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相对应,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它是国家根据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对通过税收等收入形式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再分配。它具体体现在政府对其所掌握的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反映了财政资金的规模、结构、流向和用途。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做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它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
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财政支出,能够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实现国家的职能;通过财政支出,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资源进行配置,并能调节和引导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通过财政支出,能够调控经济运行的规模与结构,体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增长。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财政支出的分类,是为了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财政支出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归类划分和比较分析。同一支出内容,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反映不同的支出项目。对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是为了正确区分各项支出的性质和特点,分析不同支出项目之间的联系及区别,探索财政支出的规律性,控制各项支出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财政支出的科学分类,可以正确处理财政支出的各种比例关系,有利于合理分配财政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提高财政效益。
(一)按支出与生产及经济建设的关系分类
按支出与生产及经济建设的关系分类,可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生产性支出是指直接用于生产活动与经济建设的各项支出。如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流动资金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
非生产性支出是指不直接用于生产活动与经济建设的各项支出。如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债务支出等。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财政支出应有足够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建设,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承担了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资金供应任务,因此财政支出中生产性支出的比重一直很高,一般在50%以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资源配置方式和国家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投资主体,财政用于生产性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且主要用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等,非生产性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这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按支出的用途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补偿性支出是指用于补偿生产中已消耗掉的物质资料方面的支出,如企业更新改造支出和挖潜改造支出等。
积累性支出是指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各项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及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等。
消费性支出是指用于社会和个人消费方面的支出,包括国防、行政、文教科卫、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在我国财政支出中,补偿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很小,积累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大,但近年来有所下降,而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正逐渐上升。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正确处理财政分配中的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合理比例关系的形成。
(三)按财政支出的方式分类
按支出的方式分类,可将财政支出分为无偿性支出和有偿性支出。
无偿性支出亦称财政拨款,是指通过政府预算拨付用款单位财政资金而不需其偿还的支出,主要适用于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无固定收入、不具备偿还能力的非物质生产部门。
有偿性支出亦称财政贷款,是按照信用原则借给用款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期满后需偿还本金并支付一定的利息(或占用费)。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固定收入、有偿还能力的物质生产部门和商品流通部门。
这种分类方法将支出方式与用款单位的经济性质结合起来,有利于用经济手段管理财政资金,促进用款单位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便于分析财政支出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四)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即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这类支出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通过此类支出,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即政府支付了资金,相应地购买了商品和服务,并通过这些商品和服务,满足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在支出过程中,政府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活动,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这类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支出、投资性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则直接表现为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即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公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这类支出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政府付出了资金,但不存在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问题。政府并未获得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成果,只是在微观经济主体之间进行收入的转移分配,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这种分类方法有着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在购买性支出安排中,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从事等价交换活动,从而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产生直接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在转移性支出的安排中,财政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只是使用权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资金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以及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已不在政府的控制范围之内。因此,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2)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而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弱。由于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政府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政府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贯坚持的原则可以遵循,且支出效益难以衡量。因此,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谈判情况而定。
(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弱。这是因为微观经济主体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或个人的收益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情况以及销售收入与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而其收入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身能力(个人)和生产能力(企业),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既定的财政支出规模下,若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相应地,财政活动对社会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和政府配置的资源份额较大,政府执行的资源配置职能较强;反之,若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则说明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有着更大的直接影响,政府执行的收入分配职能较强。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研究和分析财政支出与商品流通及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强化对财政分配活动的控制,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按财政支出的费用类别分类
按费用类别进行分类,实际上就是按照国家的职能进行分类,可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及其他支出。
(1)经济建设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国有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即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等。
(2)科教文卫支出包括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通信、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经费、研究费和补助费等。
(3)国防支出包括各种武器和军事装备支出,军事人员给养支出,有关军事科研支出,对外军事援助支出,民兵建设事业费支出,用于实行兵役制的公安、边防、武装警察部队和消防队伍的各种经费和防空经费等。
(4)行政管理支出包括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驻外机构的各种经费、业务费、干部培训费等。
(5)其他支出包括债务支出和财政补贴等。
按费用类别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可以清楚地揭示出一个国家执行了哪些职能以及侧重于哪些职能。按费用类别对一国财政支出结构作时序分解,可以揭示出该国职能演变的历史轨迹;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点上的财政支出作横向比较,可以揭示出各国职能的差异。
(六)按财政支出的管理权限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管理权限分类,可将财政支出分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
中央财政支出,是按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中央预算安排使用和管理,实现中央政府职能的各项支出。中央财政支出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要的费用,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地方财政支出,是按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地方各级预算安排使用和管理,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各项支出。地方财政支出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的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2001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0.5%,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9.5%。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关系,为制定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七)按照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
按照财政支出的目的不同,可将财政支出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是指政府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侵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如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等。
创造性支出是指政府用于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如投资性支出、文教科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揭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目标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所起的作用。
(八)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可将财政支出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一般利益支出是指支出效用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共同消费或联合受益特点的支出,如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
特殊利益支出是指只给予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特殊利益的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等。
本章主要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讲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