,擅自提高费用扣除标准,造成了税收收入流失,制约了税收调控功能的有效发挥。同时,在征管上,缺乏监控税源和稽核纳税人的信息技术手段。因此,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和完善,进一步加大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十分必要。
(二)贫富差距拉大对纳税人逃避税收行为的刺激
经济体制改革导致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的收入来源发生变化,导致人们从每种收入来源得到的收入差别程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使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一般来说,劳动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个人素质差异,居民的劳动能力和身体状况差异;(2)行业差异,各部门的垄断程度存在差别;(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和区域由于自然的和政策的因素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资产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居民拥有资产的数量和种类存在的差异。转移性收入主要来自居民所在单位和地区的收入水平、福利政策和社会伦理倾向。非法收入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另一原因,主要有:(1)造假、贩假、卖假收入;(2)走私贩私收入;(3)传播假信息,扰乱证券市场,从中牟取暴利;(4)炒卖房地产收入;(5)贪污受贿,利用职权侵吞国有资产牟取暴利;(6)从事地下经济活动、逃税漏税(19)。
由此,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也逐渐形成了。国家发改委的《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的调查揭示,从1988-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间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城乡整体基尼系数达到0.465。据世界银行测算,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到达0.47,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长期从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的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宜勇指出:“收入差距扩大累积的结果是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目前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可能在1%上下,80%中等收入的家庭仅占有财产总额的一半。”(20)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21)。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在增长,但考虑到他们在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大量贫困家庭的支出集中在最易涨价的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上,分配差距正呈现危险的“穷降富升”两头拉大趋势。
另外,虽然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但在税收负担方面,富人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却与其财富不成比例。以个人所得税为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主要来源于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富人承担税收的比重很低。据统计,2006年我国16万亿元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占有80%~90%,其所缴的个人所得税却不及个人所得税总量的10%,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既未能体现横向公平,也未能体现纵向公平,不同收入阶层、经济状况不同的个人,其税收负担不合理,低收入阶层难免会感觉税负较重。A.Lewis(1982)在研究个体纳税心理时发现,只有在纳税人感到就他的收入而言税收政策是公平合理的,才可能自觉地缴纳税款,否则就会逃税,产生“搭便车”行为。因此贫富差距的拉大、税收负担与财富不成比例导致的公众对纳税的不公平感必然会加强部分纳税人的不遵从行为。
【注释】
(1)海南两名国企职工举报偷漏税大案的艰难历程.新华网http://www.china.com.cn/law/txt/ 2007-09/26/ content_8954876.htm, 2007-09-26.
(2)孙飞,钟山,汪寿阳.中国税收流失的博弈分析.管理评论,2003(10):27-30.
(3)姜广东.非正式制度约束对农村经济组织的影响.财经问题研究,2002(7):35-40/36.
(4)赵春玲.缺乏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是我国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改革,2003(4):67-70/68.
(5)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36.
(6)孙玉霞.论公共产品提供与税收遵从的互动.财会研究,2006(4):9.
(7)陈成文,张晶玉.社会公平感对公民纳税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4):57-65.
(8)权力下放的观点参见:单学勇.合理分权: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的必然选择.改革,2001(6):14-17.
(9)朱明熙.优化税制必先优化政府.经济学家,2004(2):82-86.
(10)朱明熙.优化税制必先优化政府.经济学家,2004(2):82-86.
(11)朱明熙.质疑有关“三农问题”的三种主流观.人民网,2005-04-30.http://theory.people.com.cn/GB/ 40537/3363227.html.
(12)《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编写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13)Kornai, J.The Economics of Shortage.New York:North-Holland, 1980.
(14)政地国.强化税收征管,严防改制企业税收流失.税收与企业,1998(11):20.
(15)赵青云.我国兼并重组企业的税收问题与对策.经济经纬,2003(5):72.
(16)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与调整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9(9):20-67.
(17)杨宜勇.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今日中国出版,1997.
(18)专家称我国个税流失达1000亿.http://www.china.com.cn/chinese/kuaixun/171408.htm, 2002-07-10.
(19)乔新生.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思考.决策与信息,2005(10):26-29.
(20)来自大城市的贫富差距调查报告.半月谈,2009(22).
(21)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fxpl/2010-05-10/content_ 282486_4.html, 2010-5-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