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将起伏不大(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的地形称为丘陵。将陆地上最为平坦的地域称之为平原,并通过海拔指标区别于高原(平原地区的海拔低于500m),通过起伏程度区别于丘陵(平原地区的相对高差小于50m)。
然后由于认知水平所限,我们人类对绝对高度(海拔)的感知并不那么灵敏,在肉眼“所见”之景观中也难以准确区分大片范围的相对高差(起伏程度)是否大于某个阈值。为了简化指标、便于认知,在此我们仅从肉眼视域角度,将陆地景观以形态特征划分为三大类:其一,地形起伏较小的称为丘陵景观;其二,相对平坦的统称为平原;其三,一些地表物质特殊或少见的荒漠景观和地下洞穴景观,统称为其他陆地景观。其中平原景观,包括高平原(即地貌术语中的高原)、盆地型平原(即地貌术语中的平坦盆地)和低平原(即地貌术语中的狭义平原)。荒漠景观涵盖了地貌术语中的沙漠、砾漠(戈壁)、岩漠、盐漠和泥漠等地貌类型。
丘陵和平原是人类的主要聚集区域。大量的人类活动参与到地貌演化之中,也因此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貌景观。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造就了人类世界的不同景观。这些景观成为各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人类熟知但不尽知的丘陵和平原景观,以及荒漠和洞穴景观,将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本章将介绍我国丘陵和平原的分布、景观特征及人类利用概况,荒漠和洞穴景观的成因类型及我国代表性景观,包括以下关键问题。
(1)我国主要的丘陵景观分布在哪些区域?平原景观呢?
(2)荒漠景观包括哪些类型?如何区分?
(3)洞穴景观有哪些成因类型?代表性景观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