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融资融券数据怎么分析

融资融券数据怎么分析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在研究信用制度变迁中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时,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起来,既注重对有关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又力求将规范分析建立在具体、真实的实证分析基础上。该书在研究中,用博弈论的具体方法从一定视角对我国信用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我国信用制度变迁与企业融资方式发展。本章从四个方面研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以改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0.3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本书将货币金融理论、信用理论、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财学、管理学、企业治理结构理论等结合起来,从信用制度变迁与企业融资内在联系的角度,深入分析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时运用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实证分析是关于事实的研究,规范分析是关于价值判断的研究,在实际运用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的结合,既可以说明是什么的问题,又说明为什么是和应该怎样的问题。本书在研究信用制度变迁中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时,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起来,既注重对有关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又力求将规范分析建立在具体、真实的实证分析基础上。

第二,历史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分析也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本书在研究中,对我国信用制度变迁,信用制度变迁与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内在联系,企业选择不同融资方式的效应,试图从历史发展和逻辑推断的角度进行考察,以期求索疏通储蓄—投资转化渠道,改善企业融资选择,提高企业融资效应的途径。

第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大量经济问题的论证说明都是建立在充分数据化的基础之上。本书在研究中收集了相关数据资料,并进行加工和处理,编制成许多图表,做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以使论证更加充分,结论更为客观。

第四,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也是经济研究的常用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来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本书的研究分别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纵向上对信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企业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以揭示企业融资方式的发展趋势;横向上对美国、日本、德国的融资模式形成,以及相应的企业资本结构、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了比较,等等,以得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五,博弈论分析法。博弈论分析法自1944年数学家冯·诺依曼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在《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首次把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取得成功后,并在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等一批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近年来在理论经济学中发展迅速且应用广泛的一种经济学基本分析工具。该书在研究中,用博弈论的具体方法从一定视角对我国信用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

该书除导论外,共分为6章。

导论介绍该书的选题思路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企业融资理论分析。首先,从界定融资概念入手,分析了企业融资的实质。接着分析了企业融资基础理论——马克思融资理论。其次,介绍了西方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即从传统企业融资理论到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最后,到新企业融资理论。

第二章,企业融资的信用制度条件评价。首先对信用、信用制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企业融资的媒体——信用形式,企业融资的场所——金融市场,企业融资的载体——信用工具,企业融资的介体——金融机构等,对这些信用制度条件逐一进行了分析评价。

第三章,我国信用制度变迁与企业融资方式发展。首先,该书分析了我国信用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并用博弈分析法分析信用制度变迁。其次,探讨了信用制度对企业融资方式发展的支持与约束。

第四章,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成本与风险分析。在明确了企业融资目标后,对融资成本进行了确认,并对融资成本做了定量分析。然后,分析了企业融资风险及风险的测度。最后,从成本、风险比较中分析融资方式选择,包括不同信用关系下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市场融资和中介融资的选择。

第五章,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效应分析。企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宏观效应分析了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经济增长,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资源配置,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银企关系。微观效应分析了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资本结构优化,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治理结构调整。

第六章,改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信用制度建设。本章从四个方面研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以改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即:构建企业信用制度,提升企业融资能力;深化商业银行改革,重塑银企关系;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设计和开发信用工具,丰富信用工具品种。

【注释】

[1] 转自佟光霁:《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2] 转自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31页。

[3] 梅耶斯:《资本结构之谜》,《财务学刊》,1984年,第39卷,第3期。

[4]刘彪:《企业融资机制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5]徐宝林:《中国融资制度的变迁与市场型融资模式的构建》,博士论文打印稿,1997年。

[6]陈享光:《融资均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7]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张昌彩:《中国融资方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9]卢福财:《企业融资效率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10] 刘红梅、王克强:《中国企业融资市场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

[11] 王宁:《企业融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 万解秋:《企业融资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 张宗新:《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研究》,博士论文打印稿,2002年。

[14] 刘淑莲:《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与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15] 曾康霖、王长庚:《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16] 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吴晶妹:《现代信用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18]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