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市场作为信用制度发展的产物,承载着许多经济功能。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框架,但货币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完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票据市场、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CD市场、国库券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等。二是规范票据市场行为,防范市场风险。强化票据市场融资功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允许和鼓励资信高的企业签发商业票据融资;人民银行除发行中央

6.3 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作为信用制度发展的产物,承载着许多经济功能。微观经济功能有:创造和分配金融资产,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提供金融资产交易的便利。宏观经济功能体现为:发挥“蓄水池”作用;实现资源的配置和财富及风险的再分配;提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经济的场所;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金融以其独特的交易方式和运行机制,将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活动,一切融资行为联系起来,构成资金融通的综合体系,在金融市场功能的作用下,引导着资源合理流动,促使资源优化配置。我国金融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就显著,但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金融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由于金融市场主要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构成,因此,要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功能,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应着力于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协调均衡发展。

我国货币市场起步晚,发展也滞后。货币市场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一直很缓慢,到了90年代以后,才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汇票,票据市场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市场交易成员逐步扩展为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商业银行票据专营机构为主体的区域性票据市场基本形成,1994~2001年,年度票据签发量由640亿元增加到12699亿元,年均增幅53%;金融机构年度票据贴现量由470亿元增加到17645亿元,年均增幅68%。同业拆借市场从80年代初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84~1991年的初步发展阶段。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额由1985年的120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2927亿元。1992~1995年为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1996年至今是统一和规范发展阶段。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启动,标志着同业拆借市场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回购协议市场形成于90年代,回购协议的标的物,由最初的国债发展到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据等。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框架,但货币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完善。

货币市场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货币市场构成简单。货币市场主要包括票据市场、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CD市场、国库券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等。我国主要发展了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CDS市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发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和《关于可转让定期存单转让问题的通知》,规范了市场行为,促进了CDS市场的发展。1990年6月底各家银行所发行的可转让定期存单达到530亿元(龚浩成、戴国强,2000年)。由于CDS利率受限,流动性难以实现,使得CDS市场逐渐萎缩,到90年代末,CDS市场基本不存在了。国库券市场也仅于90年代中期存在过,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只在1994年、1995年、1996年发行少量短期国债,其他都是中长期国债,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库券市场。

第二,货币市场规模不大。从已有的货币市场子市场来看,尽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规模还是偏小。票据市场建立之初是为了推动商业信用的票据化,解决企业之间拖欠款项的问题,但是较小的规模限制了这一初衷的实现,票据市场的支付和融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商业信用票据化程度低,在企业外源融资中,商业信用融资仅占2%左右。

第三,货币市场参与者有限。货币市场主体受到一定条件约束,有些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才能进入货币市场进行交易。从票据市场看,参与者主要是企业、银行、中央银行,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很少从事票据贴现业务,企业也局限为大型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有限。从同业拆借市场看,参与者在不断增加,包括了除信托投资公司以外的所有类型金融机构。但是,尚有大量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没有获准入市。从回购协议市场看,各银行和金融机构是主要参与者。有限的市场参与者,不能满足更多的经济主体货币市场交易需求,也不利于活跃市场和稳定市场利率。

第四,货币市场信用工具品种少。品种丰富的短期信用工具是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我国货币市场信用工具品种单调,缺乏多样化。就票据市场而言,以银行信用为保证的银行承兑汇票一枝独秀,目前的票据市场在企业与银行间流转的商业票据90%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吴放,2003年)。各国票据市场通用的商业本票、银行本票、企业债券等几乎没有推出,更没有创新的信用工具。

因此,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货币市场,首先要加快票据市场发展。票据市场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扩大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构建信用制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票据市场发展的思路:一是要加强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建设。长期以来,票据市场局部性、区域性特征明显,基本处于分割状态。尽管工商银行设立了全国性的票据营业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全国性票据营业部也在筹备设立之中,但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有形市场。为此,要进一步发展票据专营机构,在区域性票据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票据市场,提高票据市场效率。二是规范票据市场行为,防范市场风险。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强化了金融监管职能,人民银行应尽快制定票据市场的相关法规,连同《票据法》,共同规范票据市场行为,降低和防范市场风险,保障票据市场稳定、协调、快速发展。三是有效票据市场融资功能。票据本身就是一种融资工具,我国的银行承兑汇票主要执行结算工具功能,商业票据本身的融资功能较少体现,商业信用活动中因延迟付款而具备的短期融资功能,也是附属于结算功能,具有独立融资功能的商业票据也尚未发掘。在国外,票据市场活跃、发达的美国,商业票据融资功能突出,许多大企业可以发行自己的“钞票”——商业票据,灵活地化解资金困难;日本中央银行则进入票据市场购买中小企业以资产做担保发行的商业票据。这样做,既可以拓宽基础货币供给渠道,又可以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增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票据市场。强化票据市场融资功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允许和鼓励资信高的企业签发商业票据融资;人民银行除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外,应考虑直接以企业签发的票据为购买对象,加大对票据市场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推出更多的交易工具。要逐步改变银行承兑汇票一枝独秀的状况,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促进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业务的开展,设计出更多的无担保票据、大公司票据等新品种。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货币市场,其次是要全面发展货币市场子市场。货币市场子市场之间不是相互分割、毫无联系的,而是存在着一定替代关系,相互关联的。在强调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发展的同时,还要发展其他子市场,健全货币市场体系。一是恢复CDS市场。CDS不同于定期存款,当初在美国的推出,是一种规避利率管制的创新,CDS凭借其类似定期存款的高收益和能转让变现的强流动性深受投资者欢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2003年底已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公众收入水平的提高,投资需求增强。作为供给方的银行签发CDS能获得非常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CDS供求关系完全能够形成。要恢复和发展CDS市场,除开发一级市场外,关键还要促成二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扩大银行对CDS利率的自主决定权,逐步放开CDS利率限制,让CDS的优势真正显现出来。

二是促使短期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短期债券主要包括政府发行的国库券、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和企业发行的债券。国库券是政府调剂临时性收支不平衡的极好手段,短期债券能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筹集低成本的短期资金,如果保证按期还本付息,还能连续发行,形成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对投资者来说,购买短期债券,能得到收益和极强的变现性。短期债券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货币市场乃至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重大。为此,要加强财政部与人民银行的协调与合作,增强对国库券功能的认识,建立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国库券发行市场;在此基础上,开发国库券场内、场外交易市场,培养国库券交易商和经纪人,建立国库券造市商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库券流通市场。为推动短期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应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发行审批手续,降低发行、交易费用,吸引市场参与者,活跃短期债券市场。

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3]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已经初具规模,市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市场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融资,为国有企业、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将社会资金有效转化为长期投资。二是有利于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维护金融安全。四是有利于企业改善融资结构,优化资本结构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具体思路是:

(1)健全资本市场体系

首先,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我国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应该是由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共同构成。为此我们应做到:一是继续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二是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三是引导、规范和发展场外交易市场。

继续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还须在现有股票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股票市场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上市公司运作,培育机构投资者、改善投资者结构。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上市公司1224家,总股本5875.46亿股,市价总值38329.13亿元,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02398亿元,证券化率为37.43%。而1993年底,英国证券化率为112.7%,美国为71.3%,日本为69.2%(方晓霞,1999年)。我国证券化率还较低,说明股票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有必要扩大股票市场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上市公司运作。要完善股票发行体制,推行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支持竞争力强、运作规范、效益良好的公司发行上市,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真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从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看,主要是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发展不足。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上,个人投资者持股约占股票总市值的20%,机构投资者持股约占股票总市值的80%。机构投资者相对个人投资者,由于专家理财而高效运作,由于股权较集中而形成一定的股权约束,由于注重长期投资而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我国,培育机构投资者,改善投资者结构,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投资基金,设立中外合作基金,推动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股市,条件成熟时,允许保险公司资金进入股票二级市场。

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创业板市场是与主板市场相对的,是指主板市场之外专为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筹资途径的市场。从各国的创业板市场看,运作模式主要有独立市场模式、附属市场模式和新市场模式三种。独立市场模式是指创业板市场拥有独立于主板市场的交易系统,监管系统和登记标准,完全独立运作。附属市场模式是指创业板市场附属于主板市场,与主板市场拥有共同的交易系统、监管标准和监察队伍,只是登记标准存在差别。新市场模式是指该市场由通过联合若干已经存在的小盘股市场的交易系统而形成,其会员市场达成最低运作标准,具有实时的市场行情,承认彼此的会员资格。这些按不同模式运作的创业板市场都是服务于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并为风险资本提供了退出通道。我国二板市场的定位突出上市公司的“高科技和高增长”特征在于:主要为高科技企业服务;不对上市对象的产业属性进行任何限制;不对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性质有所限制。因此,构建我国创业板市场,对上市对象的选择,是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对上市标准的确定,在股本规模、经营年限、股东人数等方面的要求都要低于主板市场;对交易机制的采用,是自动报价的交易机制;对市场监管标准的制定,是以国际标准为参照。逐步建成拥有自己的交易系统、监管系统和登记标准的创业板市场。

引导、规范和发展场外市场。场外市场是交易所市场的重要补充,使许多不能在场内流动的股票通过场外交易而实现流动性,促进凝固的股权流动,实现资源重新配置。我国场外市场发展从1984年至今,经过五个阶段(李硕远,2002年):1984~1986年地下交易阶段。1986年下半年至1990年间的试办柜台交易阶段。1991~1993年间,场外交易与场内交易共同发展阶段。此间,1992年7月,中国第一家法人股市场——STAQ系统开始运行。1993年4月,成立了全国电子交易系统(NET)。1994~2001年4月间,柜台交易被禁止。2001年5月至今,柜台交易重新被允许。场外市场从出现—发展—取消—恢复,一直没有形成全国的交易网络系统,在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场内市场,满足不了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基于此,要重视场外市场发展,加强场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全国的交易系统,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使场外市场成为股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积极稳妥发展债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在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又出现内部失衡,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较快发展,成为债券市场的主导,而企业债券发展缓慢。2000年,债券市场上,国债余额比重为62.38%,金融债余额比重为33.69%,企业债券余额比重为3.93%。就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而言,2001年,企业股票融资额为1252.34亿元,企业债券融资额为147亿元,在证券信用融资中只占10.5%。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一级市场滞后,二级市场缺乏。企业债券一级市场规模过小,自1986年开始发行,规模一直不大,1992年企业债券获得较大规模发展,当年发行企业债券683.71亿元,远远超过股票筹资额和金融债筹资额。之后,企业债券徘徊不前,发行规模下降,1993~2001年间共发行企业债券1758.63亿元,而美国仅在1999年一年,公司债券的发行就突破2500亿美元。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上市的企业债券品种少、规模小。截至2003年底,上市的股票有1000多只,上市的企业债券却只有十几只,上市规模数10亿元人民币。二级市场的缺乏,使企业债券的流动性难以实现,既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又影响企业利用债券筹资。二级市场的落后还制约了一级市场的发展。

②发行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债券信用评级不规范。从以往发行企业债券的经验看,企业普遍存在重筹资、轻还款的现象,结果使企业债券失信于投资者。[4]信用是企业融资的基础,没有信用的企业,无法获得外源融资。企业不重视信用,成为阻碍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债券信用评级的不规范,使投资者难以通过债券级别来了解发行企业的真实信息,不能很好判断企业债券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投资者逐渐失去投资企业债券的信心。

③缺乏企业债券定价的人民币基准利率,企业债券定价不科学。基准利率是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以国债收益率作为债券市场基准利率,我国债券市场还没有基准利率,造成企业债券定价困难。基准利率的缺乏,使企业债券定价时只能采用行政方法来确定。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企业债券的票息不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40%,企业债券定价模式是在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上加40%。这种定价不能体现发行企业的资信状况,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大小,难以清晰反映企业债券的收益与风险关系,造成价格信号混乱。

④企业债券品种少,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现有的企业债券品种基本上有:重点建设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期限结构上,以3~5年为主,缺乏短期和长期企业债券,期限档次缺乏多样性。单一的债券品种、价格和期限,很难吸引投资者。从企业债券的投资者来看,以分散的居民个人投资者为主,缺乏机构投资者,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解决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基本对策是:

①进一步发展一级市场,培育二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改变企业债券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制定和完善企业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偿债保障机制。只有一级市场,而没有二级市场,势必制约一级市场的发展壮大。因此,应在发展一级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二级市场,逐步建立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相辅相成,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

②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应考虑:强化企业信用观念与完善信用法律法规并举;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借鉴经验,选择合理的企业征信管理模式;培育多元化信用中介机构,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债券信用评级是根据债券发行人提供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来判断发行人还本付息的能力和信用度。权威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直接影响债券的市场价格。为此,我国应尽快培养有权威性的公正的资信评级机构,制定人民币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国家标准,逐步建立起一套市场普遍认可的债券信用评定制度。

③建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一是要建立基准利率,让基准利率成为企业债券定价的基础。借鉴各国已有的发展经验,在金融市场的许许多多金融产品中,只有国债产品的收益率能承担基准利率的重担。所以,要加快发展我国国债市场,尽早建立人民币基准利率,以基准利率为中心,根据债券信用等级加减一定基本点来确定债券价格,促使债券定价市场化。二是取消企业债券的行政定价方法,由市场围绕债券发行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信用度,以及债券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来确定债券价格。三是建立科学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使债券定价与债券信用等级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信用工具收益与风险的对称,增加企业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④创新企业债券品种,改善投资者结构。为改变单一的企业债券品种,在面额上可推出大额企业债券,以及小额企业债券,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在期限上,设计具有不同流动性的短期、中期、长期债券;在付息方式上,采用附息或贴息等方式;在记名上,允许记名债券和无记名债券的出现。为改善投资者结构,要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相对个体投资者而言,凭借专家理财而比较理性,投资行为比较规范,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金融市场上是机构投资者为主,还是以个体投资者为主,往往标志着该市场成熟与否。为此,要积极发展包括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QFII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促使机构投资者成为企业债券市场重要交易主体。

⑤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我国期货市场在十余年的发展当中经历了许多波折,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陷入了低迷,经过连续几年治理整顿,期货市场自2000年下半年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01年重现好的势头。2000年全年市场成交额为1.6万亿元,2001年恢复到了3万亿元,2002年达到了4万亿元,2003年,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额接近11万亿元。期货市场在规模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在质量方面也有明显提高。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转移价格风险,套期保值和投机功能。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还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

(2)发展投资银行,规范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行为

投资银行在媒介资金供求,促进金融市场构建,推动科技、产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投资银行通常被誉为资本市场的灵魂。我国投资银行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规模较小、业务单一;缺乏投资银行家;行业自律性不强,内控机制不健全。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势在必行。缩小与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差距,促进投资银行发展的策略有以下几种:一是鼓励投资银行业内重组,改变目前数量多,规模小的状况,通过收购兼并集中资本,扩大规模。二是开拓业务领域,除开展证券承销、发行、交易、自营等传统业务,进一步拓展基金管理、项目融资、公司理财和财务顾问等新业务,促使业务多元化。三是培养投资银行家。要提高投资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按国际投资银行的从业标准,逐步培养出我国的投资银行家。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内控机制。投资银行应规范自身行为,重塑社会形象。建立健全一套组织严密,运作有序的内部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增加抵御风险能力。

发展投资银行的同时,加强对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发展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资信评级机构,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3)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资本市场法规体系

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意见》,2004年):一是完善证券发行上市核准制度。健全有利于各类优质企业平等利用资本市场的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采取措施,改变部分上市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的状况,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回报。三是鼓励合规资金入市。继续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比例。四是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筹集长期资金。完善证券公司质押贷款及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办法,制定证券公司收购兼并和证券承销业务贷款的审核标准,在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为证券公司使用贷款融资创造条件。五是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规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的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稳步解决同步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问题。六是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完善证券、期货公司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对具备条件的证券、期货公司实行所得税集中征管。

按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总体思路,健全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规体系。清理阻碍市场发展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也要求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协调均衡发展。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在于:一是融资期限不同。货币市场融资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资本市场融资期限一般在1年以上。二是融资主体不同。货币市场融资主体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资本市场融资主体是企业等。三是利率结构不同,货币市场的利率是短期利率,资本市场的利率是长期利率。四是市场风险不同。货币市场风险较小,资本市场风险较大。五是市场收益率不同。货币市场的收益率相对较低,资本市场的收益率相对较高。

尽管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存在着差异,但两个市场之间有着较高的关联性。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存在着一定的联结通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渠道。资金渠道联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是通过金融机构实现资金流动。金融机构之所以能成为联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中介,一方面在于金融机构本身就是金融市场交易主体,尤其是货币市场主要交易主体。通过参与金融交易,密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特别是存款货币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可以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货币;非银行金融机构虽不能创造货币,但随着信用工具的发展,也在产生较强的派生功能。由于派生功能,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经扩张后进入资本市场,使资金流动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二是通过企业、个人等市场交易主体实现资金流动。企业个人等交易主体根据自己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期,调整在两个市场的相关投资组合,引起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流动。

第二,利率渠道。利率是货币资本的价格,也是联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现代利率理论认为,长期和短期利率之差代表风险贴水,利率水平的高低只与间隔时间的长短有关,因此,当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长短期利率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利率会同步变化。[5]当货币市场利率上升,市场交易主体会抛出长期证券,资金进入货币市场,而资本市场由于资金流出,资本市场利率上升;反之亦然。利率受市场资金供求影响,又影响着市场资金供求均衡,引导资金流动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第三,信用工具渠道。传统的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有着一定差别,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市场上信用工具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一些信用工具同时具备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的某些特征,利用这些信用工具进行的交易可以将货币市场资金转换为资本市场资金。或是将资本市场资金转换为货币市场资金,反映为两个市场的资金流动。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结受到阻隔,使得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基础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难以得到货币市场的融资支持,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均衡发展,才能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为此,要采取措施,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均衡发展。主要思路有:

第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货币市场。首先是要加快票据市场发展;其次是要全面发展货币市场子市场。同时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力争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发展投资银行,规范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行为,完善相关法规,健全资本市场法规体系。以此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同发展。

第二,疏导资金流通渠道。金融市场交易主体通过金融交易活动来传导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密切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系。所以要借已经对《商业银行法》进行修改的契机,在加强金融监管和控制风险的条件下,放宽银行资本不能进入股市的限制,逐步允许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参与股市投资,让作为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商业银行也能同时成为资本市场的交易主体。并且逐步允许资信良好的证券公司进入货币市场。

第三,深化利率体系改革。1978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两个时期:1978~1992年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准备时期,主要任务是调整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1993年起至今,主要任务是改革利率机制,以使利率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比如,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扩大了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等等。但是我国的利率还是没有实现市场化,有待进一步改革。改革的总体步骤应遵循:先放开农村,后放开城市;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或者,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

第四,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工具、新的方式、新的市场、新的机构、新的技术等。金融创新推动着金融发展,在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模糊了传统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的界限,承载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的流动。创新的金融机构活跃了金融市场交易,媒介着两个市场资金的流动。创新的技术,从空间上缩小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距离,从时间上拉近了两个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