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底观测网

-海底观测网

时间:2023-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net观测网是Seafloor observation network for earthquakes and tsunamis along the Japan Trench的缩写,译为“日本海沟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S-net观测网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立项投资,专为地震海啸布设的专用网,预警地震可望提前30秒,预警海啸提前20分钟。图4-13 日本东、南岸外的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综览应该说明,海底观测并不都要缆线联网,海上的地震观测和研究也还有多种途径。
-海底观测网_海底科学观测的国

S-net观测网是Seafloor observation network for earthquakes and tsunamis along the Japan Trench的缩写,译为“日本海沟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日本的东岸和南岸都面临着板块俯冲的发展带,都有过惨重的历史教训。其实在新世纪初,日本学术界就提出过ARENA计划,建议在东岸外建设有3600km缆线的海底观测网,以预警来自东边的地震和海啸,并且设有4个登陆点的联网系统,可惜这项庞大计划最终流产,改为在南岸外建设300km的DONET网——现看来,当然是决策错误。

无情的2011年东北大地震打破了决策者的设想:特大地震不在南边,而在东边发生。3月11日地震发生时,在日本的东北岸外一共只有3台地震仪、2台海啸仪能提供服务。“物极必反”,正是这次大地震为日本的海地观测带来了大跃进,在四年里完成了多少年做不成的事,现在建设的S-net网规模远远超过了十年前的ARENA计划。当然会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类的风凉话。

图4-8 日本S-net海沟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

由六大系统150个站组成,包括:S1房总;S2茨城·福岛;S3宫城·岩手;S4岩手·青森;S5钏路·青森;S6海沟轴外侧(Kanazawaetal.,2013)

S-net观测网于2015年建成,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实时观测网,缆线总长度5700km,相当于北京到莫斯科的距离。日本东临大洋,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从东向西、以每年8cm的速度向日本俯冲,由此形成的日本海沟深达8000m,这里正是2011年大地震的源地。现在的S-net网就是沿日本海沟布设,北起北海道、南抵东京湾东侧的房总半岛,覆盖了从海岸到海沟共计25万km2的广大海域(图4-8)。

S-net网由六大系统组成,由南向北为:房总系统(图4-8的S1);茨城·福岛系统(S2);宫城·岩手系统(S3);岩手·青森系统(S4);钏路·青森系统(S5);沿日本海沟南北向布置的海沟轴外侧系统(S6)。每个系统包括800km缆线和25个观测站(只有海沟轴外侧系统长达1600km),观测站之间南北相距约50km,东西相距约30km,做到每个M7.5级的地震源区有一个观测站(Kanaza-waetal.,2013)。

每个观测系统的缆线有两个登陆站,可以从两个方向为光电缆提供高压电源和接收信息(图4-9),其目的是保证当缆线发生故障时,观测系统仍能继续运行。每个观测站设有直径34cm、长226cm的地震仪和海啸仪,装在抗腐蚀、耐高压的铍铜质容器中(图4-10)。测水压的海啸仪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能够识别1mm的水位变化。

图4-9 S-net观测网一个系统的组成

包括两个登陆站,光电缆和观测站的地震海啸仪

观测网的布设因深度而异:水深1500m以内一律用“锄埋设机”埋在海底以下1m,超过1500m的深水区则直接布放海底。图4-11展示S-net观测网中的一例,即最南端的房总系统(图4-8中的S1)。该观测系统是在2013年7月6日至10月24日期间,由9557吨的“すばる”船用“锄埋设机”布放,水深20m以内的浅水区由潜水员作业。

S-net观测网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立项投资,专为地震海啸布设的专用网,预警地震可望提前30秒,预警海啸提前20分钟。观测网实时观测的数据,均即时向防灾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机构、气象厅等单位传送,如图4-12所示。

图4-10 观测站的地震海啸仪

图4-11 房总观测系统

图4-12 S-net观测网的数据传送

东边的S-net针对太平洋板块(图4-13的A),南边的DONET针对菲律宾板块(图4-13的B)。进一步的计划是与大洋钻探计划(IODP)相结合,在日本南边岸外的“南海海沟”完成深钻,建立井下地球物理观测站,进一步与海底观测网相连接,目前已经有一个井下站完成连接(图4-13右下角)。

图4-13 日本东、南岸外的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综览

应该说明,海底观测并不都要缆线联网,海上的地震观测和研究也还有多种途径。日本早在2000—2004年,就在其东北岸外布设了5套海底大地测量系统,每套在测量点的周围布设4个镜式发射应答机,每年派船测量3次,由船上发射信号,通过全球定位/声学组合技术确定该点的精确位置(图4-14)。正因为有这些设备,2011年大地震后才能立即测得这五处的最大位移发生在MYG1站,水平位移达24m,垂向位移达+3m(图4-15),为日本东北大地震造成的地壳变动提供了精确的数据(Satoetal.,2011)。此外,布置在震中附近海底的海啸仪,也记录了震前震后的海底压力变化(Hino et al.,2014)。

图4-14 海底大地测量系统的应用(Sato et al.,2011)

图4-15 日本2011年东北大地震造成的海底

(a)水平位移;(b)垂向位移(Sato et al.,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